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圖書
人氣:91

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作品
  • 所屬分類:圖書 >經濟>中國經濟>中國經濟概況  
  • 作者:[田國強] [陳旭東]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8665276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9
  • 印刷時間:2016-09-14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改革是當下中國的時代命題。本書運用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手段,從歷史現實比較、國際國內比較、理論實際比較的視角論述了中國改革的基本脈絡、問題難點和趨勢走向;根據過去170多年的變革歷史,總結出“明道、樹勢、優術、抓時”四位一體的改革方法論,提出了多方位聯動改革的設想,并據此鞭辟入里地分析了政治體制、法治建設、文化體制、對外開放、農村改革與城鎮化、要素市場、金融體制、國企改革與民營經濟、財稅體制、社保體制、醫療衛生體制、生態文明體制、教育體制及房地產等改革和發展議題。在這些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各領域深化改革應取的理念和方向,給出了行動建議。

貫徹全書的核心觀點是,只有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治理邊界,通過三者之間各歸其位又互動互補的綜合治理,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也是改革的關鍵。

本書能夠能夠為下一步深化改革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更豐富的視角和思路,也有助于讀者更好地把握中國改革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走向。

編輯推薦

歸國華人經濟學家田國強的大作。

作者簡介

田國強,華中科技大學數學碩士、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高等研究院院長,美國德州A&M大學Chalk講席教授;首批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及國家特聘專家,長江學者講座教授;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主編,《經濟研究》等刊物編委。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經濟理論、激勵機制設計、中國經濟、經濟體制轉型等,著作有《選擇與一般均衡》、《激勵、信息與經濟機制》等,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近80篇,國內期刊、報刊發文160多篇。

陳旭東,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院長助理。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經濟、經濟思想史、經濟史。曾在《比較》、《學術月刊》、《中國高校社會科學》、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等學術期刊多篇,一些文章被《新華文摘》、光明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網等全文轉載。

目錄

序 吳敬璉

自序

總論

1探尋富民強國的中國現代化道路

1.1中國改革的起點、目標與演進方式

1.2非均衡改革路徑下的問題與難點

1.3中國深化改革面臨的“四個轉向”

1.4富民才能強國的經濟學內在邏輯

1.5正視改革艱巨性,用好改革方法論

1.6小結及時部分回顧改革:歷史由來與發展歷程

2近代以來中國的四次大變革

2.1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圖強(1840~1911)

2.2辛亥革命與市場經濟的探索(1911~1949)

2.3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的聯姻(1949~1978)

2.4改革開放引領中國復興之路(1978年至今)

3改革的三大成就:發展、轉型與全球化

3.1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

3.2從計劃體制轉向市場體制

3.3深度融入世界發展共同體

4中國改革貢獻了哪些經驗

4.1正確處理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4.2推行松綁放權的市場化改革

4.3實行對外開放融入國際社會

4.4地方政府分權鼓勵區域競爭

4.5以漸進改革策略促平穩轉型

5在思想交鋒中尋求改革共識

5.1真理標準大討論

5.2姓資姓社大討論

5.3改革方向大討論

6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的三階段

6.1撥亂反正和商品經濟發展階段

6.2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設階段

6.3科學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階段

第二部分理解改革:經濟學與市場化改革

7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溯源與蘇聯模式

7.1空想社會主義者對市場制度的批判

7.2科學社會主義者對市場制度的評價

7.3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發展模式

8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踐(1949~1977)

8.1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2)

8.2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3~1956)

8.3計劃經濟探索調整時期(1957~1977)

9對計劃經濟體制的經濟學分析

9.1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計劃與市場大論戰”

