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大概是這樣一個地方:主角、配角們眼神清晰、目光堅定,在權力中心上演明刀暗箭;人們或在斗爭中陣亡,或終老于高閣重帷。歲月流逝,當初的驚心動魄已無人得知,僅余書卷中幾行文字供后來者憑吊。
這本書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
剛出生,父遭貶謫。
十歲入宮,結識太子。
儲位之爭,太子落敗,她與他訂立終生,遠行永州。
二十九歲成為帝妃。
宮禁中隱秘的欲望與情事,還有人生……
這便是綺素。
曾懷抱少女夢想,與一人執手偕老,死生契闊。
后來,紫禁之巔,廟堂之爭,素手起風云……
“時辰已經到了。”
“知道了。”
綺素將手中佛珠置于案上,合上了面前的佛經。她緩步走出佛堂,在內官的導引下行遠。
她離開后,留在原地的宮人們緩緩關閉了佛堂的木門。就在門扉關閉的一剎那,一陣疾風吹來,翻開了幾案上的經卷,被風挾裹而來的數片桃李花瓣在進入佛室后陡然失了風勢的支撐,散落在了經文之上。
陽光暖暖地從半掩的窗扇射入,映得飄零的花瓣近乎透明。花葉之下,是墨筆在經卷上寫下的清雋字跡: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字字珠璣 句句錦繡 千萬讀者欲罷不能的驚艷之作
一段驚心動魄的奪嫡風云,一場波瀾壯闊的愛情陰謀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快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悲哀,這便是帝王家。
看盡三十三宮闕,
不過離恨天。
數遍四百四病難,
苦不過長牽念。
————————————————————————————————————
青湘
巴渝人氏,80后,少時求學美國并居留至今。理科生,每天與瓶瓶罐罐打交道。半調子文史愛好者,古典首飾收藏者。生性懶散,腦中故事常有而動筆廖廖,友人戲稱坑貨。偶成一文,眾友皆驚,連呼奇跡。本書便是少有的奇跡之一。另有首飾文集《好時光》。
微博:@青湘湘
上冊:
及時章 望海潮
第二章 太平年
第三章 定風波
第四章 訴衷情
第五章 芳心苦
第六章 慢卷袖
第七章 帝臺春
第八章 更漏子
第九章 一剪梅
第十章 朝中措
第十一章 滿庭芳
第十二章 感皇恩
第十三章 東風寒
下冊:
第十四章 倦尋芳
第十五章 怨王孫
第十六章 瑣窗寒
第十七章 千秋歲
第十八章 朝天子
第十九章 寰海清
第二十章 水龍吟
第二十一章 歸塞北
第二十二章 玉京秋
第二十三章 朝玉階
尾聲
番外一 長相思
番外二 雙陸
番外三 凄涼犯
及時章 望海潮
綺素出生時,西京剛剛降下一場大雪。
時為顯德元年三月,本該春光正好,不想突然間便大雪紛飛。城內紛紛傳言,天降異兆,難道是京中有了莫大的冤屈?
綺素之父、中書侍郎韓朗恰在那時被貶為振州司馬。
振州位于國朝南端。這里沒有西京的恢宏莊嚴,也缺少東都的似錦繁華,只有滾滾的浪濤與海上無盡的礁石。貶謫至此,是皇帝給這位觸怒他天威的臣子最嚴厲的懲罰。
“你是在西京出生的。”綺素從記事時起,就無數次地聽到父親這樣說。
振州買不到京都佳釀。幸而這里氣候炎熱,盛產瓜果,當地人便用各色瓜果制酒。這些酒雖不及京中好酒凜冽甘醇,倒也清甜可口。韓朗常會在飯后飲上數杯甜酒,每當他微有醉意,就喜歡絮絮地對綺素說話。
他最喜歡談論的便是西京,而他對西京的描繪,也總是從綺素的出生開始:“你出生于三月,是西京最美的時節。京中新綠,春花燦爛,到處都是一片生機。城外古木蒼翠,碧草萋萋,正適合踏青。適逢春闈放榜,新進士意氣飛揚,舉辦各種歡宴。進士們宴飲之時,偶爾也會碰上游春的淑媛,若是就此結緣,京中必傳為佳話……”每到此時,韓朗便會停頓片刻,然后看著身旁的妻子,微笑著補充:“我與你阿娘就是這樣認識的。”
綺素并不是很懂父親的話。
對她而言,西京是個極遙遠的詞語。這份遙遠不僅是因為路途,還出于對故鄉的生疏印象。她無法從父親的描述中勾勒出京都的恢宏氣象。西京的繁盛她從未見過,更無從想象。她能見到的,只有那海崖上呼嘯著沖刷在漆黑的礁石上的無邊怒濤。是以父親口中的九天閶闔與萬國衣冠,總是讓她困惑不已。
韓朗知她不懂,往往會淡淡一笑,話題就此結束,卻唯有一次例外。那日他忽然抱著綺素輕輕嘆息道:“可惜你出生那年,京中忽降大雪,掩蓋了春景。之后我們就來了振州,日后怕是再也見不到了……”
韓朗的妻子蘇引一直在旁聆聽,聞言神色一黯。她沉默片刻后輕聲道:“若你愿意,要再見京中盛景,亦并非難事。”
“向陛下乞憐,承認我不曾犯下的罪過?”韓朗冷笑,“還是贊賞陛下的惡行……”
蘇引忙捂住他的嘴:“孩子還小,何苦在她跟前說這些事?”
