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什么改變中國圖書
人氣:43

什么改變中國

中國的未來取決于什么?一是我們的理念,二是我們的領導力。 改革頭二十年,是理念戰勝利益。但是看看現在的情況,基本上是利益戰勝理念。我們的未來依賴于理念能否再次戰勝利益,依賴于有理念、有擔當的領導力!...

內容簡介

中國的未來取決于什么?一是我們的理念,二是我們的領導力。

改革頭二十年,是理念戰勝利益。但是看看現在的情況,基本上是利益戰勝理念。我們的未來依賴于理念能否再次戰勝利益,依賴于有理念、有擔當的領導力!

本書傳遞的是我對市場的理念,對企業家精神的理念,對開放社會的理念。我相信,如果這些理念能變成普通大眾的理念,變成領導人的理念,中國的改革才不會逆轉,我們才有美好的未來!

——張維迎

本書聚焦于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和企業改革,如何從強盜邏輯走向市場邏輯,應對中國面臨的挑戰與困境。他從三個方面敘述了這個主題,一是回顧了中國獲得成功的路徑和方法,二是闡述為什么要搞市場經濟改革以及怎么改革,三是對于未來改革方向的預測和判斷。

張維迎在此書中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觀點鮮明尖銳,有助于讀者更清楚明了地把握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未來。

編輯推薦

以下節選自《什么改變中國》序言:

如果我們能早點開放醫療市場,允許民間資本自由進入,而不是保持國有醫院的壟斷地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絕不會如此嚴重;

如果允許民間自由辦學校、辦大學,中國的教育質量絕不會如此低;

如果我們能樹立憲法和法律的,將政府的權力嚴格置于法律之下,絕不可能有那么多野蠻拆遷事件發生;

如果農民真正擁有土地的所有權,絕不可能有那么多對農民土地的不公平掠奪;

如果做企業是每個人的平等權利而不是政府以審批的形式賦予一部分人的特權,官商勾結絕不會如此普遍;

如果公民有真正的選舉權和言論出版自由,官員的腐敗行為絕不可能如此肆無忌憚。

全球經濟前景不明、中國改革受挫,我們該何去何從?

誰能指點迷津?

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叩問中國經濟改革之作

中國改革一路如何走來?

經濟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危機的癥結究竟在哪里?

改革停滯困境如何突破?

作者簡介

張維迎,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1959年出生于陜西省吳堡縣。1982年西北大學經濟學本科畢業,1984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84~1990年曾在國家體改委工作。

他是國內最早提出并系統論證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學者。他的企業理論、有關企業改革的理論成果,以及有關市場化經濟改革的理論分析和政策主張,在經濟學理論界、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界有廣泛影響,經常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200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當選為"CCTV2002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8年入選"中國改革30年經濟30人";2011年,因對雙軌制價格改革的開創性研究獲得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近年來出版的著作包括《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競爭力與企業成長》、《價格、市場與企業家》、《中國改革30年》(主編)、《市場的邏輯》等。

目錄

自序 理念決定未來

開篇 中國改革的全景和路徑:從強盜邏輯到市場邏輯

第Ⅰ篇 奇跡真相

什么改變中國

——企業家成長和地方政府競爭

突破經濟體制"攔路虎"

——回望改革三十年(上)

國有制下的不可能

——回望改革三十年(下)

白道道畫出真斑馬

——中國改革的兩條主線

為市場申辯

——再談"理性思考中國改革"

第Ⅱ篇 企業進化

保姆何以糟蹋主人的家

——國企改革的真問題

先富起來的"弱勢群體"

——中國企業家生態

災難后的反思

——企業的社會責任在哪里

偷不走的競爭力

——談企業品牌、創新與體制

商業道德靠什么

——市場中的信譽機制

第Ⅲ篇 重啟改革

整個國家的氣質在變化

——危機時刻的中國改革

按下葫蘆起了瓢

——政府不應干預市場調整

經濟處于亞健康狀態

——凱恩斯主義的代價

讓市場自身走出危機

——應對危機的方法

面對無知與無恥

——再造改革理念和動力

尾聲 思想的競爭不在當下

在線預覽

自序

理念決定未來

自1978年開啟的中國經濟改革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是巨大和深遠的。一方面,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及經濟高速增長,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選擇越來越多,自由也越來越多;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從改革前的第13位上升到現在的第2位,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越來越大,G2(兩國集團)成為國際流行詞匯,甚至有"全球領導力東移"的說法。另一方面,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尖銳,諸如收入分配不均、地區差異擴大、官場腐敗嚴重、醫療和教育不公平、生態環境惡化,等等,使得人們的不滿情緒不僅沒有隨生活條件的改善而減少,反而有所上升。

