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猶太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了意識、前意識、潛意識的概念;把人格構(gòu)成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從夢境入手分析人的心理,治療疾病,著有被稱為“劃時代巨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建立性學說,研究從嬰兒開始直至成人的性心理發(fā)展階段。
本書地描繪了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的一生,重點論述了他的學說,以及其學說從初創(chuàng)立時招致反對,到后來發(fā)展到顛峰時期得到眾人追捧的歷程,并著重刻畫了他和弟子榮格之間的恩怨情仇。本書也記敘了弗洛伊德成名前的求學與工作歷程、他的家庭和生活習慣,以及晚年時其女兒對其衣缽的繼承和發(fā)展。
本書帶領(lǐng)讀者走進弗洛伊德的世界,深入了解這位偉大人物的人生歷程和學說理念。
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心理學家 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山鼻祖 弗洛伊德毫無疑問是偉大的心理學家,與達爾文、馬克思可謂20世紀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 重讀偉人的傳奇一生,探尋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立詳情 催眠、潛意識、人格構(gòu)成、解夢、性、欲望、幻想……了解心理學的必讀之作
珩宇,青年作家,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對文字有強烈的敏感和熱情。
及時章一個猶太人的青澀歲月
偉人在成為偉人之前,也大都有過青澀的歲月。在那段青澀的歲月里,他們也曾為了生活而奔波,為了愛情、婚姻而迷亂,為了前途、生計而求索……弗洛伊德就曾是一個如此平凡的人,他所經(jīng)歷的情感糾葛、人生起伏,與其他人并無二致。但是,他又是如何沖出平凡、走向成功的呢?這是我們需要深思和考慮的問題。
生于猶太之家
文學的影響和導向
偉人兼具靈感和勤奮
一次關(guān)鍵性的搬家
布呂克的啟蒙教育
畢業(yè)之后的輾轉(zhuǎn)與學習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愛情與生活
弗洛伊德對愛情忠誠而嚴肅,對生活嚴謹而認真,可以說,弗洛伊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十分嚴苛的人,他似乎把所有的要求都在自己的身上放大了,也似乎只有這樣,這一切才配得起一個偉人對自己的要求。弗洛伊德不管是在愛情還是在生活方面都是一個值得人們尊敬的人,他對愛情和生活的態(tài)度,能夠給我們許多啟示。
弗洛伊德與瑪莎
弗洛伊德的“緋聞”
回到維也納
診所的慘淡經(jīng)營
第三章從自我分析到夢的解析
1897年,在弗洛伊德的父親去世后的那一年,弗洛伊德開始對自己進行自我分析,而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就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于性緊張累積引起的,這種分析的結(jié)果導致了1899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該書現(xiàn)在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
精神分析學派的發(fā)展
弗洛伊德的夢境
夢是愿望的達成
關(guān)于夢的疑惑
什么是夢的偽裝?
夢從哪里來?
