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陽明粉絲學習入門讀物的《傳習錄》。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大家葉圣陶于88年注釋的商務版性毋容置疑,且是大陸首次出版,并隨書贈送絕版《王陽明先生圖譜》(市場估價一萬元),使得本書稿成為陽明粉絲和國學愛好者珍藏的不二之選。
珍貴版本,陽明粉絲心學讀物
葉圣陶解讀《傳習錄》,大師眼中的大師。
塵封88年的民國絕版圖書,大陸首次全譯出版。
贈送絕版《王陽明先生圖譜》(印刷品)。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代表作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等。
葉圣陶,原名紹鈞,字圣陶。蘇州人。著名文學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倪煥之》《腳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緒言
一、傳習錄 二、王守仁 三、王學 四、王學大概 五、余語
上卷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中卷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錢德洪跋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下卷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序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王陽明先生圖譜
上卷
徐愛錄
先生于《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①。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②。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于詞章,出入二氏之學③,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④,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余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游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⑤。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云。門人徐愛書⑥。
[注釋]
①《大學?禮記》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鄭玄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唐人已有《大學》專本。北宋時,與《中庸》《論語》《孟子》合并為四書。程頤謂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朱熹為之作注,稱《大學章句》,則區全篇為經一章,傳十章,并記之云:“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 ”而以舊本為誤本。《大學》有“致知在格物”一語,朱熹注云:“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又補釋“格物致知”之義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此說也,守仁抵之。
②“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語出《中庸》;言垂法于后,堪以俟待后之圣人,雖遠至百世,其道不異也。
③二氏之學,言釋與道也。按守仁門人錢德洪諸人所為年譜,守仁至二十七歲,始“自念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至三十一歲,“漸悟仙、釋二氏之非”。
④明武宗初政,宦官劉瑾專權,南京科道戴銑等以諍諫得罪。守仁抗疏救之,亦得罪,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以正德三年春至龍場,五年升江西廬陵縣知縣。其在貴州,為始論“知行合一”之時。
⑤昔九方皋相馬,觀其精而不措意于牝牡驪黃。此處言見其粗而棄其精也。
⑥徐愛,字曰仁,號橫山,余姚人。從守仁游,守仁器之,妻以女弟。舉正德進士,歷官南工部郎中。守仁良知之說,學者初多未信,愛疏通辨析,暢其指要。年三十一卒,守仁哭之慟。
[譯文]
先生對于《大學》關于“格物”的學說,都以舊本為依據,舊本就是先儒所說的錯誤版本。我開始聽說時十分驚駭,繼而感到疑惑,然后竭力思考相互比對,并詢問先生,才明白先生的學說,如水的清寒,火的熱烈,是百代之后的圣人也不會懷疑的。先生天生睿智,又和氣樂觀,坦蕩平易,不在意小節。旁人見他年少時豪邁不羈,又曾沉溺于詩詞文賦,出入于佛道兩家。突然聽聞他的學說,都會認為是標新立異,不會深入探究。他們不知道先生在貴州偏遠地居住了三年,在困境中修養平靜,“精一”的工夫,已經超然進入圣域,回歸正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我終日在先生門下請教,但見先生的學說,剛開始接觸時似乎很容易,研究起來會發現很高深。表面上看很粗略,深入探究會發現精深。初接觸會覺得很平常,學習起來才發現沒有止境。十多年來,我竟然還沒能入門。如今的學者,有的與先生只有一面之緣,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言談,有的事先懷有輕視激憤的情緒,倉促地想要根據三言兩語、傳聞流言來臆斷揣度,這樣怎么能領會先生的學識呢?門生們聆聽先生的教導,往往領會的少而遺失的多。就好像鑒馬的時候只根據馬匹的外貌,而看不到它作為千里馬的特點。因此我詳細記錄平日的見聞,私下給同行學者們看,互相考證,希望不辜負先生的教誨。學生徐愛作。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①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 ②,‘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 ③,所以親之也。《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④。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⑤,‘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