韓朗閉上了嘴,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再說話,只抱著綺素在屋里來回踱著步。綺素在他懷里迷迷糊糊地睡去時,才隱約聽見父親低語,“匹夫之志不可奪也……”
正因這種固執,韓朗終其一生都未能回到他魂牽夢縈的西京。綺素十歲那年,他于振州謝世。彌留之際,韓朗苦笑著對妻子道:“阿引,難為你出身勛貴,這些年卻跟我在此受苦……”
蘇引溫柔地握著他的手,含淚微笑:“不苦。能與你相伴,是我較大的幸運。”
“可惜……不能帶你們……回京了……”韓朗的手垂了下去。那年他三十七歲,離開西京已九年整。
振州司馬身故的消息很快傳回了京都,被呈至皇帝御案。
因韓朗的情況特殊,在皇帝閱讀這份奏報時,被召見的中書令冉訓一直小心地等候著皇帝的反應。不知過了多久,中書令才聽見皇帝低聲詢問道:“他家里還有什么人?”
“有妻蘇氏,為故魏國公蘇燦女,同母兄蘇牧現為京兆尹;膝下一女,年方十歲。”中書令頓了一頓,“蘇牧向臣轉交了韓朗妻女的陳情,希望能讓韓朗歸葬京都。”
皇帝點頭,卻未置一詞。中書令揣測這應是許可之意,便不再進言。
實際上皇帝并不像表面上那樣平靜。回到后宮,皇帝對皇后的及時句話便是:“韓朗死了!”
皇后雖不干預政事,但對韓朗這個名字并不陌生:“振州司馬韓朗?”
皇帝并不回答皇后的疑問,而是自顧自地說了下去:“昭武十七年,上皇西征,朕為東宮太子,受命監國。為選賢才,朕開科取士、親試策問,狀首即為韓朗。”
“妾記得。其時韓朗未及弱冠,詩賦卻已冠絕京華,陛下也因此對他格外愛重。”皇后溫言說道。
“不錯。那年取士三十人,朕最看重的便是他,還多次向上皇舉薦,對他的栽培可謂不遺余力,令他及第不到十年便出任臺閣清要,幾可拜相。不想昭武二十八年之事,他卻讓朕那般失望。朕每每優容、一再暗示,他卻一直冥頑不靈!”憶起舊事,皇帝仍不免耿耿于懷。
“過去這么多年了,陛下還不能釋懷嗎?”
“釋懷?朕贊賞他的才華,將他外調,便是要他知曉朕欲天下和解之意。但凡他能有一絲一毫的體諒,朕別說召他回京,便是讓他入閣拜相也不在話下。可他呢?朕既氣惱他的固執,又痛惜他明珠暗投。你讓朕怎么釋懷?”
皇后默然,良久一嘆:“妾也曾讀過他的詩文,如此大才竟不能為陛下所用,實在可惜。”皇后轉念一想,又道:“陛下既然愛惜韓朗的才華,不妨善待他的家人。”
“說起這個……”皇帝沉吟道,“我打聽到他尚有一女。咱們一直沒有女兒承歡膝下,我想不妨將他的女兒接來,封為公主,權作咱們的女兒。你意下如何?”
