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德國法學名著之一。
當代德國法學名著譯事擬系統地翻譯當代德國法學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因為德國法不僅為可取之一方法律,而且還與當代中國法制有著特殊的關系。事實上,當代中國大陸、臺灣的法制是基于清末民初之際的法律改制而來。當時采納了歐洲大陸法系法制模式,而其中又以汲取德國法律,特別是民法、刑法居多。
卡爾 拉倫茨,德國著名民法學家及法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法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卡爾 拉倫茨1921年中學畢業后即在柏林開始學習法律。曾求學于馬堡、慕尼黑及哥廷根,并于1926年11月取得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并在哥廷根大學繼續完成其教授資格論文。之后任教于基爾大學,成為基爾學派的一員。二戰期間被禁止教學活動。戰后繼續在基爾任教授。1960年,受聘于慕尼黑大學擔任教授直至退休。臺灣民法學家王澤鑒就是他的得意門生。
當代德國法學名著總序
第七版序
及時版序(摘錄
沃爾夫序
翻譯凡例
德國民法典總則部分的著作
本書引用的法令與期刊名稱德文與中文對照表
(上冊)
導論
頁碼邊碼
及時章《德國民法典》是德國私法的法律基
當代德國法學名著總序
當代德國法學名著譯事之緣起,在乎"取法人際,天道歸一"之理念。
天地渺渺,眾生蕓蕓;然天地何以長存不滅,眾生何以繁衍不息?此中必有亙古于今之一般法則。天地者,自然之謂;眾生者,乃自然所賦生靈之長,人也。而人所以居萬物之首而為生靈之長,概因其不僅是生于自然,而且還能領悟于自然,進而以理性和智慧的勞動創造受益于自然。由此而論,天地間至真至善至美,莫過于人與自然之和諧融合。正如莊子所說: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也。"而中國哲人所言"天人合一",實際表明著人類的較高智慧和境界。但是,較高的智慧未必是功利的智慧,較高的境界往往不是現實的境界,此乃人類雖為萬物靈長,但又歸于萬物的本性使然。盡管不無缺憾,但卻理所當然??v觀古往今來,可知人類始終是在理想與現實、理性與物性的矛盾狀態中存在發展。不過,人出于其自然本性但又以其理性確認的社會秩序,又使之在這種永遠不會解消的矛盾狀態中生存發展成為可能。
自古以來,食色之性、交往之需、名利之求、功德之義,無論國人洋人、權貴庶民,眾生莫不有之;惟每人認取之價值,或此或彼因人因地因時而異。但基于人之本性所產生的社會,無論東方西方,必然有其共性。于是有老子的古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希臘的斯多噶哲人也說:"按照自然而生活"。由此可知,同屬自然之人類,本有其共同的理念與法則。以法律而言,中國、西方法律雖文化傳統各異,然畢竟都是人類社會的法律;必然有其共同的人性內涵。所以,考察法律,應著眼超越地域、國度和民族,甚至超越時空的人際層面,努力發現本來屬于整個人類的理念和規范,并在此基礎上尋求并促進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越來越普遍深入的交往。吾人之規可為他人所取,他人之法可為吾人所用,概其皆出乎人之本性。所以"取法人際,天道歸一",當為人類社會法律進步之較高思想境界。以迄今歷史度之,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越來越普遍深入地相互結合和依賴,經濟的全球化和文化的世界化正在相輔相成地迅速演進。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產生于人類本性的共性愈多愈充分地為人所認識,則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就愈可能有效和平地進行。作為人類社會的行為規范,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人與人之間實現交往、確定關系及秩序的最重要途徑。就此而論,可斷言未來人類的發展與和平,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全人類在法律法則上的溝通與趨同。
