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面診手診秘訣》首先介紹了相關的面診、手診基礎知識,內容詳盡且通俗易懂,為初學者打開了大門。然后,詳細講解了多種常見疾病的面診、手診方法,讓讀者可以學到簡便實用的診病技巧。同時,還詳細講解了常見疾病的手療法和穴位療法。另外,針對每種疾病的治療,還特別配備了養生保健的藥膳方劑。這些都是本書的亮點,即不管是診斷,還是治療,均內容豐富且方法多樣,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診治方法。
《每天學點面診手診秘訣》將詳盡的圖示與文字有機地結合,在閱讀時,讀者可以更直觀地參照圖示來對照自身面部、手部的變化特征,診斷自身病痛,有效去除病灶,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是一本一專多能的綜合性讀物,通俗的語言與易學好懂的例證,適合各年齡段關注自身健康的人使用。希望本書可以成為您和家人以及朋友健康路上的好伙伴,衷心地祝愿您一生健康、平安!
于雅婷
主任醫師、高級藥膳食療師、北京世健聯首席養生專家、中國特效醫術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現任北京亞健康防治協會理事兼飲食健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2008年、2012年國家舉重隊奧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成員,領導創新的現代化中醫食療技術獲“2008~2009年投資價值健康管理新技術”“十一五中國健康管理經驗豐富品牌”,榮獲“科苑人物”“2008~2009年中華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亞健康事業開拓者”“十一五中國健康管理特別貢獻人物”“中華百業功勛人物”“中國創新人物”等稱號。
孫平
長春市寬城區中醫院副主任醫師,一直從事病房及中醫皮膚科的一線臨床工作。師從吉林省名中醫楊云平及我國著名皮膚科專家張民夫教授。診治患者無數,受到了廣大患者的好評。多次被評為區級和市級的先進工作者,在國家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多篇。
閱讀導航/8
面部臟腑分屬/10
手掌臟腑對應圖/15
十四條常見掌線示意圖/16
手部反射區/17
及時章
認識面診與手診
什么是面診/20
面診的理論依據/22
頭面部的臟腑反射區/24
掌握面診的要點/40
什么是手診/42
手診的理論依據/44
認識手療/50
手療的基本操作方法/52
第二章
面部診病方法
面色異常與疾病判斷/56
眼部異常與疾病判斷/64
耳部、鼻部異常與疾病判斷/72
口腔異常與疾病判斷/76
舌部異常與疾病判斷/88
第三章
觀手診病的方法
觀手外形診病/104
觀五指診病/108
觀指甲診病/112
14條主要掌紋線的病理變化/116
8種常見病理紋的對應病癥/144
第四章
常見疾病診療法
流行性感冒/162
慢性支氣管炎/164
肺炎/166
肺結核/168
慢性胃炎/170
胃下垂/172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174
腸炎/176
便秘/178
神經衰弱/180
腦動脈硬化/182
高血壓/184
低血壓/186
冠心病/188
貧血/190
癲癇/192
糖尿病/194
甲亢/196
尿路感染/198
膽囊炎、膽囊結石/200
痔瘡/202
腰痛/204
頸椎病/206
濕疹/208
蕁麻疹/210
痤瘡/212
神經性皮炎/214
麥粒腫/216
斑禿/218
過敏性鼻炎/220
鼻出血/222
扁桃體炎/224
咽炎/226
耳鳴/228
白內障/230
牙痛/232
尿路結石/234
前列腺炎/236
陽痿/238
遺精/240
早泄/242
月經不調/244
痛經/246
閉經/248
子宮脫垂/250
子宮肌瘤/252
卵巢囊腫/254
乳腺增生/256
不孕癥/258
百日咳/260
小兒遺尿/262
眩暈/264
頭痛/266
失眠/268
肥胖癥/270
什么是面診
中醫面診是我國歷代醫家幾千年來診斷疾病的寶貴經驗積累,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中醫利用人的面部呈現出的各種特征來確定這個人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輕重,因此有“察言觀色”的說法。那么,什么是面診呢?