與這兩種現象相對應,在如何評價過去的改革和指導未來的改革上,出現了兩種我不認同的思潮:中國模式論和改革失敗論。"中國模式論"者認為,中國的經濟奇跡來自獨特的"中國模式",其基本特點是強大的政府干預和國有經濟主導,不同于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不同于"華盛頓共識"所主張的自由競爭和私有企業制度。"改革失敗論"者認為,中國當前的社會矛盾是市場化導致的,是企業家造成的,30多年市場化的改革政策基本上是錯的。

"中國模式論"最初由一些海外研究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學者提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得到一些國內學者特別是政府官員的信奉和追捧。"改革失敗論"主要是國內一些左派學者的主張,在普通大眾中也有不少附和者,甚至也得到個別相當級別的政府官員的認同。

在我看來,這兩種思潮看起來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迷信政府的力量,不相信市場的邏輯;迷信政治家的高瞻遠矚,不相信企業家的深謀遠慮;迷信,不相信自由;迷信"國情"和"特色",不承認普適價值。他們都反對市場化導向的改革。二者的不同在于:"改革失敗論"者從否定過去的市場化改革開始,主張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甚至回到""時代,由政府主導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消滅私人企業家,由國有企業統治經濟,或許外加一點空想的大眾的"直接民主參與";"中國模式論"者否定的是未來的市場化和民主化改革,主張固化現有體制和權力結構,依靠產業政策領導發展,用國有企業主導經濟。至于他們的主張是基于認識問題還是利益問題,我不敢妄加評論,大概兼而有之吧!

這兩種思潮表面上看都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但他們對事實的解釋是錯誤的。是的,如果我們把中國與英美發達國家比較,較大的不同是,我們國家的政府對經濟和社會事務干預多,國有企業的比重大,我們也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和法治。但如果因此就把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歸結于政府干預和國有企業,如"中國模式論"所主張的那樣,就不符合歷史了。中國的改革從計劃經濟下的全能政府開始。改革進程中我們之所以能有持續的經濟高增長,是因為政府管得越來越少,國有企業的比重越來越小,而不是政府管得多和國有部門比重大。正是伴隨著政府管制的放松,才有了市場價格,才出現了個體戶、鄉鎮企業、私人企業、外資企業等非國有企業形態,中國經濟才不僅沒有崩潰,而且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還應該指出,中國過去30多年的高增長主要依賴的是西方發達國家過去幾百年所創造積累的技術和管理方式,這些技術和管理根本不可能在像中國這樣高度政府干預和國有部門主導的經濟體中創造出來。

政府高度干預和國有企業主導不僅不是中國經濟奇跡的原因,恰恰相反,它們倒是"改革失敗論"者所大肆渲染的中國社會重重矛盾和不公平現象的原因。政府控制大量的資源和政府對經濟的過分干預,是官商勾結的直接原因和官員腐敗的主要溫床,嚴重腐蝕了商業文化,破壞了市場的游戲規則。壟斷性產業國有企業攫取的壟斷利潤使得國有部門職工的待遇遠超出市場的公平水平,也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如果我們能早點開放醫療市場,允許民間資本自由進入,而不是保持國有醫院的壟斷地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絕不會如此嚴重;如果允許民間自由辦學校、辦大學,中國的教育質量絕不會如此低;如果我們能樹立憲法和法律的,將政府的權力嚴格置于法律之下,絕不可能有那么多野蠻拆遷事件發生;如果農民真正擁有土地的所有權,絕不可能有那么多對農民土地的不公平掠奪;如果做企業是每個人的平等權利而不是政府以審批的形式賦予一部分人的特權,官商勾結絕不會如此普遍;如果公民有真正的選舉權和言論出版自由,官員的腐敗行為絕不可能如此肆無忌憚。

