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世紀傳媒 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叢書:艾灸療法治百病(第5版)》在前4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分上、下兩篇。上篇介紹艾灸療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包括艾灸療法的作用原理與功用、適用范圍,施灸材料與制作,灸法的種類與操作方法,常用施灸穴位及注意事項等;下篇重點介紹內科、婦科、兒科、男科、骨傷科、外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等190余種常見病的艾灸治療經驗和灸療保健術。
《名醫世紀傳媒 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叢書:艾灸療法治百病(第5版)》是作者長期臨床實踐和四代家傳師授經驗的總結,并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內容豐富,實用性強,適于基層醫務人員及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亦可供城鄉家庭自療保健之用。
上篇 概論
一、艾灸療法的源流與展望
二、艾灸療法的作用原理與功用
(一)作用原理
(二)功用
三、艾灸療法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一)適應證
(二)禁忌證和禁灸穴位
四、施灸材料與制作
(一)施灸之材料
(二)艾炷、艾條、藥條的制作
五、灸法的種類和操作方法
(一)灸法的種類
(二)灸法的選擇
(三)灸法的應用
(四)灸刺激強度與補瀉手法
(五)施灸的體位和順序
(六)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
六、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與主治
(一)十四經穴
(二)經外奇穴
七、灸瘡的處理及灸后調養
(一)灸瘡的處理
(二)灸后調養
八、艾灸療法的優點與注意事項
(一)優點
(二)注意事項
下篇 疾病的艾灸療法
一、內科疾病
感冒
中暑
頭痛
偏頭痛
三叉神經痛
瘧疾
發熱
中寒
霍亂
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
肺氣腫
肺結核
急性胃炎(嘔吐)
反胃
慢性胃炎(胃脘痛)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黏膜脫垂
胃下垂
胃擴張
胃神經官能癥
膈肌痙攣(呃逆)
冠心病
肺源性心臟病
心律失常(心悸)
高血壓
低血壓
高脂血癥
眩暈
失眠
嗜睡
中風(腦血管意外)
面神經麻痹
關節炎
腰腿痛
坐骨神經痛
脅痛
黃疸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脂肪肝
膽囊炎、膽石癥
膽道蛔蟲癥
急、慢性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
痢疾
腹痛
腹脹
腸梗阻
腎炎
泌尿系統感染
癃閉
尿失禁
糖尿病
肥胖癥
《名醫世紀傳媒 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叢書:艾灸療法治百病(第5版)》:
艾灸療法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于起源,在文字上可稽者,《內經》已有記載,如《異法方宜論》云:“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凜冽,其民穴居野外而酪食、藏寒生滿病,其治當灸焫。”灸焫,即灸法。說明灸法之發源,當自北方始,究其發明之時期,則無法考證。《中國針灸學》云:“推想灸法之起源,當在針術之前,發明取火之后,與砭石之應用或在同時。蓋石器時代,民皆穴居野外,病多創傷,風雨侵襲,病多筋攣痹痛,治宜灸焫,以得溫則舒,得熱則和,故當時發明砭石針炳之法,殆可謂出于自然。人具有自衛自治之本能,如身體酸麻疼痛,自然以手按壓,或取石片以杵擊,或就火熱以熏灼,或置燃燒物于皮膚,用種種之嘗試,求病痛之免除,每在無意識之中,獲得療法之方法。無數先民積長時期之自然經驗,知何種病痛宜砭石杵擊,何種疾病宜用火熱熏灼,并從經驗中得出施治的部位,流傳愈久,即成為砭石之法,灸焫之方,傳數千百年而至于今,遂為中國最古之療法。”說明灸法是通過這些零星、點滴的多次重復經驗,日積月累,逐漸發展而來,這便是灸法之起源。如在殷商甲骨文中有一個字,其形象為一個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著一撮草,很像用艾灸治病的示意。《孟子.離婁篇》云:“猶九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茍為不蓄,終身不得。”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有蓄艾蒿以備艾灸治療之用已很普遍,似成共識。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記載灸法較多,如云:“以艾灸癲者中顛,令爛而已。”指出艾灸頭頂百會穴以治疝氣,并要達到化膿才有好的療效。同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中指出了經脈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到《黃帝內經》一書中,多篇提到艾,指的就是艾灸法。如《靈樞 官能篇》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靈樞 經脈篇》也云:“陷下則灸之。”均說明當時灸法之盛行及艾灸的作用,它能彌補針刺的不足;它還具有調整陰陽、升陽舉陷的作用。《內經》中還記載了很多灸療經驗,如“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大風汗出,灸譩譆”“失枕……灸脊中”“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等,至今皆可效法。
隨著歷史的前進,灸法也在不斷發展,從單純的治療逐步地過渡到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形成與提高。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在強調藥治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灸法,《傷寒論》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條之多,且重點論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書中有“可火,不可火”記載,并提出“陽證宜針,陰證宜灸”的見解。三國時期出現的《曹氏灸經》是我國最早的灸療專著,是集秦漢以來灸療經驗之大成,為促進我國灸療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可惜因年代久遠,一般已難見其貌。葛洪《肘后備急方》突破了灸法只治虛寒證及作為康復手段,而用灸法治療猝死、五尸、霍亂、吐利等急癥,為搶救措施之用開創了先河。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已運用灸法預防霍亂,灸足三里穴健身,并發明使用瓦甑灸,為器械灸的發明打下了基礎。
唐代時期,灸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在醫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稱為“長壽灸”,可以防治疾病、強身健體而抗衰老。施灸以壯數,且多至幾百壯。并采用灸法預防傳染病,治療某些熱性病。同時還將艾灸和藥物結合運用于臨床,如隔蒜灸、隔姜灸、隔鹽灸、豆豉灸、黃蠟灸、黃土灸等,采用葦管灸治療耳病等,使灸法更加多姿多彩。這是灸法利用器械的鼻祖。此后,王燾在《外臺秘要》中介紹用灸法治療心疝、骨疽、偏風、腳氣入腹等病癥,擴大了適用范圍。《骨蒸病灸方》專門介紹灸療癆病的方法,使四花穴灸法流傳于后世。由此說明,唐代灸法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并有了專業灸師。
……
非常好的一套書,紙張印刷都很好,而且價錢便宜,非常值得收藏
商品部錯 快遞也可以 值得購買
質量很不錯的書 值得購買
印刷一般,中間有幾頁是空白頁,希望商家能免費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