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厚的中醫文化引領著時下的養生之道,橘杏春秋,大師輩出。這些大師往往年至高齡卻不顯老態,他們憑借著或家傳、或師承的珍方妙藥加上自身幾十余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了很多治病養生的絕技而樂享天年。本書通過顏老行醫多年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再現了顏老運動養生、飲食調養、起居調攝、情志調節的理念與方法,為讀者揭示了健康長壽的奧秘。
本書由孟河學派的兩代傳人共同著寫,既有國醫大師對中醫文化深刻的見解,又有其幾十余年的臨床診治經驗的總結,讓讀者通過輕松閱讀一個個真實病患的就診故事了解治病養生的關鍵要點,真正體會到中醫養生之道。
顏正華,1920年2月出生,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0年7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琰,中醫臨床專業碩士,北京醫院中醫科醫師,首屆國醫大師顏正華教授家傳弟子、學術繼承人,孟河學派第五代傳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顏正華名醫工作室”主要成員,參與“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一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會課題一項,參與編寫《顏正華學術經驗輯要》《國醫大師顏正華學術經驗集成》《老年疾病安全用藥手冊》等10余部專著。
及時章 祛邪扶正,辨證必詳
以“辨”應變, 融會新知 / 2
膽大心細,詳查病因 / 11
義理得當,平淡出奇 / 15
醫理精微,藥勿輕投 / 20
精誠仁和,祛病療心 / 24
八旬老叟 對抗急癥 / 30
目
錄
1
第二章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動靜結合,養而有道
養生是抗病防老的基石 / 36
大飲傷身,小酌怡情又養生 / 43
運動不止,生命常青 / 49
膳食,均衡營養,合而服之 / 58
第三章 師出孟河,與時俱進
孟河醫派,薪火傳承 / 72
矢志岐黃,精研本草傳后人 / 83
好大夫要有一雙“鷹眼”,一顆“獅心” / 89
用藥當知藥,知藥才能善用 / 96
長壽秘訣身上找 / 105
2
第四章 懸壺濟世,妙手仁心
氣血調和好“孕”來 / 114
莫讓腸道沙漠化 / 122
七分治三分養,健脾養胃補中氣 / 129
因情致病,治之以情 / 136
第五章 大自然是好的補品
阿膠補血知多少 / 146
果盤里的良藥——木瓜 / 154
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熱,芳香通竅 / 158
金銀姐妹花,散熱解毒全靠它 / 162
“棗”和衰老說再見 / 166
3
第六章 四季養生秘
第 一 章
祛邪扶正,辨證必詳
以“辨”應變, 融會新知
2003 年 4 月的一個早晨,我正要去國醫堂出診,卻接到衛生防疫部門的通知,要求我必須在家里進行“醫學隔離”。不一會兒,在學校圖書館工作的女兒也接到單位電話,說最近“非典”的疫情挺嚴重,這周可以不用去上班了,在家里好好休息等通知。一時間,我們父女倆都被要求回家,不能出家門。我在大學工作這么多年,工作日不用去上班,這是很少見的。從古至今,傳染病從未間斷過,人類與它們經歷著一次次斗爭,憑借我多年的從醫經驗判斷,這次“非典”一定是一場傳染性嚴重的疫情。這類傳染病不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男女老少均能得病,而且大多發病急驟、發展迅速、變化較多、病情較重,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或留下難以康復的后遺癥,中醫認為這些疫病屬于溫病范疇,古人把這類疾病叫做瘟疫。