因此,無論是為了未來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還是為了解決我們面臨的種種社會矛盾,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我們必須繼續堅持市場化方向的改革,減少政府對資源的控制和對經濟的干預,建立真正的法治社會和民主政治。

非常遺憾的是,在過去幾年里,"中國模式論"和"改革失敗論"這兩種思潮并沒有停留在文字和口頭上,而是走向實踐,嚴重影響了政府的政策導向,導致改革停滯,甚至倒退。在過去幾年里,改革的步伐被反改革的心態和政策所阻礙,一些傳統計劃經濟的手段在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的名義下復活,本已放開的價格又被重新管制起來,以"民進國退"為主線的所有制結構調整讓位于"國進民退",政府財政收入連續多年遠超過國民經濟和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政府投資開始擠壓民間資本的生存空間,企業家的創業激情被移民熱情所取代。凡此種種,不僅給未來經濟增長埋下了體制赤字,而且使得我們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不和諧。

本書的內容來自過去幾年里多家媒體對我作的訪談,針對的背景就是以上所描述的兩種理論思潮及改革停滯和倒退的現實。我之所以愿意集結出版這些訪談,是因為我認為這些內容有助于澄清人們在認識上的混亂,有助于人們理性地思考中國過去的改革歷程和未來應該選擇的改革方向。

大致來講,以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為界,本書的內容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金融危機之前的訪談,主要是針對"改革失敗論"的;金融危機之后的訪談,主要是針對"中國模式論"和現實政策的。

自1978年改革開始以來,對改革的爭議一直存在,但在2004年之前,最強烈的反對聲音來自政府官員和政治家,學術界、媒體人士和普通大眾的聲音主要是呼吁改革。但2004年春,個別學者以反對國有資產流失為突破口,全盤否定過去國有企業的民營化改革,妖魔化企業家隊伍,吸引了眾多網民的眼球,逐步得到大眾媒體的呼應,由此開始了學者和大眾媒體主導的否定改革的浪潮。這種否定改革的聲音之所以能有市場,當然與前面一開始講到中國社會當時的矛盾有關。學術外衣是非常能迷惑人的,我覺得有責任發表自己的觀點。2004年8月24日,我接受了《經濟觀察報》和《證券市場周刊》記者的聯合采訪,對國有企業被迫民營化的歷史作了回顧和分析,并提出了公正對待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的觀點。這個采訪發表后,網絡的評論基本上都是負面的,但我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之后,我還就官員腐敗、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認為腐敗和收入分配不公主要來自政府權力太大,而非市場化改革本身,網絡上的評論仍然是負面居多。2006年3月,我寫了《理性思考中國改革》一文,希望將有關改革的爭論引向理性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情緒發泄。這篇文章可以說將這場爭論推向了高潮,也影響了一些人的觀點。之后,我又接受了《權衡》雜志記者的采訪,提出了"企業家改變中國"的觀點。2007年,我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重點分析了權力分配與收入分配的關系,進一步闡述了如何理性看待改革中出現的問題。2008年,利用紀念改革30周年的機會,我除了撰寫學術文章,還接受了《經濟觀察報》記者的深度采訪,并在鳳凰大講壇演講,比較地分析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

應該說,我及其他幾位主張市場化改革的學者(如周其仁、張文魁等)在這期間所發表的言論,對平衡輿論、引導人們理性思考改革方面,還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在金融危機之前,總的來說,否定改革的觀點不僅在輿論上占據上風,而且對改革的進程起了實實在在的阻礙作用。2005年開始,國資委的工作重心轉向了"做強做大國有企業",而不是改革國有企業;絕大部分地方政府官員也因擔心背上"國有資產流失"的罪名而停止了地方國有企業的改革。新的勞動合同法中限制合同自由的條款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寫進法律的。中國的經濟改革基本上進入停滯期,民營企業成為宏觀調整的整治對象,民營企業家群體不斷被妖魔化。

