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機會,都是一個、不可重復的存在。名聲、財產、知識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那么僅有一次的人生到底應該怎么度過?周國平說,每個個體要尊重生命本來的樣子,當好自然之子。
當面對愛、逆境、孤獨、死亡、變故等人生大命題的時候,人應當保持在什么心理狀態,是本書的意義所在。希望本書能為在繁雜的世界里找不到頭緒的你,建立強大的靈魂世界。
本書為哲學家周國平先生畢生散文精華,全書采用四色印刷,配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在的視覺體驗中感悟生命的智慧。
周國平首部裸書脊作品集
周國平執筆36周年,迄今為止經典、值得收藏的周國平散文精選集。周氏散文以哲思和文采著稱,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
周國平終極人生智慧之書
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生命珍貴的是什么?僅有一次的人生應當如何度過?哲學家周國平告訴我們,每個個體要尊重生命本來的樣子,當好自然之子。
圖文并茂,四色彩印
本書為哲學家周國平先生畢生散文精華,精選了60余幅插圖,全彩印刷,在的視覺體驗中帶來內心的寧靜。
周國平,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愿生命從容》等,以哲思和文采著稱,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
周國平的散文總有一種白玉蘭一般的芳香,清清爽爽的,干干凈凈的。無論什么時候讀他的散文,都可以使人感受到從喧囂的鬧市,飛到若禪若道的平靜世界,從煩惱叢生的惆悵,回到無根無欲的無邪時代。徜徉在他優美的文字中,總會逆溯到一份難得的清醒。
自序人生的三個覺醒_ 001
Chapter 1 生命本沒有意義
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_ 003
閑適:享受生命本身_ 005
救世和自救_ 010
點與面_ 016
面對苦難_ 027
知道自己要什么_ 032
相貌和心靈_ 037
比成功更寶貴的_ 041
消費= 享受? _ 044
Chapter 2當好自然之子
不較勁的智慧_ 049
當好自然之子_ 053
逆境也是生活_ 057
不和時間賽跑_ 060
珍惜和放下_ 064
父母怎樣對孩子負責_ 068
Chapter 3恰到好處的愛
愛是沒有理由的心疼_ 075
愛,從癡迷到依戀_ 079
男人眼中的女人_ 082
愛情不風流_ 094
婚姻中的愛情_ 099
婚姻是難事_ 102
寬松的婚姻_ 107
五題_ 112
寬容偶然的出軌行為_ 120
伴侶之情_ 123
異性之間能有純粹的友誼嗎? _ 126
Chapter 4 信仰是生命的歸宿
信仰之光_ 131
度一個創造的人生_ 134
人所能及的神圣_ 138
及時重要的是做人_ 141
真、善、美_ 145
朋友_ 148
己所欲,勿施于人_ 152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_ 154
真正的友誼不是感情投資_ 159
在義與利之外_ 164
Chapter 5靈魂只能獨行
人人都是孤兒_ 171
孤獨的價值_ 174
獨處也是一種能力_ 185
獨處的充實_ 192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_ 196
認識你自己_ 199
自由的靈魂_ 202
純真的心性_ 208
Chapter 6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生病與覺悟_ 215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_ 217
人生貴在行胸臆_ 242
關于死亡的思緒_ 251
哭鐵生_ 255
Chapter 7成為你自己
自我二重奏_ 259
珍惜平凡的生活 _ 271
用好自己的性格_ 274
正確的財富觀_ 276
正確的財富觀(下)_ 282
快樂工作的能力_ 285
成為你自己_ 290
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
常常有青年問我:一個人不去想那些人生大問題,豈不活得快樂一些?