皇后并沒有立即答話,而是沉吟了一會兒才道:“昔年高祖、太宗曾將功臣子女養育宮中,陛下所言并不違背舊制。只是當年龍興功臣的子女尚未有冊封公主之例,今韓朗之女若受封公主,恐怕會引人議論,愿陛下三思。”
皇后言辭婉轉,但皇帝還是立刻就聽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
當年皇帝貶謫韓朗,其罪名頗為牽強,更無可令人信服的憑據,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韓朗左遷絕非出于皇帝所宣稱的原因,恐與太上皇禪位及蜀吳二王的謀逆案有關。皇帝素來英明,盛怒之下卻出了如此昏招,事后他雖懊悔,卻礙于天子尊嚴,不肯收回成命。
韓朗出身宦門,皇帝本以為他一定挨不了振州的困苦,必上表求情,那時皇帝便可順水推舟地召他回京。不料韓朗卻一身傲骨,這些年從無一詞求懇。他的謝世讓皇帝深為痛心,這才起了要收他女兒為義女的心思。
只是得位之事向來為皇帝心病,他這些年來極力彌補,才終于讓人們漸漸淡忘了此事。此時若突然將韓朗的女兒封為公主,必定會引人側目,屆時只怕有人重提舊事,這許多年的功夫豈不是白費了?因此皇后不得不婉言暗示其中的不妥之處。
皇后的顧慮不無道理,皇帝不免有些泄氣:“看來此事是不可行了。”
見皇帝郁郁不樂,皇后又微微一笑:“這事倒也不是全不可行,只是不宜大張旗鼓。妾想不如折中一下,想個辦法悄悄將那女孩接入宮中,也不必給她封號,只將她留在身邊當女兒一樣疼愛也就是了。待她長大,咱們為她擇一佳婿,再多給些陪嫁,讓她一生平安順遂,豈不是兩全其美?”
皇帝大悅,輕拍皇后的手:“還是你慮事周全。那這件事可否由你去辦?”
“妾自當盡力。”皇后欣然領命。
還在南疆的綺素并不知自己的命運已被遠在玉京的帝后決定了,此時她和母親蘇引正隨著韓朗的靈柩行于回京的路上。
振州到西京有數千里之遙,這一路免不了要車馬勞頓。綺素不慣長途跋涉,于途中大病了一場,母女倆抵京已是數月之后。蘇引的兄長、京兆尹蘇牧得了消息,親至城外迎接妹妹和外甥女。
從車上下來的蘇引母女皆著重孝,蘇引臉上更有掩不住的疲憊,她手上牽著的女孩也顯得很單薄瘦弱。看到昔年花容月貌的妹妹竟憔悴如斯,蘇牧不覺心酸,連忙上前兩步喚道:“妹妹……”
“阿兄。”蘇引見到兄長,只喚得一句,便泣不成聲。
蘇牧看了一眼她身后的緇車,嘆息了一聲:“回來就好。”
蘇引慢慢收了淚,拉過綺素:“來,見過舅舅。”
“這是綺素吧?”蘇牧俯身,“都這么大了。”
綺素怯怯地叫了一聲舅舅之后便不說話了。
“歸葬的事……”蘇引緩緩開口道。
“這事我已有籌劃,進城再說吧。”
蘇引點點頭,牽著綺素再次上車,隨即進入西京。
這是綺素及時次見到這座聞名已久的都城。她將簾子掀起小小一角,好奇地張望父親常掛在嘴邊的地方。
西京由一條可并行十數輛馬車的大道分隔兩邊,鋪設沙土的大道直通天闕。從城門遠眺,能看到位于高地的皇城輪廓,那層層宮殿莊嚴地俯瞰著全城,仿佛時刻都在看顧著天下萬民。城中各坊亦由平直的道路整齊分割,道路兩旁槐樹蔥蘢,形成連綿的綠蔭。
短暫的一段路途并不能讓綺素窺見京都全貌,然而街市上人頭攢動的景象已足以讓她印象深刻:布衣游學的士子,披散頭發的狄人,還有身著白袍、高鼻深目的西戎胡商……父親的描述,及時次在綺素眼里有了真實而具體的形象。
蘇引教女甚嚴,往常見到此等輕浮之行總會訓斥兩句,這日她卻一反常態,不但沒有呵斥女兒,反抱她在懷,向她指點著京都名勝。
綺素饒有興味地隨著母親的指點打量著這座城市。恰在此時,馬車行經一坊,綺素先聞見了一陣隱約的檀香味,隨著車輛的靠近,鼻端的香味越發濃郁。她探頭張望,只見森森古木越墻而過,枝葉的縫隙間則露出片片青瓦,陣陣唱誦之聲正自那墻瓦間飄來,仿佛自虛無中傳出。
“這是安業寺,”蘇引的聲音有些異樣,“是我和你阿爺及時次見面的地方……”
綺素驚訝地發現母親竟難得地露出了嬌羞的表情。蘇引繼續說道:“那時你阿爺剛剛進士及第,在杏林宴上被選作探花使 ,要于京中各園摘花作宴飲之用。安業寺的牡丹極負盛名,你阿爺自然不會錯過。而我剛好隨兄長來寺里進香,一進園便見到你阿爺站在花叢深處……”