數千年來,我國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于傳染病流行的記載,20 世紀隨著抗生素的問世和西醫醫療技術的提高,有了有效預防和治療的手段,但仍有許多如耐藥、毒性及不良反應等尚未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新型傳染病不斷出現,使得許多急性傳染病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歷代中醫在與溫熱病作斗爭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在歷史上數次疫病爆發時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加上近年來不斷深入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傳統的溫病學有了新的發展和突破,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肯定和重視。中醫往往在控制疫情中可以起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我和女兒都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里工作、生活,我每周都出門診接觸患者,我們父女倆人同時被隔離,一定是我的原因。我仔細回想一個星期前,確實遇到過這樣一個患者,那時候“非典”疫情還沒有蔓延。4 月 10 日是我日常出診時間,一位北京中醫藥大學大一的學生發高燒,來國醫堂找我看病。這個患者來我這里就診前已經在中日友好醫院做了 3 次胸部 X 片,醫院診斷為肺炎,應用了抗生素治療,但發熱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我詢問了他的癥狀,查看了舌苔脈象以后,按溫熱病辨證施治。不管西醫診斷什么病,我們依據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有什么證,我們辨證治療就好了。而我的學生看完他在醫院的診斷之后,當即就跟我說:“老師,我們懷疑他是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那時候已經是“非典”初期,只是這個病傳染速度太快了,又是一個“新病”,中西醫都還沒認識和研究到這個病的特征和治療方法。
我想大概就是因為這個患者,我被“醫學隔離”了。剛剛回想到這里,學生就打來電話了:“老師,怎么樣,還好吧?”語氣十分緊張。原來她得知我被隔離了,心里很著急,趕緊打電話來問我好不好。她說,附近的東直門醫院有個患者因為患“非典”,病情惡化,去世了,還有醫院的醫務人員也被感染了,社會上都很恐慌。我立刻想起門診那天她也接觸過那個患者,就問她:“你沒發燒吧,你沒有癥狀吧?”一問她她更緊張了,跟我說:“老師,我不燒,但感覺身上有點熱……”她也明白自己覺得發熱是心理作用,然而仍覺得不舒服。她接著說:“咱們那天看的那個疑似病例,沒過多久就被北京第六醫院確診了,他是我們學校及時例確診的‘非典’患者。”其實,我并沒有太多的想法,這一輩子接觸了太多的患者,各種傳染病都見過,如今無論遇到什么樣的病情,相信醫學一定會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回想起“非典”剛剛傳播開的那幾天,社會上都在討論這個病,國內外都有感染,傳播廣泛,又是不治之癥,新聞上報道都是感染上就死人,大家都被恐懼的氣氛所籠罩。醫院里有一些一線大夫,在急診接觸了感染患者,在各個科室穿行,從化驗室到放射科,從放射科又到別的地方,傳染就是這樣引起的。原衛生部發文要求對發熱的患者都要進行初步篩查,之后還要去發熱門診進一步進行篩查,再三確認發熱的患者到底是不是“非典”。我的學生們紛紛打電話來勸我,讓我停診一段時間。我當時覺得不用害怕,年輕時農村經常會有瘟疫流行,那時我在家鄉行醫,還不是照常應約出診,只要自己注意防護就行了。況且,一名醫生,以治病救人為己任,要有責任感,所以要不斷從書籍上或者臨床上學習,提高自己的醫術,要診治疑難雜癥,不臨床不去面對怎么能行?人命關天,在這種危難時刻,醫生就應該挺身而出,要相信醫學。我對學生說:“不能停診,作為醫生都不敢出診,那我們的患者找誰看???”就這樣,徒弟們也跟著我照常出診。當時全北京城已經充滿了談“非”色變的緊張氣氛,很多私家企業和事業單位早已經停止上班了。我的一些學生住得都挺遠的,來國醫堂路上要穿幾個城區,車程要一個多小時。2003 年不像現在,私家車沒那么普遍,我們都是乘坐公交車,這就更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上次遇到的那個確診的病例,我心里一直回憶著接診的過程。