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以快為尺度的時代,人類對速度的欲求填滿了地表的每處角落,地球和我們的內心已經越來越承載不起。生活需要慢下來。但生活的慢,不止于外在的身體狀態,它可以更豐富,更深厚,更博大,應是一個完整的生態。本書是余秋雨散文新編,分為慢走華夏、慢觀世界、慢享至美和慢品浮生共四輯,從文化守望、藝術審美、回歸本心來闡釋慢生活的內涵。慢是一種生活方式,要用文化傳統來潤澤支撐,文化生態來環繞供養。本書詮釋博大而厚重的慢生活方式,為讀者呈現出一個獨特的慢讀主題。
余秋雨散文獨樹一幟,近三十年來影響力與日俱增,至今不衰,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成為中國人相互呼應的文化秘曲。本書為余先生親自作序的散文新編,這些文章倡導慢生活,切合當下都市生活痛點,使困頓者安心,迷茫者清醒,繁重者釋然。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山河之書》《中國戲劇史》《世界戲劇學》等。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上海圖書館理事長。
目錄
及時輯 慢走華夏
及時詩人
每次吟誦《詩經》總會聯想到一個夢境:在朦朧的夜色中,一群人馬返回山寨要唱幾句約定的秘曲,才得開門。《詩經》便是中華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應,就知道是自己人。
一座默默無聲的高峰
喜歡做夢的人很多,但你知道最厲害的做夢人是什么樣的嗎?那就是把自己的夢變成民族的夢。在中國文化的歷史上,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只有陶淵明。那夢,叫桃花源。
盛唐是一種心態
唐朝,盡自己的力量吸納著世界各地的精神流浪者。
都江堰
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沒有成為西風殘照下的廢墟,沒有成為考古學家們的難題,而是直到今天還一直執掌著億萬人的生計,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
陽關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薄薄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么法術呢?
白發蘇州
海內美景多的是,唯蘇州,能給我一種真正的休憩。
黃州突圍
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于蒼老的暮年,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一個庭院
很多年前那次夜間潛入,讓我在無意中碰撞到了中華文化存廢之間的又一個十字路口:一條是燥熱的死路,一條是冷清的生路。
仰望云門
從林懷民,到白先勇、余光中,我領略了一種以文化為及時生命的當代君子風范。而且,他們順便也告訴大家:什么是一種古老文化的“現代型態”和“國際接受”。
第二輯 慢觀世界
羅馬假日
羅馬的偉大是一種永恒的典范。歐洲其他城市的歷代設計者,連夢中都有一個影影綽綽的羅馬。
尋常威尼斯
這座純粹的水城緊貼大海,曾經是世界的門戶、歐洲的重心、地中海的霸主。甚至一度,還是自由的營地、人才的倉庫、教廷的異數。它的昔日光輝,都留下了遺跡,這使歷史成為河岸景觀。
哈維爾不后悔
“我們地方太小,城市太老,總也打不過人家,那就不打;但布拉格相信,是外力總要離開,是文明總會留下,你看轉眼之間,滿街的外國坦克全都變成了外國旅客。”
哀希臘
現代世界上再囂張、再霸道的那些國家,說起那個時代,也會謙卑起來。他們會突然明白自己的輩分,自己的幼稚。
人類還非常無知
我們平日總以為人類的那些早期圣哲一定踩踏在荒昧的地平線上,誰知回溯遠處的遠處,卻是一種時髦而精致的生活形態。(克里特島的)種種細節都在微笑著反問我們:你們,是否還敢說“古代”和“現代”?