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由于美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市場化的國家,金融危機自然被許多人認為是市場的失敗,金融自由化導致的惡果。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經濟并沒有真正市場化,也沒有實行金融自由化,但中國自身不僅沒有發生金融危機,而且在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經濟照樣高速增長。一時間,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中國成了世界的大救星,中國的國際地位突然之間大幅度提升,中國政府官員開始教訓起美國人來,否定改革成就的輿論開始有所減弱,但"中國模式"的說法開始流行起來。當美國國會就7 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爭論不休的時候,中國4萬億的刺激政策在不需要經全國人大討論的情況下已經出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接踵而來,各級政府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投資,數萬億新增銀行貸款迅速流向國有企業,這更證明了中國國家主導體制的"優越性"。由此,在改革30年后,凱恩斯主義不僅成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而且指引了中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制定,中國開始了事實上的"國進民退"浪潮,改革的進程開始逆轉。

在此背景下,從2009年年初開始,我多次發表演講和文章,并相繼接受新浪財經、網易財經等媒體的深度訪談,分析金融危機的原因,對刺激政策和體制倒退提出批評。在我看來,金融危機主要是美聯儲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美國政府"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導致的,是政府政策的失敗,而非市場的失靈。我警告說,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不僅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會導致新一輪泡沫和通貨膨脹,進而引發新一輪的危機。不幸的是,好多事情被我言中了。2009年的房地產托市政策實行還不到半年,政府就不得不出臺多種政策打壓房地產市場;宏觀刺激政策剛剛實行一年,控制通貨膨脹就成為主要政策目標。我還認為,體制的倒退將損害中國的長期增長,只有回到市場化的改革道路,激發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和創新精神,中國經濟才可能真正轉到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

我將這本訪談錄定名為"什么改變中國",既是想解釋過去,也是想激發人們思考未來。

中國的未來取決于什么?一是我們的理念,二是我們的領導力。自1983年發表《為錢正名》一文以來,我一直認為,觀念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幾年,我對此更是深信不疑。人們通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利益決定的,改革更是如此,既得利益者不僅不可能改革,而且一定會阻撓任何對他們不利的改革。但正如凱恩斯曾經指出的,與觀念的逐漸侵蝕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過分夸大了。其實早在18世紀,大衛?休謨就說過,盡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利益本身以及人類的所有事務,是由觀念支配的。縱觀歷史,幾乎所有偉大的變革都是由觀念的變化引起的,許多變革事實上是由舊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中的一些人領導的,這些既得利益者之所以變成改革的領導者,是因為他們有了新的理念。美國獨立后華盛頓沒有選擇當皇帝,甚至沒有當終身總統,就是因為他的理念,他認為民主比明君更重要。中國的近代史也是如此。中國共產黨被定義為工人階級政黨,但它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基本上都出生于舊體制下的既得利益階層,工人階級出身的人根本不可能有錢讀書,更不可能出國留學。34年前鄧小平發起改革開放,也是由于他的理念而非他的利益,他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就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改革要成功推進,不僅依賴于領導人的理念,也依賴于普通大眾的理念,因為任何領導人都不能長期背離普通大眾的觀點而行事。

觀念的變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新的觀念最初通常是由少數學者或政治領袖人物提出,但只有這些觀念變成普通大眾的共識,由這些觀念導致的變革才會真正取得成功。一旦觀念變了,不變革也是不可能的。而媒體可以說是引導大眾和普及新觀念的強大力量。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最近幾年我一直愿意與媒體人士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才有了這本書的內容與讀者分享。

我必須向讀者坦承,在2008年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我對中國的未來是相當樂觀的。但最近幾年發生的事情,使我由樂觀轉向謹慎樂觀,因為事實證明,改革并不是不可逆轉的。改革開始的20年,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理念戰勝利益,我們相信了的東西,盡管有阻力也要推行,所以我們的改革取得了進步。但是看看現在的情況,基本上是利益戰勝理念,沒有多少人在談理念,幾乎所有出臺的政策都是為了保護和增加各個部門的自我利益。我們的未來依賴于理念能否再次戰勝利益,依賴于有理念、有擔當的領導力!

本書傳遞的是我對市場的理念,對企業家精神的理念,對開放社會的理念。我相信,如果這些理念能變成普通大眾的理念,變成領導人的理念,中國的改革才不會逆轉,我們的社會才有美好的未來!

