本書采用專題的形式,分門別類地講述中國古代典章制度、文化藝術、科技創造、工藝成就、衣食住行、日用器具諸方面內容,主要目的是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增進讀者對先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了解。本書的專題包括了中國哲學史、文學史、通史所不能容納或語焉不詳的內容。它所提供的知識,連接多種學科,左右逢源,是探討中國古代文化所必須研究的問題。各專題均由該領域專家撰稿,內容可自成體系,并充分吸收近年的研究成果和資料發現,力求反映學術前沿。
本書作為教材一直是北大出版社的暢銷書,現改換裝幀,作了內容上的修訂增加圖版,相信對新老讀者都會有吸引力。
本書是在陰法魯、許樹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全三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991年出版)基礎上,改編增訂而成。新版保持原書分列專題的框架形式,但對部分專題進行歸并簡省,調整篇章序次和作者,并增加了一些新專題,大量增加了圖版。
本書是為大學"中國古代文化史課程"而編寫的教材。由北京大學等單位三十多位專家集體撰寫。本書的內容側重以下各方面:(一)在中國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紹了各主要民族的形成過程、分布地區、社會生活、歷史貢獻以及遷徙流動等情況。(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紹了農業生產、紡織工藝、建筑藝術和交通工具等。(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紹了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書籍制度和歷史上有廣泛影響的儒學。(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紹了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喪葬制度、官制、選舉及科舉制度、禮儀制度、貨幣制度等。(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紹了禮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六)在古代禮俗方面,介紹了禮儀制度、宗教、民間神道、民間禁忌、民間節日等。(七)在古代地理學方面,介紹了地理學的發展狀況,歷代行政區劃沿革。(八)在古代藝術方面,介紹了陶瓷、髹漆、繪畫、書法、音樂、建筑等。(九)在古代科學技術方面,介紹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成就、天文歷法及度量衡制度等。全書共分三冊。
陰法魯(1915— 2002),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古文獻學和中國古代文化史,側重古代音樂舞蹈研究。主要論著有:《唐宋大曲之來源及其組織》、《唐代西藏馬球傳入長安》、《從敦煌壁畫論唐代的音樂舞蹈》、《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
及時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多民族文化融合
及時節從聚落到國家
第二節神話傳說的文化寓意
第三節民族融合與民族遷徙
第四節漢化與胡化的較量
第五節北方民族政權建構與文化沖突
第六節北方民族的漢化與民族融合
第二章古代行政區劃的變遷
及時節行政區劃的傳說與出現
第二節大一統的郡縣制:秦漢時期
第三節由常態到畸形的轉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第四節從郡(州)縣兩級制到藩鎮:隋唐五代時期
第五節"強干弱枝":北宋與南宋(含遼金西夏)時期
第六節行省時代:元朝時期
第七節刪繁就簡:明朝時期
第八節從復式到單式政區層級:清朝時期
第九節結語:行政區劃的演變規律
第三章古代宗法和家族制度
及時節宗法制度的產生及其早期發展
第二節西周春秋時期典型的宗法制度
第三節封建社會中家族制度的演變
第四章古代禮儀制度
及時節吉禮
第二節嘉禮
第三節賓禮
第四節軍禮
第五節兇禮
第五章歷代職官制度的沿革
及時節先秦職官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第二節秦漢的三公九卿制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制的演變
第四節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
第五節宋朝的二府制及遼金元官制
第六節明朝的內閣制
第七節清朝的職官制度
第六章歷代選舉和科舉制度
及時節原始氏族社會的民主選舉和"禪讓"
第二節奴隸社會的世卿世祿制
第三節封建社會初期選舉制度的變革
第四節兩漢時期的察舉和征辟
第五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第六節科舉制度在唐朝的確立
第七節科舉制度在宋朝的發展
第八節元朝科舉中的民族歧視政策
第九節明清科舉制度的三級考試
第十節關于八股文和試帖詩
第十一節明清的監生和貢生
第十二節清末對科舉制度的改良和廢除
第七章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及時節漢字的起源
第二節漢字形體的演變
第三節漢字結構的主要變化
第八章古代書籍制度的發展
及時節簡牘制度
第二節卷軸制度
第三節冊頁(葉)制度
第九章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征及發展
及時節商周時期的祖先崇拜和道德取向
第二節春秋時期的民本思想
第三節先秦諸子學術思想
第四節陰陽五行及五德終始觀
第五節漢武帝"獨尊儒術"和兩漢經學