其實,不是因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這類問題,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基本上是由天生的稟賦決定的。那種已經在想這類問題的人,多半生性敏感而認真,他不是刻意要想,實在是身不由己,欲罷不能。
相反,另有一種人,哪怕你給他上一整套人生哲學課,他也未必會真正去想。
喜歡想人生問題的人,所謂喜歡想,并不是刻意去想,而是問題自己找上來,躲也躲不掉。想這類問題當然會痛苦,但痛苦在先,你不去思考,痛苦仍然在,成為隱痛。既然如此,你不如去面對它,看一看那些最智慧的人是怎么想這類問題的,這可以開闊你的思路,把痛苦變成人生的積極力量。
從學術上看,哲學研究似乎是發展了,越來越深入、細致,但你不能說現在的哲學就比古希臘高明,根本問題仍是一樣地沒有解決。這是人生內在的困境,只要人在,困境就在,哲學就始終要去思考。
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沒有意義也要創造出意義來,于是就產生了哲學、宗教、藝術。然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不知道。
智慧是逼出來的,知道困境不可改變,只好坦然接受,這就叫智慧。
福克納在加繆猝死那一年寫道:加繆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拋擲在探究唯有上帝才能解答的問題上了。其實,哲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致力于解開并無答案的人生之謎,因而都是不明智的。也許,對人來說,智慧的極限就在于認清人生之謎的無解,因而滿足于像美國作家門肯那樣宣布: “我對人生的全部了解僅在于活著總是非常有趣的。”
人生無常,死亡隨時可能來臨,這個道理似乎盡人皆知。但是,對于多數人來說,這只是抽象的道理,而在一個突然被死神選中的人身上,它卻呈現出了殘酷的具體性。同是與死神不期而遇又僥幸地逃脫,情況也很不相同,這種非常經歷能否成為覺悟的契機,取決于心性的品質。
閑適:享受生命本身
1
人生有許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愛情、友誼、欣賞大自然、藝術創造,等等,其快樂遠非虛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們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我把這類享受稱作對生命本身的享受。
2
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是屬于我的生命的本質,愈能牽動我的至深的情感。例如,女人和孩子。
現代人享受的花樣愈來愈多了。但是,我深信人世間最甜美的享受始終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
3
有錢又有閑當然幸運,倘不能,退而求其次,我寧做有閑的窮人,不做有錢的忙人。我愛閑適勝于愛金錢。金錢終究是身外之物,閑適卻使我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有人說:“有錢可以買時間。”這話當然不錯。但是,如果大前提是“時間就是金錢”,買得的時間又追加為獲取更多金錢的資本,則一生勞碌便永無終時。
所以,應當改變大前提:時間不僅是金錢,更是生命,而生命的價值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4
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但許多人寧愿用它來換取那些次寶貴或不甚寶貴的財富,把全部生命耗費在學問、名聲、權力或金錢的積聚上。他們臨終時當如此悔嘆:“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5
一個人可以憑聰明、勤勞和運氣掙許多錢,但如何花掉這些錢卻要靠智慧了。
如何花錢比如何掙錢更能見出一個人的品位高下。
6
耶和華在西奈山向摩西傳十誡,其第四誡是:星期天必須休息,守為圣日。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殺勿論。有一個人在星期天撿柴,他便吩咐摩西,讓信徒們用石頭把這人砸死了。
未免太殘忍了。
不過,我們不妨把這看作寓言,其寓意是:閑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閑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間。只是勞作,沒有閑暇,人會喪失性靈,忘掉人生之根本。這豈不就是瀆神?所以,對于一個人人匆忙賺錢的時代,摩西第四誡是一個必要的警告。
當然,工作同樣是神圣的。無所作為的懶漢和沒頭沒腦的工作狂乃是遠離神圣的兩極。創造之后的休息,如同創世后第七日的上帝那樣,這時我們最像一個神。