我有個習慣,每次出門診都要把患者的病情、診斷、用藥詳細記錄保留下來,不僅給患者一份底方,自己也復寫一份,以便患者下次復診時我能掌握治療情況。所以,每次出診我都自己攜帶了厚厚的一疊就診過的患者的底方,只要患者來復診,我都能拿出他上次的處方,且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好,所以每個患者我都是牢牢掛在心上的。我給患者開藥一般是 7 ~ 14 劑,每日 1 劑,1 個療程過去,我會想,他第 2 次會不會來復診,癥狀有沒有緩解,下一階段該怎么來治療。每次的門診對我來說,其實都是一場考試。我幾十年都是每周六上午出診,每周五睡覺前,經常會在腦子里過一遍上周來的都是什么樣的患者,看的是什么病,明天都會來哪些患者,新患者老患者都有。所以年紀大了以后,門診前的一個晚上也經常失眠。
我對這個“非典”患者的病情也記憶深刻,現在還記得他姓洪,21歲的小伙子,拍胸部X片提示肺紋理增粗、紊亂,他發燒 3 天,體溫持續在 38℃以上,發熱、畏寒,無汗,口干,乏力,頭痛,大便溏每日 1 ~ 2 次,腰酸,小便正常,服用抗生素效果不佳。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我初步判斷中醫屬濕熱內蘊,復感外邪,治以辛涼解表,清熱利濕。具體方藥如下:
荊芥 10g 薄荷 6g 金銀花 15g 連翹 10g
桔梗 6g 生甘草 5g 秦艽 10g 青蒿 10g
竹葉 10g 蘆根 30g 板藍根 30g 茯苓 30g
澤瀉 15g 3 劑
水煎服,每日 1 劑。
處方中有這么一味藥——青蒿。近年來,中藥的功用逐漸被老百姓了解,中醫走出國門,被世界接納。2015年屠呦呦的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獎,青蒿的藥效才得以被全世界認識。其實中醫中藥博大精深,青蒿作為中藥,應用的歷史悠久?!侗静菥V目》中就有記載青蒿“治瘧疾寒熱”,葛洪《肘后備急方》記有:“青蒿一把,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治寒熱諸癥。”《本草圖經》謂其“治骨蒸勞熱為最,古方多單用之。”后世多部本草書籍都有對其臨床功效的描述,幾百年來都被醫家應用于熱病的治療。古代中醫雖沒有認識到細菌、病毒這些致病原,但中藥解熱、鎮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等類似作用則很早就被利用在治療上。在 20 世紀 60 年代,越南軍民感染瘧疾,無特效藥可治,請求中國政府支持,希望找到治瘧疾的新藥。當時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在全國范圍內篩選了幾千種中藥,發現青蒿治瘧效果好。以此為契機,我國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研究青蒿中治療瘧疾的有效成分。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終于找到了與以往結構不同的新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接著在全國各地擴大臨床試驗。至 1978 年,共治療 2099 例,全部臨床治愈。青蒿素為含過氧橋結構的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點,青蒿素的發現是抗瘧藥物史上繼喹啉類以后的重大突破,為弘揚祖國醫學作出了貢獻。
我在 2003 年治療這位發熱患者時就應用了 10g 青蒿,治療他的溫邪發熱。青蒿芳香氣清,苦寒而不傷脾胃,不傷陰血,又可使陰分伏熱透出陽分,治療溫熱病寒熱往來,所以最適合這個患者,再配合一些清熱解毒、解表宣肺、利濕之品。臨床上我是比較注重調理患者脾胃的,如果一個人脾胃不好的話,就不用談其他問題了。這個人首先要護脾胃,脾胃好了,人的氣血才好,免疫力才可以跟上去。這樣他一旦生病,恢復起來也比別人更快一些。所以我在湯藥里也加入了茯苓,健脾益胃,利水滲濕,也能治療他大便溏泄。茯苓是我在臨床上經常應用的藥物,味甘淡,性平,沒有偏性,是非常好的健脾藥。這位患者確診為“非典”前我把他的病情穩定下來,這就是以辨病辨證為基礎,中醫能應對現代各種變化多端的病癥,傳統中醫也可以治“現代病”。
