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錢穆得意門生、“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臺灣“中研院”院士、歷史學名家嚴耕望畢生經驗傾囊相授
2.兩岸三地歷史院系公認治史入門必讀,內容涉及歷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準、論文體式、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論文撰寫及改訂,以及努力途徑與生活修養等諸多問題
3.紀念嚴耕望誕辰100周年增訂版;新增2萬字《錢穆傳》大陸首發
4.行銷35年經典升級 特約導讀 專名索引 《治史三書》是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以個人治學心得為基礎,融合梁啟超、陳寅恪、傅斯年、錢穆等幾代史學大家的治史經驗著述而成的一部史學方法論著作,被認為是“金針度人”的治學入門書,內容涉及歷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準、論文體式、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論文撰寫及改訂,以及努力途徑與生活修養等諸多問題,語言質樸流暢,誠摯親切,務求實用,可謂金針度人,功在學林。
嚴耕望(1916—1996),字歸田,安徽桐城人,著名歷史學家。194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學系。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耶魯大學客座教授等職,1970年當選為“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及歷史地理,著有《兩漢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叢稿》、《唐代交通圖考》等。
治史經驗談
序
一原則性的基本方法
我在序言中已說過,治史不能機械的拘守某一類固定的方法,但也不能不注意一些大原則大方向。我覺得治史學有幾條應注意的原則性的基本方法問題,也有一些應注意的較具體的規律。茲先就原則性的基本方法問題提供一點意見。
(一)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
專精與博通兩個概念當為一般人所知,不必說;但尤著重“精”與“通”兩字。專不一定能精,能精則一定有相當的專;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當的博。治學要能專精,才能有成績表現,這是盡人皆知的事,所以近代治學愈來愈走上專精之路,要成為一個專家;雖然最近已注意到科際的研究,但過分重視專精的觀念仍然未改。其實,為要專精,就必須有相當博通。各種學問都當如此,尤其治史;因為歷史牽涉人類生活的各方面,非有相當博通,就不可能專而能精,甚至于出笑話。所以治史最為吃力,很難有一個真正的青年史學家!
治史的博通可分從兩方面談。及時,史學本身的博通。即對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當的了解,尤其對于自己研究的時代的前后時代,要有很深入的認識,而前一個時代更為重要。若治專史,例如政治史、政制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等等,治某一種專史,同時對于其他的專史也要有很好的了解,至少要有相當的了解。第二,史學以外的博通,也可說是旁通,主要的是指各種社會科學。
先講旁通,要想真正旁通各種社會科學,雖然斷然做不到,但至少要對各方面有一點皮毛知識,有一點總比毫無所知的好。現在時髦的看法,要以社會科學的觀點研究歷史,于是各種社會科學家都強調自己的立場,以為研究歷史非用我的方法理論不可。記得前年臺灣有些史學家與一些社會科學家開過一次聯席會議,社會學者、人類學者、經濟學者、統計學者、心理學者等等,就各人強調自己的方法理論,作為研究歷史的法寶。當時有一位歷史學者說,這樣講來,我們歷史學者就無用武之余地了!其實各方面的意見都有問題。治史有考史、論史與撰史的不同,而相輔為用。考史要把歷史事實的現象找出來,論史要把事實現象加以評論解釋,然后才能作綜合的撰述工作。社會科學的方法對于論史最有用,對于考史撰史的用處比較少,社會科學家要越俎代庖,也只能做部分的論史工作,考史撰史還是非全部由史學家做不可!至于各種社會科學對研究歷史都有幫助,那是正確的,但也各有局限性,不是隨時都可用得上。幾年前有一位頗有名的史學界朋友,告訴我:“要用統計法治史。”這話本不錯,但史學問題哪都是統計法所能解決的!其實我最喜歡用統計法。三十多年前,我研究漢代地方官吏的升遷,就是用的統計法,根據統計數字,作成升遷圖1,在那時可謂是極新的方法了。但歷史材料不是都能量化的,難道不能量化,我們就不做?現在我寫《國史人文地理稿》,也喜歡用統計法,還特別搜購了一部《地理統計學》來看。那里面所講的方法非常好,但歷史已過去了,很少如意的資料讓我統計!所以方法雖好,但材料不允許,用不上,奈何!用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的方法理論治史學,也同樣都有局限性。有些人從政治學的觀點批評政治史學家的成績,從經濟學的觀點批評經濟史學家的成績,從社會學的觀點批評社會史學家的成績,總覺得不好,那都是不切實際的苛責。他們忽略了歷史已成過去,人家那種成就也許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哪有社會科學家研究目前的人類社會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與方法去作調查,材料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樣方便!然而我們不能否認有些社會科學的知識對于研究歷史實有極大用處。就以我的經驗言:我在高中讀書時了一篇《堯舜禪讓問題研究》,我認為堯舜禪讓只是部落酋長的選舉制,這就是從人類學家莫爾甘(L. H. Morgan,1818—1881)所寫的《古代社會》(Ancient Society)悟出來的。儒家不了解當時實情,比照后代傳子制看來,堯舜之事自是公天下的禪讓,這是美化了堯舜故事。等到曹丕篡奪漢獻帝的君位,但表面上仍要漢獻帝寫一張詔書,說是把天下讓給姓曹的,所以曹丕就想到“堯舜之事吾知之矣”,意思是說舜之代堯,禹之代舜,也只是和他自己一樣的篡位而已;這又把堯舜故事丑化了。但我若沒有一點人類學知識,就極可能不能悟到這一點。又例如我撰《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1,說明尚書六部與九寺諸監職權地位之不同,以及兩類機關的關系。按唐代六部與九寺諸監的職權似乎很混亂,一千多年來都搞不清楚而有誤解。我詳征史料作一番新解釋,說六部是政務機關,六部尚書是政務官,九寺諸監是事務機關,他的長官是事務官,這兩類機關有下行上承的關系。如此一來,各方面看來很不合理的現象都變成合理了,這也是從近代行政學的觀念入手的。舉此兩例,可見社會科學對于歷史研究有多少重要。但社會科學的科別也極多,每一種學科都日新月異,一個歷史學者要想精通各種社會科學自然是不可能的事,不過我們總要打開大門,盡可能地吸收一點!盡可能予以運用!縱不能運用,也有利于自己態度的趨向開明!
