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時代已經終結。對于我們的時代,更多的教育、更多的親近才是正途。
“身處網絡時代,為什么我們依舊如此癡迷古典樂?”著名樂評人、“英國名嘴”諾曼 萊布雷希特以其多年的專業精耕,為我們梳理西方音樂千年傳統中那些獨立不羈的靈魂人物和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質。從大師貝多芬、馬勒,到新生代的特里福諾夫、郎朗——那些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小提琴家、歌唱家,他們如何闖蕩樂壇,是通過真材實料還是高超手腕甚至歪門邪道獲得成功?作者以他犀利、幽默又富有哲理的筆調,展現了那個真實有趣的古典音樂世界。
欣賞偉大的藝術, 為了讓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更顯短暫。
100位古典音樂靈魂人物的秘密檔案
琴童父母必修、愛樂者必備的音樂欣賞進階書
英國著名樂評人集三十年訪談、賞析與思索力作
諾曼•萊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1948年出生于倫敦。著名古典音樂評論人、專欄作家、小說家、制片人、主持人。他曾擔任過《旗幟晚報》的助理主編,為《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華爾街日報》《衛報》《立場》等報刊撰稿,他的十余本關于音樂的著作被翻譯成17種語言,其中包括全球熱銷的《大師神話》《誰殺了古典音樂》《音樂逸事》《永恒的日記》 等。他的博客Slipped Disc是英語世界閱讀量最多的古典音樂自媒體。
盛韻,古典音樂愛好者,供職于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自2007年起為《外灘畫報》翻譯萊布雷希特專欄“古典號外”,2016年起該專欄轉至澎湃新聞。她的譯作還包括萊布雷希特的《音樂逸事》《永恒的日記》《被禁于大都會歌劇院》,哈羅爾德 C. 勛伯格的《偉大指揮家》等。中文隨筆散見于《上海書評》《讀書》《三聯生活周刊》等,英文隨筆散見于《倫敦書評》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作曲家
海頓,海頓,讓我從何說起? 3
柏遼茲為什么不招人愛 6
門德爾松的內心謎團 9
瘋子舒曼 12
威爾第和瓦格納的道德境界 15
穆索爾斯基的朋友圈 18
德沃夏克的魔力極限 21
雅納切克的情人 24
柯勒律治 泰勒: 曇花一現的英國黑人作曲家 27
埃爾加和西貝柳斯 30
馬勒如何締造音樂的美國 33
理查 施特勞斯: 鄉巴佬的崇高時刻 39
北歐傳統中的西貝柳斯和尼爾森 42
布索尼: 愛逛書店的終極歐洲音樂家 45
策姆林斯基可以等 48
拉赫瑪尼諾夫的心理治療 51
我們為何害怕勛伯格 54
拉威爾和格什溫 58
貝拉 巴托克: 用音樂和全世界對話的匈牙利人 61
斯特拉文斯基的面具 64
韋伯恩: 讓音樂在秩序中升華 67
普羅科菲耶夫之死 70
“捧殺”威廉 沃爾頓 73
戈德施密特的老來紅 76
哈特曼: 高貴的例外 79
邁克爾 蒂皮特: 英式玩票的糟糕典型 82
為什么我對梅西安打不起精神? 85
為布里頓澄清是非 88
貝里奧: 的意大利作曲家 91
施托克豪森的自我陶醉 94
桑德海姆: 紐約開花倫敦香 97
拼湊大師約翰 威廉姆斯 100
伯特威斯爾改變了人們的聆聽方式 103
史蒂夫 萊希: 用音樂探索倫理難題 106
約翰 亞當斯: 把時事搬上歌劇舞臺的人 109
韋伯也能算古典英雄? 112
指揮家
彪羅: 活在瓦格納的陰影下 117
比徹姆: 他將一潭死水變成音樂之都 120
克萊姆佩勒的女兒 123
追憶索爾蒂 126
伯恩斯坦的雙重生活 130
內維爾 馬里納: 沒有敵人的指揮大師 133
布列茲的地位 136
海廷克的遺產 139
謎一樣的克萊伯 142
弗農 韓德利: 只愛英國音樂的專家指揮 145
卡普蘭的馬勒夢 148
巴倫博伊姆: 和平者的矛盾 151
成也列文,敗也列文 154
