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是一部專門以闡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要特色的古代軍事論著,為明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曾任大明軍師的劉基著,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在繼承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古典兵學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歷代戰爭實踐經驗所綜述和總結的內容豐富的軍事原則,從客觀實際出發,辯證地分析研究戰爭的思想方法,不僅對宋以后軍事思想的應用與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對今天研究現代戰爭規律及其指導原則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它采用以單音詞設條立目的編纂體例,以古代兵法為立論依據、以古代戰例為論證事例的論史結合、正反對比的著述方式,是現存古代兵書最早的,在我國軍事學術發展史上起著發凡啟例的重要作用。本書為精裝典藏本,經過全新譯注,超值放送,是收藏、研究、禮品之佳品。
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古代軍事典籍上起春秋,以戰講兵,兵家之大成;下訖五代,以兵論戰,戰例之典范明朝軍神劉伯溫傳世巨作,影響后世六百年軍事理論主線,全新超值精裝典藏本,全新譯注
卷一一計戰……………………………………………………(2)二謀戰……………………………………………………(6)三間戰……………………………………………………(9)四選戰……………………………………………………(12)五步戰……………………………………………………(15)六騎戰……………………………………………………(19)七舟戰……………………………………………………(23)八車戰……………………………………………………(24)九信戰……………………………………………………(27)十教戰……………………………………………………(30)卷二十一眾戰……………………………………………………(34)十二寡戰……………………………………………………(36)十三愛戰……………………………………………………(39)十四威戰……………………………………………………(41)十五賞戰……………………………………………………(46)十六罰戰……………………………………………………(47)十七主戰……………………………………………………(49)十八客戰……………………………………………………(52)十九強戰……………………………………………………(55)二十弱戰……………………………………………………(58)卷三二十一驕戰……………………………………………………(62)二十二交戰……………………………………………………(66)二十三形戰……………………………………………………(68)二十四勢戰……………………………………………………(70)二十五晝戰……………………………………………………(74)二十六夜戰……………………………………………………(76)二十七備戰……………………………………………………(77)二十八糧戰……………………………………………………(79)二十九導戰……………………………………………………(81)三十知戰……………………………………………………(83)卷四三十一斥戰……………………………………………………(88)三十二澤戰……………………………………………………(90)三十三爭戰……………………………………………………(93)三十四地戰……………………………………………………(95)三十五山戰……………………………………………………(98)三十六谷戰……………………………………………………(101)三十七攻戰……………………………………………………(102)三十八守戰……………………………………………………(105)三十九先戰……………………………………………………(108)四十后戰……………………………………………………(109)卷五四十一奇戰……………………………………………………(114)四十二正戰……………………………………………………(118)四十三虛戰……………………………………………………(120)四十四實戰……………………………………………………(122)四十五輕戰……………………………………………………(124)四十六重戰……………………………………………………(126)四十七利戰……………………………………………………(129)四十八害戰……………………………………………………(130)四十九安戰……………………………………………………(133)五十危戰……………………………………………………(136)卷六五十一死戰……………………………………………………(142)五十二生戰……………………………………………………(146)五十三饑戰……………………………………………………(147)五十四飽戰……………………………………………………(149)五十五勞戰……………………………………………………(151)五十六佚戰……………………………………………………(153)五十七勝戰……………………………………………………(155)五十八敗戰……………………………………………………(157)五十九進戰……………………………………………………(159)六十退戰……………………………………………………(162)卷七六十一挑戰………&
