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空間,在人類認知中是連續的,是時空存在的基礎,或許也是物質世界真實性的極限。
此地何時談論人類的時間感,一種受各種外部時鐘,如“官方”、“客觀”等影響的生物節奏。凱文 林奇的興趣在于,這種與生俱來的感覺是如何影響我們認識和改變——或者保存,或者毀壞——我們身處的物理環境的,特別是在城市。用另外一個說法,本書的主題是關于我們所必然存在和生活的時間,以及變化的必要性和合意性。
麻省理工學院城市規劃系奠基人凱文 林奇關于城市與時間的獨特話題,配有超過宜白富單色圖片。
凱文 林奇(Kevin Andrew Lynch,1918—1984),美國城市規劃師和著名作家。早年隨弗蘭克 賴特學習,于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后繼續任教三十年。代表作品有《城市意象》、《此地何時?》、《良好城市形態理論》等。
引言:時間和地點/1
及時章變化的城市/3
第二章過去的存在/30
第三章活在當下/68
第四章保護未來/94
第五章內部時間/122
第六章波士頓時間/142
第七章讓變化可見/170
第八章變化的管理/199
第九章環境變化和社會變化/224
第十章變化原則/233
附錄:問卷調查/252
參考文獻/256
插圖信息/268
索引/270
引言:時間和地點
活著的含義是變化和重現——已經逝去的事物,即將到來的死亡,對現在的意識。我們周遭的世界——多半由我們創造——變幻不停,時常令我們疑惑。我們竭盡全力去保護它或者改變它,目的是為了彰顯我們的渴望。有關規劃的爭論最終都歸結為對變化的管理。
本書對體現于物理世界的時間跡象加以研究,分析外部信號如何符合(或未能符合)我們的內部經驗,探討這種內外關系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內容涉及歷史保護、變化形式、未來主義、時間信號、時間美學、生物節律、時間感知、災難、重建和革命。
本書的主題是:時間意象的質量對個人幸福感至關重要,也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成功管理環境變化;另一方面,外部物理環境在建構和維持時間意象的過程中也發揮著作用。兩者的關系是相互的。
我的觀點是:一個理想的意象必須既頌揚和擴充現在,又與過去和未來取得聯系。它必須靈活變通,與外部現實協調一致,最重要的是,它必須與我們的生物天性合拍。后面我將對這些籠統的表述作進一步闡釋。讀者將會發現,全書討論的重點將落腳于現在——我們所必然存在和生活的時間——以及變化的必要性和合意性。這一點有時會讓人感到不安。
本書開篇首先簡述幾個環境變化的真實案例,接著分別討論作為過去、現在和未來象征的地點,然后通過概述時間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層面將上述內容加以整合。此后一章將展示某個特定地點的時間符號,闡釋這一特定時空對其居民的意義。繼而分析環境時間的美學,探討環境變化管理中的關鍵問題,并談談對環境變化和社會變化之間關系(或關系缺失)的看法。從以上討論生發出的變化原則將在一章予以總結。
時間——稱其變化、增長、發展——是空間所缺失的維度,凱文 林奇在這本令人興奮的書中提供了缺失的聯系。……[他]談及哲學、歷史以及文學,在交通信號燈、制陶廠碎片、電影間探索。——美國《國家》雜志
閱讀這本書是一次充滿趣味的旅程。……林奇將個體和人類價值放在中心位置,然后深入探索時間與變化的個體意象,以及這些是如何被城市、時間和綜合環境影響的。——《規劃》月刊
翻了一下。覺得書還不錯。。可以學到很多。
當當的配送服務還是很不錯的。很快就收到了,包裝完好。內容和裝幀都很不錯。拆開慢慢看。
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購買!!!!
值得細看
這本書很不錯,值得看。
這本書不賴
整體感覺不錯
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看了《大城市的生與死》,這本書也是必讀,就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