貝洛拉維克: 調教 BBC 交響樂團的捷克人 158
西蒙 拉特爾的現在和未來 161
瑪琳 阿爾索普: 女指揮的艱辛成功路 164
蒂勒曼: 文化成就能為過去的惡行贖罪嗎 167
涅采 西格英: 從指揮布魯克納揚帆起航 170
俄羅斯人瓦西里 佩特連科在利物浦 173
安德里斯 尼爾森斯: 拉脫維亞的指揮天才 176
杜達梅爾的馬勒計劃 179
布林古伊爾: 指揮臺上的新生代總動員 182
表演藝術家
顛倒眾生的法國女星莎拉 伯恩哈特 187
弗洛倫斯 福斯特 詹金斯綜合征 190
魯賓斯坦的黃昏戀 193
阿爾瑪 羅賽的一生 196
梅紐因: 他的溫暖只為全人類 199
夢幻芳汀 202
梅納海姆 普萊斯勒: 為生命干杯 205
菲舍爾 迪斯考: 難以望其項背的歌唱家 208
雅法 雅可妮: 以色列的夜鶯 210
查爾斯 羅森: 哲學家鋼琴家的化身 213
芭芭拉: 用香頌療傷 216
布倫德爾和阿什肯納齊: 的偉大鋼琴家 219
夏洛特 摩爾曼: 熱愛半裸的大提琴家 222
猶太人萊昂納德 科恩 225
帕瓦羅蒂: 令人幸福的大盧契 230
努雷耶夫如何吸引眼球 234
等待阿格里奇 237
洛琳 亨特 李伯森: 天荒愛未老 240
安妮 索菲 馮 奧托: 用歌聲紀念受難者 243
腳踏實地的大提琴家伊瑟利斯 246
托馬斯 夸斯托夫: 迥異于他人的存在 249
斯蒂芬 霍夫的彌撒 252
阿蘭尼亞與喬治烏勞燕分飛 255
娜塔麗 德賽: 不愛唱高音的首席女伶 258
阿曼達 茹克勞福特: 英國女高音回歸 261
安德雪夫斯基: 天生琴種 264
加布麗葉拉 蒙泰羅的即興驚喜 267
伊萊沙 阿巴斯: 球星鋼琴家 270
維拉宗是下一位男高音之王嗎 274
文格洛夫: 透支青春的小提琴明星 278
娜塔麗 克萊恩: 的大提琴家等得起 281
楊雪霏: 古典吉他的中國面孔 284
郎朗為何拋棄 DG 287
卡里姆 薩義德: 巴倫博伊姆的門徒 290
丹尼爾 特里福諾夫: 圣潔的傻子 293
阿萊克斯 普賴爾: 小時了了 296
導演、制片人、音響工程師、
樂評人、經紀人……
科西瑪 瓦格納的內心世界 301
普羅科菲耶夫的妻子 304
瓦格納家的受害者 308
羅素 約翰遜: 全球好的音響工程師 311
赫伯特 布萊斯林: 國王締造者 314
肯 羅素: 如何在維也納驚世駭俗 317
羅納德 維爾福德: 古典經紀豪門謝幕 326
喬納森 米勒: 為歌劇更換時代背景的人 329
克里斯托弗 努本: 電視所能達到的較高水平 332
阿列科斯 羅斯: 古典樂和流行樂的和事佬 335
丹尼爾 特里福諾夫:圣潔的傻子
我及時次聽丹尼爾 特里福諾夫( Daniil Trifonov , 1991— )彈琴,就寫下了“他能讓我們聽一輩子”這樣的話。他是那種難得一見、無可爭議的頂尖人物。霍洛維茨定義了這一稀有物種, 1920 年代他那叫人目眩神迷的指尖、剎那即永恒的氣質征服了西方。里赫特在 1960年終于從蘇聯來到西方時,也給人留下了類似的印象。
太多人曇花一現,更多人被一時成功沖昏了頭腦。但霍洛維茨和里赫特是鋼琴界呼風喚雨的天神,能力挽狂瀾。我自打頭回聽特里福諾夫彈琴起,就堅信他屬于天神級的鋼琴家強力集團。
是什么讓特里福諾夫甩掉其他鋼琴家幾條大街?及時眼看去,他一點兒不像現代藝術家。他穿黑西裝、打黑領結,常常顯得很別扭。他沒什么臺風,總是匍匐在鍵盤上,不關心聽眾。他在作品之間不停頓,常常一個多小時不給觀眾鼓掌的機會。
他獻上的是一種現代的圣俸,重新集中了我們被社交媒體打碎并消失的注意力。特里福諾夫演奏的張力,叫人窒息。在把你牢牢捏住的同時,他又能找到前人從未發掘到的敘事。他彈的肖邦練習曲,好比一部爛熟的托爾斯泰中篇小說,卻新鮮得讓我覺得像頭一回聽。
音響幾乎成了次要因素。他喜歡法奇奧里超過斯坦威,那清脆的精準度更適合他對音響和休止的把握。約翰 凱奇之后還沒有音樂家如此有創意地運用靜默,或者說如此精省地運用音響。要問特里福諾夫這想法是哪兒來的恐怕沒有意義:一切來自他那無法仿效復制的自我。
他專注起來很嚇人。在捷杰耶夫指揮倫敦交響的一場音樂會中,中途停電,特里福諾夫在黑暗中繼續彈奏。我已經兩次看到他帶傷上場。一次他在上完瑜伽課后被臺階絆倒,摔出了輕微腦震蕩;還有一次他在配合唱片公司拍大片時弄傷了手腕,打著繃帶在坐得滿滿的魏格摩爾音樂廳彈了一場獨奏音樂會。
