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斯文存續 世家和韻流風
一個文武世家的漫長史詩
書畫大家、昆曲名家張充和女士以102歲高齡親筆題寫書名
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于108歲高齡親筆為本書題詞
沈從文的"小五哥"張寰和先生為書名題字
隨書附贈張寰和先生題字書簽一套
制作珍藏毛邊本,毛邊本隨書附贈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傳承人設計、純手工制作的藏書票(沈從文孫女所繪張家老宅)
西泠印社朱琪老師特為本書篆刻"吉友之家"印章
腰封展開后立即變身海報一幅
王道,安徽太和人,青年作家。
引子 陸英的1920
及時章 淮軍將領張家崛起 長毛子帶來了機遇 秀才張蔭谷 長子張樹聲 李鴻章組軍 張家與蘇州的"交鋒" 張樹珊之死 還原文士本色 權力巔峰與政績 未完的先聲 《張靖達公雜著》小記 第二章 短暫的張華奎 "清流"狂潮 出色的"教案" "憔悴"的外交 第三章 我們的大大 從揚州冬榮園到合肥龍門巷 壽寧弄的快樂時光 的母親 第四章 一個父親的傳奇 "貴公子"全家出走 樂益女中 私立學校與黨派 至情至性,詩樣人生 繼室韋均一 溫暖的父親 樂益女中紀念冊及其他 第五章 張元和:愛在昆曲浪漫時 天生寵女 一介之玉名動上海灘 情定并蒂蓮 從上海到臺灣 大姐,想念你 第六章 張允和:風月消磨,春去春來 出生 鬧學 女人 難途 昆曲 張允和的新銳思想 第七章 張兆和:三三與二哥 月光瀉滿了一房 九如巷的汽水和甜酒 新婚生活 兩地書 慈讓與謙卑 緩緩同行——獻在兆和三姐遺像前 第八章 張充和:自有笙歌扶夢歸 合肥祖母 古色古香 回家偶記 從樂益到北大 笙歌扶夢 詩情書意走天涯 珍重今生未了緣 尋常家事《仕女圖》 歸來,歸來 第九章 張宗和:《秋燈憶語》悲歡家事 亂世姻緣 苦旅新生 老圩劫難 三十年來是書生 深深的懷念 第十章 張寅和:低調的詩人 張寅和女兒致張允和的一封信(摘選) 第十一章 張定和:音樂奇才 細作的"張三" 瘋狂的音樂人生 最是一曲動人 第十二章 張宇和:走進大自然 樸實的性格 卓著的事業 第十三章 張寰和:的守井人 調皮的張家小五 沈從文的小五哥 攝影先鋒 亂世婚禮與盛族聯姻 低調的校長 九如巷"一寶" 第十四章 張寧和:中國交響樂及時指揮 作者手記 尋找一個家族的斯文 九如巷"上課記" 北京"朝拜" 合肥"下鄉" 姑蘇"尋舊" 張家的"高干干" 源遠流長 后 記
引子 陸英的1920
合肥張家的故事要從一個女人開始,一個本該姓張,卻沒有姓張的女人。(1)她叫陸英,來自揚州。
陸英出身大家,生下來就住在揚州繁華的東關街一處叫冬榮園的大園子里。她所嫁的張家孩子,祖父正是官至直隸總督的淮軍二號人物張樹聲(一號人物是李鴻章)。
1917年,三十二歲的陸英生完第八個孩子后,又懷孕了。她帶著兩個仆人,一路風塵地從上海趕到蘇州,為全家十幾口人及隨從的傭人、干干(2)、廚師、門房等尋找一處居所。對于幾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她的條件近乎"苛刻"。
經過一番選擇對比后,陸英選中了靠近蘇州古胥門的一處大宅院——壽寧弄八號。那里有大花園、大花廳、荷塘、假山、回廊以及幾十間分布分明的樓房,宅院內樹木繁多,郁郁蔥蔥。宅院周圍是大戶林立的朱家園和有著古老歷史的吉慶街,不遠處的胥門是蘇州八大城門之一——它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城門外是流淌向太湖、大海的護城河。如今,陸英最小的兒子張寰和——他就出生在這棟古老雅美的宅子里——只能隱約回憶起,這處宅子出過一位大官員,是昆山姚姓。說這話時,他已是九十五歲高齡。
1918年,陸英帶著全家人離開上海,搬到蘇州。家里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臥室,讀書和課余休息也有專門的區域,陸英和她的丈夫張冀牖各用各的書房。