我今年 97 歲了,行醫 70 多年,可以說 70 多年積攢的臨床經驗不少,但每一次面診患者我都懷著學習的態度,把看病當做考試一般,細致地問診、切脈,仔細地分析病情,認真地辨證,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療中。如今,我還在堅持每周出診一個半天,仍全身心投入到臨床工作中。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有治病救人的本領,也算是對社會有所貢獻了。
醫理精微,藥勿輕投
走進診室的是一位 70 多歲的老先生,旁邊跟著他老伴兒。等老太太把虛弱的老先生小心地扶著坐下后,我才發現,老太太手里還有兩個東西:一個記錄本,還有一個水銀體溫計。這兩樣東西吸引了我的注意,老太太打開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填滿了數字,體溫計外面的塑料盒子也顯得老舊,應該是經常使用的緣故。
老先生告訴我,他是一個研究所的教授,近一年多感覺身體非常的虛弱,持續低熱,體溫波動在 37.2℃~37.8℃之間,檢查身體卻沒發現什么問題。老先生是知識分子,自己平時非常重視身體保養,得病以后也認真整理了自己的病歷資料,他把每天體溫的波動和血壓都記錄在這個本子上,大約兩三個小時他就量一次體溫,量一次血壓,為了方便醫生找尋規律。
老先生雖然持續低熱,但日常生活還能基本維持,因為病因不明,一直就沒有服用西藥,中藥也沒怎么服用過。他自己感覺已經基本適應了這種低熱的狀態,只是感到乏力,無精打采,日漸清瘦,胃口越來越差。
我又詳細地問他其他癥狀。他平時無汗,偶爾還覺得身冷,納食不馨,大便干結呈球,3 天不解大便就要用開塞露。即便有意多吃蔬果,也時常排便困難,大便難的時候,不僅腹脹,還會胸悶、心慌、氣短,但睡眠正常。以前有癲癇病史,現在偶爾還有些小發作。可是我總覺得還是有些其他原因,繼續詢問才得知,老先生還有一個重要病史,就是他以前有過前列腺癌,已經手術 10 多年了,這 10 多年以來他一直復查,前列腺核磁和腫瘤標志物,都是正常的,沒有復發的征象,另外他還有高血壓病史。
這么多癥狀和病史,一定要注意抓主癥,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解決老先生低熱的問題。低熱有很多原因,西醫有功能性低熱的說法,就是比正常人要高出 0.3℃~0.4℃,如果排除器質性病變,就屬于這種發熱,這時候中醫的療效比較好。從中醫角度考慮,認為發熱分為內傷發熱和外感發熱,這位老先生屬于內傷發熱。并且,他有一年多的病史,時間很長了,我要從多方面考慮。從老先生舌脈上來看,舌色是暗的,舌苔是黃厚膩,脈象是弦滑脈。老先生很在意自己的低熱,老是反反復復地看,一遍一遍地量,又做了很多檢查,排除了很多疾病,西醫也沒查出什么陽性結果。老先生最近胃口特別差,什么都不想吃,老伴兒做了很多他平時最愛吃的,也只能吃很少一點。胃口下降才是老伴兒最擔心的。
他納差、噯氣,脾胃運化功能下降了,食積而生濕濁,與邪熱膠結不解,體現在舌苔上,就是黃厚膩。發熱日久必傷陰液,從他的大便干結上就可以看出來。另外,經常低熱,是陰虛發熱的一個特征。所以,我給他開了一個以養陰清虛熱為主的方子,兼以健脾化濕理氣和胃。這個處方用青蒿、白薇這類清虛熱的藥,再加上砂仁、陳皮、麥谷芽這類開胃氣的藥,再加上火麻仁、冬瓜仁這類潤腸通便的藥。這個老先生正氣不足,邪熱不除,通便不能用清實火的瀉下藥,要以滋陰潤腸通便為主,以免藥性峻猛,正氣更傷。陰也包括陰血,老先生面色蒼白手足不溫,其便秘也有血虛之象,所以我還用上一些黑芝麻。黑芝麻有著養血的功效,養陰潤腸可用生品 30g。還用上杏仁,杏仁它本身是一味止咳平喘下氣的藥,中醫講,肺與大腸相表里,老年人中很大一部分人的脾胃功能下降了,最終就以便秘的癥狀表現出來,用杏仁取其疏通肺氣之性,又可除濕溫,是治療腸燥便秘的好藥。治老年人便秘,很多醫生喜歡用大黃、蘆薈或有這些中成藥里都含有的蒽醌類的瀉藥,很多人都知道,易導致結腸黑病變。這些瀉下藥都是攻下藥,不適合老年人長期服用。所以我一般用藥溫和,不輕易投峻猛攻下之品,這一點體現我的用藥風格。此方整體比較寒涼,為避免寒涼傷胃,佐上一些醒脾開胃、化濕開胃的藥,像砂仁、陳皮這些,可以改善胃口。
我告訴老先生煎藥的方法,開了 7 劑,每日 1 劑,每日 2 次,餐后服用。治病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尤其慢性病的患者和老年人,臟腑虛衰,需投以溫和藥物,隨證加減,中病即止。在問診時,尤其面對類似上面這位患者的情況,更需要耐心和技巧,只有詳盡的問診才能為之后的治病保健確立指導方向。
大國醫的經驗,我們要好好學習
包裝精美,喜歡
收到的書本印刷 排版 和紙質都挺不錯的!