典型的夢境
夢中的性事
夢境與情感
現(xiàn)實中的冷漠情感
夢境與藝術(shù)
及時章
一個猶太人的青澀歲月
偉人在成為偉人之前,也大都有過青澀的歲月。在那段青澀的歲月里,他們也曾為了生活而奔波,為了愛情、婚姻而迷亂,為了前途、生計而求索……弗洛伊德就曾是一個如此平凡的人,他所經(jīng)歷的情感糾葛、人生起伏,與其他人并無二致。但是,他又是如何沖出平凡、走向成功的呢?這是我們需要深思和考慮的問題。
生于猶太之家
弗洛伊德家族的歷史很久遠,他的曾祖父叫埃弗萊姆,而他的祖父叫斯洛莫。弗洛伊德并沒有見過自己的祖父,因為他在弗洛伊德誕生前夕即1856年2月離開了人世。弗洛伊德出生之后的及時個名字就叫作斯洛莫,這是為了紀念他的祖父。
嚴格來講,弗洛伊德并非奧地利人,因為他的先祖?zhèn)儼ㄋ母赣H都曾生活在德國。弗洛伊德的父親雅各布 弗洛伊德于1815年生于德國加里西亞的狄斯門尼茲,是一個經(jīng)商的猶太人。
1855年,40歲的雅各布 弗洛伊德與年輕的猶太女子阿瑪莉亞 那薩森結(jié)婚。
弗洛伊德的父親結(jié)過三次婚。及時次婚姻發(fā)生在他17歲時,他與及時任妻子生下了大兒子伊曼紐爾。與及時任妻子離婚后,雅各布又娶了第二任妻子,并在1836年生下了第二個兒子菲利普。弗洛伊德的母親阿瑪莉亞,是他的第三任妻子。
在弗洛伊德出生時,他的兩位哥哥都已經(jīng)成年,大哥伊曼紐爾24歲,二哥菲利普20歲。
弗洛伊德的家住在弗萊堡市內(nèi)的一座兩層樓小房子,很簡陋,3歲之前弗洛伊德一直住在這里。
雅各布 弗洛伊德心地善良,人很單純。弗洛伊德曾經(jīng)說:“他(父親)像狄更斯的小說《大衛(wèi) 科波菲爾》中的人物米考伯那樣,是一個樂天派,始終都充滿著希望地期待著未來。”父親的性格對弗洛伊德的影響很大,弗洛伊德繼承了父親的善良和樂觀性格。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曾說:“他(弗洛伊德)的最突出的特性,就是他的單純。”而他的單純,正是從他父親身上繼承而來的。
單純的人往往能夠執(zhí)著于某件事,并取得成功。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夠?qū)O其復雜的精神現(xiàn)象分析成為單純的“潛意識”和“性動力”,就是因為他喜歡事物的單純化結(jié)構(gòu),并因而懷抱著把一切都還原成最簡單的元素的愿望。
在弗洛伊德眼中,世界沒有那么復雜。最簡單的元素組成了復雜的事物,若想探究事物的本質(zhì),只需將復雜分解為簡單即可。若是被事物的復雜表象所迷惑,那么離真相將會越來越遠。
弗洛伊德的摯友、門生厄內(nèi)斯特 瓊斯曾經(jīng)說:“弗洛伊德之喜歡單純、厭惡復雜,同他性格中的其他兩個特點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他厭惡形式化的東西,而且不愿被限制。他對形式主義的厭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出身貧寒,社交圈子比較狹小。……弗洛伊德對于復雜的保護性措施,特別是人們經(jīng)常引用到生活關(guān)系中的那些法律方面的保護性措施最為厭煩。他認為,如果兩個人真的相互依賴,那么禮儀、應酬就是不必要的;如果兩個人之間缺乏信賴,那么就算是再有禮貌,也無濟于事……”
弗洛伊德的單純性格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他家世貧寒,而猶太人的身份也使得他飽受歧視。
弗洛伊德在他的《自傳》 中寫道:
我的父母都是猶太人。我自己也是一個猶太人。有證據(jù)表明,我父親的家族在萊茵河(科隆一帶)曾經(jīng)定居過很長時間。十四、五世紀中,猶太人遭受迫害,他們那時候開始向東逃走。到了19世紀中葉,他們又從立陶宛經(jīng)加里西亞而遷回到德屬奧地利。
正如弗洛伊德描述的自己的家世,猶太人是一個飄零的民族。
在歐洲中部、南部和東部流浪了兩千多年的猶太人,在歷史中飽嘗苦難。自從公元前6世紀以色列王國覆滅、猶太人的神殿被燒毀之后,猶太人就成了沒有家的孤兒,他們在中亞、西南亞、北非和歐洲四處流浪,像種子一樣散布地球上,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定居在異民族中間。
猶太人最為可貴的地方在于,雖然他們流浪了兩千多年,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傳統(tǒng),并沒有被其他民族所同化,而且,他們除了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和特殊的生活習俗以外,還對各民族的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的貢獻。這讓他們充滿了自豪感。
