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紀錄片式呈現(xiàn)日本后一代手工藝者的生活和作品,不僅是他們的手藝,還有他們的故事和人生。
2.日本采寫人鹽野米松耗時三十余年、走遍全日本精心搜集整理,既是珍貴資料,也可作為工藝品鑒賞指南。
3.收藏專家馬未都、臺北《漢聲》雜志總策劃黃永松推薦閱讀。
超值推薦:柯林斯30分鐘輕松繪畫(原來畫畫這么簡單有趣!萬千讀者五星好評)
五星推薦點擊:輕松學藝術,快速讀理論,藝術好書超值搶
鹽野米松
1947年1月1日出生于秋田縣角館鎮(zhèn)。秋田縣立角館高中畢業(yè)后赴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應用化學科學習。用三十年時間走訪全日本,對各地的手藝人進行采寫,用手藝人的語言記錄他們的生活和技藝。在日本作家中被公認為采寫及時人。曾因創(chuàng)作《古老的地圖》、《加油的日子》和《空巢》等作品四次入選芥川獎候選人。2003年憑借《夏天的池塘》榮獲日本繪本大獎。同年,為了表彰他常年堅持不懈的寫作活動,國際天文聯(lián)盟將第11987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主要作品有《爸爸的小時候》、《森林中小憩》、《留守白頭翁》、《駛向紅毛安之島》、《旅行為哪般?》、《藤木山堡壘的三》、《野外探險大全》、《千年橡膠樹的記憶》,訪談錄有《留住手藝》、《樹之生命,樹之心》等。
英珂(本名劉偉)
60年代 生于北京
80年代初 游學國內
80年代末 游學日本
90年初 NHK電視臺 導演
97年回國 現(xiàn)為獨立電視制作人、自由寫作者、翻譯者
壹 要做能吃飽飯的木匠 宮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
貳 一棵大樹能砍出四五個木盆人 木盆師 平野守克
叁 高瀨舟的傳人 岡山的船匠 山元高
序
新中文版序
這本書里介紹的手藝人都是極普通的人。他們既不是所謂的人間國寶,也不是能代表日本的擁有什么特殊技藝的人。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沒有很高的學歷,就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義務教育(日本的義務教育,在戰(zhàn)前是小學六年,戰(zhàn)后改為中學三年),然后就為了生存而立即去拜師學技了。這在那個時代的日本,是很普遍的,是一般百姓理所當然的生活而已。
他們制做的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日常用品。不是高價和特殊的工藝美術品。這些物品當中有些已經或者正在被現(xiàn)代生活中新出現(xiàn)的東西所取代。手藝人所用的材料都來自大山和森林,大自然就是他們好的材料庫。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極其簡單的,幾乎沒有能稱得上叫做機器的設備。他們是這樣說的:“工具少,但是我們可以使用自己身體,因為手和身體本身就是工具”。他們從師學徒,當修業(yè)完成的時候,靠著身體所記憶下來的那些技能就是他們最為珍視的生存工具了。
曾經主張“工業(yè)立國”的日本,在今天仍保存著眾多的“手藝”。
這些手藝還保持著從前的姿態(tài)。有人說它們太老舊了,也有人說它們太落后了,但是還是有人覺得那些手藝很好。也還是有人用它們。經濟的高度發(fā)展和成長,促使人們在過度地追求便利的同時,造成了莫大的環(huán)境污染和破壞。我們?yōu)槭裁匆每茖W技術來改善我們的生活,成了今天令我們思考的問題。大工業(yè)化的批量生產所帶來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費的觀念。舊時的修修補補反復使用的精神也隨之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那種珍重每一個工具和每一個物品的從前的生活態(tài)度也就沒有了。選擇修補遠不如重新購買來得更快和更省錢。如果用金錢來衡量的話,一次性的物品顯得便宜又方便。