她的聲音漸漸低了下去。綺素忽地感覺頰上一涼,似有水滴在自己臉上。她抬頭,發現兩行清淚正自母親面上滑落。蘇引哽咽著說:“可惜,你阿爺再也看不到安業寺的牡丹了……”
天氣晴好之時,從西京遙望皇城,可見宮墻與角樓之間幾分隱約的輪廓。這形象是如此模糊,以致外人無從得知天子居所的情況,只能不著邊際地猜想大內光景。綺素踏入宮禁之前也無法想象統治著這片廣袤國土的主人會過著怎樣的生活,因此在初次進入都中稱為“東內”的皇宮時,她被所見之景深深地震撼了。
高臺上的宮殿由閣道相連,巍峨壯麗連綿不絕。大殿兩旁又多有樓閣,飛檐斗拱,如同巨鷹凌空舒展的雙翅。在她之前的人生里,從未見過比這里更雄偉華麗的地方。
遙遙一瞥之后,她便由掖庭令帶往內侍省,再由內侍引領著進入了后妃起居的內庭。相比前殿的恢宏,后宮的建筑顯得更為秀麗。宮內鑿有大湖,沿岸多植柳樹,眾多殿臺樓閣倒映湖中,不時有垂柳輕拂著湖面。
湖邊小徑上,一群十四五歲的宮女正在奔跑嬉戲。綺素走近了,才發現令她們如此跑動的原因——有個眼上蒙了紅綾的錦衣男童正試圖追趕她們,宮人們一邊躲避男童伸出的雙手,一邊發笑。
那童子分明聽見了她們的笑鬧聲,卻因為響動來自各個方向,他有些拿不定主意。這時一個宮女笑著從綺素身邊跑過。男童聽見了,立刻向這個方向摸了過來。他估算好了距離,猛地向前一撲,將一個溫暖纖細的身體抱在了懷中。
“抓到了!”男童歡呼一聲,一把扯掉罩在眼上的紅綾。出現在他眼前的,卻是意料之外的陌生面孔。
綺素被他抱在懷里,有些手足無措。宮女們見男童抓錯了人,都交頭接耳起來,不時溢出幾聲輕笑,她更為羞怯了,不安地絞著自己的裙子。
“你是誰?”男童并未放開綺素,反而很直接地問。
負責指引綺素的老內侍忙上前應答:“稟殿下,她是今年剛采選的宮女。”
“怎么就她一個?”
“皇后吩咐老奴帶她單獨晉見。”
“阿母?”男孩聞言,又仔仔細細地打量了綺素一番,撇嘴道,“她長得又不好看,阿母單獨見她做什么?”
綺素知道自己不算十分漂亮的孩子,但還是頭一次被人直截了當地指出來,不由得漲紅了臉,越發不肯抬頭。
“中宮如此吩咐,老奴也不知緣故。”老內侍恭敬地回答。
男童俯身,歪著頭看了綺素一會兒。他這樣的姿勢令綺素不得不與他對視,她發現這梳著雙髻的男童膚色白皙,眉目清朗秀麗,極是好看。綺素見了他如此俊秀的相貌,也就明白為什么自己會從他這里得到“不好看”的評價了。
男童見綺素傻愣愣地盯著他,似乎覺得甚是有趣,轉向內侍道:“讓她留下陪我玩會兒。”
內侍有些為難,賠笑道:“這……中宮還等著見她呢。不如老奴先帶她去見了中宮,再讓她來陪殿下玩,好不好?”
“真沒意思!”男童悻悻地放開了綺素,“走吧,走吧。”
聽內侍稱男童為殿下,綺素已明了他必是當今的太子。待他松開自己,她便立刻伏下身向他行禮。男童卻似沒看見她一般,徑自轉身向周圍的宮女喊道:“剛才不算,我們再來玩!”
別過太子,內侍領著綺素到了皇后殿中。
此時皇后正在禮佛,殿中宮人便將綺素領到了佛室外。直到皇后禮佛完畢,才有人來召綺素入內。一入佛堂,綺素便按內侍所教禮儀向皇后下拜。
皇后用微帶審視的目光打量著綺素。大約是在南疆長大的緣故,她眼前的孩子看起來有些黃瘦。韓朗當年在都中以容貌出眾而聞名,其妻蘇氏也是有才名的美人,他們的女兒竟然不夠美貌,這不免讓皇后略為失望。不過當皇后仔細觀察她的眉眼時,仍能從她身上找到些許她父母的影子。而綺素行禮時的儀態得體,看來家教良好,總算讓皇后有幾分放心。
她向綺素輕輕招手:“來,到我身邊來。”
綺素向前膝行數步。皇后牽了她的手,溫和地示意她起身。綺素這才借著機會看清了皇后。皇后約四十出頭,已然過了最美的年紀,卻依舊留有幾分風韻。皇后禮佛時不見外人,故而打扮得甚為隨意。她頭梳椎髻,疏疏地插戴了兩點珠翠;所穿衣衫皆由絹、綾所制,上身著白色窄袖衫襦,外罩黃色半臂,搭一條茜草色帔帛;下穿一條紅白相間的七破長裙。除了裙擺幾道泥金的流云圖案,再無其他紋飾。這身裝扮對位居中宮的人來說委實樸素了些,然她意態安詳,舉止雍容,更兼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華氣度,讓綺素毫不懷疑她母儀天下的資格。
“你叫什么名字?”皇后微笑著問。
“奴婢乳名綺素。”
“名字倒是有趣。多大了?”