7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實上,一個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屬于奢侈品。它們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強求服務,反而成了一種奴役。
現代人是活得愈來愈復雜了,結果得到許多享受,卻并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并不自由。
救世和自救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這個事實是如此明顯,以至于一個人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銳的心靈,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現是: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個精神目標,既無傳統的支持,又無理想的引導。尤其可悲的是,人們甚至喪失了對信仰問題的起碼認真態度,對之施以哄笑,以無信仰自夸。二、情感生活的縮減。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與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識擴張導致人與人之間真情淡薄。情感體驗失去個性和實質,蛻化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詞和禮品卡語言。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訴諸官能的大眾消費文化泛濫,訴諸心靈的嚴肅文化陷入困境。娛樂性傳播媒介冒充為文化主流,絕無文化素養的記者和明星冒充為文化主角,幾有席卷天下之勢。
毫無疑問,對于這種平庸化現象,凡注重精神生活的人都是持否定和批判的態度的。不過,其中又有區別。據我觀察,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人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拯救天下為己任,他們的反應又因性情和觀念的差異而有區別。大抵而論,宗教和道德型的人主要表現為憤怒,視這個世道為末世,對之發出正義的譴責乃至神圣的詛咒,欲以此警醒世人,尋回盛世,或者——審判世人,以先知的口吻預言某種末日審判。張承志是當今最典型的代表。理智型的人主要表現為憂慮,視這個世道為亂世,試圖規劃出某種救世方案,以重建精神生活的秩序,恢復或營造他們心目中的治世。相當一批人文學者正在為此竭精殫慮,搖唇鼓舌。不論憤怒還是憂慮,救世是共同的立場,所以我把兩者歸作一個類別。
另一類人是比較個人化的知識分子,相對而言,他們沒有太直接的用世抱負,而是更加關注自己獨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創造活動。他們對于作為一種社會現實的精神平庸化過程同樣反感,但似乎不象前一類人那樣有切膚之痛,如坐針氈,為之寢食不安。由于他們更多地生活在一個相當穩固的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隔膜于或超脫于他們所反感的那種外部變化了。他們的反應主要不是憤怒或憂慮,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近乎寬容的淡漠和蔑視。屬于這一類的大抵是一些真正迷于藝術的藝術家,真正迷于學術的學者,以及執著于人生和人類根本問題之思索的哲人智者。在這樣的人看來,末世論或亂世論似乎都有些危言聳聽,這個世道和別的世道沒有本質的不同,不過是一個俗世罷了。時代變遷,俗的表現形式相異,或官或商,無精神性則為一。所以,他們始終與俗世保持距離,而把精神上的獨立追求和自我完善視為人生在世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此意義上,他們的立場可歸結為自救。
當然,上述劃分只是相對的,畢竟可能有一些個人性和社會性皆很強的知識分子,在他們身上,自救和救世的立場會發生重迭。我無意在這兩種立場之間評優劣,以我之見,真誠的救世者和自救者都是寶貴的,我們之缺乏有感召力的傳道士和啟蒙思想家,一如缺乏埋頭于自己園地的耕耘者。不過,就目前而言,說句老實話,我實在聽厭了各種名目的文化討論,從這些熱鬧中只聽出了一種浮躁和空洞。無論是標榜為“新國學”的復古主張,還是以“后現代”名義裝飾現狀的學術拼貼,事實上都沒有提出切實的救世良策,很可能只是成全了個人的一種功利欲望。至于種種關于“文化失落”、“人文精神失落”的喟嘆,透出的多是一種焦躁不安的心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寧愿為自救的立場作一辯護,盡管真正的自救者是不需要任何理論上的辯護的。