張維迎

2012年4月30日

開篇

中國改革的全景和路徑

從強盜邏輯到市場邏輯

人類的歷史,強盜邏輯和市場邏輯同時在起作用,只是某一個時代,市場更強烈一點,另一個時代,可能強盜邏輯更強一點。

訪談人:您在2010年出了一本書叫《市場的邏輯》,帶有一點啟蒙性質,里邊對中國30多年以來的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作了一個回顧和總結。能否介紹一下您的主要觀點?

張維迎:我們中國只是在過去30年里邊真正開始實行市場化的改革,取得的經濟增長成就在世界上被稱為一個奇跡。所以我想,要認識人類的歷史,認識中國的變革,包括未來中國究竟潛力有多大,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們真正地理解市場,理解市場是怎么運作的。

要理解市場的本質,首先要理解人的本性。關于人的本性,我們知道學術界自古以來都有好多的爭論,就像中國歷史上就有所謂性善性惡的爭論,但是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所有的學者、哲學家、宗教創立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假定,就是人類是追求更好的生活,這點我想不同的學派之間并沒有大的爭議。

現在問題就是,我們怎么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特別是對每一個人來講,我們出于自身的利益,怎樣才能好地改進自己的生活? 從整個人類歷史上來看,追求幸福的方式我們可以劃為兩種。

及時種就是通過使別人不幸福,自己變得幸福。最簡單的就是我們大街上看到的搶啊、偷啊,把別人的東西拿到自己手里,讓別人不能享受,自己可以享受,這個我叫它強盜的邏輯。第二種方式呢,就是我們通過使別人幸福,讓自己變得幸福。也就是給別人創造價值,給別人創造財富,然后自己獲得收入,過更好的生活,這個我叫它市場的邏輯。

人類的歷史大致來講就是在這兩種邏輯不斷作用下演進的,有時候這種邏輯占主導一點,有時候那種邏輯占主導一點。我們舉一個最近的歷史,比如說日本、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用的是什么邏輯?強盜的邏輯。就是他希望通過武力、戰爭的方式,把別的國家的財富掠奪來,服務于本國的利益,本民族的利益,但是他們失敗了。二戰之后他們又崛起了,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靠什么?靠市場的邏輯,也就是說他們生產出其他的國家人民喜歡的東西,然后他們就變成了世界上大的經濟體,如日本長期以來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只是在2010年才被中國超過。我們回想一下我們中國人買了多少日本的產品,我們為什么買?是因為我們喜歡,因為它給我們帶來了好處。

大家也不要認為我剛才說的這個強盜的邏輯,就一定是大街上簡單的那種偷啊、搶啊,好多的強盜邏輯是合法的。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像通貨膨脹,它就是一個強盜的邏輯,它把財富從一部分人手里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里,但是合法的,為什么呢?現在政府有壟斷印刷貨幣的權力,比如現在的社會財富有100億,如果政府多印100億的票子,然后交給某一部分人,實際上等于把一半財富轉移到拿到新印的票子的這一部分人手里。這樣一放一收,事實上就把一大部分的財富由民間、由私人部門轉向了政府,轉向了國有部門。所以這也可以算做一個強盜的邏輯。

市場的邏輯是說我們每個人要幸福,你就要去為別人創造價值,給別人帶來幸福。這里不是你的出發點是為了別人,你可能是為了自己,但是市場就是這樣一個有魅力的機制,要想為了自己你就必須為別人,所以我用一句簡單的話形容就是:你出于利己之心,但是必須有利人之行。只有用利人之"行",才能滿足你的利己之"心"。我們看一個市場當中,什么樣的企業生存得最長久?簡單地說,就是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最多剩余價值的企業。好比兩家企業競爭,哪一家企業能成功,就是看哪一家企業給消費者帶來的剩余價值多。我生產一個東西,我賣10塊錢,這個東西對你值12塊錢,我帶給你的剩余價值就只有2塊錢。他生產一個東西賣給你是8塊錢,這東西對你價值 11塊錢,那他給你帶來的剩余價值就是3塊錢,這時候他就可以打垮我。所以市場競爭本質上就是誰為別人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或者說更多的幸福,更多的滿足感。