這樣的情況還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待物品上的態(tài)度,甚至體現(xiàn)在對待人的態(tài)度上。工廠為了追求更合理化的經濟效益,讓很多人失去了工作。過分地追求廉價和效率,讓人已經忘了作為人的本來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為了滿足批量生產的要求,需要均等統(tǒng)一的材料。為了提高生產速度,即便是不同習性的材料都被放在同樣的機器上進行加工,這已經成了工業(yè)化生產所必需的模式。但是,這些材料由于它們生長的土壤和自然各自不同,從而使它們的習性也都千奇百態(tài)。然而,讓這些素材的習性得到較大限度的發(fā)揮,正是手藝人們的工作,也是讓物品看上去有性格,與眾不同的緣由所在。這些手藝的活計是帶著制作它的人的體溫的。而工廠追求的則是統(tǒng)一的不需要有性格的。有性格的是要被處理掉,也就是要被扔掉的。這是“去除”的觀念。被“去除”的是被認為不能用的。這樣的觀念也被用在用人的時候上。
什么是幸福?我們?yōu)槭裁炊ぷ鳎咳擞譃槭裁炊钪课覀兯龅囊磺胁欢际菫榱俗非笮腋幔窟@樣的疑問會再一次出現(xiàn)在我們的大腦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事情是不能靠金錢來解決的。這樣的時候,我們是否會重新審視手藝人的生活方式呢?那些終日以天然的素材為對象,靠長年訓練出來的技藝過活的手藝人的生活方式。很好地運用素材的特性,就一定能制作出耐久性強的好品質的東西。磨練技藝的過程為自己,同時也是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為了讓更多的人買,為了比同伴做得更好,為了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也為了明天更好。手藝的世界從來就是沒有邊際的。手上的活計就是磨練手藝人氣質的學校。他們就是這樣:了解素材的特性、磨練自身的技藝、做出好的東西。這也是他們的生活本身,是他們的人生哲學。這些是否能帶給我們這些講求效率主意的現(xiàn)代人以啟發(fā)呢?
還想再重申一次,這些樸素的手藝人,絕不是圣人君子,更不是人間國寶。他們就是每天拼命地為了養(yǎng)活家人而勤奮勞作的最普通的人。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勞動的認識,以及他們在手藝上的氣質,當我們對于人生道路產生迷惘的時候,可以去認識認識他們。那也許才是人本來應該有的活法兒。
這本書所講述的就是這些人的人生故事。
鹽野米松
2012年夏于角館
中文版序
我非常高興我的這本以介紹日本手藝人的工作以及他們的生活為內容的訪談錄能有機會在中國與廣大的讀者見面。
書中介紹的這些業(yè)種在三四十年前的日本幾乎是隨處可見的。然而,隨著工業(yè)化的迅速發(fā)展,廉價工業(yè)制品的大量涌出,手工的業(yè)種開始慢慢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現(xiàn)在可以說已經是所剩無幾了。當沒有了手工業(yè)以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的磨和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是那么的適合自己的身體,還因為它們是經過“手工”一下下地做出來的,所以它們自身都是有體溫的,這體溫讓使用它的人感覺到溫暖。應該說手工業(yè)活躍的年代,是一個制作人和使用人同生活在一個環(huán)境下,沒有絲毫的虛和偽的年代。社會的變遷,勢必要使一些東西消失,又使一些東西出現(xiàn),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慣性。但是作為我們,更應該保持的恰恰就是從前那個時代里人們曾經珍重的那種待人的“真誠”。
其實如果尋根求源的話,這些手工的業(yè)種和技術,包括思考問題的方法很多都來自中國。它們在來到日本以后,是在風土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中慢慢地改變和完善的。但,還是有不少相通的東西存在至今。