一計戰[概述]《計戰》是《百戰奇略》的開宗首篇,它取義于《孫子兵法?計篇》,著重從戰略高度闡述實地戰爭謀劃對于贏得作戰勝利的重要性。這里的“計”與原文中的“計料”義同,是分析、判斷情況的意思。戰爭是敵對雙方在一定客觀條件下,運用主觀指導的一種以武力解決勝負的斗爭活動。戰爭雙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戰勝對方,必須首先分析和研究敵我雙方的各方面情況,并根據這種客觀實際,制訂出正確的作戰計劃和軍事部署。只有使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才能較多地打勝仗。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且進一步揭示了“用兵之道,以計為首”的道理,這是非常可貴的思想。本篇所舉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討論天下大勢而傳為歷史佳話的《隆中對》,乃是我國古代戰爭謀劃發展史上的突出典型之一。當時,諸葛亮依據對曹操、劉備、孫權三方以及劉表、劉璋等關于政治、軍事、經濟、地理諸種條件的精辟分析,為劉備的生存與發展制定了“聯孫抗曹”的總戰略。為了實現這一戰略計劃,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發展,奪取荊、益二州以建立穩固基地,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加強實力;然后待條件成熟時,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奪取中原,統一中國。顯然,這是一個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既穩健而又有進取精神的戰略構想。劉備后來雖因條件所限而未能實現統一中國的計劃,但他的確是依據諸葛亮“聯孫抗曹”的戰略謀劃,建立了蜀漢政權,成為三足鼎立者之一。[原文]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后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①漢末,劉先主②在新野③,三往求計于諸葛亮④。亮曰:“自董卓⑤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⑥比于袁紹⑦,則名微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⑧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⑨據有江東⑩,已歷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之輔,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阜國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覽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帥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計。[注釋]①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②劉先主:即三國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東漢遠支皇族,字玄德。謚昭烈皇帝,史稱“先主”。③新野:諸本皆作“襄陽”,與史載相違,今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校改。④諸葛亮: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字孔明。⑤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字仲穎。漢靈帝時,任并州牧。靈帝死后,他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自為太師,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后為司徒王允等人設計所殺。⑥曹操:(155—220)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譙縣(今安徽亳縣)人,字孟德,小名阿瞞。⑦袁紹:東漢末封建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字本初。⑧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這里指漢獻帝劉協。⑨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今屬浙江)人,字仲謀。⑩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東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口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岸地區為江東。