我和他在一次高難度的音樂會后共進晚餐,敦促他多吃幾片生菜葉子,他卻說不餓。那天他和一位調音師忙了一早上,研究怎么才能讓一架法奇奧里鋼琴能在近 3 000 座位、音效極差的皇家節日大廳聽上去像樣些。中午他已經想換斯坦威,這時調音師終于找到了平衡。接下來他又試奏了一下午。到 5 點,丹尼爾終于滿意了,這時已經離音樂會時間太近,哪怕多喝口水也有身體不適的危險。而音樂會結束后,他又太興奮,不想吃東西了。對音樂的沉迷已經讓他遠離大部分人欲。
1991 年 3 月,特里福諾夫出生于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的軍區,父母都是音樂家,他換牙時已經登臺彈協奏曲,在去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跟隨塔佳娜 澤里克曼( Tatiana Zelikman ,里赫特的老師涅高茲的徒孫)學習之前從沒見過外國人。他把老師家的所有美國鋼琴黑膠唱片都聽爛了。 18 歲那年滿師,澤里克曼送他去美國克利夫蘭跟隨俄裔亞美尼亞鋼琴家謝爾蓋 巴巴揚深造。
巴巴揚立刻看出了丹尼爾的天分以及充分發展這天分所需要的時間,他從不給丹尼爾壓力,在克利夫蘭也沒有什么會分心的事。丹尼爾交了朋友,找了女友,還一直能聽到美國最穩定的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演出。
學了一年,巴巴揚認為丹尼爾已經準備好,可以去華沙參加五年一次的肖邦國際鋼琴大賽一顯身手了。但丹尼爾還沒準備好。他屈居于俄羅斯人、立陶宛人、奧地利人之后,僅得第四名(雖然官方宣布為第三名)。次年他去特拉維夫參加了魯賓斯坦鋼琴大賽,及時輪下來后,一位魯賓斯坦的朋友說:“我們有了一個天才。”從此丹尼爾橫掃各項大獎,風頭無兩。幾周后,他又贏了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的冠軍,這是蘇聯解體后及時次公平公開的比賽。
但他并沒有留下享受伏特加的祝福,或是鋼琴賽主席捷杰耶夫許諾的似錦前程,而是回到導師巴巴揚身邊。巴巴揚跳槽去紐約的朱利亞音樂學院時,丹尼爾跟著去了紐約。他倆不時演出四手聯彈。在巴巴揚之外,丹尼爾選擇音樂向導十分謹慎:吉登 克萊默、瑪爾塔 阿格里奇、梅納海姆 普萊斯勒。
我每次聽他演出,都比上次更上一層樓。他不稀罕華而不實的炫技鋼琴家的事業,把時間留給了作曲和其他探索。他為德國男中音馬蒂亞斯 戈爾納( Matthias Goerne )彈藝術歌曲伴奏,一同探索詩意的境界。我聽了他倆演出的貝爾格、舒曼、沃爾夫、肖斯塔科維奇和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 90 分鐘無歇,整個音樂廳的人根本不敢喘息。
丹尼爾不太會聊天,也沒什么音樂之外的興趣。我不會拿媒體采訪的套路去對待他。他腦子處理信息的方式很奇特,你甚至不能確定他是否能聽明白一個問題。當他最終給出一個猶猶豫豫的回答,你恨不得掐自己的大腿才能記起他只是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沉浸在千年的音樂傳統中,遠離家鄉,也許他正是俄羅斯的典型造物———一個圣潔的傻子。
不管用什么標準去衡量,他都自成一格。每次聽過他彈琴,好幾天我都沒法再聽別的鋼
音樂,代表了世上之人的原始記憶。
我們也許不知道為何這旋律打動我們,但它已經刻在我們情感的硬盤里,好像身份的標記,連接著每個人的過去。
這是我們無法缺失的“靈魂的呼吸”,即便我們甚至不明白自己為何需要它。
——諾曼•萊布雷希特
包裝完好,內容很好,下次購物依然選擇當當!
好書!!!!!!!!!!!!好書!!!!!!!!!!!!
很好很好很好
包裝不錯,發貨很快
是雙方還將快快樂樂了
筆觸詼諧、幽默,音樂文學作品,喜歡!
古典普及系列小品類叢書
古典音樂界的八卦
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人可以買來看看,很不錯。
好書,值得推薦!
音樂界的很多八卦趣事,一般正史上看不到,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