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從思想學術角度描述康有為一生的傳記。作者將康有為放在風雷激蕩的時代思潮交匯點上,從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的沖突與融合中把握其一生的思想和學術主張的演變與建樹,從而給讀者勾畫出康有為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一個悲劇式的啟蒙思想家。本書結構嚴謹,行文凝練,不重蹈前人之轍,不作無據之推測,實為康有為研究的脫俗之作。
作者在對史料進行細化研究的基礎上,以明晰的邏輯重構了康有為的思想。
不拘成說,對康有為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肩負著"對個人權利和實證精神的肯定,對專制制度的否定"三大使命。
總序張岱年/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筆)/004
序一劉桂生/001
序二(日)丸山松幸/005
英文提要/001
第1章突破傳統的藩籬/001
1.1不期而遇的碰撞/002
1.2"舊瓶裝新酒"/006
1.3追求大寫的人/010
1.4在過去與未來間尋覓/020
1.5叩響新時代的大門/032
第2章"貌孔心夷"的"今文學家"/036
2.1也說"羊城之會"/036
2.2打掉圣經賢傳的光環/043
2.3改造孔子與改造現實/048
2.4"貌孔心夷"/061
第3章一個先知的悲劇/068
3.1避難東瀛與游歷歐美/068
3.2理想主義者的情懷/081
3.3新文化運動與"孔教"觀/092
3.4復辟派還是先知?/105
附錄一主要參考論著目錄/109
附錄二康有為學術行年簡表/113
附錄三關于康有為佚文《戒纏足會啟》及其評價/119
戒纏足會啟/120
1901至1903年間,康有為在印度大吉嶺完成了《大同書》的寫作。關于《大同書》和康有為大同思想的評價,是康有為研究中的又一個重大問題。康氏自況:"光緒十一年(1885年)……乃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類公理》。以為吾既聞道,既定大同,可以死矣。"④按照這種說法,后來發表的《大同書》的基本思想甚至《大同書》的某些篇章在1885年便已經具備了。有一條證據似乎能支持其說。1985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大同書手稿》,刊有犬養毅的一篇跋文,其中說到:"南海先生僑寓東京距今殆四十年也。先生出示《大同書》稿本廿余篇,是時起稿以后已經廿余年,深藏篋底。先生晚年僅刊及時篇,無幾棄世。"⑤不過,史學界大多數人從來不相信康有為自己的陳述,認為他有"倒填年月的毛病",不足以信。盡管有人據犬養氏之跋和其他材料論證《大同書》起稿寫作當在19世紀80年代,①但從考據學的角度看,尚缺乏強有力的論據支持,難怪房德鄰先生在新著《儒學的危機與嬗變》②中提出責難。③看來,如果不能發現足以證明康氏起草《大同書》當在19世紀80年代新證據的話,這場爭論就似乎仍然不會有一種了結。
直接的證據無疑是歷史學研究的最值得重視的基礎,往往左右著我們的結論。不過,歷史和歷史記載并不盡如人意,它有如故弄玄虛的魔鬼,設下一個個陷阱,誘導人們在形形色色的"千古疑案"面前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此種學術"公案"可說比比皆是。筆者以為,擺脫窘境,不妨跳出考據方法的束縛,從文本的比較中另覓蹊徑。具體說來,對康有為大同思想的形成時間,我們可以用已經確定的康氏早期著作和《大同書》進行比較研究,即從文本內容的角度辨析它們之間的繼承、發展關系。好在《大同書手稿》的發現和公開出版,為這一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1萬個贊
比較快速
非常好的一本書
OK了
在南宋詞壇上,姜夔“雅詞”一脈,風格迥異于易安之婉約、稼軒之豪放,獨有“清空”、“騷雅”之韻,表現出別具一格的審美追求。姜夔一生清貧,未入仕途。他天生一副傲骨,從不趨炎勢、隨波逐流,其詞作在同時代的江湖文人群體中秀然杰出,表現出一種清勁脫俗的格調。王國維評價姜夔:“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人間詞話》)本書備搜姜夔詞作及后人的評論,另外還加以簡單的注釋和李強先生的導讀,為讀者了解姜夔詞提供了較多的方便。
贊爆!
good
還沒看,應該不錯。
園學大師+政治啟蒙先行者
收到啦,好評!
寫康有為的書 內容側重一方面
菲歐長滿意哦
一直信賴當當,質量有保證,發貨快,溝通及時
內容不夠豐富
康有為評傳,國學大師叢書之一,這套叢書都是些有關民國大學者的評傳,這些個老學者學問都大,值得敬仰和學習!
本叢書之一的康有為評傳,康是清末民初有很大影響的學者和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