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理學、士紳與宗族:宋明時期徽州的文化與社會圖書
人氣:66

理學、士紳與宗族:宋明時期徽州的文化與社會

本書在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長時段內,以徽州為代表區域,深入研究了理學在地方社會的傳播、士商群體的形成以及宗族組織的出現,三者之間相生相成的歷史。本書認為,明代徽州宗族社會的出現,根植于十二至十五世紀宋明...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章毅]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308163224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9
  • 印刷時間:2017-09-30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編輯推薦

本書在南宋至明代中期的長時段內,以徽州為代表區域,深入研究了理學在地方社會的傳播、士商群體的形成以及宗族組織的出現,三者之間相生相成的歷史。本書認為,明代徽州宗族社會的出現,根植于十二至十五世紀宋明時代的歷史進程之中,深受王朝政治和地緣環境的影響,是理學價值觀深入傳播之下,士紳和商人等主導人群共同塑造的結果。本書采用了整體史的新視角,致力于重新梳理地方歷史的發展脈絡,探析社會結構的變遷過程。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書強調對方志、文集、譜牒等官私文獻的綜合利用,尤其注重在舊史料中開掘新內容,對人物傳記和微觀史實多有細致的考辨,兼具漢學研究的特色。

作者簡介

章毅,1974年生于安徽,華東師范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古代史、明清史和社會文化史。有多篇學術論文,見于《文史》、《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等期刊。曾獲2006年度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者論文獎。

目錄

及時章 緒論 1

第二章 早期的地域和歷史 10

及時節 黟歙之地 10

第二節 程靈洗、汪華本事 15

第三節 豪強與道師的世界 22

小 結 30

第三章 宋代的科舉、佛教與理學 32

及時節 科舉士人的出現 33

第二節 士大夫與佛教 36

第三節 南宋股肱之地 41

第四節 理學的興起 50

小 結 57

第四章 元代社會流動的新趨向 59

及時節 新興的軍功世家 59

第二節 婺源回嶺汪氏 67

第三節 仕宦家族的網絡 74

小 結 80

第五章 理學的傳播及其社會化 81

及時節 新安師儒與理學的傳播 82

第二節 理學鬼神觀及其影響 94

第三節 元代后期的理學社會化 101

小 結 112

第六章 元明之際地方信仰的宗族轉向 114

及時節 宗族觀念的興起 114

第二節 知本堂、汪王廟與端公祠 118

第三節 婺源大畈汪氏 130

小 結 140

第七章 明初禮制與歙西的豪族 142

及時節 地方儒士的政治選擇 142

第三節 洪武禮制及其實踐 155

第三節 歙西豪族的興衰 163

小 結 178

第八章 明代中期的新安程氏統宗 179

及時節 程靈洗崇拜與世忠行祠 179

第二節 率口程氏的商業與宗族 187

第三節 程敏政與新安程氏統宗 202

小 結 220

第九章 結論 222

附論一:元代譜牒《汪氏淵源錄》研究 227

及時節 作者和年代 229

第二節 “新譜”與“舊譜” 234

第三節 正統和身份 238

小 結 244

附論二:明刊宋元史籍《新安忠烈廟神紀實》研究 246

及時節 南宋的編纂與成書 247

第二節 元代的增補和重編 252

第三節 明代的成化版與正德版 260

小 結 264

參考文獻 266

初版后記 282

增訂版后記 284

在線預覽

及時章 緒論

近年來有關宋明理學的歷史研究顯示,宋明理學作為一種偏向于個體內省思辨和道德自覺的文化思想體系,其中卻依然包含著強烈干預外部世界的意愿和動力。這種入世的精神,往往表現為理學修習者對自身團體生活的強調,或理學士大夫對國家政治的關切,尤其體現為理學儒者對地方公共事業的參與和推動。而一旦深入到宋明理學觀念的社會實踐領域,研究者們也發現,以單一時段、單個思想者為中心的既有研究往往不易盡其全功,研究者轉而須具備長時段的

問題意識、群體性的研究視野,以及對地方社會的充分關注。

理學在地方社會的傳播和實踐并不會自動發生,其中關鍵的載體是儒學士人。在思想史家看來,宋代以后伴隨著科舉制度而大量出現的“士”群體,是儒學知識和理學觀念的主要傳習者,他們具有一種“文化超越”的特性。他們雖然屬于特定的社會階層,有著相應的社會屬性,但卻時常能夠超越于自身的特殊立場,成為更廣泛的利益的代言人。同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憑借著科舉所提供的社會流動渠道,成為上層文化與庶民文化溝通的重要橋梁,并由此塑造了一種“生活倫理的同一性”。社會史家則更傾向于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定義“士”,認為他們在“鄉居”狀態下即為“紳士”、“鄉紳”或者“士紳”,進而認為這一群體居于皇權和庶民之間,是一個龐大的社會中間階層。他們與土地租佃制度緊密相關,他們的產生依賴于科舉體系,有無功名是區分他們與庶民的最關鍵標準h。不同視角的史家雖然對“士紳”的角色有著相距頗遠的價值判斷,但所指對象的范圍卻基本相同,對其在地方社會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一點也認識相近。

