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吸引了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味蕾。面食為何會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東西方深得人心的大眾美食?最早是什么人發明了面條?最初的面條又會是什么模樣?為什么面條是條狀的?個中玄機竟然能從木乃伊的面具中窺出蛛絲馬跡?面條是怎樣走進意大利而被稱為pasta?對日本僧侶來說,面條又是怎樣一種特別的佳肴?為了解開這些謎團,攝制組走遍中國大陸、烏茲別克斯坦、韓國、日本、越南、泰國、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歐亞十幾個國家,以各種確鑿的考古證據和文獻資料,展示了面條——這一承載人類三千年文明的古老食物所走過的奇妙之旅!
《面條之路》專治看罷《舌尖上的中國》后的不滿足感,更具文化深沉度。
內容改編自第36屆韓國廣播大獎中榮獲數項殊榮的紀錄片《面條之路》。該片在熱映期間便已經向全球10余個國家發行銷售,受到了高度關注。在中國,該紀錄片在《舌尖上的中國》熱播期間,受到網友們的熱烈追捧。該紀錄片在香港同樣大行其道,大名《絕世好面》。
這部紀錄片由籌備至拍攝歷時三年,攝制組走遍中國大陸、烏茲別克斯坦、韓國、日本、越南、泰國、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歐亞十幾個國家,以各種確鑿的考古證據和文獻資料,展示各地面食文化。從面條的傳播,反應出中國飲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書中除紀錄片中的內容,還收錄了在片中未能播出的故事和照片,這些內容又重新編織成了一部嶄新的探索之旅。
本書作者李旭正,韓國KBS電視臺紀錄片《面條之路——傳承3千年的奇妙飲食》的導演。《面條之路——傳承3千年的奇妙飲食》在亞太廣播電視聯盟主辦的ABU獎評選中,獲得了紀錄片類大獎。2009年5日在蒙古烏蘭巴托歌劇院舉行了頒獎典禮。
序言 漫長旅途的開始
及時部分 尋找小麥和面條的起源
質疑"最古老的面條"
專家眼里"最古老的面條"
烏魯木齊的24小時
見到面條的祖先
前往吐魯番
火焰山的干尸墓穴
火焰山的面條和拉條子
專家對火焰山面條文物的意見
2500年前面條主人的真實身份
第二部分 在中國綻放的面條文化
當火焰山面條遇上中國漢族
有趣的"蠻夷"飲食——西安的胡食
曖昧的小麥中國起源說和未完成的面包
改變面食文化的中國湯文化和蒸食文化
重現中國最古老的面條"水引餅"
中國面條的圣地—山西省和煤炭
宋朝,面條文化的鼎盛時期
第三部分 亞洲廚房的面條
崇拜大米靈魂的廣西人
在云南取得重大收獲
相似的傣族米線和素攀武里米線
在泰國扎根的中國米線
探索隱秘王國不丹的理由
驚險的本塘行
山西面條機和本塘面條機
專家對不丹面條發源的意見
韓國漢江以北,壓面機做的蕎麥面條
漢江以南,小麥刀切面
中國面條文化的傳道師——韓國僧人
傳播中國面條文化的日本僧人
永平寺——日本精進料理的中心
永平寺面條帶來的短暫"解放"
制粉技術的發展引領日本面條大眾化
三面三色,日本面條故事
烏冬面敗走"麥"城?
面條成為江戶的快餐
第四部分 意大利面史詩
威尼斯狂歡節說意大利面
傳播意大利面的不是馬可波羅
意大利面來自伊斯蘭?
中國的面條,來到意大利
意大利面,在那不勒斯華麗起飛
飛向宇宙的游牧民食物
后記 永恒的面條之路
序言
漫長旅途的開始
2005年6月,我在遙遠的英國倫敦,正為了一部紀錄片的海外外景拍攝而焦頭爛額,來不及吃早餐的我,饑腸轆轆,肚子咕咕叫個不停。但千里迢迢來到英國,我可不想隨便將就,所幸同行的工作人員跟我想法一致,大家決定先忍一忍,一起去找家好吃的飯店。在倫敦市區搜尋了大概20分鐘,看到百步外有家餐廳,雖然已過了午餐時間,卻依然是人頭攢動。定睛一看,竟是一家"面吧"。
"面吧"?