[注釋]
①《大學》篇首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章句》據程子曰:“親,當作新。 ”注云:“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 ”“作新民”系《大學》引《康誥》語。
②《孟子?盡心篇》云:“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③見《書?堯典》。
④《書?堯典》云:“……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峻俊通假,大也。平章百姓,言百官之氏族分別章明也。
⑤見《論語?憲問篇》。子路問君子,孔子答以“脩己以敬”“脩己以安人”而殿以此語。
[譯文]
徐愛問:“所謂‘在親民’,朱熹先生說應當是‘新民’,后面章節‘作新民’的文句中似乎也有依據。先生認為應該跟從舊版本的‘作親民’,有什么依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是自新之民的意思,與‘在新民’的‘新’不同。這難道不足以為依據嗎?‘作’字和‘親’字相對,但不是‘新’字的意思。下面‘治國平天下’之處,對‘新’字都并無說明。比如說‘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都是‘親’字的意思。‘親民’猶如孟子說的‘親親仁民’,‘親之’就是仁愛。百姓不仁愛,舜于是任命契為司徒,讓他‘敬敷五教’,來讓他們互相仁愛。《堯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從‘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比如孔子說過
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親民’。說到‘親
民’就兼有教誨和養化的意思,說‘新民’就偏頗了。”
愛問: “‘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①,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 ②。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③。”
[注釋]
①“知止而后有定”,《大學》語。止,所止之處,指至善也。言知所止則有定向也。朱子注即物而窮其理,固以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為前提也。
②義外之說,發自告子。《孟子?告子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與辯,則明仁義俱在內。此處取義外為言以明至善不在事事物物上也。
③朱熹注解《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句曰:“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譯文]
徐愛問: “‘知止而后有定’,朱熹先生認為事事物物都能達到至善,這似乎與先生的學說相悖。”
先生說:“在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就是把義放在人心之外了。至善是心的本體,只要‘明明德’到了最為精一的地步就是了。然而也從沒有脫離客觀事物,朱熹先生注的所謂‘窮盡天理的極限而沒有分毫私欲’的人,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①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之類②,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只是有個頭腦,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只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后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①蓋愛以為事父、事君等為心外之事,孝與忠等為心外之理也。②《禮記?曲禮》云:“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言冬日
則溫,以御其寒,夏日則清,以致其涼,昏則定其衽席,晨則省其安否也。③《禮記?祭義》篇語。
[譯文]
徐愛問:“至善只在心中探求,恐怕對于天下事理,不能窮盡吧? ”先生說:“心就是理。天下哪有心外的事和理呢? ”徐愛說:“比如侍奉父親的孝道,侍奉君主的忠誠,結交朋友的誠信,治理
臣民的仁慈,這中間就有許多理。恐怕也不能不細究吧?”
先生感嘆道:“這種說法蒙蔽人已經很久了,哪能一句話就得清楚呢?如今姑且就你所問的解釋一下。比如侍奉父親,不能從父親身上尋求孝順的道理。侍奉君主,不能從君主身上尋求忠誠的道理。結交朋友、治理臣民,不能從朋友和臣民身上尋求誠信和仁慈的道理。這些道理都只在人心之中,心就是理。人心沒有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需要從外界增添分毫。這種內心純粹的天理,表現在侍奉父親上,就是孝道;表現在侍奉君主上,就是忠誠;表現在結交朋友、治理臣民上,就是誠信和仁慈。只要在內心中下工夫摒除私欲、存養天理就可以了。”
徐愛說:“聽先生這么解說,我已經有所省悟。但從前的觀點縈繞心中,還
有沒能釋然的地方。比如侍奉父親的事,其間冬溫夏清、晨昏定省之類,有許多
細節,不也需要講求嗎?”
