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圣賢多高壽,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儒家文化中,也有很多教人養生、長壽、快樂生活的寶貴方法。了解這些方法可以使我們避免無妄之災,生命不因飛來橫禍戛然而止。大儒們衣食住行的養生方法能讓身體生氣勃勃,常保活力。儒家的"心理養生法"可以調節壓力,讓我們的思維方式從細微處發生改變,換一種想法,人生之路就會豁然開朗。儒家養氣法不但可以讓身體強健,還能培養氣質,鍛造性格,讓人在嚴苛的社會環境中依然快樂健康地生活。
儒家養生有的四個層次
避禍,古人重視今人忽略的長壽及時法
飲食起居,"十不食""君子三戒",生活中的養生智慧
養氣,既養健康身體,又養健康心理
修德,愛人愛己,福澤一生
國學大師開講北京重點學科研究項目——儒家養生
儒家養生帶給我們什么——無禍事、少疾病、不抑郁、多福壽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
為你揭秘儒家健康長壽的方法
普通生活中就能用上的經典養生法
張其成,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安名醫"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我國"國醫大師"李濟仁之長子,幼承家訓,先后師從錢超塵、朱伯昆、王洪圖先生。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北京衛視等有關節目主講人。 張其成教授作為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安名醫"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我國"國醫大師"李濟仁之長子,幼承家訓,先后師從錢超塵、朱伯昆、王洪圖先生,集文哲醫三家精髓于一身,貫通融會了儒釋道的養生智慧與方法。
一、充滿煙火氣的儒家養生觀
儒者說:先學做人再學養生
與其擔心怎么死,不如想想怎么活
生前的事還沒弄明白,何談死后
總有些事比生命更重要
"仁者壽":養生及時命題
修仁德與養生殊途同歸
德行不正的人不容易有順遂的生活
堅守信念的人容易長壽
孔孟命運多舛,但依舊長壽
尚的品德離我們有多遠
二、生活無小事,處處可養生
食色性也——儒家講究"十不食"
吃得適量、衛生、合理
藥不能亂吃,營養不能亂補
少時戒色,欲不可縱
人禍比疾病更可怕
行走坐臥皆學問
環境也是養生的重要因素
儒家的琴棋書畫養生法
三、養浩然之氣,給生命一根支柱
養氣就是保命
浩然之氣是一種信念
養浩然之氣,身體心理都健康
氣主要有元氣和宗氣
養氣的途徑
以食補氣
動靜相宜,氣機條暢
讀書養氣
四、孝是通往仁壽的捷徑
孝字的秘密
孝是養,更是敬
天下及時"孝"
孝是需要學習的
從儒家視角思考養老現實
孝順其實很簡單
先來談談三不孝
知醫為孝
孝的目的——過健康快樂智慧的生活
五、內省是養生的根基
儒家修習的及時種方法——內省
養生的兩大功夫:慎獨、知幾
半日讀書,半日靜坐
儒家靜坐的方法
尋找自己的良知
六、快樂讓長壽更有質量
快樂的人更長壽,有德之人更快樂
快樂不是問題,問題是怎么快樂
安貧樂道,快樂無限
中庸——中和之樂
儒家之樂并不難實現
儒家的仁愛精神是使國人走出精神頹境和健康困境的鑰匙,從儒家等國學文化中,我們既可以找到對于衣食住行學習工作的具體指導,也可以找到消除煩惱慰藉心靈的方法,更能找到一條可以指引著我們回歸和諧的大愛之路。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就是精、氣、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
孔子認為生死有命,注定你要死,那么不用徒增煩惱,抵抗也沒用,但是有些人的死不是壽數到了的自然死亡,用老百姓的話來說,是自己作死,這就不是天命的問題了,是人禍。
元氣主要在兩腎之間,它是先天的,從父母那里得來的,同時它又依靠后天的補充,我們吃的喝的都會使它更加充盈。所以有些人先天不足,從胎兒時期起就沒有得到足夠的生命物質,生下來后就比別的人弱。這樣的人是不是就注定不能長壽呢?不是的,先天元氣不足也是可以通過后天調養的,也就是養氣。若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再不知調養,或因久病耗損,耗用過度,就會形成元氣虛衰,臟腑功能低下,而生出疾病來。因此,元氣是否充沛,乃是人體健康與否的重要保障。
佛家講看破,道家講放下,儒家講擔當。我們每個人既是為自己活,也是為了親人,為了更廣泛的人人而活,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社會責任感,有了榮辱感,有了積極向上的昂揚斗志,也就有了永葆青春的活力。
內省對養生有莫大的幫助。如果身體有問題的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因素是我們可以避免可以控制的,內省的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自身的原因也是我們最容易解決和操控的。是不是吃得多了,吃得油膩了,沒有運動,有想不開的事才讓我們生病了?從現在開始改變這些不好的習慣是不是身體狀態就會變好?我因何動怒?能不能使心緒平和下去?在不斷的自省中,我們可以探尋出一條出路來,如果不自問,不思考,那我們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即使認識到了也很難集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發貨速度快,包裝精美
好
非常滿意,很開心的一次購物,下次還來,給滿分
很好~~~
manyi
還不錯吧
正版的,質量很好
語言很經典
搞活動買的,買四免一?還行吧。
學無止境!天天學習!永遠學習!學習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
張其成的書不好買,本來是買另外一本,可是一直缺貨,只好先看看這本,還是值得一看。
儒家思想不虧統治了中國幾千年
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儒家文化中,也有很多教人養生、長壽、快樂生活的寶貴方法。了解這些方法可以使我們在生活中科學養生,調整身心的健康。
好,真的好啊!