9.2計劃經濟的弊病:信息問題與激勵扭曲

10對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學分析

10.1市場機制及其功能

10.2市場機制的優越性

10.3市場失靈及其補救

10.4中國古代關于市場的思想

11對中國經濟改革的經濟學分析

11.1現代經濟學內在邏輯分析框架

11.2充分考慮約束條件才能做成事

11.3承認個人利益推進市場化改革

11.4發展與穩定的經濟學內在邏輯

11.5促進地方政府競爭與對外開放

12構建和諧社會與建立現代市場體系的一致性

12.1民主法治

12.2公平正義

12.3誠信友愛

12.4充滿活力

12.5安定有序

12.6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三部分求解改革:瓶頸約束與頂層設計

13中國模式論的實質、弊病及其出路

13.1中國模式還是中國路徑

13.2三大誤區與中國模式論

14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

14.1重政府輕市場

14.2重國富輕民富

14.3重發展輕服務

15富民才能強國的經濟學內在邏輯

15.1欲強國,必先富民

15.2欲富民,必賦私權

15.3保私權,必限公權

16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間的治理邊界

16.1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下的政府基本職能與作用

16.2綜合治理三大制度安排:政府、市場與社會

16.3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建立法治的有效市場

16.4構建維護市場的政府,形成有限和有效政府

16.5培育壯大公民社會,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16.6“四個文明”協同發展,提升公民的幸福感

17中國下一步改革發展要實現“四個轉向”

17.1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

17.2從單一的經濟改革轉向多方位聯動改革

17.3從發展型全能政府轉向服務型有限政府

17.4從國際體系追隨者轉向未來世界領導者

17.5正視改革艱巨性,用好成功改革方法論

18理順十大基本關系,加強長效制度建設

18.1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18.2國富與民富的關系

18.3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18.4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18.5內需與外需的關系

18.6城鎮與農村的關系

18.7沿海與內陸的關系

18.8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18.9科教與人才的關系

18.10發展與生態的關系

第四部分深化改革:理念方向與行動建言

19政治體制改革

19.1興亡周期律與現代國家治理四要素

19.2回望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進路

19.3下一步政治體制改革如何走出瓶頸

20法治建設與法治改革

20.1改革開放下的法治建設進程

20.2法治建設的歷史與國際視角

20.3中國下一步法治改革路線圖

21文化體制改革與文明價值認同

21.1中國文化體制改革與發展軌跡

21.2進一步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3文化體制改革需理順三大關系

22對外開放

22.1從歷史和世界視角看對外開放的重要性

22.2逐步融入世界體系的中國對外開放實踐

22.3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態勢及應對

23農村改革與城市、城鎮化

23.1改革為何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

23.2市場導向城鎮化的戰略性意義

23.3傳統城鎮化路徑的不可持續性

23.4新型城鎮化推進需要綜合治理

24要素市場與要素價格改革

24.1要素改革的全局意義

24.2“價格闖關”的啟迪

24.3要素市場改革切入口

25金融體制改革

25.1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發展脈絡及其經驗

25.2以開放競爭重構金融業宏微觀體制機制

25.3以人民幣國際化倒逼國內金融市場改革

26國有企業改革與民營經濟發展

26.1國有企業改革三個發展階段回顧

26.2國有企業下一步改革的戰略方向

26.3促進非國有經濟發展的若干課題

27財稅體制改革與國家公共治理模式

27.1財稅體制改革歷史脈絡梳理

27.2現行財稅體制的問題和不足

27.3財稅體制改革下一步的方向

28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28.1世界主要社保模式的優缺點比較與借鑒

28.2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社會保障模式選擇

28.3社保改革的原則、方向與政府的適宜作用

29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29.1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歷程回溯

29.2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國際借鑒與啟示

29.3中國下一步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

30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30.1中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30.2環境問題存在的經濟學根源分析