第六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及儒、釋、道合流
第七節唐朝的義疏之學和韓、柳重振儒學
第八節宋學的興起
第九節明朝的理學與陽明學派
第十節清代的考據之學與今文經學
第十章古代神道觀念和主要宗教
及時節鬼神觀念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中國古代的主要宗教
第十一章古代音樂文化
及時節先秦時期的音樂
第二節兩漢時期的音樂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
第四節隋唐時期的音樂
第五節宋元時期的音樂
第六節明清時期的音樂
第十二章古代碑刻與書法
及時節古代的碑刻
第二節古代的書法
第十三章歷代繪畫藝術
及時節戰國和漢代的帛畫、壁畫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
第三節隋代的繪畫
第四節唐代的繪畫
第五節五代兩宋的繪畫
第六節遼、金、元的繪畫
第七節明代的繪畫
第八節清代的繪畫
第十四章天文歷法的演進
及時節西周及以前的天文學知識
第二節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的奠基
第三節秦漢魏晉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的成熟
第四節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的完善
第五節宋元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發展的高峰
第六節明清時期傳統天文歷法的沒落和中西天文學的融合
第十五章貨幣制度和貨幣形態的演變
及時節商品交換和貨幣的起源
第二節貝幣
第三節早期的銅鑄幣
第四節銅錢
第五節金銀和谷帛貨幣
第六節鈔幣
第十六章度量衡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及時節從原始的測量到度量衡的產生
第二節度量衡制度初步建立的夏商周時期
第三節春秋戰國度量衡普遍使用
第四節從商鞅方升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第五節漢代是中國度量衡制度的完備時期
第六節三國兩晉時期的度量衡
第七節南北朝度量衡的混亂到隋代的統
及時章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多民族文化融合
中國大陸是一塊古老的土地,1800萬年前的大陸板塊運動,造就了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向東南沿海傾斜的地勢,形成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的不同地貌。南北氣候歷經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具備了不同的生態景觀。中華民族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塊土地上,黃河、長江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當然,相對于這塊土地的滄桑巨變,中華民族的歷史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中國文化的興衰沉浮,也不過是幾千年的事。但是,我們要追溯中國文化的起源發生,就必須關注這塊土地的地理生態環境,關注人類自起源到有史社會的漫長進化歷程。在地理環境與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關系問題上,西方學界曾有"地理唯物論"的觀點,認為地理條件規定著民族性與社會制度,制約著歷史和文化發展的方向。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化討論中,也有人用黃色陸地文明和藍色海洋文明概括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區別,并得出中華文明落后的結論。對于此種"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我們自然無法認同,但是決不意味著漠視地理環境對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影響。具體到中國的地理環境而言,由于四周有明顯的天然屏障,而且這些屏障在史前甚至上古時期都是難以逾越的,所以中國不但與相距遙遠的世界上幾個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缺乏聯系,而且同距離最近的古印度文明因為隔著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也無法溝通。因此中華文明只能是起源于本地,而且在早期的發展中也極少與外界文化發生關系,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
在相對封閉的區域之內,中華文明卻擁有較其他古老文明更為遼闊的發展腹地,而復雜的地理形勢,完備的氣候類型,則為歷史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中國三大自然區中,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經濟發展受到環境較大制約,歷來人煙稀少。即使在人口密集的東部季風區,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經濟活動和文化發展呈現出不同的態勢。華南地區在采集經濟時代,環境無疑十分優越,但正因為一年四季都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取天然食物,缺乏用人工方法生產食物的壓力和動力,所以農業就發生得比較晚。東北地區森林資源豐富,適宜狩獵和采集活動,但因為氣候寒冷,農業發展有相當的困難。西南地區氣候適宜,但山多平地少,交通不便,無法發展大規模的農業,所以人口分散且民族復雜,文化多姿多彩但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綜合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才是最適宜農業發展的兩大溫床。在史前時期,對于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無疑首推農業的發明,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兩大農業溫床緊相毗連,各有特色又相互補充,它們的發展對于中華文明的起源、文明特點的形成以及往后的發展道路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是偉大中華文明的搖籃。
