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版(《中國經濟專題》)在2008年一經出版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曾榮獲多個暢銷獎項和圖書獎,并作為解讀中國經濟問題的讀本,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其中英文、德文、泰文、日文版還入選了“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有效地推動了西方讀者對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清楚認識。
本書是在首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新版結合的國際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新變化更新了相關數據和分析內容,并新增一篇關于“全球失衡、儲備貨幣與全球治理”的附錄。書中總結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和改革活動的經驗,提出了一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一般理論,并以此理論分析中國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各項成就,面臨的主要經濟、社會問題,探討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書的特色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實例,系統地回顧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與改革經驗,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重點闡述了自生能力理論和比較優勢戰略。
推薦購買:解讀中國經濟(增訂版),購買鏈接
中國智庫首席專家林毅夫暢銷著作,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主要觀點來源,解讀新一輪經濟改革方向
◎ 以宏大的歷史視角展示了中國經濟實力兩千多年來的跌宕起伏和戲劇性復興,解讀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源頭以及未來增長的前景
◎ 對任何想要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人來說,這都是一部必讀的著作,一部早就應該出現的重要著作!
◎ 2014年7月8日,國家主席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會上主要觀點來源于此;
◎ 沒有人比林毅夫更了解中國經濟,國家機關干部、國家公務員、企業家、創業者人手一本。把握中國經濟形勢,成為新一輪改革紅利受益者。
圖書榮獲:
“受中央國家機關干部歡迎的10本書”之一;
入選2014年中紀委向干部推薦讀物;
2012年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全國圖書館2012年度50種好書;
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英文版、德文版、泰文版、日文版)
第九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暢銷書一等獎
經濟理論的作用就像一張地圖,地圖不是真實世界本身,而是幫助我們了解周遭的環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者往左會遇到什么樣的新景象,地圖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簡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標忽略了或畫錯了,經常會造成人們行動的失誤。
——林毅夫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1994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并擔任主任一職;2008年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擔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及時人。2012年在世界銀行的任期屆滿,榮歸北大,繼續教學研究工作。
林毅夫曾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在國內外多個有關發展政策、科技和環境的委員會、領導小組任職。
林毅夫于1986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并獲得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美國福特漢姆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他還是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前言
及時講 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第二講 李約瑟之謎與中國的興衰
第三講 近代的屈辱和社會主義革命
第四講 趕超戰略和傳統經濟體制
第五講 “東亞奇跡”與可供替代的發展戰略
第六講 農村改革及相關問題
第七講 城市改革及遺留問題
第八講 國有企業改革
第九講 金融改革
第十講 中國的增長是否真實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十一講 完善市場體系,促進公平與效率統一,實現和諧發展
第十二講 新古典經濟學的反思與總結
附錄一 經濟增長與制度變遷
附錄二 前現代社會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長期保持不變和人口眾多之謎
附錄三 全球經濟失衡、儲備貨幣及全球經濟治理
及時章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在前現代社會的一千多年中,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直到l9世紀,中國仍雄踞世界經濟版圖。根據著名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中國在1820年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見圖1.1)。但是隨著l8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西方快速崛起,發展一日千里,而中國則一落千丈。脆弱的經濟使得中國在與西方列強的戰爭中不斷遭到挫敗,從而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向二十多個國家出讓了通商口岸的治外法權,關稅收入也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并且向英國、日本和俄羅斯割讓了領土。
自1840年的及時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社會精英像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分子一樣,拋頭顱、灑熱血,致力于使自己的祖國重獲尊嚴、恢強盛。但是成果不彰,中國在全球GDP中的份額直線下滑,縮減到了只剩5%,并在這樣的低點上一直徘徊到1979年。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自此之后,中國經濟的表現堪稱奇跡:在其后的32年中,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9%,對外貿易的年增長率達到16.3%。l979年時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收入只有210美元,是當時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上中等收入國家,2010年人均GDP為4 428美元,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取代德國成世界較大的商品出口國。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較大的汽車生產國,上海自2005年以來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以貨噸計算)。如果能繼續保持現在的增長速度,中國在2030年甚至更早就將再次成為世界較大的經濟體(世界銀行,2011)。
……
沒有人比林毅夫更了解中國經濟,也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去描述這一經濟體的根本運行機制。這本書是從一個獨特的位置用一種獨特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奇跡。
——巴里?艾肯格林,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這本書探討了中國從一個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向一個現代經濟增長的全球領導者進行巨大轉變時的一些根本性問題。這些問題屬于我們這一時代為關鍵的問題。林毅夫是有資格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問題的人。在書中他向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中國以及世界現代經濟發展前提的全新而重要的視角。
——羅杰?邁爾森,芝加哥大學,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這本書對中國過去的落后根源以及后來的超凡成功進行了清晰而富有見地的研究,對任何想要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人來說,這都是一部必讀的著作。一部早就應該出現的重要著作!