30.3中國環境保護發展歷程及其問題

30.4中國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與建議

31教育體制改革

31.1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發展歷史回溯

31.2教育問題診斷與下一步改革方向

31.3促進九年義務教育向十二年邁進

31.4破解制度難題打造世界大學

32房地產市場改革

32.1近年來中國房價持續上漲的幾大動因

32.2對當前中國房價水平的兩個基本判斷

32.3當前房價表象背后的四大結構性失衡

32.4進一步加強房地產行業長效制度建設

在線預覽

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國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和路徑上做出了旗幟鮮明的歷史性選擇,決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改革,由此開啟了新的改革大門。可以說,2013年是繼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1984年做出經濟體制改革決定、1992年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幾個重要年份之后,又一個改革和開放再出發的關鍵時點。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新一輪改革中具有奠基意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文件,提出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論述,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但也有不足和未盡之處,對系統性的改革

當然,我們也理解這也許是遵循中央關于“不‘十全大補’,不面面俱到”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要求,或因為其他方面在理論、共識、時機或具體執行上還不太清晰、成熟,而改革沒有涉及太多。然而,理性思考、理論探討無禁區,理論創新要先行。理論探討、理性思考和理論創新的重要性至少有二:一是對已確立的改革方向和路徑進行理論分析和論證,促進上下改革共識的凝聚和改革方案的執行;二是理論探索必須要超前,對現有改革的不足之處進行理論剖析,通過內在邏輯的推演指明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理論探討的先行性極端重要,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吸取了過去若干年的理論探索、理論創新的結果,聽取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并將之以決議的形式肯定下來。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吳敬璉教授就曾指出過類似觀點,認為“對于改革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自由而切實的討論,是改革向前推進的必要前提”。參見吳敬璉、周小川等,《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頁。以及政府、市場與社會三位一體綜合治理

早在2008年著者田國強在論文《從撥亂反正、市場經濟到和諧社會構建——效率、公平與和諧發展的關鍵是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中就曾有過此提法。不過,只是界定好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還不夠,三四年前我們又開始積極呼吁不僅要合理好界定政府與市場,也要界定好政府與社會的邊界,因為社會自治是國家公共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見田國強、夏紀軍、陳旭東,“破除中國模式迷思 堅持市場導向改革——中國下一步改革的關鍵在于政府職能的兩個根本轉變”,《比較》第50輯,2010年。后面會論及。的重視不夠,一些提法存在內在沖突,如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與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是目標不兼容的(具體論述見總論部分)。

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仍處于正在進行時,依然充滿著諸多的未知和挑戰,難免會出現認識不足和輿論雜音。因此,理論探索需要先行,思想需要進一步的解放、再解放,促進理論創新。沒有思想解放,沒有理論創新,沒有改革開放的今天。現在和未來的改革也依然如此。鑒古可以知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需要重新檢視中國改革走過的道路,哪些是獨特的,哪些是共通的,深刻剖析當前面臨的問題和難點,進而探討未來的改革路線圖、關鍵點與突破口。

面向未來,我們還需要保持清醒頭腦,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不能丟,通過理性思考,充分考慮到各種風險和探尋解決應對之策。在將中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并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下,如何避免壞的治理體系,走向好的治理體系,從而避免壞的市場經濟,走向好的市場經濟;如何避免壞的社會規范,走向好的社會規范,使之良性互動,實現科學發展?繼而,如何建成公平正義的法治社會,實現民主政治,富民強國,讓中國長治久安和實現現代化,使之多方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需要政府官員、學者(特別是經濟學家、法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企業家等社會各界人士共同來理性思考和推動,也正是本書希望理清及回答的問題。

本書基于現代經濟學基本原理、思想、方法與國學智慧,通過歷史大視角和國際寬視野的縱深橫闊考察,對國內外經濟社會實踐的縱橫向比較,以及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理論分析和實踐比較,理性、嚴肅而不失激情地系統論證和考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及其經濟制度轉型和政府職能轉變的大趨勢,力圖向讀者揭示中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內在邏輯和成功改革的方法,從而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理解。我們還進一步分析了政府決策、宏觀政策制定的內在機理,旨在說明經濟活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以更好地前瞻國家經濟政策變化和宏觀經濟發展的動向,從而更好地把握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脈搏。