本著取法人際或取法自然的理念,當代德國法學名著譯事擬系統地翻譯當代德國法學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因為德國法不僅為可取之一方法律,而且還與當代中國法制有著特殊的關聯。事實上,當代中國大陸、臺灣的法制是基于清末民初之際的法律改制發展而來。當時采納了歐洲大陸法系法制模式,而其中又以汲取德國法律,特別是民法、刑法居多。不僅如此,20世紀以來中國法制和法學的發展還頗受德國法制和法學的影響,現今中國法制和法學的不少思路實際都與后者有關聯。因而,中國法制建設和法學進步自然更容易從德國法制與法學中獲得啟發。此外,由于近代德國歷史法學派和學說匯纂學派對羅馬法和羅馬普通法的系統研究與整理,近現代德國法學形成并獲得了其本身獨有的特色,其豐富成熟的法律理論與教條,恰恰是目前乃至21世紀我國法學與法制建設所迫切需要的。
當代德國法學名著的選題范圍包括法哲學和法的基本理論、國家法、法律史、民法和商法、經濟法、刑法、國際私法等內容。選題標準是:德國乃至歐洲法律界已經普遍公認為經典的名著,或在德國普遍使用的有代表性的教科書。與此同時,亦根據我國的實際需要翻譯介紹一些有關法律文化背景方面的工具書和著名法學家的傳記。初步選題首先由德國學者提出,然后由編委會綜合各方面意見,根據我國實際需要確定翻譯選題。為保障翻譯質量,翻譯工作嚴格采取譯、校和三審程序。每部譯著由一責任編委審閱或校對。譯稿一審通過后,編委會和編輯部就一審提出的問題召開由德國教授和有關譯者參加的翻譯工作會議;在此基礎上,譯者還專程前往德國與作者或有關學者探討翻譯的疑難和細節問題。在此方面,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赴德改稿基礎上提出的第二稿通過二審后,由譯者進一步修改、潤色定稿,復經審閱后交付出版社。
系統翻譯德國法學名著的想法由來已久,但正式醞釀于1997年秋,經過近一年的準備籌劃,于1998年秋開始實施,擬于2005年完成全部選定書目的翻譯。應該說,德國文化交流中心的霍恩貝格爾先生(U.Hornberger)和法律出版社社長賈京平先生對促成此項翻譯計劃起了重要作用,黃閩總編亦助之鼎力。而此項翻譯計劃能夠順利實施,亦誠有賴編委會和編輯部各位同仁的共同志趣和辛勤工作。六位德國著名學者:考夫曼(A.Kaufmann)、克茨(H.Ktz)、克努特爾(R.Knütel)、何意志(R.Heuser)、孟文理(U.Manthe)和勝雅律(H.von Senger)教授在計劃擬定、選題推薦和具體翻譯工作中均給了我們以寶貴幫助。德國大使館柯靈博士(T.Klinner)和李雅思先生(M.Licharz)以多種方式推動此項翻譯計劃。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駐京辦事處主任史翰功先生(H.Schmidt.)、施密特-多爾博士(T.SchmidtDrr)和他的同事們亦為此計劃付出了勞動。德國跨國基金會(Inter Nationes)對部分書目的出版提供了支持。特別要提及的是,江平、謝懷栻、潘漢典等法學界前輩對于此項工作始終給予著關注和支持,中國政法大學有關部門亦對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幫助。法律出版社張波、卞學琪先生對出版工作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在此,謹對上述所有法律界同仁和有關機構表示由衷的謝意。我之所愿,所有參與此項計劃和給予該計劃關注和支持的人,都能從此處呈獻的工作成果中得到雖非物質的但卻真實誠懇并有長久價值的酬勞。因為,倘若這些成果能夠在21世紀和中華崛起之際被賦予些微歷史和現實意義的話,那么它將勝于所有致謝和嘉言。
好書,但是包裝太簡陋的原因導致到貨后發現破損,就這樣吧,我也不換了,但是希望當當以后能改進!
是拉倫茨的經典作品!
不錯的一次購書
大陸法系經典之作,買了慢慢啃
拉倫茨,德國法學殿堂級大師。最為值得學習并收藏的作品當屬《德國民法通論》和《法學方法論》,內容不必多言。質量絕佳,裝訂、印刷、紙張特別好,性價比高。五星好評!
就是看吧,這書可以說很完美了
該書當然經典
書內容是沒得說的,就是包裝不好,邊角有褶皺,然后書表面有點臟,感覺被沾了泥巴的臟手摸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