三世:指孫堅(孫權父)、孫策(孫權兄)、孫權三世。荊州:漢武帝時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一部分地區。東漢沿襲西漢地域,治所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漢、沔(miǎn):即今之漢水。古時,漢水有二源,北源為沔水,西源稱漢水。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帶,即今廣東、廣西一帶。吳、會:東漢時分會稽郡為吳郡、會稽二郡,合稱“吳會”,其地轄今江蘇、浙江地區。巴、蜀:即巴郡、蜀郡,轄境為當今四川地區。其主:指荊州統治者劉表。益州: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云南、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高祖:指漢高祖劉邦。劉璋:漢光武帝劉秀之子,中山王劉焉的后代,字季玉,繼其父職為益州牧。后劉備率軍入川,劉璋出降。張魯:東漢末天師道首領。阜: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原作“殷”;《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太祖趙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時改“殷”為“阜”。覽:通“攬”,采摘、收取的意思。戎:我國古代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之一。越:我國古代對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宛、洛:即今河南南陽、洛陽地區。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陜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因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簞食壺漿: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眾慰勞所愛戴軍隊時用以犒獻的酒飯食物。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譯文]大凡用兵作戰的法則,一般將戰略謀劃放在及時位。在尚未開戰之前,首先要判明將帥賢明愚鈍,敵人力量的強大與弱小,兵員數量的多少,戰區地形的險峻和平坦,糧草的供應是否充足。只要把敵我雙方這些基本情況都了解清楚,然后再出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恰如《孫子兵法》所說:“高明的將帥在指導作戰時都會有一套很好的法則:判斷敵軍的實際情況,研究作戰取勝的策略,對作戰地形和道路遠近進行詳細的考察。”東漢末年,劉備屯兵新野時,曾經三次親往隆中拜訪諸葛亮,向他請教興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大計。諸葛亮說:“自從董卓進京專權以來,豪杰之士紛紛起兵,稱雄一方,因此地跨州郡的割據者一時之間數不勝數。曹操跟袁紹相比,名望低微,實力弱小。但是曹操終能戰勝了袁紹,由弱者變為強者。這不僅僅是因為天時的便利,也是謀劃正確的結果啊。現在曹操已經擁兵百萬,挾制皇帝向四方諸侯發號施令,實在不能夠直接和他較量。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占有江東,統治時間歷經三世,地形險要,民心歸附,賢能的人都愿意輔佐他,可以作為今后的盟友,而不可以圖謀。荊州北方有漢水、沔水作為屏障;南方臨海,資源非常豐富;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邊通往巴郡、蜀郡。真是一個適合用兵的要地啊,但荊州太守劉表卻不能守住它。這或許就是上天贈送給將軍的,你有意于占據此地嗎?益州地勢險要,土地廣袤肥沃,物產豐盈,天然富饒,高祖就是依托這里而成就了漢室帝業。益州牧劉璋昏庸無能,張魯又在北邊虎視眈眈。雖然益州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但劉璋不知愛惜民力,有才能的人都對他很失望,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將軍你是大漢皇室之后,信義廣播四海,并且廣募天下英豪,求賢若渴。如果將軍占領荊、益二州,占據險要的地勢,對西邊和南邊的少數民族都友好相處,對外和孫權結盟,對內勵精圖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你就可以乘機派遣一員大將率領駐扎在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地區挺進。將軍親自率領益州兵馬北上,行軍途中所過州縣的百姓,有誰不敢爭先恐后地擔著豐盛酒食來迎接呢?如果真能做到這些,那么,將軍一統天下的大業就能夠成功,漢朝統治也就可以復興了。”劉備聽后非常高興:“說得太好了!”