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輯、第二輯、第三輯請點擊:
國學經典輯(40種)
國學經典第二輯(40種)
國學經典(第三輯)
《了凡四訓》展現了基于三教雜糅立場的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我們在注解和翻譯本書過程中,重歷了凡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一位古代知識分子對于命運的思考以及對命運的塑造。我們的解說對于這部并不十分難懂的著作來說,可能是畫蛇添足,但是讀者如果由此深入了凡先生的時代,體悟了他的教誨,反思了自己的生活,那將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及時篇 立命之學
第二篇 改過之法
第三篇 積善之方
第四篇 謙德之效
附錄一 袁了凡傳
附錄二 云谷先大師傳
附錄三 自知錄
懺悔是改過的前提,佛教對懺悔十分重視。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終日定為自恣日,在這天對自己所犯錯誤進行反思和懺悔。按照《四分律 中所言,懺悔須具足五緣:(1)迎請十方之佛菩薩。(2)誦經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證教理。另據華嚴宗五祖宗密所撰《圓覺經略疏鈔 卷十二載,小乘的懺悔步驟為:(1)偏袒右肩,便于執侍作務之義。(2)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之義。(3)合掌,表誠心不亂。(4)述罪名,說僧殘、波逸提等罪,發露而不覆藏。(5)禮足,表卑下至敬之禮。大乘之懺悔則采用莊嚴道場、地涂香泥、設壇等方法。懺悔按性質和方法在佛教中分為不同種類,比如“兩種懺悔”,即制教懺與化教懺兩種。制教懺指犯戒律之罪須行制教(戒律教)之懺悔,僅限于出家之五眾、小乘、現行犯等。化教懺指犯業道之罪須行化教(經論之教)之懺悔,此則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懺悔復分為三種:(1)眾法懺,對四人以上之僧眾行懺悔。(2)對首懺,對師家一人行懺悔。(3)心念懺,直對本尊行懺悔。智頡把懺悔分為事懺與理懺。借禮拜、贊嘆、誦經等行為所行之懺悔,稱為事懺,又稱隨事分別懺悔,一般之懺悔均屬此類;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之懺悔,稱為理懺,又稱觀察實相懺悔。
將抽象意義上的道德具體化為數量上的善行,在現實的生活中更容易為普通人所接受和踐行。同時,也具有一種提示功能,將隱而不見的道德轉化為顯性的數量增減,這是對恪守者的一種提示和鞭策。
……懺悔是改過的前提,佛教對懺悔十分重視。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終日定為自恣日,在這天對自己所犯錯誤進行反思和懺悔。按照《四分律 中所言,懺悔須具足五緣:(1)迎請十方之佛菩薩。(2)誦經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證教理。另據華嚴宗五祖宗密所撰《圓覺經略疏鈔 卷十二載,小乘的懺悔步驟為:(1)偏袒右肩,便于執侍作務之義。(2)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之義。(3)合掌,表誠心不亂。(4)述罪名,說僧殘、波逸提等罪,發露而不覆藏。(5)禮足,表卑下至敬之禮。大乘之懺悔則采用莊嚴道場、地涂香泥、設壇等方法。懺悔按性質和方法在佛教中分為不同種類,比如“兩種懺悔”,即制教懺與化教懺兩種。制教懺指犯戒律之罪須行制教(戒律教)之懺悔,僅限于出家之五眾、小乘、現行犯等。化教懺指犯業道之罪須行化教(經論之教)之懺悔,此則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懺悔復分為三種:(1)眾法懺,對四人以上之僧眾行懺悔。(2)對首懺,對師家一人行懺悔。(3)心念懺,直對本尊行懺悔。智頡把懺悔分為事懺與理懺。借禮拜、贊嘆、誦經等行為所行之懺悔,稱為事懺,又稱隨事分別懺悔,一般之懺悔均屬此類;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之懺悔,稱為理懺,又稱觀察實相懺悔。
將抽象意義上的道德具體化為數量上的善行,在現實的生活中更容易為普通人所接受和踐行。同時,也具有一種提示功能,將隱而不見的道德轉化為顯性的數量增減,這是對恪守者的一種提示和鞭策。
…… 懺悔是改過的前提,佛教對懺悔十分重視。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終日定為自恣日,在這天對自己所犯錯誤進行反思和懺悔。按照《四分律>中所言,懺悔須具足五緣:(1)迎請十方之佛菩薩。(2)誦經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證教理。另據華嚴宗五祖宗密所撰《圓覺經略疏鈔>卷十二載,小乘的懺悔步驟為:(1)偏袒右肩,便于執侍作務之義。(2)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之義。(3)合掌,表誠心不亂。(4)述罪名,說僧殘、波逸提等罪,發露而不覆藏。(5)禮足,表卑下至敬之禮。大乘之懺悔則采用莊嚴道場、地涂香泥、設壇等方法。懺悔按性質和方法在佛教中分為不同種類,比如“兩種懺悔”,即制教懺與化教懺兩種。制教懺指犯戒律之罪須行制教(戒律教)之懺悔,僅限于出家之五眾、小乘、現行犯等。化教懺指犯業道之罪須行化教(經論之教)之懺悔,此則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懺悔復分為三種:(1)眾法懺,對四人以上之僧眾行懺悔。(2)對首懺,對師家一人行懺悔。(3)心念懺,直對本尊行懺悔。智頡把懺悔分為事懺與理懺。借禮拜、贊嘆、誦經等行為所行之懺悔,稱為事懺,又稱隨事分別懺悔,一般之懺悔均屬此類;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之懺悔,稱為理懺,又稱觀察實相懺悔。
將抽象意義上的道德具體化為數量上的善行,在現實的生活中更容易為普通人所接受和踐行。同時,也具有一種提示功能,將隱而不見的道德轉化為顯性的數量增減,這是對恪守者的一種提示和鞭策。