這本書中介紹的手藝人和工匠雖然僅僅是一小部分,但是他們中的每一個都能充分地體現(xiàn)日本百姓的人生意識和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
中國是被我們看做兄長的鄰國。我們的文字、文化都來源于中國。我們之間雖然有過一段不幸的歷史,但是,中國永遠是我們文化的根源所在。
我深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理解兩國文化的橋梁。
鹽野米松
寫在即將進入公元2000年之際
日文版序
我小的時候,街上有從事各種職業(yè)的人,有煉鐵匠、染衣匠,也有伐木師、燒炭師,還有專門為蓋房而鋪基石的人。因為受地域和風土的影響,他們活計的內容總是隨季節(jié)而變化。因此,那時候人們不用看日歷便可以從這些匠工手里的活計中感受到季節(jié)的變遷。又因為這些匠工常年勞作和生活在我的周圍,于是,自然而然地就給了我一個觀察和接近他們的機會。我時而是透過自家的窗戶,時而又是坐在臨街的堂屋,饒有興致地觀望他們運用那雙巧手做工的模樣。有時看到蓋房子的木工,我會討一塊端木來玩;也會驚異于竹藝師用片刻的工夫竟能將一條條的竹片編成個美麗物件;鐵匠屋里燒火用的風箱在我眼里成了能施魔法的道具,他的主人簡直神奇無比。于是,在我幼小的時就懂得了,工匠們的手藝是經過時間的積累才磨練出來的,還明白了工匠們所使用的工具是真正的傳家寶。天長日久,匠工這一職業(yè)真的成了我的向往。
后來,在我漫長的旅行生涯中,每當我來到一塊新的土地,又發(fā)現(xiàn)那里還有我沒見過的匠工的職業(yè)。海邊有以海為生的匠工;江邊有靠江為職的匠工;山林深處的小村莊里也有傍著山林吃飯的匠工。那奇異的工具,作業(yè)時發(fā)出的美如音樂般的聲音,無不引發(fā)著我的好奇,直到現(xiàn)在仍記憶猶新。
童年時,伙伴們大多都是出自匠工的家庭,所以,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是聽他們拍著胸脯,豎著拇指大夸特夸自己的父親如何如何了不起,我甚至還有過幾次“幫把手”的機會。活計不是只屬于父親一個人的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份兒。
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適合于地域風土的匠工的職業(yè),慢慢地不再被人們的日常所需要了。匠工們一個個精工細作、破損后還要修修補補的東西從生活中消失了。它們變成了機械化工廠里統(tǒng)一制造出來的成品。既看不到制造它們的工人,也用不著考慮如果用壞了修補修補再接著用的問題。”用壞了扔掉”看上去是一種新的、合理的消費觀念。再后來,更有了大規(guī)模制造、大批量銷售這一今天的市場經濟。消耗與消費的正比體現(xiàn)的是一種文化。
如今,童年記憶中的各條街道里匠工們作業(yè)時工具所發(fā)出的聲音沒有了,他們的作坊沒有了,隔窗觀望他們的孩子也沒有了。那是因為這些職業(yè)已經不在我們身邊,只一個世代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是懷著一顆幢憬和向往的心靈,觀望過匠工們做活的眾多孩子中的一個,也是為這些職業(yè)不復存在而深感遺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這種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時間和多次的機會,尋找走訪了現(xiàn)存的一些匠工和他們的作坊。聽他們講故事,看他們視為生命的工具。我把這件事看做是我今生中極為寶貴的經歷和事業(yè)。然而,在我的尋訪旅途中,事實告訴我:出自匠工之手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少,有的甚至因為沒有繼承人的緣故,現(xiàn)在手里的活計將成為一件。
這本書中共介紹了十六位的匠工。聽他們的講話,痛感我們所損失之東西的巨大,日本人自古以來的文化和生活正在慢慢地消逝。