劉備后來為興復漢室所采取的策略,果然是根據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二謀戰[概述]本篇以《謀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本篇引自孫子“上兵伐謀”一語,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換言之,也就是運用謀略打破敵人的戰爭企圖,把戰爭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達到孫子所強調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目的。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說不以兵力直接與敵人交戰而又能夠戰勝敵人。可以認為,這是孫子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但是,必須看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力量上處于優勢,形勢非常有利,并且有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主觀指導,才有可能不經流血犧牲而達成“全勝”這一理想目標。春秋時晉平公為了進攻齊國,先派范昭考察齊國政情。齊相晏嬰運用其智謀于宴飲之間挫敗了范昭的多次挑釁,從而阻止了晉國即將攻齊的戰爭圖謀。這可以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個例證。晉國之所以打消進攻齊國的戰爭企圖,固然是晏嬰以其聰明才智和計謀挫敗晉使范昭肆意挑釁的結果,但也不能不看到,齊國自桓公開創的霸主地位,雖然到了景公時期已經喪失,但齊國仍不失為中原大國之一。晉平公要發動攻齊戰爭,對此是不能不有所顧忌的。這也正是他首先派人考察齊國政情,爾后決定進攻與否的根本原因。[原文]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謀①。春秋時,晉平公②欲伐齊,使范昭③往觀齊國之政。齊景公④觴⑤之。酒酣,范昭請君之樽酌⑥。公曰:“寡人之樽進客。”范昭已飲,晏子⑦徹⑧樽,更為酌。范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⑨曰:“能為我奏成周之樂⑩乎?吾為舞之。”太師曰:“瞑臣不習。”范昭出。景公曰:“晉,大國也。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觀范昭非陋于禮者,且欲慚吾國,臣故不從也。”太師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范昭歸報晉平公曰:“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得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仲尼曰:“不越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注釋]①上兵伐謀: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②晉平公:春秋晉國國君,悼公之子,姬姓,名彪,前557年到前532年在位。③范昭:春秋晉國大夫。④齊景公:春秋齊國國君,莊公之弟,姜姓,名杵臼,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⑤觴(shāng):古代盛酒器。這里作動詞,以酒招待的意思。⑥樽酌:樽(zū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飲酒的意思。⑦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大夫,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字平仲。⑧徹:通“撤”。⑨太師:同“大師”,中國古代樂官名。⑩成周之樂:諸本皆作“成周公之樂”,與史載不符,故據《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東都。成周之樂,謂周天子之樂曲。瞑臣:謂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晉國著名樂師師曠生而目盲,善辨聲樂。齊國樂官太師以“瞑臣”自稱,自謙之意,未必也是盲人。仲尼:即孔子。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者。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時用以載牲的禮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這里指筵席。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五》。[譯文]凡是敵人對我方開始有戰爭圖謀的時候,我方都要及時運用謀略來拆穿它,使他們的陰謀無法得逞,從而不得不屈服。《孫子兵法》說:“用謀略挫敗敵人的圖謀,是用兵的上策。”春秋時,晉平公想要討伐齊國,就派大夫范昭前去觀察齊國的政治形勢。齊景公設宴款待范昭。酒興正酣的時候,范昭竟提出希望用齊景公的酒杯喝酒。齊景公說:“用我的酒杯給客人斟酒吧。”