……懺悔是改過的前提,佛教對懺悔十分重視。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終日定為自恣日,在這天對自己所犯錯誤進行反思和懺悔。按照《四分律>中所言,懺悔須具足五緣:(1)迎請十方之佛菩薩。(2)誦經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證教理。另據華嚴宗五祖宗密所撰《圓覺經略疏鈔>卷十二載,小乘的懺悔步驟為:(1)偏袒右肩,便于執侍作務之義。(2)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之義。(3)合掌,表誠心不亂。(4)述罪名,說僧殘、波逸提等罪,發露而不覆藏。(5)禮足,表卑下至敬之禮。大乘之懺悔則采用莊嚴道場、地涂香泥、設壇等方法。懺悔按性質和方法在佛教中分為不同種類,比如“兩種懺悔”,即制教懺與化教懺兩種。制教懺指犯戒律之罪須行制教(戒律教)之懺悔,僅限于出家之五眾、小乘、現行犯等。化教懺指犯業道之罪須行化教(經論之教)之懺悔,此則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懺悔復分為三種:(1)眾法懺,對四人以上之僧眾行懺悔。(2)對首懺,對師家一人行懺悔。(3)心念懺,直對本尊行懺悔。智頡把懺悔分為事懺與理懺。借禮拜、贊嘆、誦經等行為所行之懺悔,稱為事懺,又稱隨事分別懺悔,一般之懺悔均屬此類;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之懺悔,稱為理懺,又稱觀察實相懺悔。
將抽象意義上的道德具體化為數量上的善行,在現實的生活中更容易為普通人所接受和踐行。同時,也具有一種提示功能,將隱而不見的道德轉化為顯性的數量增減,這是對恪守者的一種提示和鞭策。
……
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淑世良謨也。
——印光大師
《了凡四訓》是教給我們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
——凈空法師
了凡四訓一直想看看,不過本來想網上下載個隨便看看,正好這次湊單就買了本,便宜實惠,就是軟軟的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評論如果能上傳照片就好了 其他買家一目了然
經典之作 內容就不評論了只有讀過才可以感受
買過凈空法師講解的了凡四訓,一句句的講解,看的不是很流暢。每一本書都有它的特點,有舍有得,很難有完美的。這個版本的算是比較注重原文了。
沒有看,王陽明的書應該要看的,不過怎么講,古文啊,而我呢,很難抽出一個完整的安靜的時間來閱讀。
書是一位居士寫的改命方法,以前看過凈空法師的了解,后來就買了此書。就是一樣人們在做善事時時刻想著書皮上的話: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
在飛機上讀這本書,遇到了兩個人,一個讀過,稱贊這本書好,還有一個沒讀過,我給她介紹,她說一定要買一本來讀,并介紹給別人,好書結善緣!我自己覺得這本書很好,整篇充滿正能量!
讀《了凡四訓》買了幾個版本。這個版本很薄。也不錯
現代人多接觸些傳統文化方面的東西,是很有必要的
正版圖書,印制精美。當當服務,細心貼心。物流快捷,服務熱情。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看宣化上人語錄時看到上人推薦的,看了些內容,深有啟發。尤其是深感命由天定,卻由我立。是袁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生平所寫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啟迪人心!書內所傳遞的做人的品德,正是我們現在人所欠缺的,更是想到如今90后的我們,如果想要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推薦這本書!!
了凡四訓,國學經典,雖然還沒看,但相信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的東西,呵呵,送貨員的速度很快,態度也很好,包裝嚴實,但可能在包裝時使這本書有些變皺不平整了,但沒影響到內容,支持當當!
中州這版還不錯 看完記得落實到生活就行了 因為這不是小說
封面挺雅致的。但是非常慚愧啊,兩年了一直擱書架上還沒看……
用著不錯,可以掌握好好多知識,有文言文好現在文解釋,通俗易懂,好
很喜歡這本書,所以買了好幾本送人。價格便宜,內容好。這個版本非常不錯
國學課上,老師推薦了這本書。里面的內容部分與佛學有關系。讀此書,會發現自己很多觀念是錯誤的,甚至是善惡不分的。學習傳統文化目前還屬于小眾,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書很好不錯收藏了很久終于出手了。學習國學幾年來聽老師多次提起《了凡四訓》終于可以仔細看看了。
書本外觀典雅,內容排版適合閱讀,是我喜歡的類型。
這個版本比中華書局的好 讀者應該多讀幾遍 才能深解意趣
很多人現在都說求神拜佛沒有用,其實是他們求神拜佛的方法錯了,這本了凡四訓就告訴了應該怎么樣去做才會靈驗。而且也是一本勸人向善的書,作為現在的社會風氣來講應該提倡的,也可以給孩子看看。
明代袁了凡的一部勸人向善的書,非常棒,值得一讀。排版、紙張、印刷都好。中州古籍出版社的這套國學經典,質量杠杠的!
美中不足的是,本來買了12本,可是只給了7本,而且也不告知,我還以為下定單下錯了呢。今天還想買幾本送人,看著有貨,可是怎么也下不了定單,說該地址無法送達,也沒說缺貨,害得我修改了N多次地址也不行,唉!
《了凡四訓》,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后改名了凡;是書作于六十九歲,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后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
初見了凡四訓,總覺得這書實在是厚重,擔心的是何時才能讀完,可一旦與其深交,走入這其中故事,還是會讓人欲罷不能。或許吧,這里的字句離我們有遙遠的距離,但是只要懂得和筆者一同享受,一同經歷,發揮想象,鉆進去讀,就一定能有所收獲。
書的內容不錯,整理的也很棒,書做的很雅致。當當的活動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