文字外的文明
我們一路探訪的,大多是名垂史冊的顯形文明,而佩特拉卻提供了另一種讓歷史學家張口結舌的文明形態。它說,人類有比常識更長的歷史、更多的活法、更險惡的遭遇、更寂寞的輝煌。
一個話題
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尼泊爾,不是來尋訪古跡,而是來沉浸自然。沒想到人類苦苦折騰了幾千年,最喜歡的并不是自己的創造物。外來旅行者也喜歡這里的生活氣氛,喜歡淳真、忠厚、慢節奏。
第三輯 慢享至美
線的藝術——書法之美
千百年來,在這塊遼闊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訣別、遺佚、湮滅,斷不了、掙不脫的,就是這些黑黝黝的流動線條。
戲中極品——昆曲之美
人類戲劇史上的任何一個奇跡,表面上全然出于藝人,其實應更多地歸功于觀眾。如果沒有波涌浪卷的觀眾集合,那么,再好的藝術家也只能是寂寞的岸邊怪石,形不成浩蕩的景觀。
純粹的生態文化——品鑒普洱茶
普洱茶豐富、復雜、自成學問的程度,在世界上,只有法國的紅酒可以相比。
第四輯 慢品浮生
君子之道
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人格。中國文化的人格模式還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廣、重疊最多、滲透最密的,莫過于“君子”。這也可以說是一個龐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較大公約數”。
仁者樂山
奧地利告訴我們,人類只有收斂自我,才能享受最的自然。
江南小鎮
當代文人都喜歡擠在大城市里,習慣地接受多方位的“傾軋”。大家似乎什么也不缺,但仔細一想,卻缺了那些河道、那些小船、那些梨花,缺了那一座座未必是江南的“江南小鎮”。
故鄉
在茫茫山河間,每個人都能指出一個小點。那是自己的出生地,也可以說是家鄉、故鄉。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鄉的,走在外面又沒完沒了地思念,結果終于傻傻地問自己,家鄉究竟在哪里?
歲月之味
“生命是一條江,發源于遠處,蜿蜒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時代,中游是中年時代,下游是老年時代。上游狹窄而湍急,下游寬闊而平靜。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河入大海,大海接納了江河,又結束了江河。”
石一歌事件
真正的強健不是呼集眾人,追隨眾人,而是逆反眾人,然后影響眾人。“大勇似怯”,“大慈無朋”。
祭筆
這支筆在我手上,已經浸透百年的血淚,我卻希望它去重醮千年的輝煌。我知道它所吐出的文字,不止僅有控訴功能。我知道它渴望著描繪褪色已久的尊嚴。
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著作正版選目
我們的祖先遠比我們更親近詩。
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時代,而是還要早得多。至少,諸子百家在黃
河流域奔忙的時候,就已經一路被詩歌所籠罩。
他們不管是坐牛車、馬車,還是步行,心中經常會回蕩起“詩三百篇”,
也就是《詩經》中的那些句子。這不是出于他們對于詩歌的特殊愛好,而是出
于當時整個上層社會的普遍風尚,而且這個風尚已經延續了很久很久。
由此可知,我們遠祖的精神起點很高,在極低的生產力還沒有來得及
一一推進的時候,就已經“以詩為經”了,這真是了不起。試想,當我們在
各個領域已經狠狠地發展了幾千年之后,不是越來越渴望哪24小時能夠由物質
追求而走向詩意居息,重新企盼“以詩為經”的境界嗎?
“以詩為經”,既是我們的起點,又是我們的目標。“詩經”這兩個
字,實在可以提挈中華文明的首尾了。
當時流傳的詩,應該比《詩經》所收的數量多得多。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是孔子把三千余篇古詩刪成三百余篇的。這好
像說得不大對,因為《論語》頻頻談及詩三百篇,卻從未提到刪詩的事,
孔子的學生和同時代人也沒有提過,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出現這樣的記述,
總覺得有點兒奇怪。而且,有資料表明,在孔子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詩
經》的格局已成。成年后的孔子可能訂正和編排過其中的音樂,使之更接近
原貌。但是,無論是誰選的,也無論是三千選三百,還是三萬選三百,《詩
經》的選擇基數很大,則是毋庸置疑的。
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歡《詩經》。過去在課堂上向學生推薦時,不少學生
常常因一個“經”字望而卻步,我總是告訴他們,那里有一種采自鄉野大地
的人間情味,像是剛剛收割的麥垛的氣味那么誘鼻,卻誰也無法想象這股新
鮮氣味竟然來自數千年前。
我喜歡它的雎鳩黃鳥、蒹葭白露,喜歡它的習習谷風、霏霏雨雪,喜歡
它的靜女其姝、伊人在水……而更喜歡的,則是它用最干凈的漢語短句,表
達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樂。
這些詩句中蘊藏著民風、民情、民怨,包含著禮儀、道德、歷史,幾乎
構成了一部內容豐富的社會教育課本。這部課本竟然那么美麗而悅耳,很自
然地呼喚出了一種普遍而悠久的吟誦——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誦于百年,
誦于千年。于是,也熔鑄進了民族的集體人格,成為中國文脈的奠基。
中國文脈的奠基分“天、地”二儀:天上的奠基,就是前面說過的那些
神話;地上的奠基,就是《詩經》。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白先勇
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鐘書之后,出了余秋雨。——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臺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高希均
圖書已收到,絕對是正版的!
