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常跟爸爸去采蘑菇。我總是看不到蘑菇,可他會說“那里有朵黃色的松菇”或“那邊有幾朵黑色的尖頂菇”。
文學教授做的事與此相似:在遍地都是蘑菇而你看不到的時候,提醒你一下。
全美廣受歡迎的文學公開課教授托馬斯?福斯特,繼《如何閱讀一本小說》之后,針對小說、電影、戲劇、詩歌等各類文學作品,進行了一次新的梳理,告訴我們邁向文學探索之路,找到“蘑菇”,是多么容易且富有樂趣。
旅行的目的絕不是表面看起來那么單純,吃一頓飯也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雨雪天也不是天氣預報的問題。這些文學中隱而不說的含義,借助作者閱讀文學的3件法寶、20多個小訣竅、300部作品的賞析,豐富你的閱讀體驗。
遇到這本書之前,你并不知道你會愛上文學。
遇到這本書之前,你并不知道你會愛上文學
讀出一本文學書的深刻不容易,讀出趣味更難,這本書教你讀出字里行間的生動有趣
美國密歇根大學廣受歡迎的文學公開課
美國常春藤大學指定讀物 位居美國亞馬遜暢銷榜超過8年
托馬斯?福斯特(Thomas Foster):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專長20世紀英國、愛爾蘭及美國文學,教授經典文學和當代文學課程以及創意寫作,他的文學課是美國廣受歡迎的文學公開課。著有多部學術研究著作,暢銷文學閱讀指南《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和《如何閱讀一本小說》是他大受歡迎的作品。
前言?文學教授是怎么讀文學的/1
1?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尋(當然凡事總有例外)/8
2?你是我的座上客:關于圣餐禮的故事/14
3?你是我的口中食:關于吸血鬼的故事/21
4?若格局方正,便是十四行詩/29
5?我在哪兒見過她來著?/35
6?要是拿不準,可能是出自莎士比亞/44
7?還是拿不準?那可能是出自圣經/55
8?迷失在森林中的孩子—也可能來自童話/67
9?文學很希臘/75
10?雨雪風霜總關情/85
插曲?作者真是這意思嗎?/93
11?暴力,不只會傷害你/98
12?這是象征嗎?/108
13?一切皆政治/118
14?不錯,他也是基督的化身/127
15?乘著想象的翅膀/134
16?一切皆為性/143
17?談性非為性/150
18?如果沒淹死,就是成功受洗/159
19?地理很關鍵/169
20?季節也很重要/180
插曲?的故事/190
21?長相特殊者,往往與眾不同/198
22?失明總是有原因的/206
23?心臟病不只是心臟的病/211
24?作家們偏愛哪些疾病/217
25?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讀/228
26? “他是認真的嗎?”打碎期待的反諷/236
27?測驗/246
跋/276
附錄?閱讀書目/281
致謝/295
10 雨雪風霜總關情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黑夜。怎么?你聽說過這說法?對,史努比說過。查爾斯 舒爾茨之所以讓史努比這樣寫,是因為這是陳詞濫調,自古有之,早在你最喜歡的比格犬打算當作家之前很久就是這樣。我們知道一個例子:維多利亞時代知名的通俗小說作家愛德華 鮑爾-李頓確實就這樣寫過:“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黑夜。”實際上他就用這句話做了一部小說的開頭,那小說寫得也不怎么樣。現在關于一個風雨交加的黑夜,該知道的你都挺清楚了。只有一點例外。
那就是:為什么這么寫?
你也納悶,對吧?為什么作家想讓大風呼呼刮,大雨嘩嘩下,讓莊園、茅舍或疲憊的旅人遭受風吹雨打呢?