——埃德蒙?費爾普斯,哥倫比亞大學,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林毅夫教授作為有著偉大見解的學者,經歷并參與了中國——到目前為止且發展為迅速的經濟體的政策爭論過程。他對轉型經濟體政策形成的細致見解使他的嚴謹理論分析為世人所熟知,并將增長與發展中的發展問題帶回到人們視野的中心。他對使經濟體變化的稟賦結構與其變化的增長戰略相一致或不一致的結果之分析可謂見解獨到并且正確。這一分析建立在貿易理論和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但將這些應用到增長戰略和增長政策的動態分析中則是一項重要的成就。
——邁克爾?斯賓塞,斯坦福大學,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林毅夫認為觀念比傾向更重要。那些失敗的國家試圖通過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戰略來實現現代化——他稱其“違背”了它們的比較優勢。相反,成功國家(主要在東亞)的政府在其發展的每個階段都“遵循”了由其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從而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和技術的應用。成功的政府確實會對經濟進行干預——華盛頓共識是錯誤的。而這些國家的政府采用了正確的方法進行干預。世界銀行非常幸運,能有一位樂于且有能力運用新鮮視角來看待發展問題,而不受傳統教條束縛的經濟學家作為它的首席經濟學家。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哥倫比亞大學,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林毅夫的《解讀中國經濟》是一部杰作。這本書在很多層面都取得了成功。它以宏大的歷史視角展示了中國經濟實力兩千多年來的跌宕起伏和戲劇性復興。它以具有分析性的資訊,解讀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源頭以及未來增長的前景。林毅夫以他富有見地的比較優勢戰略(CAF)觀點將中國注重實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升到了理論高度。這本書向很多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的信條提出了挑戰,并解釋了在現實中照搬這些原理是如何對許多轉型國家造成災難性后果的。
——詹姆斯?赫克曼,芝加哥大學,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沒有哪個經濟學家會比林毅夫對創造了中國奇跡的政策有著更深入的理解。他不僅影響了中國政府和商界領袖們的想法,同時也影響了美國和西歐的經濟分析家。
——羅伯特?福格爾,芝加哥大學,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西方經濟學的教育背景加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切身感受既賦予了林毅夫對標準西方發展經濟學的懷疑視角,也使得他對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巨大發展具有務實特色的方法細節有一個貼近的切身看法。
——道格拉斯?諾斯,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林毅夫的研究將經濟理論、制度知識、量化數據以及對起始條件在決定不同經濟發展方案成功與否上的重要性的肯定結合在一起。他突出的貢獻在于強調了不同的起點如何決定不同的政策,并由此解釋了為什么休克療法政策在早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如前蘇聯沒有能夠成功,而中國漸進式的國有企業改革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加里?貝克爾,芝加哥大學,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林毅夫代表著一種相對新興的現象:他既是一位自信的中國學者,也是一位全球政策制定者。他現在是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雖然獲得過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但他卻是一位地道的中國人:專業、愛國,重要的是務實。
——馬丁?沃爾夫,《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首席經濟評論員
他(林毅夫)為他的國家的成功而感到驕傲,但同時也坦承它的不足。他在書中提出要糾正對中國過去的一些錯誤看法,并對未來提出新的見解。他還建議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中國在快速增長中擺脫貧困的經驗。
——詹姆斯?普萊斯雷,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評論員
剛看了一些,因為看到其他人評論里書記錄的是林老師給學生們的授課內容,覺得適合大學生看,所以就買了。今天到貨了,剛看了一些,覺得挺好的,涉及了宏觀經濟學的一些內容,書中提到的其他學者的觀點也挺新穎。
沖著林毅夫的名聲買的,果然沒失望,書中觀點很獨到,解讀還不錯挺到位的,通俗而且淺顯易懂,對了解中國經濟,還有預測中國未來經濟還蠻有用。
閱讀最重要的就是選書。就該書而言,首先裝訂方面,不太滿意。當然,重要的是書中的內容,它主要介紹了中國民革時期所采取的一些經濟政策,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方面,我個人建議多留意政府關于機構改革和農村建設方面的新聞好了。
建議和吳敬璉的《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搭配著看,從不同的理論體系中客觀看待改革中的各項問題,明白中國發展中哪些問題是必然出現,哪些又是可以避免的,最終理性看待各階段出現的問題。
解讀中國經濟(入選2014年中紀委向干部推薦讀物!前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把脈中國經濟,教你成為新一輪改革紅利受益者。)如果你還在為自己的前途擔憂你需要看看
一個學識淵博且有著獨到見解的經濟學者或者經濟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造詣,給世界經濟學界帶來了獨到的理論體系,給想了解中國經濟的世界人民帶來了中國經濟學者的獨到見解。
經濟理論的作用就像一張地圖,地圖不是真實世界本身,而是幫助我們了解周遭的環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者往左會遇到什么樣的新景象,地圖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簡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標忽略了或畫錯了,經常會造成人們行動的失誤。
這是替老爸買的,他對此書評價頗高。大概聽了老爸的概括總結,把他的評論發上來,“縱橫雙向解讀了中國經濟,用許多能引起共鳴的歷史實例還原給了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對中國經濟問題,做了完整的敘述,澄清了很多模糊邊界,并做出了見解深刻的解答?!?
沒想到作者會從千年歷史開始分析中國經濟。雖然有些觀點不是完全的贊同,但是林毅夫不愧是最了解中國經濟的人。從中國歷史到現在的各種改革,林教授總是能從更宏觀的層面更全面的角度分析到經濟問題的本質。讀完此書,對中國經濟的現狀和原因有了更多的認識。有醍醐灌頂之感。
“中國已經明顯擔負起了這些國家過去曾扮演的角色,駕起世界經濟這列火車。至于這趟中國號究竟能開多遠,無疑取決于火車頭的燃料是否足夠,而這些燃料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林毅夫*《解讀中國經濟》】
她比其他的經濟類書籍有趣,因為她不是單調無味地“解讀中國經濟”,而是以歷史為線索,用文化做底蘊,沿著中國從古至今綿延發展的時間脈絡,找尋中華民族由盛而衰,又反敗為勝的經濟密碼。在這里,儒家文化,傳世古籍,名人詩畫,都可以作為解密的法寶。
一位中國頂級地經濟學家,深入淺出的將中國的經濟用人們能看得懂的語言講得如此透徹真難得。從歷史的角度、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與世界經濟做比較答疑解惑。想要了解這段歷史和目前我國經濟狀況的人,學生、離退職工只要看了都會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