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為建設制造強國指明了方向,其行動路線圖是九項戰略任務和五項重點工程,其核心思維和重要支撐是“互聯網 工業”。本書從產業經濟的視角出發,梳理了世界范圍內互聯網 工業的大勢所趨和明日愿景,并就“互聯網 工業”給未來中國制造業帶來的四項改變,針對《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路線圖逐一進行深入解析。
傳統大規模批量化生產的工業制造模式已經失去了競爭力,以信息化驅動工業化是必然規律和大勢所趨。隨著各國紛紛提出其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具體方案,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大規模柔性定制化生產為愿景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初現端倪。
在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等戰略規劃同時,我國從自身實際出發,以智能制造為核心思想和主攻方向,了《中國制造2025》。旨在指引我國制造產業由兩化融合邁向互聯網 工業,實現從重視成本到重視創新、從粗放過剩仿制到綠色質量品牌、從資源驅動到信息驅動、從進口依賴到自主高端的劃時代演進。本書從產業經濟的視角出發,梳理了世界范圍內互聯網 工業的大勢所趨和明日愿景,并就“互聯網 工業”給未來中國制造業帶來的四項改變,針對《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路線圖逐一進行深入解析,是實踐《中國制造2025》行動路線圖不可或缺的行動指南。
本書由工業4.0俱樂部秘書長杜玉河、工業互聯網 聯盟秘書長李正海作序并推薦。
王喜文
知名產業研究專家,有著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工作經歷。日語本科、計算機軟件工程碩士、工學博士、科技情報學博士后,1998年8月參加工作,曾在北京及時機床廠工作2年,后為日本開發10年計算機軟件。
2009年8月進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歷任信息部副主任、主任、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工業4.0研究所所長。其中,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曾掛職北京市房山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參與過北京市高端制造業基地的重大項目;2014年10月曾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參加由中央統戰部組織的派干部培訓班。
同時,王喜文博士是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房山區工委副主任,北京“百人黨外專家團”成員。
目錄
作者簡介
推薦序1做時代的人與事
推薦序2思路決定出路
前
推薦序一:
做時代的人與事
王喜文老師是我的好朋友。我也讀過他寫的多本關于“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方面的書,受益匪淺。從中可以了解全球工業發展的脈絡與趨勢,存在的機遇和將會面對的挑戰,更多地引發對于現在及未來的中國制造業及制造業企業的思考:產業變革時期,企業如何抓住這個十年到三十年的關鍵發展期?
相信許多人都在切身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體會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給生活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影響,更加堅定了人們對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會給工業帶來更加深遠之變革的信念。親眼見證深圳、上海、江浙等地的客戶向著智能制造邁進的實踐過程,讓我們深刻地感受著時代的變遷。
中國有句古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回望從1978年到2008年間的30年時間,中國發生了巨變。再往前看看1948年到1978年間中國發生的變化,再追溯從1918年到1948年間中國發生的變化,我們很難想象從2008年開始到2038年中國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2008年之后,各個國家都開始思索本國可持續的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世界工業體系分工中處于不同位置的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工業對國家競爭力的影響。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國用30余年的時間,縮短了與世界先進產業水平間的差距。下一步,如何在新的一輪產業競爭中繼續加快步伐?我們拭目以待。
每一個企業家,每一個人都在思考未來的發展及愿景的規劃。如何識變、應變,如何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抓住發展機遇,引領這個時代,是我們不可逃避的思考與必須面對的抉擇。總結個人在推動“工業4.0”生態建設方面的體會,相信會對大家有所幫助。再結合王喜文老師的精彩論述,必將為企業在新時代的創新、創業、轉型、升級提供啟迪。
概括來講,有這樣幾個方面:順勢、借勢、明道、優術、踐行。