你可以說,每個故事都需要一個背景,而天氣是背景的組成部分。順便說一句,這話沒錯,但不是全部,原因還有很多。我是這么想的:天氣絕不只是天氣。雨絕不只是雨。同樣,雪不只是雪,太陽不只是太陽,溫暖不只是溫暖,寒冷也不只是寒冷,很可能雨夾雪也不只是雨夾雪,雖然我讀到的雨夾雪太罕見,不足以作出概括。
那雨有何特殊之處?在我們看來,自從人類爬上陸地,水就一直試圖重新統治我們。洪水周期性到來,試圖把我們重新拉回水中,把我們正在加高的建筑設施沖毀。你知道諾亞的故事:陰雨連綿,大洪水,方舟,肘長,鴿子,橄欖枝,彩虹。我想對于古人來說,這一定是最令他們欣慰的圣經故事了。上帝用彩虹告訴諾亞,無論他多么生氣,都不會把我們從地球上消滅,這一定讓人大感寬慰。
生活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文化圈里,我們有相當多的神話與雨及其主要副產品有關。顯然,雨在其他神話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們還是把重點放在西方神話上吧。溺水是我們最深的恐懼之一(說到底,我們還是陸生動物),而任何生物、任何人被淹死,又都放大了那種恐懼。雨水喚起最深刻最古老的記憶,所以有關水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人類生存的故事。有時諾亞的故事就象征了人類的命運。在《未婚少女與吉卜賽人》(1930)中,D. H.勞倫斯讓洪水沖垮家園,他想到的當然就是諾亞的洪水,那個毀滅萬物但又給一切一個全新開始的巨大橡皮擦。
但是雨的作用還有很多。那個風雨交加的黑夜(我想在街燈和霓虹燈照亮城市之前,所有風雨交加的夜晚都是漆黑一團)是一個很有氣氛和情緒的世界。托馬斯 哈代,一位遠比愛德華 鮑爾-李頓有才華的作家,寫過一篇輕松愉快的小說《三個陌生人》(1883)。故事中,一個逃犯、一個劊子手和逃犯的哥哥在一個牧羊人家里的受洗宴會上相聚。劊子手沒有認出他的獵物(出席儀式的其他人也沒有),但是逃犯的哥哥認出他來,而且逃跑了,于是引發了一場搜捕,大家一片歡鬧。而這一切,就發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黑夜。哈代并沒有明說,但是他用諷刺和事不關己的語調,很開心地描繪雨水澆在倒霉的旅人身上,逼得他們到處找地方避雨,于是才有三位紳士登門拜訪。圣經從未遠離哈代的思緒,但我敢說當他寫這場雨的時候并沒有想到諾亞。那他為什么把雨寫進故事呢?
首先,這是一種情節設計策略。雨迫使這些人一起來到一個令他們(逃犯和他的哥哥)十分難堪的處境中。我偶爾會批評情節設計,但是我們絕不應該輕視作者作出決定的重要性。第二點,氣氛因素。比起其他天氣情況來,雨天可以更神秘、更陰郁、讓人更孤立。當然,霧也不錯,但還要考慮凄慘程度。只要有選擇,哈代總會讓他的人物更凄慘,而與我們環境中幾乎所有其他成分相比,雨的凄慘指數總是較高。下點雨,刮點風,你在國慶節都可以因著涼而喪命。不用說,哈代對雨情有獨鐘。,雨還具有民主性。雨一視同仁,既落在公正者頭上,也落在不公者頭上。罪犯和劊子手被拋進某種結合之中,因為雨迫使他們都要尋找避雨之處。雨還可以有其他作用,但在我看來,哈代心懷鬼胎地為他的故事選擇一場適宜的暴風雨做背景,就是出于這些原因。
