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制壺,世人皆知宜興紫砂壺。其實無論是制作工藝還是制作材料,廣東潮州地區的手拉壺與宜興紫砂壺都是不相上下、各有所長,可說是埋藏了300多年的國寶。《遇見手拉壺》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手拉壺的歷史、材料、工藝、藝術性入手,重點推介國家工藝美術大師謝華的藝術風格、審美觀及代表作品,同時介紹了潮州工夫茶和沖泡技藝。書中配有多幅圖片,展現潮州手拉壺之美,具有鑒賞及參考價值。
1、國內首部系統介紹潮州手拉壺和單叢茶的生活美學書;
2、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手拉壺傳承人謝華呈現潮州手拉壺之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藝”傳承人葉漢鐘展示工夫茶沖泡技藝;
3、圖文并茂,全彩印刷;
4、薪傳立體圖書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潮州一帶zui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如今更是成為中國茶藝的代表。在《遇見手拉壺》一書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藝”傳承人葉漢鐘對茶壺的拿法、茶水比例、烹茶步驟、品飲方法都作出相應的規范,其中包括備器、生火、溫壺、納茶、點茶、請茶、聞香等21道程序。
傳統潮汕人家,喝工夫茶每天都要打交道的“茶盤家伙”是一個茶洗,上置一把手拉壺,配上三四個若深杯,一兩泡鳳凰單叢茶,無論高門大戶,還是深巷陋室,即可形成一個同樣文氣十足的茶格局。當你閑適地坐下,手拉壺,單叢茶, “竹壚欖炭手親煎”,慢慢煮開一壺水,閑閑泡起一壺茶,在裊裊茶煙中用心聞聞單叢茶特有的奇香,才能感受到蘊含在潮州古城里那股讓人著迷的味道,才能釋放身心需要放下的浮塵。
陳達舜,詩人、生活美學踐行者。近年來致力推廣紅酒、茶、茶藝等現代時尚生活美學,尤其是潮州手拉壺和潮州工夫茶的推介。蔡妙芳,廣東青年作家、詩人。
小引:明德園的初春
及時章 壺中日月長
及時節 潮州手拉壺的歷史嬗變
第二節 朱泥,手拉坯工藝專用泥
第三節 手拉壺:考究的制壺工具和精湛的技藝要求
一.制泥工具的演變
二.拉坯工具的演變
三.修坯工具的演變
第四節 朱泥壺:實用至上,然后求取精神
第五節 手拉壺名家世系傳承及代表性人物
第二章 謝華•手拉壺
及時節 謝華是誰?
謝華的從藝歷程
第三節 泥巴里的新乾坤
第四節 技與道
第五節 道與用
第六節 審美:一壺一世界
第七節 壺內壺外:知彼知己,方見未來
第八節 手拉壺產業:以人為本,始得傳承發展
第九節 日常之美與心賞之美
第三章 道同,相與為謀
謝華的傳承觀
謝華的藝術風格
解讀謝華作品
謝門弟子
第四章 茶里乾坤大
及時節 工夫茶與茶工夫
第二節 地方性:造就手拉壺與單叢茶的天合之作
第五章 潮州學大語境下的壺、茶、沖泡技藝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影響
潮汕飲茶風俗形成的文史背景
茶在潮汕習俗中的獨特定位和表現
國內主流飲茶方式對本地區的影響
傳統文化對潮汕茶事的影響
音樂對潮人茶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詩書畫對潮人茶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工夫茶沖泡技藝的儀式和文化內涵及其傳世意義
“曲院春風啜茗天,竹壚欖炭手親煎。小砂壺淪新鷦嘴,來試湖山處女泉。”
清代詩人丘逢甲客居潮州時,寫下這首《潮州春思》,以描述他眼中所見的潮汕工夫茶事。丘詩人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臺灣苗栗縣銅鑼灣,他的血脈文化基因里應該對潮汕茶文化有通感,所以寫下的這首茶詩也成了茶道名句,后人每逢茶事必加以引用。
詩中描畫的場景,給人以古代文人士子松下煮水品茗的即視感,但潮汕人讀此詩只感倍加親切:這樣的工夫茶事,不是幾乎天天上演著嗎?