在韓國都不常見的面館,竟然出現在英國倫敦的市中心,讓我覺得驚奇。走進"面吧",驚奇感就更強烈了,東洋風情的裝修十分現代,氛圍極佳,菜單上寫滿了各式亞洲面條,英國人正別扭地使著筷子,認真吃著碗里的面條。他們似乎很了解"用筷子吃面條才正宗"的真諦,放棄了熟悉的叉子,使起了筷子,對他們來說可不是一般的辛苦。
最讓我驚奇的是"面吧"內的擺設,桌子排成長長的一排,像個學生食堂。營業高峰期,不得不與陌生人面對面坐著吃面條。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眼前分明是摩登的都市風情,腦海里卻驀然浮現出中國農村大家庭圍坐成一桌吃飯的景象。
對于重視私人空間的西方人來說,這樣的擺設很不合常規。盡管如此,店內用餐的英國人卻習以為常似的,與未曾謀面的陌生人面對面坐著,津津有味地吃著面條。看到這番景象,想到自己雖然身在異國,卻有能夠面對面一起吃飯的同伴,不禁心生感激之情。
"想吃點什么?"
就在我環顧"面吧"而走神的時候,店員向我走來。這位店員不僅長相帥氣,嗓音充滿磁性,還親切又耐心地回答我們對菜單的疑問,連我們有些愚蠢的問題,也都非常有禮貌地一一解答。比如我問他:
"倫敦人喜歡吃面條嗎?"
坐在賓客客如云的"面吧"里,竟然還提出這種問題,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但帥哥店員沒有流露出一絲不耐煩的神情,笑著答道:"是的,英國人經常吃面條,我們店里賣得好的就是面條。"還真是,菜單上除了面條以外,還有炒飯和咖喱飯等飯食,但店內客人十個人中有七個人是在吃面條。
亞洲的面條能在倫敦大受歡迎,獲得成功,實在令人驚訝。不久之前,最堅定的保守主義者英國人一度堅持,亞洲面條是對健康有害的便宜貨,不值得吃。如今,就在這個足以與東京、紐約、巴黎并稱"美食天堂"的英國倫敦,面條能夠占據一席之地,成為新的飲食潮流,可以稱得上是面條的"新生"。
看著人頭攢動的"面吧",我思維不禁活躍起來,本應出現在"唐人街"或"小東京"內破舊餐廳的亞洲面條,是如何進駐倫敦中心與品質飲食享受同等待遇,又是如何征服了口味刁鉆的英國人呢?
是因為低廉的價格嗎?一碗面大概賣5、6英鎊,這在物價高昂的倫敦的確算得上便宜。
但面條僅憑價格優勢要在倫敦掀起熱潮,恐怕沒有那么容易。那么,只是一時的流行嗎?也不是沒有可能,口味這種東西,也是有流行的,真是這樣的話,這個摩登的"面吧"遲早有24小時會門可羅雀,最終關門大吉。不過目前看來,這股熱潮恐怕沒那么快消失。在匯集了各地美味的倫敦,美食間的競爭"甜蜜而又殘酷",競爭過程中,面條反而被不斷賦予新的意義。看起來,"面條熱潮"會持續相當長時間。
就在我陷入沉思,浮想聯翩時,我點的傳統日本拉面被端了上來。好一會兒,我都沒能回過神來,幾乎忘了餓得咕咕叫的肚子,只是呆呆地望著碗里的面。
雖然面條似乎和倫敦不太相稱,"面吧"里卻有這么多西方人坐成一桌吃面,眼前這碗面湯里互相纏繞的面條是那么的奇妙。我突然對這種食物產生了強烈的好奇,這種在亞洲,又在倫敦的中心生根發芽、廣受歡迎的食物,實在是充滿了奧妙。
"地球上最古老的面條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在哪里,又是誰做出了面條?"
"為什么會做出面條這樣神奇的食物呢?"
"面條是如何傳遍世界的呢?"
我對面條幾乎一無所知,這么多問題,沒有一個能給出自己滿意的答復,而面條里一定蘊藏了無數的秘密。如果有機會像叢林探險一般,去揭開秘密、追尋答案,肯定會有不得了的結果。一種沒來由的自信心油然而生。
中國面條文化的傳道師——韓國僧人
"面"這個詞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在韓國古代文獻中的呢?統一新羅時期的文獻里還看不到"面"的蹤影,直到高麗時代才出現,最早在1123年宋朝使臣徐兢訪問高麗后寫的游記《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記載高麗朝廷接待徐兢的菜肴時提到:
"食味十品,而面食為先。"
但一些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書中出現的"面"不一定是面條,倒不如說是"面食"。他們的根據也來自于同一本書——《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高麗時代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里記載高麗小麥產量極少,從山東半島進口,小麥價格昂貴。所以可以知道,高麗時代韓半島的小麥產量很少,應該很難發展面條文化。《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里出現的`面`就不一定是面條,可能只是中國的某種面食。"一位學者說。
那么,有面條含義的"面"的記錄出現在哪個年代呢?