“今年十歲。”
“幾月生的?”
“三月。”
“三月?”皇后一笑,“那比太子小幾個月。是哪里人?”
“父籍京兆,但奴婢從小在振州長大。”
“可讀過書?”
“阿爺在世時教奴婢認過幾個字。”
雖然長于振州邊陲,綺素卻以純正流利的洛下音應答,讓皇后的好感又增了一層。聽綺素提到振州,她便順著這話問起了振州風物。才說得數句,便聽佛室外響起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片刻后,一個十來歲的男童出現在了門口,正是綺素在湖邊遇上的孩子,如今的太子李承沛。
皇后見到兒子,微笑著向他招了招手。李承沛快步上前,旋即被皇后攬入懷中。皇后一邊摩挲著他的臉一邊笑問:“又到哪兒淘氣了?”
李承沛對皇后的問話避而不答,只是一味撒嬌:“阿母……”
皇后也不追問,仍舊笑著數落:“瞧你這一身汗……”
綺素向太子行禮后便安靜地站在一邊,此時見他們母子親熱,她垂下頭,不讓人看見她的表情。不久前她也偎依在母親懷中,此時卻要獨自面對宮禁中的生活。
“我渴了,”李承沛理所當然地吩咐綺素,“拿酪漿來。”
皇后微微皺眉,放開李承沛,道:“不可無禮。”
“我沒有無禮呀!”李承沛不解,“平時不也是這么使喚宮婢嗎?”
“身為太子,當以德行立身,即使是宮女,也當以禮待之。再說她可不是普通的宮女,以后你不但不許欺負她,還要把她當妹妹一樣看待。”
“妹妹?”李承沛向來不喜母親說教,聞言轉頭又看了綺素一眼,表情更加不以為意。
皇后見狀,表情漸趨嚴肅:“你若敢欺負她,別說我不饒你,你阿爺也要教訓你的。”
聽皇后提起皇帝,李承沛瑟縮了一下,嘀咕道:“知道了,知道了,好像誰稀罕欺負她似的。”
皇后一笑,摸著兒子的頭說道:“這就對了。以后更要和睦,知道嗎?”
她拉起兩個孩子的手,放在了一起。長大以后,綺素仍會頻頻地想起那24小時。如果那日皇后未曾召見她,沒有讓她與太子相識,她這一生會不會過得平靜許多?
那日召見后,綺素便被皇后留在了身邊。
綺素此時尚不明白皇后的用意,因此這樣的厚待讓她十分費解。不過她依稀記得入宮前母親抱著她垂淚,舅舅蘇牧在旁勸慰時說的話:“妹妹別難過,綺素入宮未必是壞事。”
“我已經沒了丈夫,現在女兒也留不住,我能不難過嗎?我們韓家到底是做錯了什么,就這么一個女兒還得送入宮去?”蘇引哪里聽得進去他的勸告,只不住地抹淚。
蘇牧背著手在房中踱了幾步,終于說道:“事到如今,我也不瞞你。我難道不知道你只有這么一個孩子?我曾四下打聽過,看能不能打點一下,把這孩子留下。可有人向我透露,這孩子的名字是中宮授意添上的。”
“中宮?”蘇引一愣。
“妹妹認為中宮何以知道這孩子?”
蘇引不說話了。
見妹妹不言語,蘇牧趁熱打鐵:“以我的看法,蘇韓兩家與內宮皆不密切,中宮更未見得關心外官妻女,此舉多半是陛下之意。若當真如此,外甥女入宮不但不是壞事,只怕還有后福。”
“什么后福?”
“妹妹且想,中宮親自開了口,豈有置之不理的道理?我想這孩子十有八九會被留在中宮身邊。中宮性情溫厚,又知道這是韓家的孩子,斷不會讓她長久留在宮中,只怕過幾年便會加恩放她出來。到時這孩子和皇后搭上了關系,說親時豈不是更有底氣?若這孩子福澤再深厚些,投了中宮的緣,中宮親自為她擇一門親事,可就更妙了。皇后挑的人家自然不會差,又有這么一層關系,夫家必不敢欺她,這孩子自然是一生的平安富貴。和外甥女的將來相比,這幾年的分離又算得了什么?”