我們看中國的企業,過去30年中在國際上打垮了好多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使得我們中國的產品遍布了全球,靠什么?就是靠我們中國的企業給世界人民,包括發達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更多的剩余價值。他買美國的產品,可能質量確實比我們的高,但是因為它的價格更高,相比而言買中國的東西給他帶來的好處更大,所以他寧肯選擇買中國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看到市場競爭的一個基本特點。不僅是每一家企業在客戶面前是這樣,其實企業在員工面前,在供應商面前,在資本面前都是這樣的。哪一家企業最能夠吸引到的員工?一定是那家企業為這些的員工提供了好的待遇,也就是使他變得更幸福,所以這就是市場的一個基本特點。

我們要問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市場可以做到這一點?我想最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有自由、有競爭。那么自由的前提是什么?是私有產權制度,有了私有產權制度你才可以有真正的自由,如果沒有私有產權制度,我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好多人有房子了,有私有的產權的房子,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你是沒有的,所有的房子都是政府分配給你的,那你感覺什么時候自由大?當然是現在自由大。現在如果你跟單位的領導關系不好,還可以炒他的魷魚,你自己跳槽了,你的房子還在那兒。但是過去的話如果你跟單位的領導關系不好,要走都沒有地方去,如果你走了,你的生計都沒有了,你都沒地方住了。所以說財產制度對人的自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了自由,我們就能不被別人強制做事。好比一家企業,你不能強制別人買你的東西。如果每個消費者,每個公民都有基本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只有他愿意,他才買你的東西,那你要讓他愿意,你賣出去的任何一個東西都必須滿足他的需要,也就是給他帶來幸福感,所以這樣自由的交易就產生一個雙贏的結果。

同樣,員工也是這樣,過去一個工人在什么地方干活,是由政府支配的,你沒有自己的權利,你沒有選擇的權利,可能分配給你的工作根本不適合你干,這時候你自己心情也不愉快,所以我們看到在計劃經濟下,每個人都在抱怨,都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因為你沒有自由。如果有了自由,只有一個雇主能給你提供使你感到比選擇其他的工作更好的條件,你才會接受這個工作,所以說自由非常非常的重要。

市場為什么能夠創造財富,就是因為企業之間要競爭,競爭滿足人的需要,競爭使大家更幸福,當然你要想比別人做得更好,就要靠創新。所以在市場經濟當中,我們發現創新突然大大地加快。200多年前,漫長的人類歷史當中,我們的年技術進步率不超過0.05%,那就意味著每1 500年,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才能翻一番,而在過去的200多年里,技術進步年率達到了1.5%,是過去幾千年的30倍。那1.5%意味著什么?人均GDP每50年就可以翻一番。

所以我們看到,當全世界走向了市場經濟,就是全世界都在競爭去創新,由于這些創新,我們才有了這樣大的進步。看一看今天使用的所有的東西,跟200多年前是不一樣的。200多年前的一個普通英國人,他的生活并不比古羅馬時代要好。但是有了市場經濟以后,有巨大的進步,我們在不斷使用新的東西,今天使用的好多工具、消費品,在30年前大家是不可想象的。我們設想一下在30年前,我們真正見過電話的人都很少,今天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有手機,還有iPad等等,這就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每一個企業都追求創造,就給我們帶來了人類的進步。

還要強調一點,市場經濟本身是一個消費者主導的經濟。一家企業干得好壞誰說了算?不是企業自己說了算,而是消費者說了算,如果消費者不認可你,即使生產你認為再先進的技術產品,賣不出去就不可能賺錢。所以市場競爭當中,能夠賺錢的企業,能夠致富的企業家,一定是服務了更多的民眾。你能賺多少錢,取決于你為多少人服務,取決于你給別人帶來了多大的價值,這一點覺得非常非常的重要。