此外,本書的一個主要特點和新穎之處,就是系統地運用現代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特別是機制設計理論關于信息和激勵的核心思想,將一項改革是否有利于發展、穩定和創新;一個制度安排所需信息是否復雜、過多、易對稱;個體與集體間的激勵是否相容以及能否導致資源有效配置、不斷激發創新、促進社會和諧、公平與正義等,作為考察一項改革內容優劣、利弊的判斷依據,以此來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在解決社會經濟問題上的治理邊界,從而系統梳理和總結中國改革及其制度創新過程。這種建立在微觀基礎(經濟人行為分析的基礎)上,基于信息和激勵的視角來系統地研究中國改革這一宏觀主題,并對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賦予經濟學分析解釋,在國內外同類領域著作中,應該說是一種新的嘗試。

同時,本書也希望澄清一些理論認識誤區,包括所謂“中國改革之謎”及“中國模式”論,后者將政府主導經濟的發展模式視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終極發展模式。這些理論認識誤區導致的結果是,政府在過去一個時期以來對凱恩斯主義的過度熱衷和頻繁運用,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政策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政府“越位”、“錯位”和“缺位”,導致政府與市場、社會治理邊界的混亂,市場在有效配置資源方面無法發揮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當前中國幾乎所有的深層次問題都由此產生。具體而言,本書主要對如下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做出解答,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激起思想界、理論界、學術界同仁共同來思考一些深層次問題:

1. 道格拉斯 諾思之問:怎樣才能從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傳統制度平穩過渡到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好制度?在什么條件下,才能從非理想狀態向理想狀態過渡?制度改革與經濟發展如何互動,誰應該先開始?如何看待漸進式改革和激進式改革的異同?

2. 計劃與市場的本質差別: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本質差別在哪里?一個國家如何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為競爭性的市場經濟?為什么說市場體系建設與和諧社會構建是一致、激勵相容的?

3. 中國改革之謎:為什么在缺乏現代經濟學公認的可促進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如政府主導、產權界定不清晰、法治不健全等)下,中國經濟能取得持續30多年的快速發展?為什么中國歷史上一些大的變革,如王安石和清末維新變法無不以失敗告終,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取得了成功?中國改革貢獻了哪些經驗?

4. 中國模式與中國路徑:改革成就巨大是否意味著中國已找到一個與現達社會截然不同的現代化終極發展模式?政府對社會經濟高度介入和干預的“中國模式”能讓中國實現富民強國,長治久安嗎?初始條件和改革路徑的差異,是否意味著一國實現富民強國和現代化的終極發展模式也不同?

5. 富民強國的內在邏輯:富民與富國,誰先誰后?富民強國的經濟學內在邏輯是什么?為什么是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而不是國有經濟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大發展?

6. 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為什么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同等重要?如何促進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摸著石頭過河”)的上下互動和激勵兼容?

7. 深層次問題及其對策:中國未來發展面臨哪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何應對?

8. 政策調控與制度治理之爭:指導和解決當前經濟發展及所面臨的貪腐問題主要是靠制度建設,還是靠頻繁地使用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宏觀調控措施和行政、黨紀手段或國家機器?如何看待經濟理論關于“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爭論?

9. 聯動改革的必要性:為什么要進行系統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多方位的聯動改革?

10. 政府、市場與社會:為什么下一步改革的關鍵在于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治理邊界,而不只是政府與市場的治理邊界?如何定位社會自我治理和文化倫理在國家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11. 政府職能轉變:為什么政府職能的轉變是界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深化改革及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12. 改革、發展、穩定、創新:為什么要在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中加入創新的維度?如何實現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從國際體系追隨者向未來世界領導者的轉型?