猶太裔血統(tǒng)對于弗洛伊德的成長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弗洛伊德為自己是猶太人而感到自豪,因為在猶太人的歷史上,有許多英雄人物值得他去崇拜。猶太人的語言、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弗洛伊德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另一方面,由于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所遭受的侮辱和歧視,在讓弗洛伊德感到失望的同時,也提供了無形的強大精神力量,激勵著他奮發(fā)圖強、專心致志地從事人類精神活動的科學分析事業(yè)。弗洛伊德曾說:“我經(jīng)常感受到自己已經(jīng)繼承了我們的先輩為保衛(wèi)他們的神殿所具備的那種蔑視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為歷史上的那個偉大時刻而心甘情愿地獻出我的一生。”
畢竟,當時猶太人隨時隨地會遭受到敵對分子的侮辱和突然襲擊。弗洛伊德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受到反猶主義的威脅。這種環(huán)境使弗洛伊德慢慢地形成了堅強的反抗性格。他看不慣這種歧視,內(nèi)心里燃燒著憤怒的火焰。
弗洛伊德回憶了他少年時代對于排猶分子的情緒。他說:
大約是在我10歲或12歲的時候,我爸爸開始帶我去散步,并在閑談中對我表示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在這樣場合中,他對我講了一件事情,借此表明現(xiàn)在比他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個時代好多了。他說:“當我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我穿得很講究,頭上還戴一頂新的皮帽。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打了我一頓,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他喊道:‘猶太鬼!滾出人行道!’”我聽后,問道:“你當時怎么辦?”他靜靜地回答說:“我走到馬路上,撿起我的帽子。”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我沒想到這位高大而健壯的、牽著小孩子的男人竟做出這樣毫無骨氣的行為。我把這種狀況同很合我的胃口的另一件事加以對照——那就是漢尼拔的父親在祭壇前讓他的兒子發(fā)誓要對羅馬人復仇的動人場面。自那以后,漢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據(jù)了一個應有的位置。(《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
由此可見,在弗洛伊德幼小的心靈中,早已有了奮發(fā)圖強的決心。而且,弗洛伊德的心中也滋長著他父親所沒有的斗爭精神。這種斗爭精神和善良德性相結(jié)合,使弗洛伊德具備了比較完備的人格,足以承擔在艱難而復雜的歲月里所遇到的一切挑戰(zhàn)。
就這樣,這種不甘忍受歧視的感情始終伴隨著弗洛伊德的一生。它像潛伏在火山深處的巖漿一樣默默地運行著,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噴發(fā)出來。
弗洛伊德憤慨地說:“我不能理解為什么我得為我的祖先而感到羞愧,或如一般人所說的那樣,為自己的民族感到羞恥?!于是,我毫不猶豫地采取了不接受的態(tài)度,并一直都不為此后悔。”
弗洛伊德的童年時代以至他的整個一生,就是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環(huán)境中度過的。因此在兒童和少年時期,弗洛伊德的社會關(guān)系極為簡單,更無法融入到主流社會圈子里,所以弗洛伊德很自然地厭惡“上流社會”的那套虛偽的形式主義的種種習俗。
弗洛伊德從小就崇拜古代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和拿破侖,這兩位偉人都曾經(jīng)帶領(lǐng)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打敗了歧視和壓迫猶太人的“神圣羅馬帝國”和天主教會。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這兩個人曾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