鹽野米松
◎ 精彩摘錄
用椴樹皮織出最美的衣裳
紡織工藝師 五十嵐勇喜/喜代夫婦
(1935年12月20日/1941年11月6 日生)
導語:有一種叫做[椴樹]的樹,在山里很常見,從它的樹皮里能抽取纖維。過去,在日本全國各地都有用這種纖維做的繩子,也有用它織出來的布做的工作服。北海道的阿伊奴族人穿的民族服裝“厚司織”也是其中的一種,它用的原料是一種叫做歐莜(學名:ulmus laciniata )的植物。
“椴木織”從樹的狀態(tài)到織成布一共需要22道工序。因為其過程既繁瑣又費時,所以,這種紡織工藝在日本已經近乎絕跡了。
在山形縣的溫海鎮(zhèn)有一個叫關川的村落,有趣的是這里的村民幾乎都是從事這種“椴木織”工藝的。“關川”是從那個以溫泉而出名的沿海小鎮(zhèn)“溫海溫泉”往新瀉縣的山里去的途中,是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村落。村里的48戶人家有46戶都是干“椴木織”的。用學校的舊址改造的“關川椴木織協(xié)同組合”是這46戶的組織。
協(xié)同組合的展示廳里陳列著他們的作品,還有曾經是過去生活中一些日用品。那些機器設備是為了讓村民們集中在一起紡線、織布而特別購買的。我去的那天,他們正在一起干活兒。織布機上發(fā)出的噠噠的聲音和卡拉卡拉地轉動著的紡車構成了一個非常熱鬧和有朝氣的場面。
因為這種布做出來的東西防水性強,所以,從前都用它來做田間工作服、手筐和袋子一類的東西,而現(xiàn)在做的比較多的是帽子、和服上的帶子、門簾、錢包和手提袋等等。他們織出來的東西充分展現(xiàn)了“椴木織”的那種粗狂的感覺,看上去很漂亮、瀟灑。
干這個工作是有明確的男女分工的。在山上植樹、養(yǎng)育、砍伐、剝皮的這些體力活兒都是男人們的事。煮皮、抽絲、紡線、織布是女人的事。而女人的活計又因年齡的不同而各有分工。即便是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了,也能憑著手的長年的感覺進行紡線。女人們邊聊著天邊干著手里的活計。在這里還可以看到那曾經有過的村落集體生活的影子。
伐樹是分季節(jié)的,并不是說什么時候都可以伐,所以,他們的工作日程也不是就合人,而是就合自然來安排的。
勇喜、喜代: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叫關川,我們的村子跟新瀉縣相鄰,冬天雪很多,附近有著名的溫海溫泉,從我們這兒兒開車也就30分鐘。
我們的村里有48戶人家,220 多口人。這48戶中有45、6戶都是從事“椴木織”的。
干“椴木織”有明確的男女分工。進山伐樹、剝皮、曬干是男人們的活兒,其余的,一直到織成東西都是女人們的事兒。這種分工是從很久以前延續(xù)至今的。
“椴木織”到底有多長的歷史,我也說不清楚,但聽說至少也得有千年以上吧。其實很多人都不了解“椴木織”是什么東西。你先看看我們的作品,這些作品上的顏色都是天然色。我們把從椴樹皮上抽取下來的纖維泡在米糠里,慢慢地它就會泡出這樣的顏色,并不是染出來的。“椴木織”較大的特點就是很結實,泡在水里也不會爛。再就是用它做的衣服因為空隙大,所以通風很好,因此,一說到“椴木織”,讓人會首先想到夏天。
現(xiàn)在,我們織的最多的是女人們穿和服時的裝飾腰帶,還有門簾、帽子一類的東西。單純的織布一般都是各家各戶自己干,而其他的商品或工藝品是大家一起在“協(xié)同組合”里做。因為都是手工制作,所以,數(shù)量是很有限的。每一戶一年也就能織一匹布(60米長)。這是一個大概的數(shù)目。是的,如果是一個人織的話,一年也就只能織這么多吧。并不是沒有原材料,是因為干這個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實際上織一匹布,用一個月的時間也就夠了。但是,在到達能織布的階段以前,還有22道各種程序呢。那里放著的和服腰帶,從我們手里出的價是1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萬元),由流通中心轉手給大百貨店或和服專賣店,價格一下子就能翻二到三倍。一下子就變成了品質品,只有出型活動時才會穿用這種腰帶,誰會平時穿呢,那可太奢侈了。