還有別的原因嗎?還有一點,就是雨干凈。雨水自相矛盾的一點是,它降下時那么清澈,可一落到地上,又讓地面變得那么泥濘。所以,如果你要讓一個人物得到象征性的洗禮,讓他冒雨走著到什么地方去。等他到達目的地時,就已經洗心革面。他也可能會感冒,但那是另一回事。他可能不再那么憤怒,不再那么糊涂,更有悔意,隨你想要他怎樣。他身上的污點——象征性的污點——可以清除掉。可反過來,假如他跌倒,身上會沾滿污泥,比以前更臟。你怎樣寫都行,但你如果真有本事,可以兩個都要。但是凈化的問題是愿望的問題:你得當心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想凈化什么。有時候反而事與愿違。在《所羅門之歌》中,托妮 莫里森讓被拋棄的可憐情人夏甲遭遇了一場凈化的雨。與她交往多年的情人(也是她的表舅——說來真是尷尬)奶娃找了一個更“拿得出手”的女朋友(那女孩的長相,尤其是頭發,更接近“白人”的理想),把她給甩了。夏甲先是花了24小時的工夫瘋狂購物,買衣服首飾,做頭發、修指甲,基本上把自己收拾得像她以為的奶娃夢中情人的翻版。在把所有的錢和心思瘋狂揮霍到她想象的形象上之后,她遭遇了一場暴雨,身上的衣服、大包小包和新做的頭發都給淋壞了,只剩下她讓人厭棄的卷曲的“黑”頭發,還有對自己的憎惡。雨水不是沖去她的污點,而是沖洗掉她的錯覺和對美的虛假理想。當然這一經歷毀了她,不久她死于傷心和雨淋。關于雨水有益的凈化效果我們先告一段落。
另一方面,雨水又有復原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與春天相聯系,可這又和諾亞搭上了關系。雨水可以使世界恢復生機,重新生長,使世界重新披上綠裝。當然,小說家總是小說家,他們利用這一功能時一般都帶有反諷的意味。在《永別了,武器》(1929)中,海明威讓弗雷德里克 亨利的戀人死于分娩,然后打發悲傷的主人公離開旅館,你猜得沒錯,讓他走進雨中。死于分娩本身就夠諷刺的,因為分娩也與春天有關,而雨水則更加強了這種諷刺的意味,因為我們順理成章地指望雨水會賦予生命。對于海明威,怎樣諷刺都不為過。喬伊斯的《死者》也是如此。將近結尾的時候,格雷塔 康羅伊向她丈夫講起,她一生中最愛的人是米迦勒 富里,一個患肺結核英年早逝的男孩。他為了看她,曾在雨中佇立在她窗外,一周之后就去世了。有人可能會說這樣寫只是為了真實:故事發生在愛爾蘭西部,不下雨才怪呢。無可懷疑,這說法很有道理。但與此同時,喬伊斯知道我們會以為雨水是新生與復興的媒介,便故意耍些花招,因為他也知道雨還有另一套不那么文學性的聯想:著涼、感冒、肺炎和死亡的禍根。這一切聯想蜂擁而至,在那個為愛而死的少年形象中發生著神奇的碰撞:青春,死亡,充實,荒蕪——這一切在可憐的米迦勒 富里佇立雨中的形象周圍飄蕩碰撞。喬伊斯跟海明威一樣,喜歡強烈的反諷。
雨是春天的主要成分。四月的陣雨確實催開了五月的嬌花。春天不僅是新生的季節,也是希望和覺醒的季節。假如你是現代詩人,慣于諷刺(注意到沒有,我每次提現代主義都離不開諷刺?),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開篇就用這樣一句:“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T. S.艾略特在《荒原》中就是這么干的。在詩中,他利用我們對春天、雨和繁殖的文化期待戲弄我們;更妙的是,讀者根本無須問他是否有意為之,因為他十分體貼地加了注釋,告訴我們他確實是故意的。他甚至都告訴我們他借鑒了誰的傳奇研究:杰西 L.韋斯頓的《從儀式到傳奇》(1920)。韋斯頓在書中講的是漁王的神話,亞瑟王傳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一神話體系的中心人物——漁王形象——是一位挽大廈于將傾的主人公:社會已是禮崩樂壞,幾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但是英雄橫空出世,要力挽狂瀾。