學者普遍認為,朝鮮時代才開始出現關于"面"的記錄。朝鮮時代的文獻中多次提到面條,宮廷料理研究院韓福麗院長主張,文獻里最早出現的面條應該是綠豆面條。
"蕎麥面是韓國代表面條,所以很多人以為韓國最古老的面條食材就是蕎麥,其實史料中最早出現的韓國面條是綠豆面條,綠豆淀粉特別適合做面條,朝鮮時代初期的文獻中有不少用綠豆淀粉做面條的記錄。"
在韓福麗院長的幫助下,我們來到位于首爾市鐘路區的宮廷料理研究院庭園里,重現史料中綠豆面條的制作過程。
首先,用泡過水的綠豆放在旋轉式石磨里打磨,直到淀粉都沉淀在石磨底部;然后用勺子把綠豆淀粉一點一點刮下來,放在鋪了一層宣紙的籃子上風干,制成綠豆粉團;接著,把水和綠豆淀粉以2:5比例混合成淀粉水;再把少量淀粉水放進一個稍扁的碗里,讓碗的底部接觸到沸水的水蒸氣,進行蒸餾;等綠豆淀粉稍微凝固,再放進沸水里煮熟。這樣做出來的面片又薄又透明,透過面片甚至能看到我的手。
接著,邊用冷水沖洗,邊把面片從碗底揭起,瀝干后疊起來,用刀子切成條狀。切好的面條分別放入五味子湯和炒芝麻湯,放入五味子湯的面條被稱為"著面",放入芝麻湯的被稱為"土醬綠豆面"。這種烹飪法詳細記載于《飲食知味方》一書中。《飲食知味方》是1670年(朝鮮玄宗11年)朝鮮儒學家李時明夫人安東張氏寫成的,是全東亞及時本由婦女撰寫的烹飪書,也是及時本韓文烹飪書。這本書與以往的烹飪書不同,非常詳細地記載了各種菜肴的烹飪方法,是研究17世紀中期韓民族飲食文化的寶貴文獻。
《飲食知味方》中除了著面和土醬綠豆面,還提到另外一種綠豆面條叫做"匙面"。"匙面"是把與水混合后缺乏粘性的綠豆淀粉,放入帶孔的水瓢,擠壓出面條后在沸水中煮熟,和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中做粉餅的方法一樣。
有的學者推測,匙面是冷面的原型。因為用綠豆淀粉做成的匙面缺乏粘性,為了增加粘性,在綠豆粉中加入蕎麥粉或面粉做成的就是冷面。
韓民族接受了從中國傳入的面條文化,與本土飲食文化巧妙結合,創造出各種韓國特色的面條。
那么,是誰把中國的面條文化帶到韓半島的呢?
很多學者主張,很有可能是韓國僧人。我們雖然不確定《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里的"面"是不是"面條",但明確地知道這本書寫于宋朝時期,也就是韓國的高麗時代。當時中韓往來頻繁,有不少高麗僧人到信仰佛教的中國留學,和現在韓國學生到中國留學沒有兩樣。高麗僧人是韓國最的人才,也是易于接受外來文明的上流階層。宋朝面條就像現在的麥當勞一樣,隨處可見又非常受歡迎,所以當時到中國留學的韓國僧人肯定也吃過面條。在中國長期享受面條美味的僧人們,回韓國后又怎會不懷念呢?