及時節從聚落到國家
世界最古老的、獨立發展的文明,有六大文明,即兩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國、墨西哥和秘魯。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延續時間最長,且始終未曾中斷。關于中華文明的起源,曾經存在兩個極大的誤區,這就是基于歐洲中心論的中華文明外來說和中華文明單一起源說。但大量的考古發掘表明:中華文明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本身的發展,是在中國大地上土生土長的,當然這并不排斥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可能加上一些外來的因素、外來的影響;另外,中華文明也不是單一起源于黃河流域,而是呈多元發展態勢。
在文明的起源問題上,學術界通常是把文字、銅器、城市等作為文明的標志或基本要素。但是根據不同區域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古代不同類型的文明在其演進過程中所呈現的物化形式存在很大差異,也就是說,我們很難歸納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明標志物。因此,有些學者又提出擺脫具體的物化形式和文化形式,把相對抽象的"國家"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實際上近百年來,把國家的出現視為史前社會的終結和文明社會的開端,已經在學術界獲得相當廣泛的共識。當然,關于國家形成的標志,還存在不同的闡釋。
如果把國家的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那么從聚落到國家的社會進化歷程,就是研究文明起源的關鍵所在。在這一問題上,摩爾根的"部落聯盟"和恩格斯的"軍事民主制"概念奠定了唯物史觀的基石,國內史學界長期沿襲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家的發展模式,缺乏社會形態和結構特征方面的深入探討。20世紀60年代起,塞維斯(Elman R.Servic)等西方人類學家依照社會進化的觀點把民族學上各種社會加以分類,構想其演進程序為:游團(band,地域性的狩獵采集集團)-部落(tribe,平等性的,一般與農業經濟相結合)-酋邦(chiefdom,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層社會)-國家(state,階級社會)。華人學者張光直在其《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系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中,系統引述了游團、部落、酋邦、國家的概念,并將黃河流域古代社會進化程序與之相對應:
李學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一書,則根據考古發現,把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國家形成劃分為三大階段:大體平等的農耕聚落形態;含有初步分化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態;都邑國家形態。分別對應的是:公元前7100-前5000年的彭頭山、磁山、裴李崗、老官臺、河姆渡文化和前5000-前4000年的半坡、姜寨文化;前350-前3000年間的仰韶后期、紅山后期、大汶口后期、屈家嶺前期、崧澤和良渚早期;前3000-前2000年夏之前的方國崛起時期,相當于考古學的龍山文化和古史傳說的顓項、堯、舜、禹時期。
其實,無論是基于文字、銅器、城市之類物化標志,還是作為社會結構文明標志的國家形成考量,中華文明都可以說是肇源于新石器時代。中國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非常豐富,迄今已發現七千多處,遍及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年代大約起于公元前6000年,一般延續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根據目前正式發掘的一百多處遺址來看,中國新石器文化的面貌基本是明確的。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原地區的磁山·裴李崗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是典型的農耕聚落,具有成套的農業生產用具,而且加工比較精致,糧食的儲量也相當可觀。此后的半坡姜寨遺址,則代表著農耕聚落的擴充和完善,聚落內部普遍呈現圓形、向心、內聚格局。西安半坡遺址面積約五萬平方米,分居住區、氏族墓地及公共窯場三部分。居住區中心為一座大型的近似方形房屋,推測是氏族公共活動場所。在其以北發掘出45座中小型房基,房基建成時間雖稍有先后,分布也不甚規則,但大體朝南,形成一個面向大房子的不規則半月形。住屋附近發現了二百多個窖穴,兩處營造簡陋的長方形建筑遺跡,推測為飼養牲畜的欄圈。圍繞居住區挖有寬深各五六米的防御性壕溝。溝北是氏族公共墓地,發現有一百七十多座成人墓葬。溝東是窯場,發現了六個陶窯。陜西省臨潼縣的姜寨遺址面積約五萬五千平方米,是一處比半坡更為完整的村落遺址。居住區中心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廣場,廣場四周地勢稍高,分布著五組建筑群。每組建筑以一個大型房屋為主體,附近分布著十幾座或二十幾座中小型住屋,共有百余座。所有房屋的門均朝向中心廣場,構成一個典型的圓形向心布局。居住區周圍,挖有兩條寬深各約二米的壕溝。溝外東北部及東南部有三片墓地,發現一百七十多座成人墓。窯場則分布在居住區西南的臨河河岸。(圖1—1)