過去,[椴木織]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生活中需要用才織它,織出來的也都是些工作服、盛米的袋子這類的東西。
從木頭上取絲
那就先從樹說起吧。這種樹分布在全日本各地,它是普通的落葉樹,哪兒都能見到。只是,不經過修剪和拾掇的樹采不了好皮,皮不好就織不出好的東西。我們那里冬天雪很多,也很大,雪多的地方土地就肥沃,植物長得就好,還有,就是要經常修剪,這些都是讓椴樹長好的條件。過去,織布得來的錢是女人們的收入,盡管男人們伐樹、剝皮,但是織出來的布賣了錢跟他們就沒關系了。這個習慣到現(xiàn)在還有呢。
椴樹是一種很易生長的樹,五六十年就能長成一棵粗壯的大樹。但是,因為樹心是空的,所以,像熊呀那樣的動物會棲息在里面。我們的村里有時也會有熊出沒,村子附近的摩耶山上就有熊。
我原以為其他的地區(qū)也有“椴木織”呢,沒想到這個工藝只剩下我們了。看來,一是我們那里還有好樹,二來冬天有勞動力,再一個原因就是由于我們是一個很小的村莊,大家的關系相處得都很和睦,因為“椴木織”工藝有的部分是需要集體操作來完成的,是這種連帶關系把大家攏在了一起,并使它延續(xù)至今。
一個村子里有這么多的人從事同一種工作,這在別的地區(qū)似乎是少見的。就連平常的生活方式,我們那里也還保留著過去的習慣呢。
你看到的的這棵樹大概有10年的樹齡吧。實際用的時候也都是用樹齡在15年到20年的。樹的底部直徑在15到20公分左右的就正合適。每年的6月里,有兩個星期是伐樹好的時期,過了這個時期樹皮就剝不下來了。樹砍倒后還要砍下枝條,然后就可以剝樹皮了。剝的時候雖然對長度沒有規(guī)定,但還是剝得越長越好。在這兩個星期內樹皮是很好剝的,但在這之前之后都剝不下來。所以,我們的工作是合著大自然的日歷來進行的。
各家的男人都有一座屬于自己的山,他們會在那兒砍伐屬于自己的樹。但是,我們在伐樹的同時,還要想著如何給它的第二代創(chuàng)造生長的條件。因為母樹一旦被伐,生命也就算終結了,所以,我們要讓它的第二代從樹根處再生出萌芽來,這樣10年20年后又能成材了。樹被伐倒后不久,會從它的根部再生長出很多樹芽,我們要在這些樹芽中挑選一根最直的,然后進行不斷的間伐。只要這樣用心地護理、修剪,這棵樹就能永遠是材。現(xiàn)在,我伐的都是20年前自己護理過的樹。
剝樹皮是男人們的工作
我手里的這棵樹是昨天剛伐的,現(xiàn)在我給你演示一下剝樹皮的過程。這是專門的剝皮用的柴刀,是請鐵匠專門打的,沒頭兒的柴刀,單面刃,剝椴樹皮就用這種柴刀。皮比較薄的部位是背部,跟它相反的部位就是腹部。腹部的纖維是好的,因為皮質較厚。平常我們都是從背部開始剝,但這棵樹因為伐的時候有點兒早,再加上從昨天砍下來以后到今天已經擱置了24小時,所以,皮已經變得不太好剝了。6月是伐樹、剝皮好的時期,山上的樹吸足了地下的水分,是好的狀態(tài),我們都是在這個時候去伐。
你聞聞這棵樹的身上還留著水的味道,很清新的味道。樹皮上還能看到水珠。是的,水分越多就說明皮越好。我伐的這棵是山上長勢好的一棵。皮剝下來以后,抽纖維要用的是樹皮里側的這層嫩皮。外側的皮只能出很粗糙的纖維,所以沒有太大的用途。把嫩皮從粗皮身上再剝離下來,要從反方向來剝,用手將嫩皮卷著向下推,用腳踩住下面的粗皮,這樣,能用的和不能用的就分開了。這不能用的粗皮部分可以用來打草鞋,或卷起來做個容器什么的。整個剝皮的過程盡可能地不用刃器,因為那樣會將纖維割斷。但是,在剝皮之前還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樹從中間刨開(樹是空心的),然后展平,這樣一來皮就容易剝了。遇到節(jié)子多的情況,皮不太好剝,所以,為了獲得好的纖維,在它們的生長過程中,一定要經常修剪枝條。這才只是剛做完了及時道工序,下邊還有21道呢。
剝下的皮把它卷起來,曬干。樹皮一經曬過以后顏色會變得很不好看。每年我們差不多都要剝7 貫(每貫約3.75公斤)重的樹皮,27公斤左右吧,需要15棵好的樹。
被伐倒的樹也不會有絲毫的浪費。除了剝下的皮是作為“椴木織”的材料以外,那不能用的部分可以當柴薪來燒,中間其余的木頭是冬天取暖的好材料。
另外,現(xiàn)在有些工業(yè)實驗廠還用那樣的木料來雕些裝飾品木刻,也有的用它來做杯墊,因為豎著切成圓片兒正好是杯墊的形狀。所有這些工序都要在梅雨期結束前完成,等到雨季一過就要開始晾曬了。所以,這個季節(jié)我們最關注的就是天氣預報,雨季結束前的兩星期是關鍵。