弗洛伊德的母親阿瑪莉亞 那薩森又叫作瑪麗亞,聰明美麗。
在弗洛伊德的生命中有三個重要的女人——母親、妻子和女兒。在這其中,母親是占及時位的。
弗洛伊德在著作中說:“我的自信以及對事業(yè)的樂觀,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母親的影響……母親總是會給兒子極大的滿足。這是最、最徹底地擺脫了人類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種關(guān)系。”
弗洛伊德始終熱愛、尊敬母親,母親也特別寵愛弗洛伊德。巧的是,弗洛伊德和他最喜歡的小說狄更斯的《大衛(wèi) 科波菲爾》的男主角一樣,在他母親生他的時候帶出了胎衣。在歐洲,這意味著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弗洛伊德認為這是母親給他帶來的幸運,也一直以此自豪。他曾說:“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鐘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于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
當然,母親也帶給了弗洛伊德一些不好的回憶。據(jù)弗洛伊德回憶,在弗萊堡生活時,弗洛伊德有一次闖入他父母的臥室,以好奇的目光試圖觀察大人的性生活。一絲不掛的母親在幼小的弗洛伊德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或者說造成了一種心理上的震撼。
弗洛伊德的父母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他們生活簡樸,嚴格地遵守猶太教法規(guī),在家里,他們只講猶太人的“依地語”(一種為猶太人使用的國際語),而不是講“高地德語”(原為德國南部和中部使用的德語,現(xiàn)為標準德語)。不過,從小陪伴弗洛伊德長大的奶媽卻是一個天主教徒。她年紀很大,又老又丑,但是心思細膩。奶媽會講述一些宗教故事,以此來教育弗洛伊德。
奶媽還教給弗洛伊德一些“生活和生存的手段”。弗洛伊德說:“她讓我從小就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估計和認識。”
弗洛伊德兩歲半的時候,這位奶媽因偷東西而被辭退了。后來,弗洛伊德曾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為此事表示遺憾和惋惜。
文學的影響和導向
讀弗洛伊德的書,你會發(fā)現(xiàn)他與其他科學家最為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弗洛伊德的書中,不僅有邏輯嚴密的推理和各種專業(yè)的詞匯,也充滿了語言優(yōu)美的描述和對于各種經(jīng)典文學名著信手拈來的從容。
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同時兼具了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藝術(shù)渲染,離不開他從小對于藝術(shù)的熱愛。我們不妨回到他的求學時代,看看是怎樣的經(jīng)歷成就了一位理性與感性兼容的偉人。
弗洛伊德自幼喜歡文學,尤其喜歡閱讀作家歌德和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
弗洛伊德特別崇拜莎士比亞,他從8歲就開始看莎士比亞的著作,幾乎看完了莎士比亞所有的名著。弗洛伊德不僅看名著,還總要在名著中摘引最精華的部分,背誦得滾瓜爛熟。
弗洛伊德最佩服莎士比亞的“和深刻”,特別敬仰莎士比亞對于人生要旨的精湛理解。他的朋友評價他是一個“莎士比亞迷”。
弗洛伊德所崇拜的另一位文學家是歌德。
對于歌德作品中的經(jīng)典段落,弗洛伊德非常熟悉。在《自傳》 中,他就曾經(jīng)引用歌德名作《浮士德》中的一段話:“對科學的廣博涉獵是徒然的,每一個人都只能學到他所能學到的東西。”
歌德寫過許多經(jīng)典的詩作,弗洛伊德喜歡其中的一些作品,并經(jīng)常大聲朗誦:
我在遙望遠方,我在凝視近旁,
上看月和天星,下見林木麋羊。
萬象在我四周,美飾莊嚴悠久,
我心愛此莊嚴,我心愛我身手。
福哉我呼我眼,凡汝之所曾見,
畢竟無物不美,不問天上人間。