這里是孩子們的樂園。"壽寧弄八號,我們童年的樂園,這里可能是以前一個大官宦人家的宅子,可我們哪里顧得上去考證宅子的歷史,去打聽這里曾發生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我們甚至沒有耐心去細數那些大大小小數也數不清的房子。我們三姊妹的閨房在第三進房子的樓上,開窗就可以看到后花園。"(3)張允和,在張家四姐妹中排行老二,是四人中最早結婚的一位,性格積極主動,為人心直口快。搬進壽寧弄那一年,她虛歲十歲。這里缺席的四妹張充和,此時正在合肥老家,與收養她的叔祖母生活在一起。
1920年春天,七歲的四妹張充和回到了自己家里,張允和說"我們三個大姐姐歡喜得要命"。
"一九二零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年,在我的記憶中是一個又甜又嫩的童年。那年我十一歲,我們有姐妹兄弟九人,父母雙全。第二年,我們的母親就去世了。很奇怪,前面四個都是女孩,后面五個都是男孩。較大的十三歲,最小的一歲。孩子們都在雙親的愛護教導下,健康地成長。"(4)這一年,也是陸英最開心的一年,她把家里安排得妥妥帖帖,經濟豐裕、生活便當、傭人愜意、孩子開心。這一年她還發起了"教保姆認字"的熱潮,孩子們負責教授各自的干干。這個細節,也成為孩子們永遠的快樂記憶。
但這甜蜜、美好的日子僅僅維持了一年,這個家庭的主心骨陸英就突然去世。那24小時是1921年10月16日,陰歷九月十六,陸英時年僅三十六歲。去世前,她懷著已經九個月的第十個孩子,后引產,但幾天后這個女嬰即夭折。陸英之死,基本鎖定為拔牙感染所致。當時她從蘇州去上海看了牙疾,醫生為她拔了牙,但回到蘇州后,發現感染趨于惡化,毒素侵入了血液。后來,張允和回憶:"母親是在生第十四胎后因拔牙引起血中毒而死的,不知是不是現在人們說的敗血病。"但同時,張家的孩子也懷疑,母親是為繁重的家務拖累而死。
陸英比丈夫張冀牖大四歲,結婚時張冀牖剛滿十七歲。十一年前,他們從老家合肥搬遷到上海時,除了夫妻二人及三個孩子外,還有張冀牖同父異母的妹妹、五位年老的孀婦和幾個堂兄弟姐妹,另外還有三個女兒各自的奶媽、保姆,一大群仆人和無數行李。(5)
母親去世后,傷心的孩子們記住了很多與大大(合肥方言,意為"媽媽")有關的事情,其中就包括母親教的歌謠,有的是關于老家揚州的,如《西廂記》:
碧云天氣正逢秋,老夫人房中問丫頭,小姐繡鞋因何失,兩耳珠環是誰偷,汗巾是誰丟?紅娘見說紛紛淚:"老夫人息怒聽情由,那日不該帶小姐還香愿,孫飛虎一見生情由……"
又有《楊八姐游春》:
楊八姐,去游春,皇帝要她做夫人。做夫人,她也肯,她要十樣寶和珍。一要豬頭開飯店。二要金銀鑲衣襟。三要三匹紅綾緞,南京扯到北京城。四要珍珠穿面盆。五要金盆……六要天上小星一對。七要七盞九蓮燈……九要仙鶴來下禮。十要鳳凰來接人。皇上一聽紛紛怒,為人莫娶楊八姐,萬貫家財要不成。(6)
張家孩子們盡可能地記住發生在壽寧弄大宅院的所有故事。張允和到了晚年還記得壽寧弄里的紫玉蘭和白玉蘭的不同香味,她撿拾起后讓廚師炸了當零食吃,"像茨菰片一樣,又脆又香"。還有家庭課堂外那棵"荷包杏子",香甜而悠遠。
張寰和回憶,早期時,母親曾想將壽寧弄宅院買下來,因為覺住得比較便當,畢竟打算長期落腳在蘇州,而且孩子們也都喜歡上了這個宅院。但陸英的這個打算因故夭折了。這處宅院的東山墻是一個防火墻,黑黢黢的,很高大,緊鄰外面的一家大當鋪。據風水師說,這樣的結構和方位是不吉利的,于是陸英就放棄了購買,"后來想想其實也是一種迷信,那么好的宅院,就是《紅樓夢》里的大觀園"。
讓張寰和更為惋惜的還有一事。大概是母親去世前一年,母親帶著他在壽寧弄宅院的假山上拍照,當時他很小,不大愿意配合拍照,母親就隨手拿了一片大樹葉子,吸引著他往前看,"她站在我身后,還用雙手拎著我的耳朵,好讓我站好了對著鏡頭,就這樣拍了一張合影"。這張照片一直被保留著,但在""的"破四舊"中被無情撕毀了。這的一張與大大的合影,讓老人無限感慨,一直銘記于心。
從此以后,陸英的照片,面世的僅有一張。這一張照片在張家孩子們寫回憶錄時,廣為傳播。陸英那張穿著西式禮服的老照片,端莊秀美,儀態大方,風情內斂,不但沒能滿足人們對這位神秘女子的了解,反倒更加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她是傳統的,是大家閨秀,但她又是前衛的、開明的;她是淑慧的,是賢妻良母,但她又是雷厲風行的,有心智,手也快。臨死前,她鎮定地安排著孩子們的未來和剩余財產的去向,這項工作讓張家孩子受益到成年。