所以,去過中國留學的僧人們回韓國后,因為懷念面條的滋味,開始自己做面條吃,后來面條由寺院傳到宮廷,再傳到一般人家。韓福麗院長也同意這個看法,她說:
"當時高麗也信奉佛教,王公貴族們常到寺院祈愿國泰民安,而寺院肯定會盛情款待他們,對吧?我估計僧人會端出面條來接待他們,一是因為王公貴族們肯定沒有吃過,二是因為僧人們認為面條是寺院頂級美食。王公貴族們在寺院吃了面條,回到宮廷后,肯定會命令下人做出類似的東西來吃,才傳到尋常老百姓家。所以,韓國最早開始做面條吃的很有可能是寺院。"
除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高麗史》中也有類似的記錄。《高麗史》是朝鮮時期世宗王授命金宗瑞和鄭麟趾撰寫的高麗歷史書籍。兩本文獻中都提到,面是高級菜肴,寺院內有售。當然,還沒有確切證據證明書中提到的"面"是指面條還是面食,但至少可以得知寺院內有人用小麥做成食物,并作為商品銷售。
寺院里是如何做面條吃的呢?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來到位于韓國慶尚北道清道郡云門面的云門寺。云門山腳下的云門寺是典型的尼姑庵,韓國著名史書《三國遺事》的作者一然(高麗僧人)曾經在此借居創作。
經過一條茂密的松林路,氣勢宏偉的云門寺出現在我們眼前。云門寺處于平地,不過大部分建筑剛修葺完畢,太過嶄新,缺乏歷史感,但畢竟是千年古寺,仍有不少文化遺產,特別是萬歲樓邊有一棵姿態優美的盤松,已被指定為國家天然紀念物,讓人過目難忘。
云門寺的尼姑們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一位名叫善才的尼姑與我們同行,她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她是首爾市安巖洞普陀寺的住持,也是齋食專家,她還成立了善才齋食文化研究院,專門培養齋食進修生,著有《善才師傅的齋食》一書。
我們到達云門寺,已是傍晚時分,拍攝工作第二天才正式開始。
第二天一大早,天剛蒙蒙亮,尼姑們就起床禮佛、吃齋飯、誦法華經。善才師傅忙著準備午齋,為我們做韓國寺院的面條。
午齋吃的是典型的韓國寺院面條"紫蘇刀切面"。尼姑們先到附近的菜田里摘來紫蘇葉,然后將切好的紫蘇葉和切成方塊的嫩南瓜一起磨爛后,摻進面粉里,開始和面團。混入紫蘇葉和嫩南瓜的面團呈現淡淡的青綠色。
"為什么要放紫蘇葉和嫩南瓜呢?"我問。
"放紫蘇葉,是為了調味、調色,放嫩南瓜,是為了不讓面團結塊。只用面粉和面團容易結塊,放了嫩南瓜后比較不會。"善才師傅回答道。
尼姑們不斷地用搟面杖揉壓綠色面團,推成薄面片,然后邊撒面粉邊把薄面片疊起來,再切成粗細均勻的面條。云門寺的尼姑愛吃的傳統面條和宗家守拙堂一樣,屬于刀切面。
切好的面條被放在大盤子里晾著,量多得驚人。我問這是幾人份的面條,尼姑們告訴我她們一次要做足300人份的面條。我想起韓福麗院長之前說過:
"現代人的集體伙食最早源于寺院。以前寺院要接待的客人太多了,所以不得不想辦法在短時間內源源不斷地提供飯菜。所以面條最合適不過。只要做好面條,加點熱湯就能夠馬上送到客人面前。更重要的是,面條里已經有湯和蔬菜,不需要額外準備小菜。只要有面條,就能接待客人。"
尼姑們把晾在盤子里的面條放入用鹽調味的沸水里,用木勺慢慢攪拌,讓面條熟透。之后,用笊籬撈出面條,用冷水沖洗后,放進籃子里。
在廚房里的另一頭,一些尼姑在煮面湯,她們只放香菇、海帶和蘿卜,不放韓國人常用來煮湯的海蜒(一種海魚)。面湯煮好后,她們把湯料撈出,稍微放些鹽調味后,又放了些紫蘇子汁。
"為什么在湯里放紫蘇子汁呢?"我問善才師傅。
"因為僧人不能吃肉,天天吃素,容易缺蛋白質和脂肪,而紫蘇子中恰好含有這些營養,所以自古以來僧人常吃并且愛吃紫蘇子,紫蘇子是僧人補充蛋白質和脂肪的重要營養來源。因此寺院傳統面條一定會放紫蘇子,紫蘇刀切面是正宗的寺院面條。"她回答。
云門寺的尼姑煮好面條和紫蘇子湯后,把面條放入扁籃子,紫蘇子湯放入大桶,端到吃午齋的房間。數十名尼姑圍坐在一起,根據吃齋飯的禮儀,先盛一些湯和配菜在自己的碗里,配菜有炒嫩南瓜、炒香菇和不添加魚醬的泡菜。
善才師傅把這道面條稱作"嫩南瓜紫蘇刀切面",香噴噴的,湯頭濃厚,配菜豐富,大概都放了些紫蘇汁。
吃面條的時候,尼姑們不僅不能出聲,還得小心翼翼,以免露出嘴里的食物,整個房間一片寂靜,不過每個人臉上都充滿喜悅,看得出她們是多么愛吃面條啊,善才師傅也表示認同,她還給我講了一個有關面條的小故事。