半坡、姜寨遺址揭示的聚落布局,顯然是一種有意識的安排,居住區內大房子和中小房基的對應關系,則似乎暗示著人群組織的形式。據此我們可以推論,七八千年以前,黃河流域已經存在相當于村落規模,且有一定秩序的社會組織。在秦安大地灣遺址、泰安大汶口遺址時期,此類聚落的規模更為擴大,大地灣遺址的面積是36萬平方米,大汶口遺址更多達80多萬平方米,反映出人口集結的規模和經濟、軍事的實力。而聚落之間和聚落內部,根據建筑規模、墓葬形制等方面考察,已經形成主從和不平等關系,出現了類似廟堂的建筑群。階層和階級的產生,實際是文明和國家起源的必然歷程。
如果說半坡、姜寨遺址還只是由若干大家族組成的氏族居住地,那么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遺址,則代表著超越氏族部落形式的社會組織的存在。紅山文化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三大遺址分布在5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巨大的祭祀中心。(彩圖1)如此宏構巨制,如果沒有較長的相對穩定、相對繁榮的社會環境,沒有超越原始氏族部落的更大社會組合,顯然是不可思議的。因此,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斷言: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說明西遼河流域早在5000年前就"產生了基于公社、又凌駕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社會組織形式"。良渚文化具有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已發掘的遺址分布密度非常之大,反映出人口數量的高度增長,而這必須依賴農業提供大量的糧食。在原始手工業方面,考古材料非常豐富,涉及竹編、木器、制陶、絲麻紡織、玉器加工等諸多行業,不但反映出較高的工藝技術水平,而且顯示出社會分工的發達。良渚文化的許多墓地都是建筑在人工堆筑的巨大土堆上的貴族塋地,有木棺或木槨,隨葬大量的玉器、陶器,并有人殉人祭的現象。(圖1-2)在貴族墓地中,依據隨葬玉琮、玉璧、王鉞等玉禮器側重點不同,可以區分出墓主人不同的身份。禮器齊備的墓主人,無疑屬于較高的階層,執掌著社會最重要的職能——祭祀與征伐,并能征發相當的勞力營建巨大的墳墓。山西臨汾陶寺遺址較高級的大墓,隨葬品多達一二百件,且制作精美。其中龍盤、鼉鼓、特磬、土鼓、玉鉞等象征威權的成套重要禮器的存在,不但昭示著禮制的初步形成,而且也說明大墓主人執掌著當時最重要的社會職能。可見,良渚、陶寺的大墓主人已經不只是部落首領,而是早期國家的統治者。
大約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黃河、長江流域陸續出現了許多用夯土城墻或石頭筑成的城邑遺址。如山東章丘城子崖,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湖北天門石家河等遺址,發現有面積巨大的公共建筑、陶器作坊、下水設施,護城河和防御性建筑。石家河遺址甚至在方圓八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幾十處同期遺址,形成衛星式遺址群,足可構成一個方國。城邑式遺址分布格局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時代,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已陸續形成了邦國林立的局面。這種狀況同文獻記載中夏代之前"五帝"時期"萬國"并存的傳說相吻合。應該說國家的雛形已然形成,即將跨入文明社會。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的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中心的,在新石器時代主要文化遺存中,已經具有許多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因素,應該說中華文明就是在這些因素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無可否認,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它孕育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國家形態,而且長時期是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但是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的殿堂式建筑群,遼西紅山文化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所包含的殿堂建筑模式與祭天、陵寢等內容,均與商周及以后中國古代制度有淵源關系。紅山文化的玉器群與商代玉器群題材相同,風格有淵源關系;(圖1-3)良渚文化的玉器群與紅山文化玉器群屬于兩個系統,但良渚文化的玉器文化同樣在商周得到繼承和發展。商、周二代都把玉器視為至寶,將玉琮、玉璧等作為祭天地鬼神的禮器,所謂"蒼璧禮天,黃琮禮地"。只是玉琮在商周時代已遠不如良渚文化時期輝煌,因為它溝通天地與權力象征的兩大作用被"九鼎",即青銅禮器所取代。夏商周三代文化既是以黃河中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為主要源頭,同時也是其他多種新石器文化內向匯聚熔鑄的結晶,表明新石器文化是多元區域性發展,爾后又融合、匯聚于中原,創造了數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史。