士紳群體在地方社會參與的公共事務眾多,宗族建設即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中國歷史中宗族組織的普遍存在早已為史家所關注,早期的歷史學者往往將宗族制度看成是中國文化的固有傳統之一。但更多的史家則認為,只有宋代以后的宗族組織才包含祠堂、族產、譜牒等要素,并能將眾多庶民收納其中。而這種社會組織的流行與宋明理學的傳播和理學士紳的活動均關系密切,其中朱子《家禮》的編定和流傳是關鍵因素之一。

人類學的研究則從另一側面指出,傳統中國社會的宗族組織,實際上并非自然形成的血緣群體,而是一種“氏族化的家庭”或者“同姓的世系集團”,具有明顯的功能性和建構性。近年來的華南歷史研究,通過展現宗族社會在南方各地的形成過程和不同模式,更清晰地印證了這種以理學“正統化”為背景的宗族建構的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史和社會史的結合,不僅展現了微觀的宗族發展歷程,而且發現了宗族這一制度所具有的彈性。研究者們認為,明清時期“宗族的實踐”可以成為商人控產的重要方式,邊緣族群尋求合法身份的表達工具,軍戶家庭應對國家軍役的靈活策略,并且也是理學士紳“在地方上建立起與國家正統拉上關系的社會秩序的過程”,而居于這種彈性背后的,則是以往被普遍忽視的地方社會本身的自主性。地方社會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性由此顯現。

要想深入考察宋明時期的地方社會,以及其中文化因素與社會變遷的交互關系,方志、家譜和文集三種史料必不可少,而同時具備這些文獻條件的地區卻頗不易尋得。相較而言,徽州地區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

現存方志中成書于宋元時期者非常稀少,僅約41 種,涉及26 個府州縣,當中大多數均位于長江下游。統合言之,浙江十處(杭州、嚴州、嘉興、海鹽、湖州、寧波、定海、紹興、嵊縣、臺州),江蘇八處(南京、鎮江、松江、蘇州、昆山、常熟、無錫、常州),福建兩處(福州、仙游),安徽、湖北、陜西、河南、山東、廣東各一處(徽州、武昌、西安、洛陽、青州、廣州)。南宋徽州籍士人羅愿淳熙二年(1175)所編纂的《新安志》正為其中的名作之一。

方志以外,現存的“舊家譜”約1萬余種。根據對著錄舊家譜最為豐贍的四種目錄的統計,可知刊刻于明代及之前時期者約為700 余種,其中300 余種出自徽州府,而在成書于明代中期(15 世紀)之前的約50 余種家譜中,徽州譜所占比例更高達七成。

在宋明時期,徽州本籍的士紳文人還留下了數量可觀的各類文集。著錄于清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中的徽州士人文集已超過了300種,留存至今者仍有63種,其中宋代13 種、元代9 種、明代41 種。另外,明代徽州知名鄉宦程敏政還曾于弘治十年(1497)集群力編纂過一部大型的文章總集——《新安文獻志》。該書收錄了到明代15 世紀末為止,大約345 名徽州本籍各類人士的詩文約2000 余篇。而在該書編纂之前三十年,徽州地方士人甚至已經開始嘗試這類編纂工作,明代天順四年(1460)金德玹和蘇景元編訂的《新安文粹》即是代表。換而言之,從宋代到明代中期,通過這類文章總集, 徽州當地即便是未曾結集的單章零什,也已得到了相當有效的匯集。就整體的研究條件來說,研究者如欲探討宋明時期的徽州,其資料環境相當優越。

徽州位于今安徽省南部,行政地理范圍大致處于今黃山市境內。明清兩代的徽州以活躍的商幫著稱于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更因明清契約文書的不斷發現,引起社會經濟史學者的極大興趣,近五十年來已經形成蔚為大觀的“徽州學”。不過,因為從一開始徽州學即以契約文書為中心,以16—19 世紀的明清時期為主要時段,相比較而言,宋代至明中期的徽州歷史則較少引起注意,雖然也有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但在綜合利用傳世文獻方面,仍有非常廣闊的研究空間。