談養生,張其成教授最好,而且很成系統,全面,張教授的書養生系列、易經系列都買了。
書里內容講得還是挺全的,比如形神統一,健康長壽,形體與精神相統一,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比如欲不可滅,亦不可縱,遇到煩心之事便耐心控制,力戒煩惱,不與人爭吵,要抱著與世無爭的態度。這些既是中華文化的修養路徑,也是養生的路徑,不錯。
孟子云,吾善養吾浩然正氣也,此儒家養生之大法。
張其成教授從養生的角度解讀《論語》等儒家經典,也是條很好的途徑。
儒家養生的東西,歷來重視的人少,此書填補了這塊的空白。
一直就挺關注養生的,對國學也想多了解,沒想到就發現了這本儒家養生大道,既可以了解養生,也可以學到儒家的知識,真不錯
儒家歷來講求修身治國平天下,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核心了,儒家在修身養心方面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和當代借鑒作用。張教授以平實的語言,表達了儒家的養生智慧,實用且通俗易懂!
儒家養生無禍事、少疾病、不抑郁、多福壽,養生不僅是延長壽命,同時也要提高生命質量,健康無病痛。少疾病,不抑郁,活得才能舒適,多福壽,身體健康,這才是養生的真正目的。儒家養生,說得很不錯。
儒家對養生的追求很符合當下人的要求。比如說長壽,活更長的時間不是最看重的問題,而是怎樣生活得有質量,70歲還能唱歌跳舞,80歲還能行動自如,90歲還能自得其樂才是對健康的追求。學習儒家的養生方法,有尊嚴有價值的生活,這樣的健康長壽才是值得追求的。
儒醫不分家,儒家有很多醫學、養生學的論述,是很有道理的,也被中醫吸收了去。儒家的養生觀是一種重視養心和養德的養生觀,遵循儒家的養生觀,在日常生活中修習仁德,修養身心,做到修仁德與養生的殊途同歸。
既講國學又講養生的一本書,不錯。其實中國古人的智慧很令人拜服,很多思想和做法都很值得學習,流傳下來關于養生的方法也很好,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些,多看看這樣的書挺好的,這本書講了儒家思想還有儒家先賢養生的事例和方法,很好。
儒家圣賢多高壽,學習儒家先賢的養生方法,不僅保養身體,也可以學習到儒家的精神,陶冶身心,一舉兩得。儒家講究仁愛,以豁達仁愛的心待人接物自然心胸開闊,壓力也會消弭于無形,沒有壓力,自然坐臥安寧,身體強健。說的很有道理。
從儒家的角度講解養生,很少見的一本書。儒家的養生法和現代的養生科學也是相通的。儒家“十不食”,和現在的適量、衛生、合理飲食是一個道理,動靜合宜,以食養氣也被驗證了。儒家那么早就提出了這樣的科學養生方法,真值得好好學習。
養生不僅要保養身體,也要修養內心。仁者壽,修仁德與養生異曲同工。品行端正者心胸豁達,生活中不易有不順之事,自然不易患病,沒有壓力,心情順遂,再加上生活規律,行走坐臥都注重合理適量,自然身體健康。儒家養生大道,學習用國學來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