先生說:“怎么能不講求呢?只是要有個主次,只是在內心摒除私欲、存養天理上講求。就比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孝心,惟恐有絲毫私欲夾雜其中。講求夏清,也只是要盡孝心,惟恐有絲毫私欲夾雜其中。只是講求有這份心,這份心如果沒有私欲,純粹是天理,是顆誠摯于孝順親人的心,冬天自然就會思量父母的寒冷,便自然要去尋求溫暖。夏天自然就思量父母的暑熱,便自然要去尋求清涼。這都是那顆誠摯于孝順親人的心生發出來的條件,但卻必須先有這誠于孝順的心,然后才有這些條件表現出來。以樹木比喻的話,這誠于孝順的心就是根,行為上的表現就是枝葉。必須先有根,然后有這些枝葉,不是先找到枝葉,然后再去種根。《禮記》說的‘有深切愛心的孝子,必定有和悅的氣度。有和悅
氣度的,必定有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神色的,必定能流露出和順的容態。’必須有深愛作為根,就自然如此。”
……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錢 穆
讀此(《傳習錄》)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
——梁啟超
書是好書,但缺少一個出版者說明:緒言無署名,是誰的緒言,沒說明;說是點校版,但內文是注釋和譯文,不見點校。甚至什么時候的原版書都不知道,只有腰封上有個“塵封八十八年”。應該有個出版說明。
書封面寫有贈送王陽明先生圖譜,但是翻遍全書,并未發現,難道是看錯了
該書講述了五百年來影響世界的心學大家王陽明的理論思想,值得一讀,極力推薦
王陽明的心學,大名鼎鼎,閱讀對于自身修養有好處。
錄錢德洪錄錢德洪序黃以方錄錢德10洪跋王陽明先生圖譜出版信息書名傳習錄(葉圣陶點校版)作者S明王陽明著,葉傳習錄(葉
買了很多有關王陽明的書,個人比較喜歡王陽明心學。當當的書還是一如既往地好,買書一直在當當,希望當當能保持圖書這方面的優勢!
王守仁,中國明代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會稽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最近喜歡買點評類的書籍,紅樓、三國、包括這次的傳習錄,最喜歡王陽明,因此蔣的為人處事也寬容許多,盡管民國那時候國家困難重重,但也誕生了很多大師,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王陽明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古書難讀,有葉圣陶先生的解釋,那就真是好!
看過介紹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這本書,從中了解到王陽明有《傳習錄》這一著作,所以買來看看,以此學習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讀過王陽明大傳,這本傳習錄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守仁先生的心學思想,還是國學大師葉圣陶先生點校的,不錯
很不錯的書,特別是葉圣陶先生親自注譯的,非常好。同時還買了熊召政寫的《張居正》小說。還未仔細讀,肯定會對我有很大啟迪的。當當的服務越來越好,越來越快,昨天下午訂,今天中午就到了,神速。
此書記載了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包裝防護性太差導致側邊數頁劃傷,很心疼,書本身紙質很好
王陽明可謂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讀懂王陽明必須讀傳習錄。買這本,主要看中了葉圣陶老師點校版權的權威性。
大師的經典,可讀性好。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給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社會浮躁,讀書可以修正自我,給予我們心靈上的幫助。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樣的道理應該都懂。這本書值得讀讀。好書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葉圣陶點校版非常耐讀。
質量很不錯,自己很喜歡!當初看過很多版本,一直猶豫不決買那個版本的好!剛好看到有葉圣陶點校的,不由分說就買了,民國時期的大師,都是治學比較嚴謹的!而傳習錄,又有日本人點校的,還有明初刻版本!但要領悟,還得看大師的引導!
書已收到,粗略翻了一下,書的包裝、裝訂和紙質都不錯。內容上有原文、注釋和譯文,但是沒有點評和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分析,所以引導作用并不強,也不太利于理解,美中不足。
千古完人王陽明的書籍也是大家葉圣陶的點校版本值得購買,也是需要慢慢品讀的一本好書,也許看這種書籍想要獲得的心思要淡些,更多的是體悟
一起買了中國書店版的王陽明全集,看完這本再看全集。
最愛,目前為止,王陽明的傳習錄是給我啟迪最深刻的一本書,推薦每一個熱愛生活的朋友,迷惘的朋友,苦苦思索的朋友
不看點校版,讀王陽明是非常吃力的。葉圣陶的這個版本很不錯,受益良多!
非常滿意的一次購書,陽明先生乃心學大家,值得收藏
第75頁,上卷薛侃篇,向先生請教花草善惡那部分譯文不全,只翻譯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而其后的部分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沒有譯文。這書真是葉圣陶點校么
此版本內容尚可,但是出版肯定沒花多少心思,之所以暢銷應該是陽明先生的緣故,但是這樣就能理解了嗎,或一生到底能不能理解他的哲學踐行他的思想!難說的很啦。不愧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四大天王!竭力推薦,但不是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