因為自然繁衍與莊稼豐收對我們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韋斯頓講到的很多材料涉及荒原意象以及恢復失去的生機的努力。不用說,雨的作用至關重要。有韋斯頓引路,艾略特在詩的開篇就強調干旱少雨。另一方面,雨在他的文本中又是表達混雜污濁的手段:泰晤士河遭到污染,一派腐敗景象,河岸上還爬著一只肚皮沾濕的老鼠。況且,雨水從未真正到來。詩的末尾告訴我們,雨就要來了,但這不同于雨落在我們周圍,打在地上。所以說雨并沒有下,即使確實要下,在雨水落下之前,我們也不確定結果會怎樣。我們只知道,整首詩主要談的就是雨水匱乏。
雨與陽光交匯,便會出現彩虹。我們在前面提到過一次,但彩虹還值得我們思考一番。我們會從彩虹多少聯想到金罐和小精靈,但彩虹主要象征神明的許諾,天地間的和平。上帝以彩虹與諾亞立約,許諾再也不會淹沒整個大地。西方作家只要寫到彩虹,必會意識到它的象征意味,它的圣經功能。勞倫斯有一部精彩的小說《虹》(1916);正如你所料,小說中有不少洪水的意象,以及由這一意象引發的聯想。當你讀到彩虹,比如在伊麗莎白 畢曉普的詩《魚》(1947)中,她以一個突兀的幻象“一切都是彩虹,彩虹,彩虹”收尾,你就會知道,詩中會包含人與自然、與上帝之間的神圣盟約,當然她把魚放走了。事實上,讀者進行任何解讀時,彩虹都很可能形成最明顯的一組聯系。彩虹那樣不同凡響,那樣艷麗,很難讓人不注意到,它們的內涵已經深深扎根于我們的文化,不亞于任何你能想到的東西。一旦弄明白彩虹的含義,雨和天氣都不在話下。
比如霧,幾乎總是預示著某種混亂。狄更斯在《荒涼山莊》(1853)中用瘴氣來描繪大法官法庭,它相當于美國的遺囑認定法庭,負責處理財產,解決遺產糾紛。小說中的瘴氣既是現實的霧氣,也是象征的霧氣,象征當時英國司法體制的顢頇、邪惡和無能。亨利 格林在《結伴出游》(1939)中用一陣濃霧給倫敦造成交通阻塞,將年輕富有的游客困在旅館出不了門。在這兩個例子中,霧既是環境,也是心境,同時也象征道德的墮落和混亂。我讀過的所有書中,作者幾乎都在借霧來描寫人物看不清楚狀況,事態不明,前途未卜。
那雪呢?雪與雨一樣意蘊豐富,但含義卻截然不同。雪冰冷、僵硬、嚴厲,卻又像厚厚的毛毯一樣溫暖,拒人千里卻又誘人靠近,既戲謔滑稽又令人窒息,剛落下時一片潔凈,過一段時間又骯臟污濁。雪,你怎樣用都行。在《佩德爾森家的孩子》(1968)中,威廉 H.加斯讓死亡隨狂風暴雪接踵而至。華萊士 史蒂文斯在他的詩《雪人》(1923)中,用雪來指代不近人情的抽象思想,尤其是關于虛無的念頭,如他在詩中所說的:“不在那里的一切,以及在那里的空無。”這意象可真夠冷的。在《死者》中,喬伊斯用一場大雪讓他的主人公加布里埃爾頓悟:他自視高人一等,但那晚一個接一個的打擊,將他的自負一點一點擊垮,他望著窗外的雪,一場“愛爾蘭普降”的大雪,恍然領悟到,雪正如死亡一樣,不偏不倚,在故事結尾優美的意象中,它飄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我們后面講季節的時候還會提到這些。當然,天氣有無限的可能性,整整一本書也講不完。但就目前來講,你只需要記住一點:開始讀一首詩或一篇小說時,留意一下其中的天氣。
16 一切皆為性
社會上流傳著一種惡毒的謠言,說文學教授們思想齷齪。這當然不是真的,我們并不比普通大眾的思想更齷齪,雖然這樣說也不能令人安慰。好吧,我可以向你保障,文學教授并非生性好色,只是他們能夠看出作者的性意圖,而作者們倒有可能是好色之徒。然而這些下流念頭都是怎么鉆進文學世界的呢?