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之后,想要換齊景公的酒杯斟酒,晏子立馬撤掉齊景公的酒杯,仍用范昭的酒杯給他斟酒。范昭假裝醉酒,不高興地跳起舞來,并對齊國太師說:“你可以為我演奏一支成周的樂曲嗎?我打算隨樂起舞。”太師說:“瞑臣不曾學過。”范昭悻悻地離開了。齊景公不高興地責備臣下說:“晉國是個大國啊!晉平公派人來觀察我國的政局,現在你們觸怒了大國使臣,這如何是好?”晏子說:“范昭不是不懂得禮法,而是故意羞辱我國,因此我不能服從您用您的酒杯給他斟酒的命令。”太師說:“成周之樂乃是天子的樂曲,只有天子才能隨樂起舞。而范昭不過是晉國的一個大臣,卻想隨著天子之樂起舞,因此我不能為他演奏。”范昭回到晉國后,向晉平公報告:“齊國不能去討伐。我想要羞辱齊景公,這種意圖被晏子看穿了;想要冒犯禮法,又被他們的太師識破。”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贊嘆說:“僅僅在筵席上就能制敵于千里之外,這說的就是晏子。”三間戰[概述]本篇以《間戰》為題,旨在從戰略高度著重闡述使用間諜在戰爭中的作用。戰爭的歷史經驗表明,要戰勝敵人,必須做到“知彼”,摸清敵情;而要做到“知彼”,必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進行周密的敵情偵察。在偵察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派遣間諜偵察敵情,便成為兵家經常采用的一種有效手段。北朝時期的北周大將韋孝寬,就是以善用間諜而著稱于世。在北周與北齊的對抗中,他采取派間諜入齊和收買齊人為間諜等手段,不僅隨時掌握了北齊的內情和動態,而且離間了齊后主與齊相斛律光,誘使齊后主殺害了“賢而有勇”的斛律光,為后來北周出兵滅亡北齊、統一北方,掃清了障礙。[原文]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后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法曰:無所不用間也①。周將韋叔裕②,字孝寬,以德行守鎮玉壁③。孝寬善于撫御,能得人心,所遣間諜入齊④者,皆為盡力。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賂者,遙通書疏⑤。故齊動靜,朝廷皆知之。齊相斛律光⑥,字明月,賢而有勇,孝寬深忌之。參軍曲嚴,頗知卜筮⑦,謂孝寬曰:“來年東朝⑧必大相殺戮。”孝寬因令嚴作謠歌:“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⑨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潰,槲木不扶自立⑩。”令諜者多赍此文遺之于鄴。齊祖孝正與光有隙,既聞,更潤色之。明月卒以此誅。周武帝聞光死,赦其境內,后大舉兵伐之,遂滅齊。[注釋]①無所不用間也:語出《孫子兵法?用間篇》。②韋叔裕:北周杜陵(今陜西長安縣)人,字孝寬。善用兵,有戰功。北周武帝時,官至大司空、上柱國。③玉壁:北周軍事重鎮,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④齊:即北朝之一。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⑤書疏:即“書翰”,書札之類;這里指書面情報。⑥斛律光:北齊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字明月。出生將門,善騎射,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爭。官至左丞相。后因周將韋叔裕施離間計,為齊后主高緯疑忌所殺。⑦卜筮:古時一種占卜的迷信活動,以龜甲占卜吉兇的稱“卜”,以蓍草占卜吉兇的稱“筮”。⑧東朝:指北齊。因北齊位于北周之東,故稱。⑨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計十斗)為一斛,影射斛律光之“斛”;明月,即斛律光的字;長安,即北周的都城。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斛律光要當皇帝,并將歸順北周。⑩高山不推自潰,槲木不扶自立:“槲木不扶自立”句,《周書?韋孝寬傳》原作“槲樹不扶自豎”,《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改“豎”為“立”。高山,喻指北齊高氏政權;槲木,喻指斛律光。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北齊高氏統治即將垮臺,斛律光就要取而代之。鄴:北齊都城,位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祖孝正:《周書?韋孝寬傳》原作“祖孝徵”,《百戰奇法》原作者援引時因諱宋仁宗嫌名(禎)而改“徵”為“正”。周武帝:即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公元577年,他乘北齊國勢衰微,出兵一舉滅齊,統一了黃河以北地區,為其后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本篇史例出自《周書?韋孝寬傳》。[譯文]大凡要出兵征戰,首先一定要派遣間諜秘密探訪,弄清楚敵軍人數多寡,力量的虛實,部隊的動靜行蹤,仔細分析之后出兵進攻,就會大功告成,無往不勝。《孫子兵法》說:“對敵作戰,無處不使用間諜。”