紡絲是女人一生的工作
男人們做完了上面說的幾道程序以后,剩下的就是女人們的事兒了。
剝下來的皮放進鐵桶里,再放上樹灰就燒起火來煮。好是加櫟樹或者山毛樣樹燒成的灰,但是,也可以用椴樹的,因為椴樹在冬天用來做取暖的木材,所以,它的灰也可以用來煮皮。樹皮經過這么一煮就會變軟,再經過用手搓揉,它會分解出幾十張的皮,就像是樹的年輪一樣一層一層的。然后再把這幾十張的皮一張張地剝開。接下來是要把這些剝開來的皮泡在米糠里。這大概是古人的智慧,用米糠一泡,用灰煮過的皮在恢復其原色的基礎上,還能使米糠的顏色有所體現(xiàn),出來的皮會更漂亮、更有光澤。米糠呀樹灰這些東西都是利用自家現(xiàn)有的。過去的人真是有智慧。“椴木織”的過程從頭到尾都不需要買任何材料,用的都是自家現(xiàn)有的,現(xiàn)在還是那樣。但是,用米糠浸泡這一程序跟溫度有著很大的關系,9月是最合適的季節(jié)。
經過樹灰煮過的皮已經不是硬邦邦的板狀了,所以,就豎著來撕它們的纖維。然后再浸泡,再曬干。往下就是我們女人的工作了。要先拉絲。拉絲的時候皮一定要保持在濕潤的狀態(tài)下。寬度在三毫米左右。沒有工具,工具就是自己的指甲。這樣一條條地撕拉下來。這樣長的絲叫豎絲,它的長度跟樹的長度是相同的。所以樹養(yǎng)育得好壞決定了絲的好壞,樹好絲也會很直、很長。拉好以后,把這些拉好的絲捆成一束一束地就要曬了。曬完再用水泡,泡后再曬。椴樹皮的絲線就是經過這樣的泡了曬、曬了泡的過程,顏色才會越來越漂亮。而且,用它織出來的帽子、魚網也才會結實耐用。
紡線就是把拉下來的絲紡成一根整線。織出60米長的布至少需要2 萬米長的線才夠。紡線的時候不能用系扣來連接,多小的扣都不行,因為有扣的話,織出來的布上會出現(xiàn)疙疙瘩瘩的結。所以,在接線的時候要捻著接。在接頭的地方,上一根的線頭兒如果很細,那么。就把細的一頭兒劈開,夾在下一根線頭兒里,下一根線的線頭兒也劈開,交叉著左一夾右一夾,用手捻捻就算捻到一起了。接頭兒的地方既要讓它結實,又不能出現(xiàn)粗細不均,否則,織出來的成品就不美觀了。所以,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還是需要有一段熟悉的時間呢。這樣的活兒一般都是老奶奶們做的,她們會邊聊著天,邊憑著手的感覺就把線搓上了。冬天,也會一家子圍坐在暖爐邊上搓線。
在我們那里,到了冬季,也就是從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全村的女人們都在家搓線。到鄰家去喝茶聊天也要帶上手里搓著的線。邊聊天手里邊搓線。
總之,這個活兒就是要時間。沒什么事干的老奶奶們一般從早上一起床到晚上睡覺為止,24小時都在那兒盤著腿不停地搓。其實搓線也是鍛煉手指關節(jié)好的運動。所以,我們關川村沒有一個半身不遂的病人。搓好的線團兒差不多有一只手能握住那么大,要搓18個這樣的線團兒才夠2 萬米長。線團的形狀有點兒像洋梨吧。這是為了能讓線團兒站得住才繞成上小下大的形狀的。繞線團兒的時候也必須讓線在濕潤的狀態(tài)下進行。線團兒繞好以后還需要再捻一遍,是為了織布的時候好織。這次再捻的時候,是把線團兒放在捻線機上,捻線機是由一個大圈和一個小圈組成的,線在兩個圈當中來回轉幾圈就捻均勻了。
捻過以后,把它們纏在麻稈兒上,我們用的麻稈兒是芒麻的莖。在稈兒心插上一根鐵棍,鐵棒的粗細正好是插進麻稈兒心掉不下來就合適了。 捻線已經是第14道工序了,要一圈一圈地捻,得捻幾百圈才行。用捻線的次數(shù)來分豎線和橫線。捻的次數(shù)多的用做豎線,橫線捻上幾圈就可以了。這樣的活兒在過去都是集體共同操作的。說好今天在誰家,那么,就去五六個人到那家里去捻。
線捻好以后,就該往織機上架了。也就是把線分別架在橫線和豎線的框子里。
整理一下就可以開始織了。
村里的自然日歷
“椴木織”跟季節(jié)有著密切的關系。跟農耕期忙閑的銜接也很恰當。這也是“椴木織”能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的一個原因吧。