怪就怪弗洛伊德吧,他才是始作俑者。
說得更些,是他發現了那些念頭,又讓我們其他人也看到了。1900年,弗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揭開潛意識中的性潛能。高大的建筑?男性性欲。起伏的田野?女性性欲。樓梯?性交。從樓梯上跌下來呢?噢,天哪。如今,這一切都可以看作心理分析中的胡言亂語,但在文學分析中卻是金科玉律。突然間,我們發現性不必看起來像性:其他物體和行為可以代替性器官和性行為。這也不錯,因為器官只有那么多,動作編排方式也有限,而且也未必端莊得體。于是,風景可以有性的意味。碗、火焰、海岸也有。說不定1949年產的普利茅斯汽車也有。實際上只要作者有那樣的打算,任何東西都可以有性意味。是啊,弗洛伊德教導有方,他也教出一些作家。突然間,當20世紀滾滾而來時,兩件事情正在發生:評論家和讀者學到性可以寫進書中,而作家們則學到他們可以將性寫進書中。是不是聽得腦袋都大了?
當然,性象征不是20世紀的發明。想想圣杯傳奇吧。一位騎士,往往青春年少,幾乎尚未“成人”,手執長矛沖鋒陷陣。長矛當然沒問題,直到它被看作陽具的象征。這位騎士成為純潔、未經考驗的男性象征,他去尋找圣杯,而圣杯曾經被看成女性象征:一只空空的容器,等待填滿。那為什么要把長矛和圣杯放在一起呢?為了繁殖(此處弗洛伊德受到杰西 L. 韋斯頓、詹姆斯 弗雷澤爵士、卡爾 榮格的啟發,他們都對神話思維、繁殖神話和原型進行了大量解釋)。故事一般是這樣的:這位騎士策馬離開陷入絕境的地區,那里莊稼歉收,干旱無雨,人畜奄奄待斃,或失去生育能力,王國變成一片荒原。衰老的國王說,我們需要重獲生機,恢復秩序。他自己年老體衰,無法親自出征去尋找繁殖的象征。也許他已無力再舉長矛,只得派遣這位年輕人。故事中并沒有出現狂野的,可依然是性。
讓我們再往前快進一千年左右,來到好萊塢。影片《馬耳他之鷹》(1941)中有一個鏡頭:夜晚,亨弗萊 鮑嘉扮演的薩姆 斯佩德俯身靠在瑪麗 阿斯特扮演的布里姬 奧肖內西身上,在窗邊吻她,而下一刻我們看到的是窗簾在晨曦中輕輕飄蕩。薩姆不見了,布里姬也不見了。年輕的觀眾有時候注意不到那些窗簾,因此他們想知道薩姆和布里姬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可能看起來是個小小的細節,卻極為關鍵,你若明白,就會知道為什么薩姆 斯佩德會判斷失誤,為什么他揭里姬那么艱難。有人還記得,曾經有一個時代,電影既不能表現人們“干那事”,也不能表現他們“干過那事”,或談論“干過那事”,于是那些窗簾上就相當于印著這樣的說明:是的,他們做過了,而且還挺享受。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電影中最性感的鏡頭包括海浪拍打沙灘。要是導演將鏡頭切換成沙灘上的海浪,就說明有人在享艷福。這種抽象化在海斯法典實行時期是必要的,這一法典從1935年前后到1965年期間監控好萊塢電影的內容,并且多少貫穿了電影拍攝的整個鼎盛時期。海斯法典對電影中的各種內容作出明確規定,但在我們看來有趣的一點是,你可以將尸體像堆木柴般摞起來(但通常不能見血),可活人的身體卻不能并排躺在一起。丈夫和妻子幾乎總是分床而睡。前幾天晚上我在希區柯克的電影《美人計》(1946)中又注意到,克勞德 雷恩斯和英格麗 褒曼睡的是兩張單人床。一個男人娶了英格麗 褒曼,竟還答應睡單人床,這樣的人恐怕還沒出生呢,就算克勞德 雷恩斯這樣邪惡的納粹黨徒也不會答應的。但是在1946年的電影中,他們只能這樣演。所以電影導演們只好暗渡陳倉,借助他們能想到的任何東西:海浪、窗簾、篝火、煙花,隨便你想。這樣一來,效果有時反而比動真格的更刺激。在希區柯克的《西北偏北》(1959)中,壞蛋馬丁 藍道還沒來得及下