"有一個關于`南瓜糊經和面條經`的故事,聽了這個故事,你就會知道僧人們多愛吃面條。24小時,有個僧人在念經,正念著`南無觀世暗菩薩,南無觀世暗菩薩`時,一個游方僧正好路過聽到,便問他:`怎么能把南無觀世音菩薩念成南無觀世暗菩薩呢?`僧人說:`怎么會是南無觀世音菩薩,明明就是南無觀世暗菩薩!`于是,兩人開始沒完沒了的爭論,說好一起去問高僧,請高僧判斷孰是孰非。不過,當天時間太晚,沒能馬上找到高僧,兩人決定第二天早上再去找。僧人很擔心第二天高僧會怎么評判,所以親自做了南瓜糊糊,找到高僧,懇求他說`觀世暗菩薩`才是正確的念法,高僧吃了南瓜糊,于是欣然答應。游方僧也擔心評判結果,所以做了面條去找高僧,求他說`觀世音菩薩`才是正確念法,高僧吃下面條后,同樣答應了他。你知道第二天高僧怎么說嗎?高僧說:`昨晚我睡不著覺,于是念一念經。首先,念的是南瓜糊經,然后念了面條經。南瓜糊經里寫著觀世暗菩薩,面條經里寫著觀世音菩薩,所以兩個念法都對啊。`高僧吃南瓜糊時和僧人說好會站在給他這邊,吃面條時又答應會支持游方僧。可見高僧有多愛吃面條甚至為了面條違背自己的諾言。除了`南瓜糊經和面條經`以外,還有很多關于僧人愛吃面條的笑話。"
善才僧人接著說:"面條還被僧人們稱為`僧笑`,顧名思義,是指`僧人的微笑`,因為我們一看面條就會笑。你知道為什么我們喜歡吃面條嗎?僧人不吃肉,容易缺乏蛋白質,面條中含有面筋,面筋就是蛋白質,我們一看到面條,身體自然就會有反應。所以僧人一看到面條就高興,笑起來,所以面條又叫`僧笑`了。"
韓國僧人把中國面條文化帶到了韓國,鄰國日本恐怕也差不多。為了尋找答案,我們的下一站就是日本。
傳播中國面條文化的日本僧人
東福寺坐落于京都南部,景色宜人,寺域廣闊,多處建筑被指定為部級重要文物,寺內最有名的景點是連接本堂和開山堂的回廊式木制橋通天橋,站在通天橋上觀賞漫山遍野的楓葉,令人嘆為觀止。帶我們參觀東福寺的負責人永井說,這里的楓樹是宋朝時期東福寺的創建人圣一國師(公元1202~1280年)從中國帶回來的。
在日本,東福寺以紅葉聞名。每至秋季,為了觀賞楓葉美景,日本各地游客蜂擁而至。我們來到東福寺的時候正好是10月份,寺院里游人接踵摩肩,人頭攢動。這天(10月17日)正好是圣一國師的忌日,每年此時,寺院都會舉辦紀念活動,因此游客特別多。
我們特意在這么熱鬧的24小時訪問東福寺,是跟其他游客一樣,想看看圣一國師忌日的紀念活動。圣一國師是日本有代表性的僧人,也是把中國面條文化帶入日本的人。1241年,他學成歸國之時,帶回了一副"水磨圖",是一臺利用水車和齒輪做成的磨粉機設計圖,從中可以得知,和韓國僧人一樣,日本僧人也起到了傳播中國面條文化的作用。這就是我們一抵日本就馬上來到東福寺的原因。
負責為我們講解的永井先生帶我們走進開山堂。開山堂內有攝影師正在拍照,拍的竟然是掛在墻壁的、一副有著700年歷史的畫像,畫像里是一位老僧人。永井先生說,這位老僧人就是東福寺的創建人圣一國師。每年忌日,都會在這里舉辦拍攝等紀念活動。
拍攝工作一結束,祭禮正式開始。祭壇上供奉的供品包括年糕、蘋果、茶水、蘿卜,以及沒有調味的面條和可沾著吃的日式醬油(tsuyu)。在國師忌日時供奉面條,不僅是為了紀念他把中國面條文化帶到日本的豐功偉績,還因為面條是他最愛吃的食物。
就在我觀察供品的時候,我發現幾個怪事。及時個怪事,面條不是放在一個大碗里,而是分開放在四個方形小碗里,然后把四個碗疊起來。當天下午,東福寺的杉井玄慎住持告訴我們,把單口分量的面條放入小碗里供奉給國師,是為了讓他吃面的時候更方便。
第二個怪事,祭壇上供品中竟然有蘿卜,我從來沒見過蘿卜作為供品供奉,寺院僧人解釋道:"蘿卜是搭配面條的調味料,原本應該把蘿卜攪碎放入面條,不過攪碎的蘿卜模樣不太好看,所以把蘿卜切成方塊兒作為供品,意思是可以配著面條吃。"
13世紀到宋朝留學的日本僧人把面條帶回日本時,一起帶回來的還有吃面條配碎蘿卜的習慣。日本僧人還從中國帶回了多種食材和烹飪法,比如,把芝麻放入臼里舂的技術和用黃豆做湯等等。
我們曾經有幸采訪了《江戶的快餐(江戶のファ-ストフ-ド 町人の食卓,將軍の食卓)》一書的作者大久保洋子,她告訴我們:
"日本大部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食品都來自寺院,一般是有中國留學經驗的僧人傳播開來的。"也就是說,佛教為中國大陸文化傳播到島國日本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我們還采訪了日本江戶時代飲食文化專家熊倉功夫博士,他主張,"禪宗"在日本與中國的交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說:
"到了鐮倉幕府時代(公元1192~1333年),也就是從12世紀末到13世紀,日本和中國的交流更加頻繁。中國正值宋朝,兩國經貿往來非常活躍,很多日本人到中國去,同樣的,中國人也來到日本,一些中國商人聚居在九州博多地區,形成了小中國城。宋朝時的中國文化水平較高,日本人自然而然地接受宋朝文化,其中日本僧人的地位至關重要。當時大部分日本僧人都有去中國留學的意愿,的確有很多"海歸"僧人。恰逢彼時,禪宗在中國快速發展,日本僧人一邊從中國引進禪宗,一邊引進相關的飲食文化。具代表性的例子有面條、餃子、豆腐和豆腐皮等,這些都是禪宗僧人們從中國帶回日本的食物。"
東福寺圣一國師屬于臨濟宗派別,臨濟宗是1168年榮西禪師從宋朝引進的禪宗派別之一。禪宗是南北朝時期達摩大師創建的佛教宗派,重視"坐禪",主張修習禪定,把打掃、吃飯、做菜等最平凡的行為也視為修行的過程,因此一舉一動都有規矩。
我們來到日本本州中西部福井縣的著名寺院永平寺時,親眼目睹了禪宗僧人的這種生活習慣。永平寺于1234年由道元禪師創建,道元禪師師從于引進臨濟宗的榮西禪師,他還引進了禪宗的另外一個派別"曹洞宗",直到現在,永平寺僧人按照歷代傳承下來的紀律修行。
中國的面條,來到意大利
在意大利接觸了多位專家,看過多部文獻,我們對意大利面的起源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意大利面的傳播途徑不是"從阿拉伯到意大利",而是"從中國到阿拉伯,再到意大利"。從唐朝開始,阿拉伯和中國在中亞地區已經展開了非常密切的交往,公元8世紀初,為了爭奪中亞地區的霸權,阿拉伯人和唐朝軍隊,曾在中亞多番交戰,因為中亞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涉及相當大的利益。于是,中國的面條通過中亞,傳到了阿拉伯世界,又隨著阿拉伯人的腳步來到西方世界,計入地中海、伊比利亞半島(歐洲西南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半島)。其中,歐洲的西西里地區受阿拉伯文明影響尤為明顯。因此,中國的面條通過阿拉伯傳到了西西里是有可能的。
更具體來說,公元10世紀之前,中亞的綠洲地區主要是生活著波斯伊斯蘭民族,他們以伊朗為中心聚居,當時中國處在唐朝,面條早已成為平民飲食,隨著和中國的交流,面條的口味也征服了中亞地區當地人。公元7世紀后期開始,土耳其的伊斯蘭勢力為了爭奪絲綢之路,挺進中亞地區,公元8世紀時,他們統治了后來成為蘇聯一部分的中亞地區。但土耳其的伊斯蘭勢力沒有滿足于此,而是繼續向新疆維吾爾地區附近的中亞地區延伸,當時這片地區屬于唐朝管轄范圍,因此唐朝軍隊和伊斯蘭之間發生了武力沖突。
但是正如漢族和車師國在絲綢之路的要道新疆吐魯番一帶展開48年的戰爭中,彼此間交換了物產和文化一樣,唐朝和阿拉伯兩種文明展開血腥戰爭的同時,中原的文化和阿拉伯的文化交相融合的可能性很大。
造紙技術便是其中之一。
戰爭中,唐朝敗給阿拉伯的時候,唐朝軍隊就成為阿拉伯人的俘虜,被俘虜到阿拉伯的人中有掌握造紙技術的人。阿拉伯王朝命令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Samarkand)作出紙張,日后這里成為著名的造紙產地,造紙技術又通過阿拉伯傳到了歐洲,西方世界才開始使用紙張。
中國面條很有可能和造紙技術一樣,通過中亞傳到阿拉伯和波斯地區,然后再傳到意大利。只不過學習造紙技術只要把技術人員帶過去就行,而面條不一樣,從中國傳到意大利,直到變成普遍的食物,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時間。
不過,單憑中國和伊斯蘭展開文化交流的這一點起因,就判斷意大利面來自中國,多少有點勉強,必須找到決定性的依據來支持這個理論。就在我們四下搜尋的時候,"伊特利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阿拉伯有伊特里亞這種面條,阿拉伯勢力范圍涉及的北非、波斯、伊比利亞半島等地也能看到這種面條的身影。在多部中世紀的阿拉伯文獻中,伊特利亞和一種叫做"利舒塔(richta)"的面條被看作是同一種食物,利舒塔在波斯語中又有"線"的意思。公元11世紀初,活躍在波斯地區的伊斯蘭學者、哲學家同時還是醫生的伊凡西納(公元980年~公元1073年)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伊特利亞是一種皮帶模樣,沒有經過發酵的材料做成的食物,可以與肉一起煮,也可以不放肉,在自己的故鄉,伊特利亞被叫做"拉修塔(reshteh)"。伊凡西納的故鄉不在別處,正是在深受到中國面條文化影響的中亞地區,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意大利面有可能來自中國。