北周名將韋叔裕,字孝寬,他有為人稱道的德行,因此能夠長期鎮守玉壁城。他對待將士寬厚仁和,善于安撫和駕馭,因此很得軍心。他派遣去北齊的間諜,都能為他賣命,盡心盡力搜集情報。也有的北齊人被他重金收買,從遙遠的地方給他送來情報。因此,無論北齊有什么風吹草動,北周朝廷都十分清楚。北齊左丞相斛律光,字明月,賢明而又勇武,是韋叔裕非常忌恨的一個對手。參軍曲嚴精通占卜,他對韋叔裕說:“明年齊國一定會因為互相殘殺而朝政大亂。”韋叔裕聽后讓曲嚴編造歌謠說:“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百升”隱喻斛律光。又說:“高山不推自潰,槲木不扶自立。”等到歌謠編好之后,他命令間諜攜帶大量傳單,到齊都鄴城散發。北齊尚書左仆射祖孝正與斛律光有矛盾,他看到這份傳單之后添油加醋地告訴了齊后主高緯。斛律光因此被殺。北周武帝宇文邕聽到斛律光被殺的消息,立即在全國頒布大赦令,之后又出動大軍滅掉了北齊。四選戰[概述]本篇以《選戰》為題,旨在闡述選拔和編組先鋒部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兵無選鋒曰北”系出自《孫子兵法?地形篇》,所謂“選鋒”,就是由選拔和訓練出來的精兵猛將組成的先鋒隊;“北”者,敗也。意思是,打仗不選精銳部隊擔任先鋒打頭陣,作戰就要失敗。戰爭,就其全過程來說,是由一系列戰役戰斗組成的。首戰的勝負,往往關系和影響整個戰爭的征程。而先鋒隊又是首戰的主要擔當者。因此,挑選什么樣的將領和部隊充當先鋒,直接關系到首戰的成敗。所以,歷代兵家都十分重視和強調搞好“選鋒”問題。三國時期的曹操便是一個比較善于“選鋒”的著名軍事家。曹操征討烏桓時在白狼山的戰役中,就充分體現出他“選鋒”的獨特眼光來。他在前有敵兵,天時地利都不占據有利的情形下,果斷挑選張遼為前鋒,打烏桓一個措手不及,大獲全勝。此戰,曹操在作戰指導上的成功之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能適時選派得力戰將率領精兵作先鋒打頭陣;二是能正確選擇進攻時機,乘“虜陣不整”之隙,立即發起猛烈攻擊,結果收到“亂而取之”的作戰效果。[原文]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我志,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曰北。①建安十二年,袁尚、熙②奔上谷郡③,烏桓④數入塞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無終⑤;秋七月,大水潦,傍海道路不通。田疇⑥請為向導,操從之,率兵出盧龍塞⑦,水潦,道不通,乃塹山堙谷⑧五百余里,經白檀⑨,歷平剛⑩、鮮卑庭,東陷柳城。未至二百里,虜方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操輜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懼。操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余萬口。[注釋]①兵無選鋒曰北: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②袁尚、熙:即袁紹之子袁尚、袁熙。③上谷郡:古郡名,戰國燕置。東漢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該郡轄境相當于今河北張家口、小五臺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西,以及內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區。④烏桓:古族名。亦作“烏丸”。屬東胡族一支。秦末,東胡被匈奴擊敗后,部分遷烏桓山,因以為名。漢武帝后,依附漢朝,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⑤無終: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薊縣。⑥田疇:東漢無終人,字子泰。好讀書,善擊劍。曹操北征烏桓,他隨軍任司空戶曹掾。⑦盧龍塞:古關塞名,故址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帶。⑧塹山堙谷:謂開山填谷。⑨白檀:古縣名,西漢置。故城在今河北承德西。⑩平剛:漢時為右北平郡郡治,故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鮮卑庭:即鮮卑人管轄地區。秦漢時,其轄地在今東北西喇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柳城:古縣名,西漢置。故址在今遼寧朝陽南。蹋頓:東漢遼西郡烏桓族首領。單于(chán yú):即匈奴、鮮卑、烏桓等胡族較高首領的稱號。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圖山,位于今遼寧凌源東南。卒(cù):同“猝”,意謂突然。張遼:曹操的大將。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先從呂布,后歸曹操。作戰勇敢,數有戰功。官至征東將軍,封晉陽侯。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及時》。[譯文]大凡與敵人作戰,一定要選拔勇將精兵,編組排練之后使他能夠勝任先鋒。