一個人立志從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創造的事業,應該是出于自身最內在的精神需要。他在精神生活的范圍內幾乎一定有很重大的困惑,所以對于他來說,不管世道如何,他都非自救不可,唯自救才有生路。可是,在精神生活與世俗的功利生活之間,他的價值取向是明確而堅定的,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困惑。張三不耐貧困,棄文經商,成了大款,李四文人無行,媚俗嘩眾,成了大腕,這一切與他何干?他自己是在做著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只要環境還允許(事實上允許)他做下去,何失落之有?立足于自救的人,他面對外部世界時的心態是平靜的。那些面對浮躁世態而自己心態也失衡的人,他們也許救世心切也心誠,但同時我又很懷疑他們自己內心缺乏精神生活的牢固根基,要不何止于如此惶惶不安。
在當今時代,最容易產生失落感的或許是一些有著強烈的精英意識和濟世雄心的知識分子。他們想做民眾的思想領袖和精神導師,可是商業化大潮把他們沖刷到了社會的邊緣地帶,拋擲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他們是很難自甘寂寞的,因為他們恰好需要一個轟轟烈烈的舞臺才能發揮作用。我不認為知識分子應該脫離社會實踐,但是,我覺得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精英或想當精英的人太多,而智者太少了。我所說的智者是指那樣一種知識分子,他們與時代潮流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并不看重事功,而是始終不渝地思考著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問題,關注著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他們在寂寞中守護圣杯,使之不被洶涌的世俗潮流淹沒。我相信,這樣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會對社會進程發生有益的制衡作用。智者是不會有失落感的。領袖無民眾不成其領袖,導師無弟子不成其導師,可是,對于智者來說,只要他守護著人類最基本的精神價值,即使天下無一人聽他,他仍然是一個智者。
我確實相信,至少在精神生活領域內,自救是更為切實的救世之道。當今之世不象是一個能誕生新救主和新信仰的時代,但這并不妨礙每一個熱愛精神文化事業的人在屬于自己的領域里從事獨立的探索和創造。這樣的人多了,時代的精神文化水準自然會提高。遺憾的是,我們擁有許多不甘寂寞的信仰呼喚者、精神吶喊者和文化討論者,少的是宗教、哲學、藝術上的真信徒甚至真虛無主義者。透底地說,真正精神性的東西是獨立于時代的,它的根子要深邃得多,植根于人類與大地的某種永恒關系之中。唯有從這個根源中才能生長出天才和精神杰作,他(它)們不屬于時代,而時代將跟隨他(它)們。當然,一個人是否天才,能否創造出精神杰作,這是無把握的,其實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不失去與這個永恒源泉的聯系,如果這樣,他就一定會懷有與羅曼.羅蘭同樣的信念:“這里無所謂精神的死亡或新生,因為它的光明從未消失,它只是熄隱了又在別處重新閃耀而已。”于是他就不會在任何世道下悲觀失望了,因為他知道,人類精神生活作為一個整體從未也決不會中斷,而他的看來似乎孤獨的精神旅程便屬于這個整體,沒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泯滅。
文筆清新,讀來讓人心靜如水!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年輕人讀剛好!
剛看了一頁,內容很喜歡“在掌握范圍內做命運的主人,在不能掌握的范圍內做命運的朋友”。這本書的包裝也是很有個性,附圖一張
生命要求每個人要學會孤獨自省,要獨自成長,要用力去愛,要去擁抱,要去探索靈魂。人們說我們都是在追尋生命的意義,我不認為那是我們真正追尋的,我認為我們追尋的是活著的體驗……讓我們能感覺到活著的喜悅
周國平,非常喜歡的作家,所以,希望能從中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和對疑惑的解答。
以前讀過周國平先生的文章,寫作深入人心。這本書比我想象的小了許多,不過裝幀特別好,紙質也很好,也有插圖。
正如這本書的書名一樣,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封皮亦是古樸自然,這次買的幾本書中最喜歡這本的排版和紙張。才讀了幾頁,感覺受益匪淺,值得購買!
這本書,一開始就告訴大家要認識你自己。那是怎樣的自己呢?大家都知道,每個人一生只能活一次,卻很少人去想明白你對于這個世界而言,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精神的最高境界即是靈魂的覺醒,而到達這一層面的途徑便是信仰與智慧。
書脊是裸露的,我想換貨,但不會操作,算了吧。希望能避免這些遺憾,很郁悶的。還是給好評吧,都不容易,以后注意就行了。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是一個生命,也終歸是一個生命。你不但是一個生命,而且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一個自我。
很久就仰慕這本書,今天終于有機會拜讀,書的質量非常好,一看就知道是正版,插圖唯美清晰,裝幀完美無缺!文質兼美!值得擁有!