工夫茶品飲,是潮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初到潮汕的異鄉人,詫異于這里至今仍然保持著的慢生活。客居他鄉多年的潮汕人,一回到鄉音環境中,立刻會被這種特別的生活節奏所感染,會不由自主放慢腳步,去尋覓回味蓄涵于潮山潮水潮人基因里那特有的一種韻致。
但要領略潮文化的內核,必須學會品工夫茶,工夫茶就是潮文化的代表,而手拉壺,則是潮汕工夫茶文化中最直接具象的載體。
從潮州城區往西方向行走,可見一個叫楓溪的鄉里,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樸素閑淡,頗見古風。自明清開始出現的潮汕手拉壺工藝,據考證就是起源于這里。
楓溪境內,已知有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池湖貝丘遺址,其周邊曾發現陶器,還有唐宋遺址,宋架山西窯當時便有大量陶器制作的記錄。宋代以后,這個小小的楓溪鄉,更是逐漸發展成為潮州窯的主產區。楓溪平地龍窯,陶、瓷可同窯混燒,手拉壺往往置于陶缸里面裝于窯頭,稱“缸內燒”;或直接裝置于窯尾,即窯溫偏低的位置,稱為“超窗尾”。楓溪大小作坊生產的茶壺,都可以拿到各窯灶寄燒,不必成窯燒造,十分簡便。
潮汕方言很好地保留了古代的印記,唐音古韻千年不易,潮汕人日常對話,經常隨口就給你來幾個古漢語詞匯。譬如把房子稱為“厝”,回家是“返厝”,稱筷子為箸,炒菜的鐵鍋稱為鼎,楓溪人把陶瓷產品稱為缶——瓷器是白缶,陶器是烏缶,沒有施釉的陶器統稱為紅缶。像潮汕民間至今仍然廣泛使用的茶具、參燉、砂鍋等,都是紅缶。還有先秦漢語用“厚薄”形容酒之濃度,“厚酒肥肉”、 “器薄則亟毀,酒薄則亟酸”,這用法被潮語無縫對接,潮汕人說:“厚茶薄酒老熏筒”、“茶薄人情厚”,這種承接上古的語言風格使得民眾再日常平庸的生活,也顯得古色古香、古樸典雅……
潮州屬于省尾國腳,地緣海域,既是封閉式的蠻夷之地,又吹著開放性的海洋風。由是這個地域的人,一方面保留著中原文化的痕跡,一方面又具有海洋文化融化貫通的包容性。這么矛盾的特性體現在潮汕人的性情中,就是溫潤內斂,骨子里透著一股與世無爭的悠然自得,但對外又拼搏進取有開拓精神;體現在生活細節中,就是家家戶戶日常維持著的那份古意盎然的作派,且隨身攜帶一種把古化于今,把外來各種文化形式分解、消化、吸納至本土文化之中的厲害本事。
傳統的潮汕人家,喝工夫茶每天都要打交道的“茶盤家伙”,是一個茶洗,上置一把手拉壺,配上三四個若深杯,一兩泡鳳凰單叢茶,無論高門大第,還是深巷陋室,即可形成一個同樣文氣十足的茶格局。
這把在當下深入到潮汕普通人家的手拉壺,在清代至近代俗稱為“紅罐”、“土罐”、“砂罐”,在民間,大家就依照手拉壺所用礦泥的顏色,親呢地稱之為“朱泥壺”,顧名思義,就是采用手工拉胚法(或叫輪制法)成型,用朱泥制成的茶壺。
值得一提的是,潮州手拉壺采用的手工拉胚法,不同于江蘇宜興紫砂壺的拍打鑲接技法,是最原始的轆轤制陶技法,這技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門非常古老而復雜的絕技。
總而言之,手拉朱泥壺像是楓溪陶器業服務于潮人飲茶風俗開出來的一朵奇葩,自清朝中期投入生產以來,一代代傳承嬗變,即使歲月變遷仍然沒被歷史塵煙所淹沒。它將實用與美感、歷史與文化、承古與創新和諧結合于一身,并演變成為潮汕文化一個代表性的部分,作為楓溪一項代代相傳的民間獨特工藝,舉世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