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士氣,鼓舞我軍斗志;一方面可以挫敗敵人威風。恰如《孫子兵法》所說:“打仗的時候,如果不選用勇將精兵擔任先鋒,就會失敗。”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尚、袁熙逃往上谷郡,多次引導烏桓進兵關塞,禍害關內百姓。曹操忍無可忍之后,決定率軍征伐。同年夏季五月,部隊已經行進到無終(即今天天津市薊縣)。秋季七月的時候,天降大雨,洪水泛濫,沿海道路都被淹沒了,不能通行。隨軍司空戶曹掾田疇請求擔任向導,曹操同意了。在田疇的引導下,大軍行走出了盧龍塞。塞外的道路都因為洪水隔絕不通,一路上五百多里只好開山填谷,經過白檀和平剛,過鮮卑領地,向東攻陷了柳城。距柳城已經只有二百里的時候,敵人才發現曹軍。袁尚、袁熙和烏桓單于蹋頓,以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及大臣等人率領數萬騎兵與曹軍對決。八月,曹操率軍登越白狼山,在途中突然和敵人相遇。袁軍兵多將廣,聲勢大盛,而曹軍因為輜重都留在后面,披掛鎧甲的人很少,因此將士們都很害怕。曹操登高遠眺觀察敵情,高興地發現敵軍陣勢混亂,于是命令軍隊出擊,并令猛將張遼擔任先鋒。結果敵軍大敗,蹋頓及眾多著名首領都被斬殺,二十多萬胡、漢部眾選擇了投降。
書不錯,劉基是我們安徽的人,研究他很多年了,這個書當然要看。
我覺著這跟孫子兵法差不多啊,像某個人做的摘抄筆記,內容就算了。裝幀的話,感覺像面向小學生的普及本,沒有收藏的價值。想收藏的同學找其他版本的吧。
0年來一直在當當買書,這兩年售后很好,發貨速度也快。就是包裝還有待改進。
內容和中華書局那個差不多,裝幀要好一些,主要是還便宜。
書籍收到了,非常好,感謝貴店。 服務也是一如既往的很好,祝愿生意興隆! 我會持續合作。
看到了很多教科書外的內容,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量,很全面的描述。
買了這個系列的很多書,都是一個風格,想來是個大系統,咱們國家應該多出點傳統的東西了。
帝師心血之作,看了好多版本,這個也必然是要收藏的。
兒子最近喜歡看這些東西,說以后 要讀軍校,還以為他看不進去這種書。
買給老爹看的,他戎馬一生,現在喜歡研究理論,當當的折扣給力。
每例先講原理再引用歷史上一戰例來說明,老劉也真有意思。
裝幀很精美,基本上沒看到過比這個版本更好的裝幀,以前的都是大黑皮,為這個也要收藏。
就想買這個版本的百戰,當當的比較合適,所以剁手。
帝王之師,劉伯溫的大作,計戰,謀戰,間戰,選戰……100種,讀后再做評論,是否劉基真作也就了然于胸
很難得的版本,這本書本來出版的廠家就少,所以果斷收藏,硬皮,有注釋和譯文,好評
將軍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終不還!劉伯溫大作!值得收藏。
新時代的中國人不是應該摒棄傳統文化而崇尚于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后世學習傳揚,西方文化與之相比怎能堪稱文化
基本算是國內歷史上高水平的軍事理論書了,有研究的價值。
軍事理論研究的必讀范本,雖然有些觀點在今日已經過時,但還是很有看頭。
經典不必多說。看兵書對于普通人來說只有觸類旁通一個目的。對于孫子那種深奧的書來說,這書更像成功者大全一樣。
不愧是集古代軍事大成的神作啊,好多年前就看過。
配有詳解且易懂,是一本不錯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
《百戰奇略》對于各種不同的戰法做了具體分析,且理論精辟,入木三分,對于我這個軍事理論愛好者來說是很有價值的讀物。
百戰奇略不是大眾化的讀物,但每個研究軍事的都應該讀讀它,看看我們老祖宗的智慧。
《百戰奇略》是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的軍事理論著作,只看是劉伯溫的大名,這書就值得一看。
《百戰奇略》探討具體的作戰方法和原則,這與一般空談軍事理論的著作截然不同,值得一讀。
趁著休假,讀了讀,很好!一直在當當買書,評論也為了積分!但東西確實非常不錯!!!雖然自己已經不是學生了,但卻發現,現在來看些書和以往大不相同,錢花在這里也分外值得,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百戰奇略》是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作者劉基(1311-1375),字伯溫,明初軍事謀略家。《百戰奇略》不僅繼承和發展廠我國古代的軍事思想,而且搜集和存錄了大量古代戰爭戰例資料。它搜集了自春秋迄五代1645年間散見于21種史籍的各種類型的戰例百則,并且這百則戰例,大多都有戰爭發生的時間和資料來源,為后人檢索戰爭資料,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史,提供了極大方便。
與《孫子兵法》齊名的古代軍事典籍上起春秋,以戰講兵,兵家之大成;下訖五代,以兵論戰,戰例之典范明朝軍神劉伯溫傳世巨作,影響后世六百年軍事理論主線,全新超值精裝典藏本,全新譯注
這樣的書,不說里面的內容的價值,就算書本印刷成本都不止哈。非常喜歡,廣傳文化,是善事啊!里面內容和現代戰爭想去甚遠,但是有些思想和方法還是值得揣摩的。也能體悟下劉基的思想啊,傳說他既有諸葛亮之神機妙算也有張良的治世韜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