2012年,陸英的老家揚州出版了一套《揚州美人》的紀念郵票,以她形象繪畫的一幅圖片列在其中,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典雅美。
令人驚喜的是,就在張家人以為陸英的圖片僅留下一張時,一張她早期帶著兩個女兒回娘家的圖片,見諸媒體。經過張寰和的鑒證,那站在揚州冬榮園的女子,身穿傳統立領斜襟盤扣寬袖繡花上衣,神態安逸、靜美、坦然,正是大大陸英。
這張明顯區別先前那張西式裝束的照片,似乎注定了:她的故事將會繼續。
注釋
浙大出版,裝幀精美,內容也十分值得一讀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值得收藏的一本好書
史料強于金安平,意趣似更稍差
一代美女姐妹歷史
書質量很好,還沒有讀。
對于自己的張氏家族的故事特別好奇!難得有學術厚度的一本傳記,今天讀來,格外感喟!大約厲害的人都擅長將生命中痛苦的 不如意的經歷淡化 有一種從容的氣度 也是我等平凡之人需要學習的地方!資料還是很充足的,裝幀精美,排版舒服,值得一看!感覺寫的很嚴謹的傳記,許多有意思的事,但無論什么樣的家庭總不會完美。
書很好,就是密封包裝破了,第二冊上有兩個手指印。
“張家的文化說到底就是‘水’的文化,那一脈流動百年的,不是別的,就是斯文。”
這套書還沒看,純粹為了拿積分才評論的,現在當當小氣很多,積分上卡得很死~
不錯,還帶4個書簽,喜歡張家姐妹,有好多老照片。
挺不錯的哦 師兄推薦的 原本對張家四姐妹也較為感興趣
開本比正常的窄些,比例看著不是很舒服,有些小失望。
有四張書簽,是自己喜歡的那一類,整個設計精美,書腰可以打開,物有所值,好久沒在當當上買到這么好的書啦。
這本書是我的老師推薦的,而且對于合肥張家的歷史也很感興趣,中國最后的大家閨秀,這些歷史發展中的推動者,真的很喜歡。而且 物流特別給力
非常值得一讀,經典的一家人,我們普通人多讀讀他們的故事,了解一下大家庭的人才是什么樣子的。
讀書日活動購買的,可惜還有些書因為斷貨沒買成
對合肥張家一直很感興趣,這本書的書封很有感覺,內容也挺豐富
張家的“和”字輩,尤其見證了時代的巨變和中國傳統仕宦階級進入現代的滄桑歷史。“張家四蘭”,在中國近代史上知名度僅次于宋家三姐妹,被稱為“最后的大家閨秀”。
張氏家族,中國士族中的典范,類似這樣的家族在那個時代還有很多,于今卻已成傳奇,于今幸也還是不幸。。。
介紹的很全,還有作者對張家人的采訪,很真實,只是一些引用沒有著名是誰說的,有點暈,總體是一本很全面的介紹張家的書,推薦。
寫張家四姐妹系列里出版年代最新,材料最豐富,按人物分章節寫十姐弟的書。很全,雖然有姐妹來說,寫得不算最多,照片也很豐富。
感覺很好 還沒看 沒有變形什么的 快遞小哥態度也很好,因為沒有開學,臨時改了地址也很快送到了
買過《合肥四姐妹》,這書應該很好看,留著慢慢看吧。
流動的斯文,描述張家家族百年歷史變遷,不變的是那家族文化的傳承,在一代代人的生活中,無論世事起伏,守著淡定、從容,從書中感受著人性的溫暖消融人世的蒼涼!好書,值得購買,收藏!
《流動的斯文》述寫晚清官宦張家數代人的故事,雖不復雜曲折,卻也蕩氣回腸,令人動容。從合肥龍門巷到蘇州九如巷,張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逐漸成為中國文化傳統和西方現代思潮的匯集交融之地。
包裝真的很美啊很舒服!!里面有書簽,張寰和的字,很干凈。合肥張家姐妹的故事,但是我更喜歡張樹聲的故事,在張樹聲的故事里對李鴻章也很有好感誒。話說學歷史時好像挺不待見他的呢。總之很喜歡這套書啊
從晚清重臣張樹聲,到樂益女中校主張冀牖,再到創辦了家庭雜志《水》的張家姐弟;從歷史重地淝水,到江南九如巷中的那口老井……“張家的文化說到底就是‘水’的文化,那一脈流動百年的,不是別的,就是斯文。”《流動的斯文──合肥張家記事》一書,乃是作者王道翻閱眾多資料,奔訪經年,輾轉數地而寫就。他以口述人為基點,以人物變遷為經緯,以堅持和沖突、秉性為戲劇點,配以三百多張圖片,再現了合肥張家百年來的歷史變遷,百年斯文存續脈絡及世家之和韻流風,讀之一一浮現。張家的“和”字輩,尤其見證了時代的巨變和中國傳統仕宦階級進入現代的滄桑歷史。“張家四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