從"以玉為兵"的黃帝到"以銅為兵"的禹,中華民族實際是在向青銅時代過渡的過程中,完成了向文明的過渡。傳說的堯、舜、禹時期,部落領袖實際已經具有相當于后世國王的權力,只是這一職位還要由各部落首長協商推選,史稱"禪讓"。據說堯、舜、禹之間就是經過"禪讓"轉移權力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私有財產的豐富和部落領袖權力的增加,權力和財富的繼承也被壟斷。夏禹死后,其子啟繼位,把"禪讓"的公天下,變成了傳子的家天下,確立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制度(以子繼父為世,以弟繼兄為及)。至此,國家形態正式產生,中國進入了有史社會。
第二節神話傳說的文化寓意
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區域性發展,表明史前時期中華大地上存在過許多創造文化的氏族部落和方國,是中國版的"英雄時代"。這不僅為考古發掘所證實,而且在神話傳說、民族學等方面也有許多資料可資佐證。世界任何民族最初的歷史,總是用"口耳相傳"的方法流傳,古文獻中保存的古代傳說,都是因當時沒有文字而流傳下來的史料,用這種史料所記述的時代,也被稱作"傳說時代"。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天地開辟、人類起源、文明肇始之類神話傳說,徐旭生與蘇秉琦合撰的《試論傳說材料的整理與傳說時代的研究》一文,把這些材料分為原生和再生兩類,原生的包括所有見于早期記載的傳聞異說,再生的包括一切見于后期記載的、偽托的、孳生的傳說故事。再生的部分基本發生在東漢以后,但其中并非沒有原生的內容。根據材料的內容與寫定的先后,大概分為三期:及時期,包括商周到戰國前期的作品。如甲骨文、金文及《尚書》、《周易》、《詩經》、《論語》、《左傳》、《國語》等書。第二期,包括戰國后期到西漢末的作品。如先秦諸子、《周書》、《山海經》、《國策》、《大戴禮》、《史記》、《淮南子》等著述。第三期,東漢以后作品。如譙周、皇甫謐、酈道元諸人書中的傳說。
……
這部以通俗面貌呈現的文化史,把高深豐富的中華文化用淺近的形式走近廣大讀者,舉重若輕,雅俗共賞,讀之使人忘倦,科學性、普及性融合得和諧而自然。 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任繼愈 本書是體大思精的力作,主編及作者都是各個領
內容豐富、涵蓋面廣,且文筆流暢,通俗易懂,很值!
這本書幫朋友買的,他很喜歡,頭天晚上買的,第二天就到了,速度很快
拿到手差點嚇到,一本書就600多頁,一共兩本啊!不過為了考試還是要看~`
書真好,內容沒得說,然后快遞不錯,馬上就要開始看了,挺開心的。
一本了解古代文化史的好書。之前是想找一本關于歷代職官制度的書,后來在當當網找到了這本書,實在太高興、太喜歡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真正了解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此書為出發點,去突破口。兩本厚厚的大書,難怪100多元,值得一看。。。。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影響了我對中國禮儀文化的追求。
自己的傳統文化 素養不高,本著提升自身素質的決心,買了兩本如此厚重的書,里面隨時白話但是還是有好多東西看不懂,或者說不能理解吧。
書的質量非常好,包裝也很漂亮,最重要的是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實在是難得的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好書,希望能借些更好的傳承中華文明。
這套書再版多次,一直都希望擁有,強烈推薦文史類專業的同學都去看看。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分門別類,很是經典
外包裝和書的那層包裝破了,所幸書沒有受此影響而出現情況。紙質不錯,印刷也挺好的。
給你們感受一下書的厚度。雖然是有些像工具書,但可讀性還是挺強的
可以,速度和某東有的一比,書的包裝比上次好,沒有損傷
這本書兩巨冊,一百多萬字,涉及到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專題的形式,把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
書不錯,就是里面的圖片不是彩印的,看著有點不爽,不過這個價錢也不能要求太高,好評吧。
撰稿者有裘錫圭,黃永年,王世襄等等,葛兆光更是推薦此書
六五規劃的高校教材,大部頭的古代文化史,值得研讀
挺好!只是內容條條框框的,很全面但不夠翔實,只能對各領域有大概的了解
書很好,期待了很久,內容豐富,唯一就是圖不是彩圖,不過還是能看清~
書非常好!對于文化了解幫助很大!物流也炒雞給力!
可以當作工具書使用,可以閑暇時為古代文學知識充電使用,當然也是考研院校的指定數目。現在開始啃還不算晚。
快遞到了為什么不打電話通知本人呢?為什么天津到北京得發三天?物流太不給力了!書還木有看,嶄新的,是考研院校推薦的必讀,馬上要開啟全新的讀書之旅了,好期待!
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分門別類,各個專題。再版多次,經典好書。喜歡文史的可以讀一讀。
一收到書嚇了一跳,真的是大部頭!厚厚兩大本。內容很豐富,專題式的介紹古代文化,很好。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