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于2015年7月1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對我國憲法的主體、誓詞、組織者、程序等內容進行了規定。本書是一本全民普法讀本,對宣誓的起源與發展、憲法宣誓制度的理論依據、國外的憲法宣誓制度、我國的宣誓傳統和實踐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對于樹立憲法和加強憲法實施的重要意義。憲法宣誓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憲法的、增強公職人員的憲法觀念、提高公民的憲法意識。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傾情推薦:“憲法宣誓制度的建立,是維護憲法尊嚴、保障憲法實施的重要制度安排,有利于彰顯憲法,增強憲法意識,使憲法至上成為社會的基本共識。本書圍繞這一重要命題,從歷史、價值、文本與功能四個維度,輔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了細致而客觀的闡釋,對了解憲法宣誓制度有啟發意義。”
鄧靜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14級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紐約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憲法學、人權法學。
一、 宣誓的起源和發展
(一) 宣誓的起源
(二) 宣誓的發展
1、 古代社會宣誓的作用與功能
2、 近代社會宣誓的發展與批判
3、 現代社會宣誓的發展
(三) 對宣誓的評價
二、 憲法宣誓制度的理論依據
(一) 憲法宣誓的概念
(二) 憲法宣誓的理論基礎
1、 憲法授權
2、 主權在民
3、 法治原則
4、 憲法宣誓制度對法治建設的意義
(三) 儀式觀照下的憲法宣誓
1、 儀式的概念
2、 儀式的特點
3、 儀式的功能
4、 作為一種儀式的憲法宣誓
三、 國外憲法宣誓制度的比較
(一) 國外憲法宣誓制度的概括介紹
1、 宣誓主體
2、 宣誓對象
3、 誓詞內容
4、 見證人與監誓者
5、 宣誓地點
6、 宣誓效力
7、 宣誓制度的規范形式
8、 其他特殊要求
(二) 英國的憲法宣誓制度
1、 歷史淵源
2、 發展與完善
(三) 美國的憲法宣誓制度
1、 歷史淵源
2、 具體實踐
(四) 德國的憲法宣誓制度
1、 歷史淵源
2、 法律效力
3、 功能與意義
四、 我國的宣誓傳統
(一) 中國古代的宣誓傳統:誓與盟
(二) 晚清、民國時期的理論與實踐
1、 域外宣誓儀式的傳入
2、 孫中山的宣誓理論及實踐
3、 北京政府時期
4、 南京政府時期
五、 新中國憲法宣誓制度介紹
(一)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頒布之前我國的憲法宣誓實踐
1、
2、 司法機關
3、 港澳基本法的規定及實踐
4、 地方國家機關
(二) 憲法宣誓對依憲治國的意義
(三) 我國憲法宣誓制度的具體內容
1、 宣誓主體
2、 誓詞內容
3、 組織機構
4、 宣誓程序
5、 其他規定
(四) 我國憲法宣誓制度的特點
(五) 我國憲法宣誓制度的實施
1、 立法機關
2、 行政機關
3、 司法機關
4、 小結
一、 宣誓的起源和發展
(一) 宣誓的起源
宣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古代人類社會對大自然的迷信。在人類社會起源的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只能用原始而簡陋的生產工具抵御自然災害、利用自然資源,從而改造自然環境。在此過程中,對于許多自然現象,人們因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而萌生了極大的神秘感甚至恐懼感,并將這些現象的出現與消亡和天、神聯系起來,認為如果冒犯了天、神,就會被懲罰,因而需要對大自然常懷敬畏之情,這也體現了人對自然的依附性。人們在正式的場合舉行莊嚴的儀式來表達這種敬畏,向天、神起誓,對自身形成內心的約束,使所有參與者見證并監督其遵守誓言。正如康德所言:“人們發誓并不是出于道德的原因,而僅僅出于盲目的迷信。”美國人類學家霍貝爾認為,在原始社會的公理中,都將人的智慧與神靈和超自然權力聯系在一起,人的生命必須要與神靈的意愿、命令相一致。宣誓的出現和延續與遠古社會人類的這種認識密切相關。
