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僅僅闡述了德國的法律行為學說,還進一步嘗試,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能基本了解上述規定的意義,以及幫助他們按照很多源于實踐的、非常具體的實例不斷練習對這些規則的運用。本書在德國屬于此領域內學生們常用的教科書之一,并得到許多教授的推薦。
本德 呂特斯,1967-1971年,柏林自由大學法學教授,法社會學和法事實研究所所長;1967年獲獲得了康斯坦丁 鮑爾森獎(Hans-Constantin-Paulssen-Preis);1971-1998/99年(退休),康斯坦茨大學民法和法學理論教席教授。
阿斯特麗德 施塔德勒,自1994年起,即任康斯坦茨大學民法、民事訴訟法、比較法和國際私法教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德國、歐洲和國際民事訴訟法,以及合同法和物權法。德國著名法學期刊《法學家報》的主編之一。2004-2016年,她是德國法學會(Deutscher Juristentag)領導機構成員,其中2012-2016年擔任副主席。
縮略表
文獻目錄及有關總論的教學參考書概覽
及時章民法的概念和意義
及時節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和私法
(一)法律規范的劃分
(二)民法與私法
二、《民法典》
三、總則在《民法典》和私法中的地位
四、《民法典》的效力范圍
(一)空間上的效力范圍
(二)實體和時間效力范圍
第二節私法和政治體系
一、私法和工業社會
二、作為調整手段的私法
三、受體系約束的私法職能
(一)國家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法
(二)社會主義民法
四、私法的保護功能
五、基本法下的私法
(一)自由—個人主義的價值基礎和社會國家原則
(二)涉及私法的憲法規定
(三)憲法和私法的歸類
(四)基本權利在私法中所謂的第三方作用
六、私法與經濟制度
七、私法與歐洲法
(一)針對法律協調的歐盟法上的措施
(二)消費者保護
(三)歐洲民法典
第三節私法自治和合同自由
一、私法自治的概念和適用范圍
二、合同自由
(一)內容
(二)合同和市場:法律政策的目標設定
三、合同自由的邊界
(一)競爭法
(二)締結自由、締約強制和締結禁止
1.締約強制
2.私法中的反歧視規定
3.締約禁止
(三)形成自由和內容控制
1.形成自由的界限和根據一般原則的內容控制
2.一般交易條件和格式合同
(四)形式自由和形式義務
第二章權利
第四節權利的概念
一、權利與法律
二、權利、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
第五節權利的形式
一、權
(一)人格權
(二)個人家庭權
(三)支配權
1.對物的支配權
2.對無形財產的支配權
二、相對權
(一)請求權
(二)形成權
(三)抗辯權
三、法律關系
第六節權利的取得和轉讓
一、權利的取得和消滅
(一)傳來取得
(二)原始取得
二、可轉讓的界限
第七節權利的界限
一、意定的限制
二、法定限制——權利濫用
(一)相互矛盾的行為(venire contra factum proprium)
(二)不正直的行為
(三)缺乏應受保護的有關權利行使的自身利益
第八節權利的自力救濟
一、基本原則
二、例外
(一)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1.正當防衛
2.緊急避險
(二)自助行為
第九節消滅時效和除斥期間
一、請求權的存續和可實現性
二、消滅時效
(一)對象和目的
(二)由《債法現代化法》所帶來的消滅時效法的新布局
1.消滅時效期間和消滅時效開始
2.消滅時效法和消滅時效屆滿中的合同自由
三、消滅時效期間及其考察
四、消滅時效期間的中止和重新計算
(一)效力
(二)中止事由
(三)消滅時效期間的重新開始
五、作為抗辯的消滅時效
六、除斥期間
第三章案例分析的方法
第十節歸納法和案例分析的結構
一、法治國與民法請求權基礎
二、請求權基礎的考察
三、案例分析的結構
第四章權利客體
第十一節權利客體——概念和形式
一、概念
二、物
(一)一般特征
(二)客體附和——組成部分和從物
(三)可替代物和不可替代物
(四)可消費物和不可消費物
三、權利
四、用益和孳息
第十二節財產
第十三節企業
一、概念
二、法律上的認可
第五章權利主體和權利能力
第十四節作為權利主體的自然人
一、權利能力
(一)概念和意義
(二)國家社會主義時期的權利能力——權利能力和政治制度
(三)權利能力的開始和終止
1.權利能力的開始
2.權利能力的終止
二、人格權的保護
(一)姓名權
(二)個人肖像權
(三)一般人格權
第十五節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和意義
二、形式
三、權利能力的取得
第六章法律行為
第十六節法律行為的概念和形式
一、概念
二、單方和多方法律行為
(一)單方法律行為
(二)多方法律行為
三、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
(一)負擔行為
(二)處分行為
1.處分行為的功能
2.最重要的處分行為
四、分離原則和抽象原則
(一)分離原則
(二)抽象原則
1.內容
2.抽象原則的功能
(三)處分權
五、法律行為的其他分類