至于歷史本身的博通,更為重要。但這是本身問題,要博通比較容易。本身博通的重要性可從兩方面講。及時是消極的,可使你做專精工作時不出大錯,不鬧笑話。我舉兩個例如下:
其一,法國藏敦煌文書第3016 號紙背云:
天興(?)七年十一月,于闐回禮使、內親從都頭、前高昌令、御史大夫、檢校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索全狀文。
日本有一位敦煌學專家屢次提到此條,以為北魏道武帝天興(他釋為天興)七年(西元404),當為敦煌文書之最古者。其實大誤。我們只看索全的官銜,馬上就可知道這一文件不可能早過晚唐,可能是五代時期的。何以見得?上柱國的勛名創自北周,朝廷中幾個功勛較高的大功臣,始能蒙賜,知此文件絕不能早在北周之前。以一個縣令擁有“御史大夫、校檢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的頭銜,那就不會早過安史之亂;又有“回禮使、內親從都頭”的銜名,那就不會早過晚唐,所以至少“天興”二字當有一個模糊不清,他誤釋為“天興”了。其實這些官銜,在兩《唐書》、《五代史》中常常見到,都在安史亂后,尤其晚唐以后,安史亂前是絕不一見的,所以不必是講制度史的人始能知道。那位先生研究敦煌文書,就該對于南北朝隋唐五代的歷史各方面都有相當了解,然而他事實上只在敦煌文書那一小點上去鉆,所以出此大錯!
大陸流落海外學術界,二十余年來,真能潛心學術,有著作問世者,幾乎無從屈指。唯老弟能淡泊自甘,寂寞自守,庶不使人有秦無人之嘆!
——錢 穆
他的規模弘大承自(錢穆)賓四師,辨析入微取諸陳寅恪,平實穩健尤似陳垣,有計劃而持之以恒則接武呂思勉……耕望是史學界的“樸實楷模”。——余英時
非常樸實的著作,蘊含著嚴先生對青年的殷切希望,同時對修身也有作用。
嚴耕望史學入門必讀之書,史學研究生入門必推,語言平實,治史經驗豐富
終于讀完了,很好的一本書,對于歷史研究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由于需要,故而購買。但希望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
錢穆的弟子寫的書,書后寫到“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
語言平實,確實可以說是學歷史的入門書了,大家都最好看下。
趁著雙十一入手《治史三書》增訂本,紙質一般,但是內容很重視,值得收藏。
這一批書是精心選擇的,品相不賴,予以五星好評
書籍用的紙很輕,有點欠手感。內容沒的說,學歷史的或者對歷史感興趣的應該讀,歷史不是戲說,要嚴肅起來。
嚴老畢生治史經驗總結,對處于歷史迷茫的讀者來說是一大指導!
名家名作,歷史研究的方法,既可供學者參考,也可供我這樣的門外漢閱讀。
這個也算是湊單,畢竟歷史方面的書記涉獵不多,想來錢穆先生的弟子是不錯的,就買了一本。
史學研究方法論的著作,研究歷史可以好好看一下,感覺紙質不是特別好
嚴耕望先生的這書挺好,值得好好看。以前有過別的版本,后來不知哪去了,現在再買。
經典!嚴先生的《治史三書》是一部適合歷史專業以及其他人文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老師和研究者反復閱讀的經典作品。
治史必讀書。以自身經歷為例,說明問題,通俗易懂,獲益匪淺。了不起的史學大家!
嚴耕望代表作,適合歷史專業初學者閱讀,幫助走近港臺大家的好書。
這是一本治學之書,學習治史者,以及喜歡歷史的人都會有所受益,
嚴耕望幾十年的學術心血,很厚重,可以看見嚴老在學術方面功底之身后!
嚴耕望為錢穆大師的弟子,功力深厚,著書言語又是娓娓道來,淺顯易懂!
嚴耕望的這部書真是很好的機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味精專,雖多半不能有大成就,但踏實的作風,我對其總有好感。
一直很佩服錢穆先生的學識,尤其是靠自學成才的土歷史學家,書中給人很多啟發,尤其是如何讀史治史。
嚴耕望先生著史的經驗之談,很值得我們后輩學子學長。
嚴耕望是錢穆先生的弟子,這本書內所載的錢穆傳,也是回顧錢穆先生一生的一個視角
嚴耕望的其他作品規模宏大,但是在歷史學領域內,可能還是這一部小書的影響最大,對青年學人、學生的影響深遠~
這本書是嚴耕望先生的大作,對于我們學習和喜歡歷史的人來說有很重要的啟示作用。和大師學習,追尋他們的學術之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錢穆的弟子嚴耕望史學大師的力作,對歷史感興趣的推薦購買
快遞很快,紙張不錯。書是我的伴侶,她充實了我的知識,豐富了我的生活,開拓了我的視野,陶冶了我的情操,提高我的思想,延長我的生命,真是功不可沒。“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詩人杜甫的名言,也是我這一生最大的體會,
歷史學大師嚴耕望的一生治史經驗之談,金針度人!
《治史三書》是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以個人治學心得為基礎,融合梁啟超、陳寅恪、傅斯年、錢穆等幾代史學大家的治史經驗著述而成的一部史學方法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