蘇牧的話讓蘇引沉默了許久,她輕輕拭去眼淚,對懷里的女兒說:“綺素,聽話。”
舅舅的話對綺素來說太過于高深,母親的話她倒是很容易懂。雖然綺素還不了解宮廷,但她明白,順從的孩子不容易惹上麻煩,尤其在這樣一個舉目無親的地方。
皇后對綺素的溫順頗為滿意,對她更加照顧,并不讓她像其他宮女一樣受訓于內庭或是終日勞作,綺素的任務似乎只是在中宮閑暇時陪伴她。
皇后閑時喜歡在靜室讀書或抄經,皇帝政務不忙時也常來皇后處。
皇帝今年四十五歲,相貌周正端方,但是輪廓比常人要深些,膚色也更白些。綺素想起了初入宮時聽到的宮人間的談話:太宗在位時,中原動亂未平而北狄日盛。為了穩住北狄,太宗聘北狄大可汗之女為嫡子正妃,這便是皇帝的母親。狄女乃可汗所納西戎女子所出,故皇帝的相貌與上皇諸子頗有不同。
皇帝有嬪御十數人,但他似乎更愿意和皇后同處。二人往往各執書卷,靜靜地讀上幾個時辰。皇帝長于翰墨,有時亦會揮毫作書,讓中宮品評。這時的帝后便與世間任何一對恩愛夫妻無異。這樣的場景綺素也覺得親切,這總讓她想起父親韓朗在世時與母親讀書習字、唱和酬答的情景,她往往看著看著就出了神。
一次皇帝習字時見綺素在旁,遂向她招了招手。
皇帝一向嚴肅,綺素對他頗為畏懼,即使皇帝對她從來都很和氣,她仍不敢過于親近。她低眉上前數步,垂首侍立。
“聽皇后說你讀過書?”
“奴雙親教過幾個字。”
皇帝反倒沉默了,過了好一會兒才將手中的筆遞與她:“寫來我看看。”
綺素接過,略一躊躇之后,另換了一支筆,在白紙上寫了幾行字。她常陪皇后抄讀經文,因此揀了幾句從佛經上看來的句子寫了,雙手向皇帝奉上,道:“奴寫得不好。”
皇帝接過,見她寫的是佛經上的偈語:“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她的字跡尚顯稚嫩,卻已依稀可見綺麗清婉之風。皇帝暗自點頭,韓朗這女兒教得倒是用心。綺素見皇帝無話,以為自己的字不入皇帝的法眼,不免忐忑。良久,她才聽見皇帝吐出兩個字:“尚可。”
皇帝離開后,皇后將綺素拉到身邊,道:“你這樣的年紀就能寫出這樣一筆好字,已經很不容易了。”
“奴婢是不是惹至尊不高興了?”綺素想起皇帝肅穆的面容,仍有幾分忐忑。
皇后微笑著說:“至尊只是不知道怎么同你相處。”見綺素茫然,皇后又道:“別看至尊看起來穩重端嚴,他其實最不擅與人相處。對臣子們他可用威儀服之,太子身為儲君,嚴厲些也無妨,可對你這樣乖巧的孩子,他就不知道怎么辦了。我瞧至尊倒是想和你多說幾句話,只是不知該說什么,你可不能因此生至尊的氣。”
綺素有些惶恐:“奴不敢。”她頓了頓,小聲道:“奴……只是奴婢。”綺素不傻,當然看得出帝后對她格外優待,自己只是個普通的宮人,這樣的青眼如何能承受得起?
皇
一口氣看完這文的感受,真是復雜得難以言喻。青湘筆下的人物都帶著一種令人感動的執著甚至是偏執,他們的堅持與態度、堅韌與頑強,讓人難以抗拒。
——一杯長待
初見《玉階辭》時,真是猶如天崩地裂,腦海里除了“太好了!”,竟再想不出更多形容詞。斯世斯文,近乎不朽。青湘文筆之出色不必多提,故事設置之精巧也不需多言,難得是情懷與風骨,實在少見。
——青青子衿
其實看下來有些累,心累,心酸。但還是忍不住反復讀了好幾遍,波詭云譎的宮廷斗爭,以及父子、母子、夫妻、君臣博弈,卻透著濃濃的命運的無奈與對某種東西的執著,不是權力,而是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遺憾,比如深情,無法不令人為之動容。
——江山雪
每次給朋友推文,總要推薦這部。這是一本我看完了,想再讀,卻又害怕再讀一遍的書。因為寫的太好,太真。小時候以為為愛癡狂就是白首不相離,看完這個故事才知道,原來為愛癡狂是一種禪意境界,那里面有爾虞我詐,更有人生。
——庭樹不知春已盡
已經讀完了《瑯琊榜》和《鶴唳華亭》,劇情感人至深,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結局略顯傷感。既然《玉階辭》是和它們并列的三大權謀小說之一,想來是不錯的,只是希望結局不要太過傷感才好。
作者寫的不是故事,而是命運。波瀾壯闊的陰謀與愛情,字里行間都糅進了對命運的抗爭。紫禁之巔,我命由我不由天。雖然步步驚心,卻最終走到了心中的天之最。掩卷沉思,心潮久久難平,這是我最想看的宮廷權謀,驚心動魄,卻又讓人震驚、感動得難以自持,比那些單純的爾虞我詐更加充滿人情味。
潛藏的廟堂風波、觸目煙云看似如浮光掠影般一一閃過,卻是一氣呵成。在跌宕起伏間,此去經年的愛戀,早就被風碾成了粉末,飄飄灑灑在字字滴血的赤裸現實里。
書本包裝很精美!絕對是正版書籍!相信當當!不管是單位需要購置,還是給孩子買書都在當當上完成!送貨很快!一般隔天就能送達!書籍品種齊全,包裝都很完善!希望做活動的力度再大一點,買書的成本有點高!