寶貝喜歡,愛不釋手!
孩子喜歡,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經典必讀,寫得不錯
第二天書就收到了,速度杠杠滴。書很好看,忘了來評論,突然想起
每次雙十一都一定要買余秋雨先生的書,看余先生的書很長知識。
還可以吧,不錯
很棒呀呀呀
在孟叔電臺那聽到一句話,喜歡。
很好ヾ(????)?~
很好,比書店便宜
一個慢字是本版的特點,主題有些散
多年來,當當帶給我發現好書的驚喜、購買好書的快樂、閱讀好書的愉悅和收藏好書的滿足。當當是愛書人的明燈、向導和天堂。當當是我友,我是當當友。感謝當當!為當當點贊!
有些文章原來看過還行吧
一直在當當買各種書,很好,物美價廉,服務態度優
因為喜歡余秋雨,所以喜歡這本書
正版,正版,正版,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圖書質量很好,沒有異味,物流也是相當的快。非常棒的購物體驗。
書很不錯 可惜你們快遞員的態度 真是不能讓我違心給好評 當當在管理物流這方面 可長點心吧
余秋雨 綿綿秋雨慢讀秋雨
這個商品不錯
中學生看看還不錯
棒棒噠~~~~~
很不錯的文化書籍,值得擁有。但是要靜下心來慢慢讀才能有更好的體悟。
十分好用,建議購買!
讀了一些書,對大多數的作者都欽佩,但是,唯余秋雨先生是我最敬。書質量給好,快遞很快,一點沒延誤。
余秋雨的書。長期推薦!
挺好的,書也不錯。送貨也及時。
幫別人買的 他說很好
一如既往的好與喜歡!
噢噢噢哦哦哦哦哦
送人,外相不錯
書不錯,慢慢讀。
好評好評好評
喜歡余秋雨的文字,書的名字很美,內容也不錯,好書。
很喜歡余秋雨的散文,之前的沒有了,所以現在補起來,自己看了還可以給兒子看,這些書都是一生看不厭倦的精神財富!
與紐約現代大都市相比,古巴比倫文明的殘骸就是慢生活;與好萊塢大片相比,昆曲就是慢生活;與足球相比,書法就是慢生活;與速溶咖啡相比,飲茶就是慢生活;與奔競于都市相比,對鄉村和故土的眷戀就是慢生活。余先生這本書,從這些方面,提出了對更深層次上的慢生活的理解,而不是一種小資小調。
曾國藩在給家人的信中就反復提到,吃飯、走路、說話,有沒有再慢些了?曾國藩認為,走路特別快的人,是沒有出息的,要徐行緩步。再比如,經典意義上的古禮,是一種尊重的藝術,規范的藝術,一種活在當下的藝術,它要求人把當下眼前的這件事情,視為最重要的,而不是過渡的手段,通向未來的墊腳石。所以在禮儀里,人們都非常莊重,越是那種隆重的儀式里頭,節奏越緩慢。表面上看是緩慢的,但又要求連貫,不能停。既連貫又緩慢,實際上是讓每一個瞬間都有獨立的意義,都認真地度過。所以,慢是有真實的生活意義的,不是浪漫的幻想的布爾喬亞的,而是實在的。這是余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