有記載的宣誓行為最早大可追溯至宗教信仰與宗教儀式,也可以在古代法典中找到關于宣誓的規定。西方文明肇始于希伯來文明,希伯來的法律與宗教無法分開。《摩西五經》記載的內容既是上帝的誡命,又是人間的法律,我們可以在其中找到有關宣誓的內容?!赌ξ魑褰洝肥窍2畞硎ソ涀畛醯奈宀拷浀洌ā秳撌兰o》《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它是猶太教經典中最重要的部分,以神的律法為主要思想。作為猶太國家的法律規范,它是最早的一部希伯來法律匯編?!赌ξ魑褰洝返谒木怼睹駭涤洝返谌掠涊d了許愿和誓約的內容。其中,第二節就記載:人若向耶和華許愿或起誓,要約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話行。這就是這部經典中關于誓約的條例——凡起誓保障的事情,必須受到約束,必須嚴正、義無反顧地完成,以成就神的旨意。要求人們向神起誓,可以看作是宣誓制度早期的文本規定雛形。正是自古以來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影響了西方的法治傳統,此后人們也把法律看作是信仰的精髓。
宣誓在西方的起源、發展以及廣泛運用,更多的是在訴訟程序中。雙方當事人及其證人在法庭陳述前,都要對神靈起誓,以保障自己此后所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宣誓成為證明某人是否清白、陳述案件內容是否為真相的途徑。裁判者據此作為裁判的重要依據。作為神示裁判制度的組成部分,這種宣誓在諸多古代法律的規定中可以覓得蹤跡。比如,《摩奴法典》第八卷及時百零九條規定:“在沒有證人的案件中,法官不能徹底了解真理在訴訟兩造中哪一造時,可利用宣誓取得認識。”又如,《漢謨拉比法典》第二百四十九條規定:“倘自然民租牛,而牛為神所擊而死,則租牛之人應對神宣誓,免其責任。”
美國著名法學家哈羅德 J.伯爾曼(Harold J. Berman)認為,這一時期的法律與宗教分享同一種儀式、傳統,并且具有同樣的性與普遍性。宣誓最早源自宗教儀式,因而宗教文化深深影響了古代的政治生活。古希臘的民主制度是以城邦為中心的城邦民主制,其特點之一就是法律至上。每個官員在任職以前都要宣誓,他們將公正地、依法地從政,絕不以他們的職務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這有利于實現城邦全體公民參與到城市的管理中來,培養民主氛圍。其理論和實踐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歷史基礎。
古羅馬時期,羅馬法將宣誓分為任意宣誓、強制宣誓和請求宣誓,以此作為債權人的保障措施。私人之間的契約“一般都無權向國家方面請求法律上的援助;保障債主的唯有欠債人的諾言,而這種諾言依商人的慣例甚被重視,諾言之外又常加上起誓,背誓者害怕神誅,所以畏懼神誅也是債主的一種保障”。同時,立誓被認為是人與神締結的一項正式契約,人以此向神保障,如神在某一件事上對其予以保佑并助其順利實現契約內容,他便給神以某一種形式的回報。宣誓在古羅馬普遍實施,其重要性被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敏銳地捕捉到。孟德斯鳩是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重要奠基人,常在其著作中利用古羅馬的歷史資料來闡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墩摲ǖ木瘛肥敲系滤锅F的一部綜合性政治學巨著,他在該書中闡述道:“‘誓言’在羅馬人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沒有比‘立誓’更能使他們遵守法律了。他們為著遵守誓言常是不畏一切困難的,但是為著光榮和祖國則不是這樣。”孟德斯鳩認為古羅馬的生存和發展由宗教和風俗維系著,與法律有關的誓言中體現了宗教因素和風俗因素。
在此后長達千年的中世紀,由于裁判的需要,宣誓被廣泛應用。這些不同種類的宣誓在中世紀歐洲各國的法典中已成為普遍的規定,包括宗教宣誓、效忠宣誓、就職宣誓、證人宣誓和訂約宣誓。這些種類的宣誓都具有法律效力,違背誓言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受到嚴厲的處罰。