這本書是和菜頭微信號推薦的,剛翻了一下,覺得還不錯,讀完應該能提升我的文學鑒賞能力
很好的一本書,讓我們從不同角度閱讀同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出趣味更難,這本書教你讀出字里行間的生6J動有趣密歇根Z大
老師推薦閱讀的非常好的書推薦大家閱讀對文學作品可以進一步了解。
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為Y性如果沒淹死,就是成功受洗地理很關鍵季節也很重要插曲唯一的故事長M
非常適合文學愛好者,文筆通俗易懂,行文風趣幽默,讀得愛不釋手。
這本書很好,可以作為閑書,也可作為教材。讀完后再看其他的文學書,有四兩撥千斤之效。
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意思嗎?,不只會傷害你這W是象征嗎?一切皆政治不錯,他也是基督的化身乘著想象
活動一下買了好多書,得段時間看了。希望對閱讀有幫助
真是強烈推薦。文學是有套路的,只是被不同作家不同的故事情節給掩飾住了。收益很多。推薦推薦
該書是《如何閱讀一本小說》的姊妹篇,寫的非常好,推薦給喜歡讀文學書的朋友。贊一個!
比上一本 如何閱讀一本小說 要差一點 可能是自己是中文系的學生的原因 很多知識 課本上都講解過 所以新鮮感和知識這方面有些欠缺
嗯,一本很有用的書,喜歡文學的同學這本書一定會讓你事半功倍的
讀了這本書,會更懂得如何去欣賞什么是真正的文學,以及讀文學書對我們而言,有哪些更實用的價值。
看看米國的大學是如何講文學的,很好。翻譯得不錯,用了一些流行新詞,行文很活潑。喜歡,推薦。
我讀過這本書的作者寫的其它書,如《如何讀一本小說》,書寫的很好,都了一定對喜歡文學作品的讀者有益。商家送貨極快。點贊!
有用的入門書,有趣!當與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共同為愛讀書的我們答疑解惑。
與去年出版的《如何閱讀一本小說》為姐妹篇,福斯特為娛樂至死的時代的讀者品評了各種文學體裁的作品,文字少卻了學院的高頭講章,又不失幽默趣味,把文學評論寫到如此,令人贊嘆。近些年關于如何讀書的書籍多矣,而這兩本最不可錯過。
看文學教授如何讀文學書,用更多的角度讀更精彩的故事和人生!
可以說是這位老師文學研究的成果吧,會反復提到他所研究的文學作品。
挺不錯的,讓我知道了如何去閱讀一本文學書有著很大的指導性。
快遞一如既往的快,但是包裝我有點不滿意,就是一個袋子而且袋子有點破了,但是書沒什么問題,希望可以注意一下。因為書是送人的 所以沒拆,但是看外包裝覺得還是挺好的,而且感覺這本書的內容應該挺不錯的
散文式結構看起來有種高大上之感,就普通讀者而言,也許正是標題所說的文學作派有關。當中也有普通讀者與文學教授之間存在相似不相同的分野,有一定的閱讀趣味性。
很有趣又很有用的圖書!文學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如何讀文學,還是向以前一樣,劃中心思想、劃主要內容?還是只看情節,只看故事?抱怨某些橋段老套無用?這本書看時會有讓人醍醐灌頂的感覺。真覺得這本書出得太晚!
有人說愛上文字等于愛上了孤獨愛上了寂寞,也有人說細膩的人總是會在意文字里的點點滴滴,反復斟酌,反復推敲,為的就是讓文字附上自己的感情!多少年前我并不知道,我是因為孤獨而愛上了文字,還是因為陷入文字中甘心品嘗孤獨。總之,在文字的世界里,或許我矯情了,但這確是我最依賴的存在。讀完這本書,或許你會更喜歡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