本節名詞
1臟象學說
又被稱為“藏象學說”“臟腑學說”。臟象是機體內臟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于外的征象。臟象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研究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2辨證論治
辨證一般是指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進行分析和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病癥的性質。論治,又被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面診流程
面診流程圖
面診是中醫診斷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觀察人的面部形態、顏色、神態等的變化,來搜集所需要的診斷信息。
面部八卦與五臟反射區的分布
古人將人的面部與乾、坤、坎、離、兌五卦對應,又與人體臟腑對應,作為望診的依據。中醫學認為五官端正、輪廓分明、光澤有神是健康的標志。
面診的理論依據
《黃帝內經》是面診理論形成的代表作。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篇》就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竅。”說明人體內臟功能和氣血狀況在面部都有相應表現,人們可以通過對面部各種狀況的觀察,來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況和病情變化。
本節名詞
1心主血脈
指心氣推動和調節血脈循行于脈中,周流于全身的作用。
2手足三陽經
手三陽經是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總稱,分布在手臂的外側,屬表,由手走頭,所以叫手三陽經。
足三陽經指十二經脈中的三條經脈,即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分布在腿的外側和后側,屬表。其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干部、下肢外側抵止于足部。
面部為諸多經脈的匯聚之所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手足三陽經2皆上行于頭面,面部的血脈豐盛,為臟腑氣血之所榮。
中醫學通過長期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以五臟為中心,經絡為通道,氣血為媒介,內聯臟腑,外絡肌膚,感觀四肢百骸。人體的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因此,體內臟器的變化,會在身體外部表現出來;身體外部的變化,也可以影響到內部組織器官的變化。局部的病變,可影響到全身;反之,全身病變也可在局部,如頭發、面部、目、鼻、唇、耳等部位反映出來。因而望診人體各部位的形態、氣色變化等,可以判斷出內在各臟腑的功能狀態。這就是面診的基本理論依據,其相對較完善的理論系統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形成。
面部變化較其他部位更容易把握
面部皮膚薄嫩,處于人體的較高處,色澤變化易于外露,所以在望診中也最容易把握。
觀察人外部的異常,可以探知人體內部的變化,進而判斷人體內部臟器可能發生的病變。即《黃帝內經》所言“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如元代醫學家朱震亨所說:“沃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必形諸外。”身體的變化過程雖然多循序漸進且緩慢不易察覺,但是都有蛛絲馬跡可循。我們平時要留心觀察五官,以發現其細微的變化,進而探知變化發生的原因,從而避免疾病的惡化。
面部與人體的對應
人的頭面是許多經脈的匯聚之地
人體許多經脈都上行至頭面部,人體經脈運行自如是臟腑精氣充足的表現。所以,觀察人的面部可以作為診斷臟腑病變的一種手段。
面部與人體的對應
人體面部與全身都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對應關系來判斷身體各部位的變化。下圖所示為面部側面與人體的對應關系,另一面與此面對稱。
這本書不錯
很好。寫的很明白。想買的。可以買。
書不錯 好
很好很好的一本書,內容全面,實用性強,值得一讀,值得留存,在當當購物是很愉快的一件事,圖書絕對正版,選購方便,價位合適,發貨及時,快遞員送貨速度一流,服務好。
質量好,內容也好
慢慢學習,紫薯紫薯
非常值得一讀
還不錯,得對照著一點點學。
送給好朋友的,她感覺不錯,喜歡當當購物,書質量很好
很好的書,非常非常實用,對于愛學習的人很有幫助,還是紙質書看的舒服,便于記筆記,記得住,當當上買書非常有保證,都是正版好書,快遞也非常給力,速度超快,快遞小哥認真負責,及時送到。
很好的書,非常非常實用,對于愛學習的人很有幫助,還是紙質書看的舒服,便于記筆記,記得住,當當上買書非常有保證,都是正版好書,快遞也非常給力,速度超快,快遞小哥認真負責,及時送到。
商品發貨快,性價比高,買書基本在當當,很滿意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凡是塑封完好、都舍不得開封、
中華瑰寶,很好
這是一本一專多能的綜合性讀物,通俗的語言與易學好懂的例證,適合各年齡段關注自身健康的人使用。
這本書質量很好
指導意義不大,有點失望!
對于健康評價很有幫助。
在當當買書已成習慣,一直用當當的購物車記錄要買的書籍。由于商品太多,無法一條條評價,當你看到此條評價的時候,說明此書的包裝,質量都沒有任何問題,可以放心購買,至于內容仁者見仁,不便多表。
實用工具,謝謝
整體感覺非常滿意
有圖示,有文字,對于沒有中醫基礎的人來說,這本書最合適不過了
圖文結合的形式,更直觀了,可以參照圖示對照自身,很實用。
可以當參考書看了,買來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己操作,確實很有幫助
書中列出了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疾病,查找起來比較方便,還對一些生僻名詞做了解釋,很容易讀懂。
幫朋友買的,她非常滿意,還說以后就可以自己診病了,哈哈
對于本書,我真心覺得買的不值,甚至是差勁。面診手診寫的很膚淺,而且圖片都是素描圖,根本看不出有什么不同,還不如面診手診小冊子。通篇都堆砌一些養生類的東西,各種疾病的面診真的是不知所云,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一張紙就描述了。你是在解釋名詞嗎?無語了,還是不要買這本書,內容質量堪憂,可有可無。讀完之后基本沒多大用處。
正在學習中,很受用,特別適合像我這樣的初學者
這個是幫朋友買的,內容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適合初學者學習閱讀。
非常不錯得一本面診書,紙質也是特別的不錯哦!
讀者可以更直觀地參照圖示來對照自身面部、手部的變化特征,診斷自身病痛,有效去除病灶,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是一本一專多能的綜合性讀物,通俗的語言與易學好懂的例證,適合各年齡段關注自身健康的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