每年的4 月,當冰雪融化了以后,就是進山采摘及時茬山野菜的時候。采完了農耕也該開始了。等種完了田,第二茬山野菜,像槭菜、竹筍這樣的又可以采了,這個也完了以后,就該到了砍伐椴樹的時候了。伐了樹,剝了皮,就到了盛夏時節(jié),休息一段時間以后,一進入9月就可以煮樹皮了。接下來,等割完了稻子,女人們就該真正開始“椴木織”的工作狀態(tài)了。
現(xiàn)在,為了表演給來觀光的游客們看,我們的“椴木織中心”一年四季都在不停地織呀、捻呀,進行著一系列的加工作業(yè)。從前是合著季節(jié)進行的。
托大家的福,“椴木織”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長,這是難得又值得高興的事,但是,目前的生產量卻跟不上。這是一個難辦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沒有繼承人。
過去,嫁到關川來的新媳婦,及時件事就是要先學會這門手藝,否則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她們都很認真也很用心地學,當然也吃了不少苦。現(xiàn)在的年輕人,到底是時代不同了,絕不能吃苦,也不會做一點委屈自己的事。繼承人的問題也許就出在這里吧。
“椴木織”是
手藝本是人類生存的技能,由于百多年來工業(yè)化的普及,共性代替了個性,致使許多手藝丟失,十分可惜。能堅持一份手藝,堅持自己的信念,非生存所迫,而是理念支撐。本書所示手藝多屬小技,樸素真實。正是這種小技,才讓后人知道古代社會的豐富,知道手藝也是一種文化。
——馬未都 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人及現(xiàn)任館長
闔上這本書,覺得好幸福又蒼涼,因為我曾經有過……讀著他走過的路,想到我們“留住手藝”的路更長,更艱難!鹽野米松先生和不善言談的手藝人,沒有距離,寫下了這本書。我們要學習,正可啟發(fā)我們要和歷史近距離,它們才會向你講述故事。為了新文明的創(chuàng)建,不但要留住手藝,更要傾聽歷史。
——黃永松 臺北《漢聲》雜志總策劃
這本書里的手藝顯得有些平凡,而且怎么說,有些手藝很讓人驚艷,讀起來挺有意思了
這本書真的挺喜歡的,特別是第一章講怎么修建宮殿的,這些技巧讓我著迷,書紙張也很好,看到口述時間大部分9幾年的,我很難過,他們現(xiàn)在應該更老了,很有可能就已經過世了,那他們的手藝有沒有傳下來呢,日本這么尊重保護文化的國家都這樣,那我們中國呢,不禁讓我想到了崔永元在做的事情,佩服他。
人的一輩子堅持一件事情真的需要很偉大 手工做出來的東西是溫暖的 只可惜似乎注定被這個時代淘汰 非常感動的一本書 好評
雖說是熱血買了這本書,從這本書里你可以看到到各個手藝幾乎一生對于該門手藝的堅持,他們是熱愛到這門手藝不足以養(yǎng)活他們卻仍因為初心而堅持的一群人;他們是日本過去手工業(yè)的文化符號;他們是會讓人感受到自然給予人們恩惠與可能。他們平凡卻做著不平凡的事,但愿這些手藝可以被傳承并可以更好的融入現(xiàn)代生活,希望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
如果每次都叫我給評論,以后就不在這里買書了。
買了很久了,今天才翻看這本書,很贊的一本書,書中描寫日本手藝人對手藝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再反觀我們對于傳統(tǒng)工藝的保護,很辛酸。
好像每個國家都是這樣 在前進的時候總是忘了身后最應該留下來的那些古老流傳的東西 偏偏是這些最應該傳承的東西卻在世界的發(fā)展中慢慢消失了。
對于手工藝人的執(zhí)著,還有想要為使用者制作出適合的物品的那份信念感動,沒有多華麗的詞語,但是卻能從平淡中感受到,作者想要把民間手藝展現(xiàn)給讀者的這個想法。
留住手藝,留住歷史……給海外華人一點念想,送人的。
書中的手藝人與自然進行這和諧的互動,他們有些人對自己的手藝說不上是百分之百的熱愛,那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了。譯者翻譯的很好,由于是記錄手藝人的語言,讀起來很有親切感,
暢快淋漓的閱讀感受,留了一些莫名的眼淚。手藝呵,留住把
《留住手藝》(增訂版)(黃永松、馬未都薦讀)這本書好,寫老匠人的書。