歌德的詩歌經(jīng)常會將弗洛伊德帶入大自然的奇妙景色中。詩句中對自然的贊美,激勵著弗洛伊德向自然探索奧秘的好奇心。弗洛伊德曾經(jīng)說過,他的好奇心首先指向人類本身所關(guān)心的那些事物上。毫無疑問,人類的個人本質(zhì)恰恰是人類最關(guān)心的問題之一。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弗洛伊德比較“早熟”,而且從小情商高。在兒童時期,他對于人的感情、性格和各種幻想就已經(jīng)有所察覺,對于弄明白人的內(nèi)心所想很感興趣。
16歲時,弗洛伊德的初戀降臨了。當時他回自己的出生地弗萊堡去探親,遇見了兒時的玩伴吉夏拉。
再見吉夏拉,弗洛伊德心生愛意。他甚至想,若是自己當初不離開故鄉(xiāng),現(xiàn)在說不定就成了一個粗壯的農(nóng)村少年,已經(jīng)與吉夏拉結(jié)婚了……弗洛伊德后來分析說,此時的他已經(jīng)進入“青春發(fā)動期”的階段。
青春期的弗洛伊德對自己的未來并沒有十分確切的打算,他想要成為一名文學家,也考慮過做一位政府部長或政治家。在回憶起自己當初的那段經(jīng)歷時,弗洛伊德說:“那時的我,其實后來也如此,對于醫(yī)生這一行,并沒有感到特別的興趣;與其說是為了興趣,還不如說是為一種對人類的好奇心所動……”
后來,弗洛伊德在大學預科畢業(yè)前夕,面臨著一生職業(yè)的抉擇。他對成為政治家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均感興趣,但作為猶太人行醫(yī)是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yè)之一。他曾說:“畢業(yè)之前,在卡爾 布魯爾教授的課上,聽他朗誦歌德那美妙的《論自然》散文,遂決定成為一名醫(yī)科學生。”也正是因為這樣,弗洛伊德雖然生于商人家庭,然而當時卻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然而最終讓弗洛伊德決定投身醫(yī)學的緣由,還是歌德和達爾文的影響。一方面,歌德詩歌中關(guān)于人與自然的部分,引發(fā)了弗洛伊德對于探究人類自身奧妙的興趣;另一方面,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也使弗洛伊德對人這種“生物體”產(chǎn)生了極大的癡迷。
最終,1873年秋,弗洛伊德開始了自己與醫(yī)學的不解之緣,以優(yōu)異的成績順利地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那一年,弗洛伊德17歲。
偉人兼具靈感和勤奮
天才靠靈感,成功靠勤奮,偉人則兩者兼具。弗洛伊德正是一個靈感與勤奮的綜合體。進入大學后的及時個學期,他每周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要比其他同學多很多。每周,他會用12個小時聽解剖學課,6個小時上化學課,其余的時間都用于做實驗。到了第二個學期,弗洛伊德開始學習解剖學、植物學、化學、顯微鏡實習和礦物學,除此之外,他還選修了由動物學家克勞斯主講的“生物學與達爾文主義”課、布呂克教授主講的“語態(tài)和語言生理學”課。在學習過程中,布呂克教授成了弗洛伊德最尊敬的導師。他曾說:“經(jīng)過大學頭3年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由于我的天賦能力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我將不能在我年輕時所熱衷的那些科學領(lǐng)域取得成功。……我終于在布呂克的生理實驗室找到歸宿,獲得滿足。同時,我也在那里找到我所尊敬而以之為模范的人物,即偉大的布呂克本人及他的助手西格蒙德 艾克斯納和厄內(nèi)斯特 馮 弗萊斯爾 馬茲科。”
維也納大學建于1365年。自1804年開始,大學規(guī)定醫(yī)學院學生要學習3年的哲學課。弗洛伊德的哲學老師是布連坦諾教授。
布連坦諾是奧地利的天主教哲學家,他的哲學理論在當時和以后都對西方哲學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弗洛伊德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布連坦諾的影響。
對于恩師們,弗洛伊德總是保持既嚴肅又謙虛的態(tài)度。他首先領(lǐng)會他們的觀點,然后深入地和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獨立思考。而且,他有一個較大的優(yōu)點,就是在自己的觀點還未成熟之前,從來不著急下結(jié)論。
弗洛伊德早在中學時期就學會了希臘文、英文和拉丁文,這給他在大學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因為當時許多學術(shù)作品都是用拉丁文寫的,別人看不懂,但是弗洛伊德不存在閱讀上的障礙。