那么,中國的面條是如何來到意大利的呢?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征詢了石毛直道教授的意見。
"唐朝時,中國福建省和廣東省等貿易城市居住著很多阿拉伯半島來的伊斯蘭人,他們經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來到南中國海域,有數萬人之多,這條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有可能就是通過這條海路,中國面條傳到阿拉伯,然后再傳到意大利。但是我認為比起這個途徑,更有可能是通過陸路傳播的,從中亞的一個綠洲到另一個綠洲,一點一點的,經過漫長的時間傳到阿拉伯和波斯,然后再傳到意大利。因為陸路絲綢之路的幾個要塞,比如中亞以及伊朗、伊拉克等波斯地區有`拉修塔`這種食物。"
我們在一個伊朗農村,看到了當地人做拉修塔的過程。他們把面團搓得很細,然后用刀切成面條,是一種刀切面,把面條放在陽光下暴曬之后,再切得更細,和蔬菜一起放進湯里煮著吃。伊朗人還吃一種叫做"阿修拉修塔"的傳統面條,搭配主食一起吃,主食是一種薄面餅。但阿修拉修塔幾乎看不出面條的樣子,與面條相比實在太短太碎了,要用勺子舀起來吃。
為什么現在的阿拉伯和波斯等伊斯蘭地區反而看不到面條呢?
石毛直道教授的解釋是,這里的飲食文化是手抓食物,習慣吃手抓食的伊斯蘭人用手抓起細長的面條來吃非常不方便。拍攝《面條之路》紀錄片的時候,我們也去了幾個伊斯蘭文明的國家,這些國家吃的面條都太短了,幾乎不能叫做面,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突尼斯地區看到的"哈馬斯"。面條又粗又短,大概只有兩三個米粒那么長,他們不直接吃新鮮的,而是在炎熱的太陽下曬干了吃,風干后的哈馬斯可保存六個月之久。我們在伊斯蘭地區看到的面條大部分都是干燥面條。
又是誰在伊斯蘭國家做出了干燥面條呢?或者說,伊斯蘭的干燥面條從哪里開始的呢?想了半天,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我認為是往返于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伊斯蘭商人發明的,他們常年騎著駱駝在絲綢之路上,伊斯蘭的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讓他們擁有風干食物的傳統,愛上了中國面條的他們于是想出了把風干面條的辦法,做出了干燥面條。如果這個假設能夠被證明的話,那么阿拉伯商人就是在面條歷史上起到決定性貢獻的主人公。<
本書記錄了高水準紀錄片《面條之路》的制作過程,是"當代有趣的飲食攝影計劃"背后的故事。跟隨作者腳步,走遍世界各地,追尋面條的起源,有無數新奇的經歷在等著你。探險路上,處處是新的發現,充滿夢幻色彩。作者用"面條"這個普通素材,將宏偉的歷史和的味道地"拌"成一份"美食"。在李旭正制片人的帶領下,我們踏上"面條之路"的旅程,親身體會他對飲食的熱愛和熱情。我相信讀者一定也能體會到"發現"的喜悅,正如我感受到的那樣。
——譚榮輝(BBC主持人、美食家、藝人)
從小我就愛吃面,也許冥冥之中和《面條之路》早已結下不解的緣分,所以,也許是注定會遇到李旭正制片人,讓我參與了《面條之路》的制作。《面條之路》跳脫出以往紀錄片的條條框框,敘事方式特別,畫面感強烈,加上跳躍式的剪輯,因此能夠擔任紀錄片背景音樂的制作,對我來說是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收獲。現在,看到紀錄片中用影像無法百分之百表達出來的部分能以文字形式呈現給讀者,我感到由衷的高興。
——尹相(作曲家)
小時候,我們家附近有間做面條的小店,剛做好的面條總是被高高掛起,像白紙一樣在空中飄揚,那幅畫面讓我終生難忘。成為作家后,我一直想寫一篇關于"面條"的小說,但現在想法改變了,因為紀錄片《面條之路》讓人們一提到"面條"就會想到"面條之路"。這部紀錄片將日常隨處可見的"小麥粉"變成"飲食藝術",是部跨時代巨作。
——趙靜蘭(小說家)
紀錄片《面條之路》非常,通過有趣的食物"面條",講述了不同飲食文化的特色和文化間的交流。我非常高興在書中也能感受到與紀錄片中同樣的感動。李旭正制片人對"飲食文化"有著獨特的視角,拿捏得也恰到好處,我希望未來他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辻芳樹(辻烹飪集團校校長)
很喜歡的一本書,讀起來輕松有趣,小小面條學問多。
北京地道的面館好像不多呀!與面條大國地位不相稱呀!