近半個世紀的徽州學研究,在土地制度、階級關系、佃仆制、商業和商人各個方面都有深入的發展,“宗族”也是其中的核心議題之一。相關的研究成果雖然多關注于16 世紀以后的徽州社會,但對于探討明代中期之前徽州的理學、士紳和宗族的關系而言,無疑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早期研究明清徽州宗族的學者,大體認為該社會組織的流行,與徽州商人的商業活動密切相關。宗族可以為商人積聚資本,建立營業網絡,而商人成功之后也反過來積極投身于宗族建設之中,并為此耗散了巨量的財富,實現了一個封閉的經濟循環。而這種“商業資本愈發達的地區,鄉族勢力也愈為濃厚”的狀況,正是傳統中國無法出現資本主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另一個層面上,徽州宗族的出現,也被學者們認為是在生存壓力之下人們展開“資源競爭”的需要。在拓殖過程中,人們要承擔土地開辟、植茶伐木等繁重的工作, 宗族組織正是很好的合作工具。而一旦出現有競爭效率的宗族組織的“樣本”,別的人群就會起而效仿,從而引起宗族不斷地“擴大”。

上述議題有兩個自然的延伸。其一是產生了關于宗族的“社會控制”功能和宗族內部主導力量的討論。有學者認為,明代中期徽州宗族的出現,是原有的里甲系統逐步松懈,鄉村社會控制勢力多極化的表現,宗族正是其中影響力日增的一極。而在宗族組織內部,起著關鍵作用的“核心人群”,則為“士紳”或者“士紳化”的商人。對于士紳來說,他們參與宗族建設的主要目的,可能并不在于獲取“實際的利益回報”,而是力圖通過“敬宗收族”原則的運用,更充分地體現社區“領導者”的影響。對于商人來說,投身宗族建設,則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因“逐利”行為而產生的道德緊張,更可以使自身走上“士紳化”的道路。研究者進而認為,明清時期徽州的“宗族共同體”雖然“以商人為基礎”,但實際上卻存在著“士紳主導”的力量。

另一個研究趨勢是將“競爭”延伸到了“文化”或者“意識形態”領域。研究者們注意到,明代徽州廣泛存在的“宗祠”,有些是由帶有地域神崇拜色彩的“社廟”、“社屋”,或者佛寺、道觀演變而來。這種廟貌形態的轉變,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的徽州,佛寺力量不斷下降,宗族力量不斷上升的明顯變化。更進一步說,體現出明代中期以后理學在徽州日漸居于“正統”地位的狀態,以及在此背景下各種“禮俗”的顯著改觀。

概而言之,在數量豐富的明清徽州宗族研究中,大致可以分辨出三條論述線索。其一是對宗族功能的探究。研究者強調徽州宗族是運營商業的手段,展開資源競爭和社會控制的工具。其二是對宗族內部的結構分析。研究者由此關注徽州宗族內部的主導力量,尤其是士紳和商人的角色和作用。其三是對宗族形成過程的描述。研究者轉而注重討論存在于徽州宗族背后的意識形態,及其在地方社會逐步占據優勢的過程。三種類型的研究,雖然源于研究者的個人選擇,且在實踐中不乏交互呈現的多元面向,但仍能看出在發展時序上存在著前后遞進的關聯。其中宗族形成過程的議題,更因應了近年來學術界“宗族建構”的新認識,而吸引了研究者更多的注意力。

本書的研究即選擇徽州為代表性個案,在由宋至明的長時段內, 深入探究理學在其中傳播的復雜過程,士紳群體形成并逐步理學化的曲折經歷,以及商人參與的宗族實踐與上述因素的交互關聯。其中那些較少為人關注的面向,將成為本書的研究重點。比如:士紳群體在徽州是否早在南宋時期就已伴隨科舉的普及而大量產生?理學在徽州發生影響是否可能是元代才出現的現象?最早的宗族建設,是否有可能在元代后期就已經由理學化的士紳開始實施?而宗族組織的流行,是否在15 世紀就已經在士紳和商人的合作中開始推動?這一系列問題,可能只有在宋明之間徽州地方社會長期發展的歷史脈絡中, 才能做出客觀而確實的解答,也唯有如此,才能進而了解近世中國歷史中文化與社會密切互動的多元面向。

媒體評論

本書于徽州宗族社會歷史之研究,實為別出手眼之作。作者在充分掌握相關領域研究狀況之下,由思想與制度、觀念與社會現實互動處著眼,用豐富舊文獻中之新材料,以周密精細之考據與清晰流暢之行文,在合乎邏輯之章節結構上,檢討成說,論述新見。全書架構整然,論述緊湊,研究具有深度,論析創獲頗多。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朱鴻林

本書增訂版對南宋至明代中期的徽州歷史考察更為完整,對理學與士紳、宗族間復雜關系的研究也更為深入。在徽學研究領域里,這是一項具有創新意義的成果。全書史料甄選,理論解釋連貫嚴謹,歷史敘述曉暢通達,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唐力行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