(二) 宣誓的發展
1 古代社會宣誓的作用與功能
及時,宣誓具有構建共同體的作用。在西歐封建社會時期,許多城市的最初建立以及對于城市各項自治權利的認可,都是依靠成員訂立一系列誓約,或者進行莊嚴的集體宣誓。城市通常是作為一個宣誓的“共同謀求和平的集團”而開始的。城市中的行會也是從經宣誓后的兄弟會“起步”的,組織內部的成員受相互保護和服務的誓言的約束。11和12世紀的部分城鎮的行會通過兄弟會來運作和平運動,這些行會成為相互保護的團體和自愿的法律實施組織。
城市中的全體成員訂立特許狀并進行宣讀,表示忠誠捍衛這份特許狀,并通過這種方式作出誓約。這種特許狀從性質上來說,被認定為一種社會契約,是近代政府契約理論產生的主要歷史及社會淵源之一。城市法是一種密切聯合的、一體化的共同體的法律,該共同體通常在實際上被稱作一個“公社”(commune)。共同體或明或暗的是以一種“契約”(covenant)為根據的。許多城市和城鎮依靠莊嚴的集體宣誓或者一系列誓約建立起來,這些誓約是由全體人民為捍衛曾公開向他們宣讀的特許狀而作出的。在中世紀的西歐,市民對封建領主進行效忠宣誓,通過這種方式與領主建立信任關系,并由此從領主那里獲得領地。城市特許狀是由國王或者大封建主頒發給市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權利認可書,用來規定城市的基本制度、承認市民的基本權利。伯爾曼認為,這個時期歐洲的新興城市和城鎮是法律的聯合。特許狀的形式是西歐城市法早期的重要淵源,促使西歐的城市發展逐步邁入法治化的軌道。伯爾曼還指出,這些特許狀具有憲法性的特征。原因在于,這些特許狀既是政府組織的特許狀,又是市民權利和特權的特許狀。它所建立的政府組織體系在某些重大方面與當代憲法體系相似,城市的政府權力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被分為相互間進行某種制約的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門。在實際效力上,這些特許狀是最早的近代成文憲法。市民權利和特權的憲法性法律包含民眾參與城市政府相關的權利和特權,換言之,政治權力最終屬于市民全體。
第二,宣誓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利于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關系。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需要進行社會交往,從而構建穩定的人際交往秩序。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建立相互信任和穩定發展的社會關系。個體的社會屬性是在社會關系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進行中逐漸生成的。在古代社會,個體的力量有限,必須從屬于和依賴各種或大或小的集體或單位,跟其他成員一起形成密切的合作、互動和聯系,以合力來抵抗敵害、獲取食物和改造外部世界。人們正是通過訂立誓約、進行效忠宣誓等方式與其他社會成員建立信任關系,從而在更廣的范圍內推動社會關系的穩定發展。
第三,宣誓具有證明作用,推動裁判的進行。古代的人們普遍崇拜神靈,通過宣誓的方式查明證據真偽,認定犯罪事實。證人在法庭審理案件過程中,向法庭宣誓,就自己對案件所知悉的事實情況作證。證人先進行宣誓,從心理上促使其如實作證。它雖然不能保障每一個證人所述都屬實言并且沒有任何隱瞞,但是當時的人們相信會有來生,相信有的審判,即冥罰。宣誓也是很多行為獲得法律效力的步驟之一。比如裁判中提供的證據經過宣誓之后才能被法官采用。日本著名法學家穗積陳重(Nobushige Hozumi)提出,有關裁判的宣誓有兩方面:及時,判斷犯罪事實以及其他系爭事實是否存在;第二,判斷證據的真偽。古代裁判中宣誓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判斷系爭事實是否存在,以及證據的真偽。在神示證據制度下,宣誓本身就是一種證據,可以成為判決的直接依據,用來證明其主張的事實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