看完后真心覺得這輩子中國也追不上日本了。為了老的傳統(tǒng)手藝,工匠們找徒弟,八九十歲也仍舊沒有放棄,政府也大力出資扶持,四五十歲的人因為有興趣而當學徒,沒有因為現(xiàn)在工業(yè)的發(fā)達而放棄手工藝的傳承。而我們卻自己放棄了,只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那些精美的手工藝都慢慢消失了。。。
《留住手藝》(增訂版)(黃永松、馬未都薦讀)鹽J野米松先生和不善言談的手藝人,沒有距離,寫下了這本書。我們要學8習,正可啟發(fā)我們
文字樸實,讀起來輕松。民間藝人懂得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靠手工制作維持生活且心存敬畏自然和保護環(huán)境的理念。這種原始打磨今天看來其實是一種另類稀少的藝術。值得一讀。
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文化很大一部分源于中國,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借鑒者的角色,卻在很多傳統(tǒng)的繼承上讓我國人自愧弗如,這種對鐘愛的事物所持有的執(zhí)著到底的態(tài)度,在本書中或可略窺一二。有太多民間古老的值得敬重的東西,需要我們用一顆虔誠的心來對待。
看過鳳凰衛(wèi)視介紹日本傳統(tǒng)手藝的片子,就到處找這類的書,前面買過一本《造物有靈且美》,非常喜歡,讀起來津津有味,這次有買到這本,翻看后感覺更加有味道,閱讀中
能寫出這樣的書真的不容易,其實中國隨意一個省份應該都能寫出很多本這樣的書。反觀我們,不斷在學習別人的所謂的先進,卻把自己前人的智慧丟的快要一干二凈了。多少老手藝包含了智慧和與自然的和諧觀,這些也許以后都不會再看到了,更不會有人會做了。
是沖著黃有松老師的推薦買的,書中以紀錄片式呈現(xiàn)日本最后一代手工藝者的生活和作品,不僅是他們的手藝,還有他們的故事和人生,受益匪淺
都是日本手工業(yè)者的寫實和訪談。本書之好,不在于講述個人手藝或者人生,是讓我們看到一個堅守的日本。所謂的創(chuàng)新都是在堅守中繼承開來的,我國已無此心。國魂盡失,只能靠師法我傳統(tǒng)之國的朋友的這本書留點念想了。
講述日本傳統(tǒng)手藝的制作和現(xiàn)有的從業(yè)者曾經學習過程,以及現(xiàn)在這些傳統(tǒng)手藝面臨的危機,猶如物質文化遺產,反觀國內的一些傳統(tǒng)手藝面臨的困境,給人以警示,古老的手藝是否面臨絕地。不知道中國是否有這樣的書籍介紹那些即將或已經失傳的傳統(tǒng)手藝。
道古V代社會的豐富,知道手藝也是一種文化。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人及現(xiàn)任館長 闔上《留住手藝》(D增訂版)(黃永松、
讀過才知道是日本人寫的有關手工藝的書,但是真情貫穿了始終,其中的一些我們中國其實應該是起源,但是回看我們的手工藝留到今天的又有多少,中國的有識之士是否也應該扛起大旗,去做些什么,去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住那即將逝去的“老手藝”吧。
如果從文字去看,這本書的敘述太過樸素。但是從行業(yè)角度來講,這本書最主要的價值有兩個,記錄了一些行將消失的行業(yè),以及一些已經逝去的藝人。這些手藝人為生計故,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這種精神,實在讓人敬佩不已
里面把許多種手工藝綜合起來,每章根據(jù)每種手工藝,先從導語開始,根據(jù)作者實地的觀察,介紹工藝的背景,例如地區(qū),環(huán)境 ,工匠的資料等等。接著根據(jù)手工藝人的口述來整理,對這個行業(yè)的了解,他們自身走上這行的經歷,然后最簡要的大概制作過程。蠻有意思的。
書很不錯,日本的很多技藝其實傳承于中國,但久而久之就成了他們特有的工藝,工藝這東西確實也難得,會一門手藝能走遍天下,如果再無人繼承就真的成遺傳了~話說這兩天20字評論有積分拿,我試試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