輕松愉快地看完DVD光盤。濃縮了面條的誕生及成長歷程。
并沒有收到隨書贈送的DVD光盤,雖說現在可以從網絡上找到該片,但還是給人一種疑慮
看了。各種面條都講到了,連米線、米粉、意大利面都講到了,好像老北京炸醬面沒怎么提到。還有第二集嗎?
給老媽買的,她喜歡這樣的片子,什么《舌尖上的中國》,《面條之路》,哈哈。。。
挺好看的,原來面條里還有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
地球上是不是吃面條的人最多?怕有幾十億吧?
沒想到面條還含有這樣有趣的故事,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很吸引人。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面條如此神奇,不可思議。強烈推薦!
文化不分地域,一碗小小的面條尚有這么悠久的歷史
好像除了不丹的面條,我都吃過了,最喜歡新疆的拉條子。
說實話,沒有預想的那么誘人啦,因為書的主線還是面條這種食物的產生、發展及分布,而不是描繪各種美食面條。但是也還不錯啦,脫胎于記錄片,制作態度非常認真負責。
在中央九套看過這個紀錄片,當時被震撼到了,這樣的好片子,怎么是棒子拍出來的呢?真擔心又說面條是他們發明的,哈哈,好在木有。。隨書送的紀錄片也不錯。
講面條的歷史和各個國家不同的面條制作,不錯,韓國的作家。
孩子放假了,買了一本面條之路,從頭看到尾,她說很好看,了解了面條的發展歷史,還要推薦給同學看呢,真不錯。
之前雖然是喜歡吃面條,但是并不知道面條有那么悠久的歷史,現在讀了這本書,增長了歷史知識。推薦大家也讀一讀!
看了一天,好累也好興奮,真想沿著面條之路走一圈。還是趕快去吃碗面條吧!
開始以為是帶有很多各地面條的看圖敘事……到手后翻開一看是文字敘事的多 附少量圖片。沒耐下心看,就先看了DVD片感覺還可以,但還沒看完,我得等到心靜的時候再去好好品味這榮獲數項虛榮的紀錄片和書籍……
作為典型的北方人,原本就愛吃面食,特別是面條!看到這本書讓我更加理直氣壯的吃面條啦~~
小小的面條承載了多少人世間的喜悅,悲涼和滄桑,面條之路實際也是文化之路。
很喜歡的一本書,看了以后更愛面條了,呵呵!唯一的遺憾和疑惑就是為何面條大國之中國沒有出此大作。
看完此書才知道面條的輝煌歷史,面條不但影響了亞洲,還傳到了歐洲。遺憾的是這么好的東西怎么讓韓國人搶了先。
如果您愛吃面,有想了解面條的來歷,請《看面條之路》、
我是山西人,很愛吃面條,但是關于面條有這么多故事,還是第一次看到,好書。
和書店用來展示的樣書一樣,封面邊緣發白,紙張邊緣發黃。但看起來還不算舊書,頂多是放久了,加上沒塑膜,顯得舊。發貨倉庫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表示理解。其他書都是新的,物流態度也很棒。希望以后注意就好。一如既往的支持。加油,當當網。
欣喜之余又略帶遺憾,遺憾這樣的描寫中華之極物的好作品卻出自韓國人之手。欣喜的是有本書使我懷念已故的父親,想起父親吃面條時的音容笑貌,真心的想再給父親做一碗面條或面食……湯面、油潑面、餃子、麻食、炒面、涼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