1875年,弗洛伊德一家搬到了約瑟夫皇帝街的一所大房子里。對此,他很高興,因為他終于有了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弗洛伊德喜歡讀書,常年書不離手。而他讀書較大的“敵人”,就是不能保持安靜的弟弟妹妹們。為此,弗洛伊德沒少和他們鬧矛盾。
弗洛伊德的妹妹8歲時,家里人給她買了一架鋼琴,這架鋼琴雖然放在離小閣室較遠的地方,但妹妹練琴的聲音還是干擾了弗洛伊德的學習。所以,弗洛伊德堅持要求把鋼琴抬走。父母為了照顧弗洛伊德,只好照辦了。事實上,弗洛伊德之所以堅持要求家人抬走鋼琴,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討厭音樂。這是他的怪癖之一。
19歲那年,弗洛伊德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多年的夢想——訪問英國。這是兩年前他父親為酬報他中學畢業(yè)考試成績“全優(yōu)”而答應下來的。
弗洛伊德如此向往英國,很可能是因為英國人并不十分排斥猶太人。他的兩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就生活在那里,過著自由的生活。
在英國,弗洛伊德見到了自己的侄兒兼朋友——約翰。
約翰是弗洛伊德哥哥的兒子,但是他比弗洛伊德的年齡還大兩歲。小的時候,兩個人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關(guān)系很近。弗洛伊德曾經(jīng)回憶說:“直到我3歲為止,我們之間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聯(lián)系。我們曾經(jīng)互相敬愛又經(jīng)常爭斗;而這種童年時期的關(guān)系……對我以后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方式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當他粗暴地對待我的時候,我就一定會非常勇敢地加以反抗。”接著,他又說,“在我的感情生活中,始終都存在兩個形象,一個是密友,一個是敵人;成年后,我經(jīng)常會‘復制’這種關(guān)系,這也來源于我童年時的經(jīng)驗,以致任何一個同樣的個人都可以同時成為我的朋友和敵人,就如同我與約翰的關(guān)系那樣。”
弗洛伊德來到英國后,他的哥哥負責接待他。哥哥寫信給父親說:“弗洛伊德在英國時表現(xiàn)了令人敬佩的氣質(zhì)和風度。”由此可見,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
從英國回到奧地利后,弗洛伊德將自己的精力再次放到了學習上。當時,弗洛伊德已經(jīng)將課程內(nèi)的知識全部掌握了,他開始自學其他科目,并參加了一些研究活動。
弗洛伊德的研究活動是在卡爾 克勞斯教授的安排下進行的。
卡爾 克勞斯教授是德國人。1874年,他從德國哥廷根大學來到維也納大學任教。維也納大學希望他的到來可以使本學校的動物學專業(yè)趕上水平。
克勞斯對于海洋動物非常了解。1875年,他建立了全世界及時所動物實驗室。根據(jù)他的提議,每年要從維也納大學選派一些的學生到該實驗站實習兩次。1876年3月,在他所批準的及時批前往實習的優(yōu)等生中,弗洛伊德赫然在列。
在動物實驗室,弗洛伊德每年都要花上兩個月的時間進行科研活動。
一次,弗洛伊德跟隨克勞斯到亞德里亞海濱去做一次有趣的科學考察。在這次考察中,弗洛伊德生平及時次親眼看到了歐洲南部的古老文化成果,而且,他還在當?shù)刭I了一些古董回來。弗洛伊德后來收集古董的愛好,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除了參加動物實驗之外,弗洛伊德還加入了布呂克教授開設(shè)的生理研究室。在這里,他結(jié)識了艾克斯納和弗萊斯爾,這二人是布呂克的助手,后來成了弗洛伊德的同事和親密朋友。
一次關(guān)鍵性的搬家
弗洛伊德3歲之前,都生活在弗萊堡。
弗萊堡不是一個大城市,城中只有不到一萬居民。這里有各種各樣的手工工場,生意人來此地更容易找到賺錢的機會。
雖然弗洛伊德僅僅在弗萊堡度過了他生命歷程中最初的、還不太懂事的3年,但這座城市仍然給弗洛伊德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弗洛伊德回憶自己在弗萊堡的童年生活時,總是以田園詩人般的情感熱切地懷念這個小小的城市。
1859年,弗洛伊德迎來了人生中的及時次重大變化——離開了出生地,搬到了另外一座城市。之所以要搬家,可能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經(jīng)濟上的,另一個是戰(zhàn)爭所引起的。
