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技術援助項目
靳樂山,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生態補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2004-2006年與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合作開展中國生態補償的診斷研究,并于2007年著《生態補償機制:市場與政府的作用》(中文版和英文版)。2010-2013年參與國家發改委生態補償立法調研,合著《流域生態補償與生態補償立法研究》(2011年)和《生態補償立法:路在前方》(2013年)。2014-2016年作為全球環境基金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項目首席技術顧問,參與設計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摘要 及時部分 生態補償進展 1 前言 2 生態補償政策法規進展 2.1 工作進展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3 生態補償機制展望 3 生態補償案例進展 3.1 生態補償案例數量 3.2 生態補償案例資金 3.3 生態補償案例分布 3.4 小結 4 生態補償學術研究進展 4.1 生態補償的文獻數量增長 4.2 生態補償的概念、理論基礎和原則 4.3 生態補償主體 4.4 生態補償標準 4.5 生態補償領域 5 環境服務付費國際回顧 5.1 引言 5.2 生態系統服務付費 5.3 保護抵消 5.4 環境交易機制 5.5 小結 第二部分 若干領域生態補償 6 流域生態補償 6.1 引言 6.2 流域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 6.3 開展流域生態補償的政策依據 6.4 流域生態補償研究和實踐進展 6.5 流域生態補償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6.6 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政策的建議 7 水源地生態補償 7.1 我國水源地基本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7.2 我國水源地保護及生態補償歷程 7.3 我國水源地生態補償特點與總體框架 7.4 我國水源地生態補償存在的主要問題 7.5 水源地生態補償建議 8 水權水質交易 8.1 引言 8.2 水質交易及其進展 8.3 水權交易及其進展 9 森林生態補償 9.1 中國森林生態補償的主要政策和法律 9.2 中國森林生態補償的實踐進展 9.3 問題評述 9.4 小結 10 草原生態補償 10.1 政策法規進展 10.2 實踐及其績效 10.3 問題評述 10.4 結論與政策建議 11 濕地生態補償 11.1 政策法規進展 11.2 實踐進展 11.3 問題評述 11.4 小結 12 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 12.1 重點生態功能區界定 12.2 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法規進展 12.3 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實踐進展 12.4 存在問題分析 12.5 小結 13 礦產開發生態補償 13.1 政策法規進展 13.2 實踐進展 13.3 問題評述 13.4 小結 14 海洋生態補償 14.1 海洋生態補償政策法規進展 14.2 海洋生態補償實踐進展 14.3 問題分析 14.4 小結 15 大氣生態補償 15.1 政策法規進展 15.2 補償實踐進展 15.3 小結 15.4 對大氣生態補償的展望 16 農業生態補償 16.1 農業生態補償概述 16.2 我國農業生態補償實踐進展 16.3 問題分析 16.4 小結 第三部分 生態補償文庫 17 重要生態補償實踐案例 案例1 河北省流域生態補償 案例2 江蘇太湖流域生態補償 案例3 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 案例4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補償 案例5 北京市官廳、密云水庫水源地補償 案例6 浙江省德清縣對西部水源地補償 案例7 美國紐約市飲用水源地補償 18 生態補償大事記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中國的46個國際重要濕地 附錄2 生態補償相關政策法規一覽 附錄3 生態補償案例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