反過來說,企業家在市場經濟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企業家和原來的歷代達官貴人較大的不一樣是什么?較大的不一樣在于:他是在伺候別人!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過去的體制,歷朝歷代都是相對笨一點的人伺候相對比較聰明的人,普通人伺候國王、伺候大臣;而市場經濟下是相對聰明的人伺候相對笨的人。相對聰明的人就是企業家,一個人之所以能變成企業家,是因為他判斷未來更,他看得更清楚,他有更多的思想,能夠去創造價值,而我們普通人比較笨一點,我們為什么不當企業家呢?就是因為我們沒那么聰明,但是沒關系,是相對聰明的人伺候我們,我們再決定他的命運。這個可以說比西方民主政治競爭還要厲害,西方民主政治下政治家是有任期的,如美國總統選舉,是每四年選一次,當選之后,只要四年內沒有什么大的違法行為,就可以當四年總統。但你看看企業,看看企業家,他們是沒有任期的,他們的位置是不穩的,隨時可能下臺,因為我們消費者每天都在投票、重選。一家企業過去做得再好,在過去30年、50年,都是很好的企業,但只要有那么一年半載不努力,不好好做,消費者就可能把它選下去,企業就完蛋了。

從市場經濟中受惠較大的是誰?是普通大眾,是蕓蕓眾生,不是少數人。我剛才講到,哪一家企業服務的人最多哪家就最能賺錢,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就是競爭誰能給更多的人提供服務。所以市場經濟不是一個服務于少數人的經濟。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皇帝出行,32抬大轎,老百姓只能步行,騎毛驢的都很少,但現在不是這樣的。盡管我們看到富有的人坐的車比較好,但是收入稍微低一點的人也有一輛車,哪怕是100萬塊錢一輛車,和幾萬塊錢一輛車的差距,也遠遠小于過去皇帝坐幾十人抬的大轎子,和一個人步行之間的差距,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市場經濟是一個普惠大眾的經濟,從市場經濟當中得到較大好處的是普通的老百姓,而不是達官貴人。市場經濟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平等了,過去一個特權階層,可以幾代地往下傳,現在一代都沒有辦法遺傳,如果他不努力的話。甚至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人都會講,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微軟夠牛氣了,但是他每時每刻都膽戰心驚,如果他不創新,不為消費者,不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很快就會完蛋的。

再給大家談一下市場中的信任問題。市場的一個特點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分開的,比如說今天我們使用的東西,誰生產的我們不認識,哪怕只是一瓶礦泉水,老板你不認識,員工你也不認識。我剛才講到市場規模越大,經濟發展就越快,我們如果有全球市場,那經濟的發展就比僅僅有一個地域市場發展得要快。那么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怎么信任?你不認識的人生產的東西,你怎么放心買?有些東西可能不太重要,桌椅板凳質量好壞還不是很關鍵,但是食品,好比牛奶這樣的東西,除非有信任,否則不認識的人生產的東西你怎么敢放心地買?所以信任就變成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設計出利潤制度,為什么讓一些人當老板,另一些人當雇員,實際上是為解決信任問題。

簡單地說,一個老板或者拿利潤的人,他要對所有員工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所以我說利潤是一種責任。舉例來講,如果你是一個餐館的老板,你雇了幾十個人,有洗菜的,有端盤子的,有廚師等等,飯菜的質量依賴于所有人的努力。設想有一個客戶到你餐館吃飯,吃了以后食物中毒住院了,現在誰承擔責任?是老板承擔責任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理性而客觀的學者,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這十年國家在經濟發展的觀念上開了倒車,有一種虛假的繁榮,以后的代價怎么付?可惜這樣的人不能走到領導崗位在實踐中為國家服務。

2012-08-22 17:35:32
來自博弈股**的評論:

回顧改革看房三十年的風風雨雨,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尋找出路,不錯的書!

2012-08-01 10:25:50
來自ESON888**的評論:

內容很精彩,中國30多年來的改革是從強盜邏輯轉向市場邏輯、從職權經濟轉向產權經濟的過程。

2014-03-25 16:51:44
來自huawuqu**的評論:

暫且不談經濟學家預言準不準,能直面講出存在問題的人不多,中國不改革就要后退,了解改革全程,明確前進方向,這是國人應該知道的。

2012-09-10 12:11: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都是張大俠的訪談文章,有極少部分訪談是龍永圖先生的。主要講述了張教授的企業改革和中國改革理念和理論的,通俗易懂,挺好的!