都是一些回憶錄,后悔買了這本書
內容太淺,退了
圖書精美,物流迅速,好評!
看完再說吧
很好,值得讀,請大家告訴大家.....
精裝!很不錯!而且內容更好看!下次還來!贊!
我們這種非專業的人也能看懂,很實用,不錯哦~~
一般的養生書都看不下去,這書等同看故事,對我胃口
大國醫的故事讓人信服,在書里找到好些自己用得著的保健知識,太贊了。
發貨速度快、圖書質量不錯、價格合理,完美的購物體驗。還沒來得及細讀。
原來看過北京衛視養生堂的節目,對這些國醫大師都做過訪談,再來看看他們的書,印象更深刻了
聽說這些國醫大師就診的機會可是一號難求,幾百大洋都搞不定,買本他們親自寫的書看看也不錯。
如書名所述,一切健康的獲得需要平時的積累,治愈疾病需要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堅持下去就能得到健康。
90幾歲的國醫大師在世的也沒幾個了,他們是國家中醫文化的瑰寶,他們的著作也屬于稀缺資源,趕緊屯上幾本!
聽他們說自己與師父、徒弟、患者等等之間感人有趣的故事,乃至矛盾沖突、經典的案例、生平所學,挺有意思。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病了才知道身體健康的可貴啊,才曉得要平時多注意養生。這本書讓我的觀念有所改變,滿意。
已經讀了一遍,又回過頭來看看幾個章節,細細品味,這本書讀起來不僅長知識,還可平心靜氣,確是養生好書,值得一讀。
開始覺得書有點小貴,拿到書后發現還是有理由的,用紙和裝幀都很考究,作者畢竟是國醫大師,這么大年紀還親自撰寫,不容易,呵呵
這樣的書值得一看,多了解些中醫知識比啥也強,簡單的問題會處理,復雜的問題會給醫生描述,里面的知識學到了還可以多給家人講講。
發生疾病而損害健康的大部分因素都與患者自身有關,是可以被人為調控的,即許多疾病都是人們自己忽略可能影響健康的因素造成的。
學醫的必須來膜拜一下國家級的中醫大師,上過孟老的課,孟老的醫德與技藝沒的說,對學生也很照顧,看了書后對老師的治病之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所以我真誠的為圖書打個廣告,哈哈
這書里講到了很多老國醫診治病人的例子,很真實,其中有個病人的身體狀況和我現在的很相似,顏老的治病方式還是很牛的,說起來特有道理,我們一般人也能懂。人到四十,還是要學會時刻保養自己,身體是最重要的。
老實說以前對中藥是一點也不懂,不懂怎樣合理服用,看了這本書,更是覺得中華草藥博大精深,好在書里有許多的故事,看后多少能懂得其原理,豐富自己的知識??梢哉f,這本書絕對是買得值了,讓我成為了大師的粉絲。
封面裝幀設計真不錯,里面的紙張手感也很好,文字清晰。買了好幾本送人,可以做收藏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