順勢。面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變化,發達國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正在構建新的低成本(非勞動力)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將有可能幫助他們形成金融與實體相結合的新型競爭力。屆時,將不再采用今天全球產業分工的模式。其結果是發達國家將實現自給自足,同時其更加品質、更加低價的產品將會反向沖擊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面對這種變化,“中國制造2025”結合中國國情,順應國際產業分工與產業發展模式,描繪了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的發展藍圖。通過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尋找國內短板,快速完善國內新工業體系成為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在中國融入國際產業分工的同時,必須加強自主工業體系的閉環發展。特別是面對新信息技術給傳統產業帶來的沖擊,兩化深度融合將是未來成功的基礎。
借勢。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產業發展需求。順應時勢的發展過程,一方面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另一方面要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構建新的產業生態與模式。“中國制造2025”是國際產業競爭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工業從大到強的必然發展路徑。
明道。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有其自身規律,《中國制造2025》是未來產業的藍圖,將指導中國企業進行轉型升級,按照產業趨勢發展全新的產業生態,并改變制造業產業的運行模式。一方面,不斷與服務互聯網進行融合,實現企業對客戶端到端的服務,讓用戶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體會到服務的樂趣;另一方面,由于物聯網的普及,面對過去很難解決的品質問題、誠信問題將有新的解決方法與路徑,產品、服務、企業以及商業模式的定義都將發生變化。由此將催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這些變化今天已經在消費領域中發生,也必將在工業領域中快速滲透。比如說,增材制造技術的日益成熟與普及,讓人們開始突破過去“規模制造”的思維模式。技術的進步,將使得新工藝、新裝備紛紛涌現;而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融合的過程中,制造業的產業模式與商業模式都有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們將獲得真實的、更有價值的服務。就像及時次工業革命不是用蒸汽機去改造馬車,而是徹底改變運輸的方式一樣,對“標”與“本”進行明確區分,將讓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更具有創新思維,更容易見效。
優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抓住實現這一輪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就需要了解與掌握這個時代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對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掌握,將成為駕馭這一輪產業機遇的關鍵。通過學習《中國制造2025》,我們需要將未來的藍圖轉化為相應的技術條件、技術方法與技術架構。以智能化為核心,以數字化、網絡化為基礎的體系架構,將構建新時代企業的新模式與新方向。新時代制造業產業的發展需求量多而復雜,不可能一蹴而就,技術的突破需要更多的應用場景,因此通過對十個重點工程領域的重點突破,獲得相應的經驗,可以反哺其他領域,形成領域間相互協同的良好格局。
踐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好的藍圖在于認真的實踐。制造業發展更需要一種“工匠精神”。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努力結合實際,找到真正適合本地域、本行業、本企業的發展之路。除了掌握規律之外,更需要審時度勢,不懈前行。在不斷的實踐工作中,大家已經開始明白,《中國制造2025》與以往的發展理念顯著不同的是,不能單純地采用“拿來主義”。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按照工業工程的規律,通過精益化的梳理,理順價值鏈;通過標準化的設計,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自動化、數字化,最終達到智能化。在這個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開始感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帶來的價值。正如一些現在已經取得了初步成績的企業老板的感悟:“真正能幫助你的,還是企業自己。”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的產業機遇,也是新的產業生態構建的過程。在世界競爭的新格局中,各種新技術、新模式紛紛涌現。努力成就自己,把握時代,做時代的事,成為時代的人。
感謝這個時代,感謝為這個時代不斷奉獻的人們。
杜玉河
工業4.0俱樂部秘書長、杜特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
推薦序二:
思路決定出路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為了從制造大國轉變成為制造強國,需要舉國上下的共同努力,這種努力不僅是體力、機械層面的,更是觀念、思維和智慧層面的。王喜文博士針對《中國制造2025》近期出版了數部著作,在國內取得了巨大的反響,本書從技術、經濟層面上升到思維層面,十分可喜,值得贊揚。