經(jīng)濟上,弗洛伊德的兩個異母哥哥伊曼紐爾和菲利普在生意上遭到了失敗,弗洛伊德的父親只好拿自己的錢替兩個兒子還債。如此一來,他的生意就難以為繼了。
另一方面,當時奧地利和意大利之間發(fā)生了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爭期間,所有的適齡男子都有被強制征兵的風險。弗洛伊德的父親和兩個哥哥都屬于“適齡男子”。作為猶太人,如果在這一時期被征召到軍隊中,將會面臨非常糟糕的局面。在軍隊中,被視為異類的猶太人不僅要受到官方殘酷的虐待,而且還要被迫放棄一切猶太人的生活習慣。為了逃避服兵役,雅各布 弗洛伊德決定離開奧地利,到德國去居住。
奧意戰(zhàn)爭并未持續(xù)多久。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弗洛伊德一家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維也納。不過,弗洛伊德的兩位異母哥哥則搬到了倫敦。
維也納是歐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弗洛伊德所處的時代正是維也納最為興盛的時期。這里有全歐洲最的思想家和藝術(shù)家,他們共同奠定了一座城市的輝煌歷史。維也納濃厚的學術(shù)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弗洛伊德的事業(yè)。
不過,維也納歷來不歡迎猶太人。在歷史上,猶太人曾3次被逐出維也納。直到19世紀,維也納才放松了對猶太人的限制,這使得維也納的猶太人急速增加。
猶太人花了幾十年時間在維也納開拓出了輝煌的事業(yè),他們幾乎壟斷了維也納的報刊發(fā)行,在大學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猶太人教授,猶太人開始在這座城市嶄露頭角。不過,他們依然屬于弱勢群體,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遭受反猶分子的侮辱和突然襲擊,日子過得心驚膽戰(zhàn)。
這就是弗洛伊德所要面對的生存環(huán)境。
在談起自己從3歲到7歲的生活經(jīng)歷時,弗洛伊德說:“那是很艱難的時期——不值得回憶。”當然,這一段時間并非沒有發(fā)生任何值得回憶的事情,在他的著作中,曾經(jīng)提及這一時期的一些經(jīng)歷。或許,弗洛伊德所謂的“不值得回憶”,其實是指這段經(jīng)歷“不堪回首”。
弗洛伊德的童年在貧窮中度過,他經(jīng)常陪父親在人行道上散步,以這種方式鍛煉身體。由于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弗洛伊德父子并沒有去參加一些當時流行的體育運動,所以當中歐各國的中產(chǎn)階級在閑暇時間進行各種球類活動、游泳、滑雪的時候,弗洛伊德只能和父親在街邊散步。
小時候養(yǎng)成的散步習慣,伴隨了弗洛伊德一生。成年之后,他經(jīng)常單獨散步,在維也納大學學醫(yī)時,他就經(jīng)常一個人在校園里散步。
隨著弗洛伊德逐漸成長為一個小小男子漢,他性格中的某些特質(zhì)也開始體現(xiàn)出來,首先得以體現(xiàn)的是他喜歡“追求”的性格特點。
弗洛伊德家庭里經(jīng)常召開“家庭會議”。依據(jù)猶太教的規(guī)定,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當然是“會議主席”。但是,弗洛伊德卻總能在家庭會議中發(fā)表令人信服的意見,以致連他的父母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意見,按照弗洛伊德說的去做。
有一次,弗洛伊德家組織會議研究給弗洛伊德的小弟弟取名的問題。弗洛伊德主張給這位比他小10歲的弟弟取名亞歷山大。他對家人說,亞歷山大大帝是一位有勇有謀的英雄,還給家人講述了亞歷山大的一些光輝事跡。,全家人都接受了他的意見,給小弟弟取名亞歷山大。
弗洛伊德在家庭中的逐漸“崛起”,也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一些矛盾,因為任何一個父親都想在家中保持自己的,弗洛伊德的舉動對于他的父親來講,是一種挑戰(zhàn)。據(jù)弗洛伊德家的鋼琴教師莫利茲 羅森塔爾說,有一次,弗洛伊德與他的父親在街上因為某一問題產(chǎn)生
他是我偶像?。。。?
嗯嗯。不錯喔。快遞也很快。
整體感覺很好,質(zhì)量很好
整體感覺很好,質(zhì)量很好
書很好不錯的哦
我買錯了。。。。。救命啊,我以為說弗洛伊德寫的書啊,沒有想到居然是自傳,好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