無與倫比的美好~開始看的時候以為太子是主角,甚至設想了雙男主,結果被作者的腦洞和神轉折給震驚了。太驚喜了,已經路轉粉哈哈!推薦作者新文《蛇蝎心腸》,也是腦洞大文,宮廷大戲,小陳美哭~~
歷史總是一再重演,皇子算計,嬪妃算計,大臣算計。想想會覺得非常累而且徒勞。考慮到最好是最有資格的人當皇帝,這個過程又很必要,不過至少要遵守基本的游戲規則。至于當中的愛恨這回事,總要相信任何事都有隱情,坦誠一次也不那么難。復仇的故事從沒有一個好結局的。好結局是避免潛在的悲劇發生。
看到封面和文案就被吸引了,還以為只是打廣告徒有虛名,看了下內文還挺好,完全被吸引了,作者文筆很贊,故事別出心裁,是宮廷權謀,卻不是普通的那種你斗我斗,女主一路走來步步艱辛,雖然最后光華榮耀,卻能想見不可與人道的心酸,心疼。ps要是用紙再好點就完美了~
看的時候一直在想,如果我是素素,我會選擇誰,但反復看了兩遍,都沒想明白這個道理,但我理解素素,也深深為素素的深情和執念所感動,真的很感動。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像是專門為素素和太子寫的。
剛看了第一章,我想說,為神馬我莫名覺得很浪漫,為神馬會有當年看大明宮詞的感覺,尤其是父親大人描述和阿娘認識的那一段話,莫名讓我覺得好浪漫~我喜歡這種調調~ 作者大大一定做足了功夫,將大唐風韻在一章里就能讓讀者感覺到,無吐槽點,第一章就被吸引了。。。。。。。
她寫的不是故事,而是命運。波瀾壯闊的陰謀與愛情,字里行間都糅進了對命運的抗爭。紫禁之巔,我命由我不由天。雖然步步驚心,卻最終走到了心中的天之最。掩卷沉思,心潮久久難平,這是我最想看的宮廷權謀,驚心動魄,卻又讓人震驚、感動得難以自持,比那些單純的爾虞我詐更加充滿人情味。
包裝也是夠了,包裝的時候能小心點嘛,封面凹下去了一個小洞,連同里面的內容也凹下去了一個小。我只是想說,,,我存錢背著大人買書很不容易,所以特別愛書,,,希望包裝員也愛惜一下書,,,謝謝
皇帝此生最大的錯誤不是搶了太子的位子,而是他遇到素素太晚。他們一個善于以退為進,一個善于自我安慰,真是不錯的搭配。這樣如無大事到也能和諧的過一輩子,怕只怕皇帝要的太多,心太貪就注定會被虐啦^0^
很早以前就看過電子書了,很好看的一本小說。元沛和綺素的感情很令人羨慕,奈何悲劇結局。然后作者文筆很好,一開始還以為是雙男主爭奪女主的文,看到元沛死才知道我還是太年輕了哈哈。確實很好看,很令人回味。
以前看過網絡版,看到書還是忍不住手賤,不過買書的功能似乎就變成了收藏。哈哈。當年這本書的確讓我魂牽夢縈很久,故事看完很久了都還無法完全走出來,作者文筆不錯,故事寫得也不是爽文,哪種帝王家的無奈表達得淋漓盡致,看得人心又心疼又心酸,回味無窮。
明明就是簡單的文字疊加,到了青湘這里就是意外的打動人,古色古香,將一出大唐高仿呈現眼前,虐時讓人淚流滿面,歡時讓人難以自持,悲歡喜樂,起起伏伏,都融進了波瀾壯闊的爾虞我詐里。明明虐人,卻偏偏讓人覺得就該如此
回家時在火車上看得,回家魔怔似的捧著看完下部,邊看邊糾結,旁若無人的流淚。作者文筆真心贊,很古風氣息,塑造的人物也很成功,尤其是素素,決絕、聰明,又被執念所牽絆。可能我本身是容易偏執的人,特比心疼素素這樣執著的菇涼。
快遞很速度,書很漂亮。作者文筆不錯,情節處理很抓人,尤其是元沛和素素的感情,看那幾章的時候,眼淚水一直砸在書上。作者安排的很好,雖然心里很難過,但元沛的結局在那時也只能如此了,哎……要是作者多寫點元沛和素素的番外就更贊了!