2013-02-25 11:35:57
來自阿貍不**的評論:

繼續了張教授一貫敢說的風格,把一些經濟學的原理用很平實的言語描述出來,并應用到了實際的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內容很好,讀他的書,也可以感受到他的一種思維模式和經濟學信仰。

2013-09-27 00:03: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從前,現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實現市場花話化。所以鼓吹市場經濟也沒啥意思,屌絲們還是活在在當下。

2014-11-20 16:53:21
來自ESON888**的評論:

張維迎說年輕有為的經濟學家,在他的書中可以看中國的改革脈絡

2014-03-25 17:28:55
來自ESON888**的評論:

張維迎非常好的一本書,讓我們更加了解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

2014-03-25 17:31:09
來自ESON888**的評論:

張維迎是年輕有為的經濟學家,在他的書中我們可以看中國的改革脈絡

2014-03-25 17:29:31
來自黃海豹**的評論:

內容上充分秉承張維迎老師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理念

2013-02-06 10:19:59
來自ESON888**的評論:

張維迎教授是研究企業治理的國內權威,本書秉承了其一貫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立場!對于向想了解中國經濟改革的人必須要看

2014-03-25 17:26: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所謂的什么改變中國,就是收錄了作者這近十年關于對企業家的贅述,個人以為,有點陳詞濫調,他并沒有告訴你什么原因導致今天國家公眾的不滿怨懟,而是一味的在鼓吹企業家的作為。我覺得有點極端,作者只是在這個問題上迷失了

2014-04-12 16:30:38
來自長劍不**的評論:

與《市場的邏輯》同樣是張維迎捍衛市場經濟的宣言書。書中從市場經濟基本邏輯出發,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回顧和分析,是一本好書。

2013-05-19 14:24:17
來自cutefac**的評論:

結合看看《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就知道中國要發生什么了。近來對鄰國的研究越來越多,結竟有前車之鑒。來自日本親歷者最犀利、最深刻的反省,或許能幫我們認清中國。

2012-06-19 11:39:16
來自柯雷**的評論:

張老師的觀點其實已經通過很多渠道了解到了,包括研究生期間拜讀他的論文和專著,也包括他的那本《市場的邏輯》,但通過這本書還是做了個全面的梳理和了解。很多之前自己想不通的問題均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張老師對現實中國經濟的分析應該說是非常到位了,推薦給大家。

2012-08-29 12:25:04
來自guxin31**的評論:

本書是張維迎的采訪錄合集,以極為通俗性的語言陳述了市場的邏輯。這本書,基本上適合于哪些對經濟事務一竅不通的讀者閱讀。其他讀者還是閱讀其《市場的邏輯》(增訂版)為好,那本書更具有學術性和思想的穿透性。

2012-09-01 15:01:15
來自zws6031**的評論:

張維迎在這本他的訪談錄中闡述了市場思維的邏輯與價值,解釋了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成就、遭遇挫折的原因,非常值得品讀,他在這本書中普及了推動世界進步的理念-市場邏輯。

2012-08-02 12:55:15
來自夏牧木**的評論:

一本好書,值得細細品讀。是一部最近幾年的談話集,對于了解宏觀經濟和中國現狀以及拓寬人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書中有很多真話,實話。中國經濟的未來確實是要靠理念來戰勝利益才能獲得出路。

2012-08-22 20:55:36
來自m1911a1**的評論:

過于強調“中國模式”,是不自信的表現。有沒有“美國模式”?其實,當下的中國存在問題很多,但是不是改革失敗,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如何改變中國,讓中國變得更美好。本書作者就是在嚴肅認真的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2013-08-23 17:05:45
來自liz77**的評論:

本書的內容來自過去幾年里多家媒體的訪談,針對的背景就是以上所描述的兩種理論思潮及改革停滯和倒退的現實。我之所以愿意集結出版這些訪談,是因為我認為這些內容有助于澄清人們在認識上的混亂,有助于人們理性地思考中國過去的改革歷程和未來應該選擇的改革方向。

2012-08-24 16:39:31
來自430126**的評論:

張維迎教授很久沒出書了,他是一個敢直言的學者,前幾年他的言論也得罪了不少人,甚至頭上的“烏紗帽”都丟了,當然維迎先生不在乎這些,反而有更多精力去做學問,做研究工作。這本書應是成果之一,有很多新東西,值得細細去品讀,去回味。

2012-10-18 22:46:5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