媒體評論

陳志武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

田國強教授一直走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不僅在理論和政策討論中發揮積極作用,而且在改革實踐中以他十足的正能量引領社會和同仁。過去三十余年的改革中,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基本哲學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好在中國很幸運,始終順利成功。可是,到今天這個轉折口上,“摸石頭”越來越難以持續。田國強教授和陳旭東研究員合著的這部著作正是“雪中送炭”,為我們更加主動、明確目標和方向的改革鋪路指引,這是關心中國發展前途和改革前景的同仁都應該細讀的著作。

錢穎一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本書的一個特點是歷史邏輯與經濟邏輯的交融。歷史邏輯將中國改革置入近170多年來的四次大變革圖景中;經濟邏輯則是運用現代經濟學分析中國改革路徑的形成過程。兩者結合,本書給出了一個中國改革內在邏輯的解讀,對思考和推進中國未來變革很有啟發。

王一江 長江商學院教授

田國強、陳旭東二位的力作,大歷史、寬角度,縱橫交錯,把對改革歷史與現狀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講理論、重實踐,相形得益,把對改革問題的探討,建立在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之上。本書結構宏大,內容豐富,理論前沿,分析嚴謹,思想深刻,結論給力,故對所有關心改革者,該書均屬“必讀”之。

周其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本書是海歸之作。自近代中國留學潮以降,海歸向有深淺之分。本書作者無疑是“深海歸”:入外洋學海深,歸本土士林也深。本書分明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好領略作者歷經多年的思維對撞、融會和貫通,所練就的這門合成的經濟學功夫。其中最精彩的看點,是依托機制設計理論,對中國改革的歷程做出獨到的系統梳理與總結。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好

2016-12-17 19:33: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對中國改革路徑進行深入探索,好書

2016-12-20 22:16:19
來自x***o(**的評論:

有點生澀,一般

2016-12-28 08:03:37
來自s***n(**的評論:

內容太全面,反而不細化了

2016-12-31 21:59:37
來自金海408**的評論:

好書

2017-01-04 08:47: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時代鮮明,富有邏輯性

2017-01-06 12:24:0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西方模式是最好模式嗎西方經濟社會暴露出來的問題何解金融危機何解感覺這本書太鼓吹經濟自由化了

2017-01-07 10:04:1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整體感覺還不錯,非常喜歡,值得一看的好書!推薦給所有人。

2017-01-13 10:52: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幫同事買的書,挺好的。

2017-03-01 11:24:4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書不錯,老板指定要買的~~~

2017-03-27 15:45:22
來自吟***(**的評論:

語言很通俗易懂

2017-04-23 01:34:31
來自l***u(**的評論:

不錯,包裝精美,質量也很好。

2017-05-19 11:14:02
來自y***1(**的評論:

書本身的內容倒是沒問題,就是這裝訂,無語了。

2017-06-14 07:42:4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物流和其它環節都很好,多謝:)贊

2017-06-26 14:28:5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有點大部頭的好書,四百多頁,排版緊湊

2017-07-20 19:34:3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寫的不錯,可以作為寫論文的參考

2017-07-27 09:06:08
來自巴州**的評論:

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

2017-07-28 22:28:28
來自yanyupi**的評論:

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2017-09-01 16:09: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正版圖書,發票齊全

2017-09-04 09:14: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不錯的

2017-09-05 16:07:5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可以,理論性較強

2017-09-07 13:21: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解讀透徹,內涵豐富,很扎實,很不錯。體驗好。評價很客觀,素材很全面,值得慢慢品讀,很有收藏價值!

2017-09-14 14:57:07
來自可口可**的評論:

還是很好看的

2017-09-27 12:00:4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孩子喜歡,書質量較好,好評~~

2017-09-27 16:13:45
來自joyodad**的評論:

非常好。必買。

2017-10-19 15:43:41
來自lijinru**的評論:

圖書拿到手里的質感很好,內容中規中矩,性價比很高。

2017-11-07 10:58: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缺乏調理,書中表述很多重疊處,口語化嚴重,應再雅一些。另外,應結合現實實例分析會更好。

2016-11-19 17:51:0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我親身經歷。成效很大,不足也多。物質豐富了,精神垮掉了。

2017-06-27 12:07:5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