生在皇家,身不由己。看完后深深理解了文案那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快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悲哀,這就是帝王家”,雖然就是個宮廷權謀故事,但看到了一些更無奈的東西——命運。素素也好,太子也好,至尊也好,哪怕蓮生奴、長壽兄弟、韓朗乃至德妃、柳美人……
好厲害!這皇帝和皇后簡直是影帝和影后啊,不過影帝更勝一籌,后宮朝堂全方位多面體,立后的事還做了全套。素素只需要對著皇帝演,但我總覺得皇帝什么都知道。皇帝你真堅強啊!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太子,喜歡太子和素素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的長情!
鄭重推薦,真是一本不錯的好文!作者語言古色古香,故事娓娓道來,文中很多地方設計得都感人至深,很賺眼淚。其實,復仇宮廷權謀并不新鮮,但是作者選了一個奇特的角度和立場,讓所有人都被有勝利有無奈,看得人心里澀澀的,心疼不已。
從開頭開始看,就被一種嶄新的文筆和氣質吸引著。綺素,好特別的名字,綺麗×素,虧作者想得出來。很佩服作者,無論是權謀布局還是古代知識考證都很強大,這樣精致的文基本上我迫不及待讀完了已經。很滿意,期待看作者接下來的作品。
一天的時間,熬通宵讀完了,感觸很大,有很多話想說,卻不知道從何說起,最后只能說,真的是一本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的書。文字古色古香,讀來很舒服,作者考據也很詳細,雖然是架空,但因為架空唐,作者狠下了一番功夫考據風土人情,32個點贊
當年看過的第一本宮廷權謀,很喜歡,感覺作者不僅僅寫了一場風起云涌的宮廷斗爭,更有一些深層的東西不經意間傳達出來,比如命運。后來讀了瑯琊榜、鶴唳華亭等,越發喜歡上宮廷權謀。可惜,最近沒再看到能跟這三本相媲美的好文了。
其實看下來有些累,心累,心酸。但還是忍不住反復讀了好幾遍,波詭云譎的宮廷斗爭,以及父子、母子、夫妻、君臣博弈,卻透著濃濃的命運的無奈與對某種東西的執著,不是權力,而是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遺憾,比如深情,無法不令人為之動容。
故事還不錯。在信息化的時代,買書的人估計越來越少,電子書的人越來越多,不過總認為紙書比電子書多了傳承,多了堅持,多了味道,看書的習慣會一直堅持下去!這篇故事還好,但深宮有甄嬛在前,權謀有瑯琊榜在前,所以只能是一般吧,看完后沒有多深的印象。
這套書只能算是剛剛合格,故事結構不錯,但可惜內容過于單薄,人物性格不明顯,和《瑯琊榜》《鶴唳華亭》差好遠啊。認直來說這套書介于不像愛情小說和權謀小說之間吧。能看,可是并沒有收藏意義。打發時間罷了。
書的紙質可以,有一兩段印刷有點模糊。至于內容,初初是覺得未能和瑯琊榜比肩的,內容平實,波瀾不驚,權謀之處描述并不詳細,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許就是“命運”了,緣起緣滅只為“愛”。帝王家未必那么無情,卻有那么多的身不由己,還是可以看一看的
看完玉階辭,沒有想象中好。作者到底還是稚嫩了。而且屬于那種看的書倒是多,但不會讀那種。男二的形象設置得太弱智,男主身為握有兵權的藩王,男二不該提防嗎?男二的媽也就是皇后怎么把男二帶成熊孩子了,還是出身世家大族的貴家女,沒一點頭腦。男主照著李二和二廣寫的,男二和他過招簡直拉低男主的水準,低配版李建成楊勇的男二真讓人無法喜歡。而且作者是有覺得廢立儲君有多容易,搞打言官栽贓這種把戲 。這種計謀幼稚至極。而且先帝不是男主親爸吧,那么一下子就廢了,我也是無語。二廣扳倒親哥用了近十年,李世民直接發動政變。太子可不是那么好廢的。還有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