在以往的制造業生產過程中,往往是企業根據自己的規劃設計產品、設計工藝、組織生產,然后進行銷售、發運、服務等。換句話說,企業是以自己為核心的。但是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產能過剩時代之后,這種方式顯然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前些年服裝庫存危機的爆發就是典型的例子。從生產的角度來說,產品本身、產品的生產規模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小批量,比如說,以前一套模具需要保障完成20萬件的生產壽命,現在則往往只需要保障完成5萬件的生產壽命。
以往,客戶需求較為模糊。企業自行進行產品規劃、設計,組織實際生產。在企業的實際運行過程中,信息不斷積累、不斷細化,典型的例子如合同、技術要求、設計圖樣、工藝文件、生產指令、質檢材料等。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發展的、增長的信息大多沒有形成閉環,最終導致的就是頻繁的變更、生產周期的延誤、質量的低劣。此外,信息也缺乏積累,每一次再生產,都是又一次惡性循環的開始。
而好的模式,就是利用完整的、正確的、具有時效性的信息,如大數據,對生產過程進行描述,將流程、產品和服務電子化、信息化、數字化,實現作業指導和管控,并輔助、促進決策,從而降低信息的不確定性,使信息精準、動態、可認知、能夠指導行為,進而構建眾多企業、個人等主體的合作生態體系,最終實現以信息化驅動工業化,促進企業升級改造,使地區實現產業升級,帶動經濟發展。
王喜文博士提出的幾個轉變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從重視成本到重視創新,從粗放過剩仿制到綠色質量品牌,從資源驅動到信息驅動,從進口依賴到自主高端,這幾個點恰恰就是目前中國制造的幾個關鍵發展方向,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比如說,企業需要創新,創新有很多種,典型的有材料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以產品創新為例,機電產品往往不是一個孤立的零件,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這個復雜的系統中,哪些是標準化的?哪些是可創新的?哪些是客戶看重的,能給客戶帶來巨大價值的?它們之間如何協調,從而保障客戶需求?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企業就能保障獲取高額利潤和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再說一點,關于進口依賴,國內很多人對于國產產品的質量有諸多顧慮,事實上,很多國產產品的質量水平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了國際水準。盡管如此,依然不被國人認可,這說明產品質量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經濟問題,也是思維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個系統工程。
幸而,目前的“工業互聯網”“工業4.0”可以為《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提供參考。例如生產過程的信息采集,實現管理的移動化、物聯化,實現隨時隨地的監測;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平臺、社交平臺實現高效溝通,從而促進問題解決,保障技術生產穩定狀態。我們相信,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我國的制造業將大有作為。
《中國制造2025》的愿景并不遙遠,無論你是誰,你是否意識到,你都已經身處《中國制造2025》的大氛圍里。在你的思維中,是否存在著王喜文博士提出的一系列關鍵概念?我們如何確立這些概念的權重,如何對它們進行價值排序,進而借助系統性的綜合考量,形成高度綜合、體系完整、創新發展的個人、企業、地區、國家發展道路,讓我們一起閱讀、思考、行動……
李正海
工業互聯網 聯盟秘書長
我們講個性化制造、協同制造,都在不斷推動我們過去的傳統工業經濟,從B2C的方式轉向C2B……未來的工業將走向智能制造。積極擁抱兩化融合的智能制造業將會更具有競爭能力。
——懷進鵬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每一個企業家,每一個人都在思考未來的發展及愿景的規劃。如何識變、應變,如何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抓住發展機遇,引領這個時代,是我們不可逃避的思考與必須面對的抉擇……王喜文老師的精彩論述,必將為企業在新時代的創新、創業、轉型、升級提供啟迪。
——杜玉河 工業4.0俱樂部秘書長,杜特企業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
王喜文博士提出的幾個轉變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從重視成本到重視創新,從粗放過剩仿制到綠色質量品牌,從資源驅動到信息驅動,從進口依賴到自主高端,這幾個點恰恰就是目前中國制造的幾個關鍵發展方向,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李正海 工業互聯網 聯盟秘書長
中國是制造業、信息化大國,而不是強國。‘兩化’融合強調的是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關系。無論是工業3.0的自動化,還是工業4.0的智能化,其核心要素都是信息,因此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通過提升信息處理水平來提高企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效率,加快企業應對市場的反應速度。
——孫海濤 國顯光電自動化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