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而地探討了我國的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觸及現有的世界經濟格局,觸及多方面的利益結構。中國推進壹經濟轉型為目標的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立足制度改革來破解結構性矛盾,釋放改革紅利,形成經濟轉型的推動力。
遲福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等多家高等院校的特聘教授。
多年致力于經濟轉軌理論與實踐研究,圍繞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在政府轉型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在上述研究領域,共出版中英文專著四十余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八百余篇,形成研究報告七十余部,提交了大量政策建議報告,在決策和實踐層面產生了積極影響。曾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中國發展研究獎”等研究獎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2年被中組部、、國家人事部和國家科學技術部聯合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2009年入選“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2015年入選《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經濟學卷)》。
代 序 中國未來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與路徑魏禮群
總 論 以經濟轉型為目標的結構性改革遲福林
及時編 全球化趨勢與中國角色
中國發展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 彭 森
怎么看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勢 劉世錦
反思全球化與區域化 張蘊嶺
全球化新趨勢 司嘉麗
全球化面臨的困境與應對 朗哈默爾
名家觀點綜述
第二編 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
以結構轉換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鄭新立
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宋曉梧
贏在轉折點遲福林
中國經濟轉型中的結構性改革徐 林
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之我見常修澤
構建創新友好型的稅收制度劉尚希 樊軼俠
東北去產能“回頭看”:問題與出路張占斌 孫 飛
名家觀點綜述
第三編 “一帶一路”戰略與構建自由貿易區網絡
適應大趨勢,構建“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網絡遲福林
2030議程與“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自貿區網絡張蘊嶺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投資的布局優化張述存
“通道經濟”時代下的區域物流大通道構建李漢卿
名家觀點綜述
第四編 服務貿易發展與開放轉型
進一步推動中國服務業改革開放黃 海
服務業充分對外開放是發展第三產業的必由之路張屹山
推動中國服務業更大開放發展張占斌
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二次開放”夏 鋒
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轉型方向及其對策研究黃 南
名家觀點綜述
第五編 全球經濟治理新格局與包容增長
以包容性發展為原則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曹遠征
全球經濟治理:國際稅收秩序的再塑倪紅日
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鄭京平
國際化分工和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特點及趨勢胡登峰
名家觀點綜述
附 錄 中國智庫:改革研究報告
中歐自貿區——2020:深化中歐合作的重大選項
中國勞動力“走出去”的形式與路徑分析
基于全球治理視角的“一帶一路”戰略中各國博弈分析
當前,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雙重挑戰下,需要各國采取共同行動,協力推進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進程。對中國來說,一方面,經濟轉型面臨著諸多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與問題;另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增長潛力。在G20杭州峰會就結構性改革達成基本共識后,聚焦經濟轉型、以經濟轉型為目標推進結構性改革,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課題。
一、經濟轉型決定增長前景
從現實來看,發達經濟體也好,新興經濟體也好,都需要在經濟轉型中尋求可持續增長新的動力源。要預測中國未來5~10年經濟增長前景,更離不開對經濟轉型趨勢與特點的客觀判斷。
1經濟轉型滯后是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主要表現為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適應,需求引導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由此使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的矛盾并存。從產業層面來看,中國的產能過剩究其根源在于工業轉型嚴重滯后,為此,在去產能的同時,要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從區域層面來看,某些地區的經濟嚴重下滑,根源也在于經濟轉型滯后。以東北為例,如果沒有經濟結構轉型的重大突破,實現東北振興的目標相當困難。這意味著,在增長與轉型高度融合的新階段,主要不是在現有的結構中尋求“穩增長”的藥方,而是要在經濟轉型中挖掘“新增長”的源泉。
2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將是全球較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及時,13億人的消費結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服務型消費支出占比將由2015年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城鄉居民的消費總規模有可能由2015年的36萬億元擴大到2020年的50萬億元左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穩定在65%以上,基本形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第二,到2020年,中國的服務業占比有可能從2016年9月底的52.8%提高到58%左右,服務業規模有條件在2012年24.3萬億元的基礎上實現倍增。隨著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較快發展,“中國制造”正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有望形成制造業競爭的新優勢。第三,未來5~10年,中國仍處于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快速轉型的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向各類城鎮不斷集聚,將帶來巨大的新增消費與投資需求。
3經濟轉型對經濟增長具有決定性影響
如果經濟轉型能在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中國就有條件在未來10年實現年均6%左右的增長。更重要的是,這個增長將是有質量的增長,是可持續的增長。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及時,短期與中長期。當前,人們對短期的經濟增長比較擔心,把“穩增長”看得很重。短期“穩增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打破可持續增長的掣肘因素,通過經濟轉型有效釋放巨大的增長潛力。同時,解決短期問題也需要從經濟轉型入手,立足于2020年取得經濟轉型實質性進展這個中期目標,化解短期矛盾,實現標本兼治。
第二,潛在增長率與經濟轉型。潛在增長率主要取決于資源配置效率的較大化。當前,仍有不少重要資源尚未實現市場化配置,這不能不使潛在增長率大打折扣。討論未來的經濟增長前景,主要取決于經濟轉型與市場化改革的實質性破題。
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與世界經濟格局變化交織在一起,雙向相互影響明顯增強:一方面,未來幾年全球經濟仍將處于弱增長態勢,世界經濟格局仍在繼續尋找新的平衡,這會給中國經濟轉型帶來多重影響與沖擊;另一方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轉型與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日益增大。估計未來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貢獻率將保持在25%~30%。
……
很不錯的書,包裝完整。
書不錯,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