六、準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
(一)準法律行為
1.前提條件和舉例
2.法律行為規定的適用
(二)事實行為
1.與準法律行為的區別
2.“自然的”意思
第十七節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構成要件
(一)客觀構成要件
(二)主觀構成要件
1.行為意思
2.表示意識
3.交易意思
(三)區分
1.事實行為和準法律行為
2.情誼關系
二、視為意思表示的沉默
(一)基本原則
(二)約定的沉默
(三)法律規定的情形
1.意思表示的假定
2.第151條的意義
(四)商人的確認函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一)意思表示的做出
1.無需受領的意思表示
2.需受領的意思表示
3.非自愿脫離的意思表示
4.發出的意義
(二)不在場時意思表示的到達
1.前提條件
2.受領人的支配范圍
3.知悉的可能性
4.中間人的介入
(三)在場時的意思表示到達
1.實體化的(書面的)表示
2.口頭的表示
(四)到達阻礙
(五)特殊情況
(六)《民法典》規定的表示的撤回
1.為阻止生效的撤回
2.其他撤回的可能性
第十八節解釋
一、概念和意義
二、說明性解釋的目的和標準
(一)原則和法律規定
(二)解釋目的確定的基本依據
1.需受領的意思表示的解釋
2.無需受領的意思表示的解釋
(三)要式的表示的解釋
三、解釋的依據
(一)表示作為出發點
(二)表示的情境和交易習慣
四、補充性的合同解釋
(一)適用范圍
(二)漏洞
(三)漏洞填補:假設的當事人意思
第七章合同締結
第十九節要約和保障
一、基本原則
二、要約
(一)概念和內容
(二)要約人受法律約束的意思
(三)根據第145條的受約束的效果的排除
1.排除的前提條件
2.效果
(四)受約束效果的時間上的界限——要約的消滅
三、保障
(一)基本原則
(二)法定的保障期限
1.在場時
2.不在場時
(三)根據第148條的要約期限
(四)延誤的保障表示
(五)內容上背離的保障
(六)第151條規定的保障到達的非必要性
(七)要約人死亡后的保障
1.法律規定
2.受領人的死亡
四、通過典型社交行為的合同訂立
五、合意和不合意
(一)合意
(二)不合意
1.明顯的不合意
2.隱蔽的不合意
六、特殊情形:選擇權和預約
(一)預約
(二)選擇權合同
七、歐洲鄰國法律體系中的合同訂立
第二十節條件和期限
一、概念和含義
二、條件
(一)條件的定義和形式
1.延緩條件和解除條件
2.隨意條件
3.真正的和虛假的條件
(二)可允許性
(三)法律后果
1.條件成就
2.條件不成就
(四)附條件之權利人的保護
1.未決狀態
2.中間處分
三、期限
第二十一節納入一般交易條件的合同締結
一、一般交易條件的意義
(一)實踐意義
(二)法律上的新規定
(三)在使用一般交易條件時典型的危害情形
二、一般交易條件的概念和一般交易條件法律規定的適用范圍
(一)概念
1.合同條件
2.為大量合同而預先擬定
3.由使用人單方“提出”
4.在合同訂立時
在德國,《民法典》總則部分構建了民法最重要的基礎。其中規定的法律行為學說可以追溯到19世紀諸如弗里德里希 卡爾 馮 薩維尼等著名德國學者的理論,由他們在羅馬法基礎上發展而來。直到今天,德國有關法律行為、契約和意思表示的學說對發展歐洲共同的相關原則仍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對于在德國學習的學生,法律行為學說位于其學業開端,由此他們將很早地學習抽象的、極為不同的思維方式。德國立法者為1900年1月1日生效的、其總則部分自此鮮有變更的《民法典》挑選了一個非常抽象的結構。所有關于合同訂立以及關于表示生效的基礎問題,都在《民法典》開篇的總則部分被規定下來,而且適用于《民法典》其他編(債法、物法、家庭法和繼承法)。
本書不僅僅闡述了德國的法律行為學說,還進一步嘗試,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能基本了解上述規定的意義,以及幫助他們按照很多源于實踐的、非常具體的實例不斷練習對這些規則的運用。本書在德國屬于此領域內學生們最常用的教科書之一,并得到許多教授的推薦。
對于中國學生,德國的法律行為學說提供了一個有關教義學上結構的和民法理論基礎的、很好的直觀范例。鑒于中國民法和德國民法之間傳統的密切聯系以及中國立法者出臺一部帶有單獨總則部分的、完整的中國民法典的改革計劃,也許德國民法具有特別的參考價值。通過與德國《民法典》總則部分的詳細比較和討論,中國學生還可以加深對于民法的了解,這些將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本國法律以及以法律比較的視角看待問題。
,我要特別衷心感謝于馨淼副教授和張姝博士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正是因為他們出色的德語和專業知識,才使將本書中那些晦澀的法律專業詞匯翻譯成中文成為可能,也才使本書有機會和廣大的中國讀者見面。
阿斯特麗德 施塔德勒
2016年9月于康斯坦茨
原著前
最新德國民法總論書藉,外國法教科書,該書出版日期比較新
不錯不錯不錯
在我們國家民法案例研習中 德民是我們常常繞不開的比較學習內容 藉由此印刷精美 內容詳實的書希望能窺探到一點門道。
娘西皮!有這種書嗎?書皮與書是分開的!
好書!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