生命本來的樣子究竟為何?恍然明白人來到世上只有一次,與其浪費生命不如好好把握,我喜歡你熱愛生活的樣子。人生的三個覺醒,生命、自我與靈魂。如果不想枉此生,就活成你自己想活的樣子!讀了此書如獲珍寶,明白人生為何,你又為何存在。
聽說男讀王小波 女讀周國平 所以就被推薦買了本 還沒看 但里面一些內容感覺可以寫議論文是用上
每個人都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茶余飯后,一杯清茶、坐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讀一本喜歡的書,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人生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思考,婚姻,朋友,生活本質等進行了剖析,主張回歸自然之道,強調精神生活的滿足,物質的要求是很低很低的,愛情方面要有合得來的價值觀,兩人聊的來,性格相互補充,理性擇偶。人還是要學會獨處,當然,感覺孤獨的時候要選擇適當的消遣方式,看書寫字,運動唱歌等
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書的側面裝訂只粘了一半,好個性的封裝,我表示接受無能
坑爹啊!書根本就沒有封膠!拿在手里跟看破書似的!
不關出版的事!質量很過關 很小清新 紙質也好 圖也是彩色的很清楚 ! 單純覺得內容惡心。 ˊ_ˋ了解了周國平后覺得簡直是個…。 直男癌得不行!如果要看最好把男女的部分跳過! 看到那兒簡直想飚臟話
買了一箱書用那個扁扁的盒子給我裝的我還以為少了呢結果都在,買了11本書,這一本書的側面是沒有封的就是那樣子黏在一起的我還以為是壞了呢結果我另外一本書也這樣
“愛,就是沒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設前提的寬容”“人啊,應該擁有善良的心,豐富的靈,高貴的魂,這樣你才無愧于人的稱號,你才是作為真正的人世間生活”
是一本有助人生成長的好書,此書涉及感情,婚姻,成長,友情,孤獨,等等,認真讀此書,品讀它,不僅僅是心神的放松,更是一個人心智的成熟。希望大家能夠珍藏一本,隨著周國平一起感悟人生。
書裝訂挺好的,只是當當的外包裝實在是有待加強,第一次看周國平散文,感覺不錯,有時候讀散文理解不了,可能是作者寫的和自己還沒有共鳴,所以加強自己的閱讀能力,書的題目,和內容都挺喜歡的。
從16頁開始差了三十多頁,這叫人怎么看啊……因為書買太多,今天翻了才看到,已經過了售后期,暈死......
讀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是需要寧心靜氣,在無人處,于寂靜里,默默打開,細細品讀。每次讀先生的文章,我總是有一種亂入時空的感覺,平實文字里有與這個時代浮躁與喧囂完全不同的清凈與自然,適度與自守,清醒而淡然。文中講述的哲理蘊含著解開普羅大眾日常煩惱的謎底。而這些通透的文字背后,按周國平先生自己的說法,也只是為了安頓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尋找出路。
書是不錯的,只是發過來就有嚴重折痕和破損。價格打折,質量不該打折吧?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這樣你才無愧于人的稱呼,你才是作為真正的人在世間生活。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不爭不搶,不急不躁,一葦過江,素履以往。
周國平最近出書太多,內容也在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出版商、不同的書名中來回搬弄重復。心靈雞湯似的文字過多。但是這一本,還是買了。不為別的,只為它是線裝書。這是偏愛。線裝書,翻著舒服,讀起來也的確愜意。
書中對生命的探討深刻雋永,閱讀后確實會對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態度有所啟發,它也讓人們身上最本質的東西覺醒,煥發出更美好的生命之光,令我們都能回歸到生命本來的樣子。
這本書裝幀設計很特別,而且又是周國平的經典作品,所以很果斷地買入,很喜歡周國平,他的散文以哲思和文采著稱,能影響和改變年輕人對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態度。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初看這個標題或許會迷茫,但通篇讀下來便發現再沒有標題比它更合適.整篇文章營造了一種寧靜溫暖的氣氛,讓人摒棄了世俗的浮華、放慢了過快的腳步,進入感悟思考生命的最純最真的狀態.
生命要求每個人要學會孤獨自省,要獨自成長,要用力去愛,要去擁抱,要探索靈魂。在人世間的一切責任中,最根本的責任是對你自己的人生責任,真正成為你自己,活出你獨特的個性和價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