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市場與政府:中國改革的核心博弈圖書
人氣:49

市場與政府:中國改革的核心博弈

(理想國出品,張維迎三十年經典,中國改革的核心博弈)

內容簡介

《市場與政府》收錄了張維迎三十余年來的重要文章和演講33篇,從改革開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機,張維迎一直活躍在中國改革的最前沿,他的許多觀點后來被證明具有極強的預見性,本書精選的文章,幾乎囊括了張維迎教授所有對中國改革產生巨大影響的重要觀點,他對市場經濟的堅持、對主流經濟學的思考和對中國資本市場及金融穩定的建議,都在書中得到了完整的論述,本書是了解張維迎學術思想、理解宏觀經濟脈絡、認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文本。

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在于市場體系自身包含著反市場的力量—政府。這是一種“異化”。市場要有效地運行,不能沒有政府;但政府力量的擴展,可能導致市場本身的毀滅。因此,如何在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有效地節制政府對市場的破壞, 是每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面臨的難題。

——張維迎

編輯推薦

推薦購買

《理念的力量》(張維迎簽名本,數量有限,售完即止)

《市場與政府》(張維迎簽名本,數量有限,售完即止)

1.張維迎三十年經典文集

本書收錄了張維迎教授近三十年來的文章33篇,這些文章不僅在發表時對中國改革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現在看來,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作者長期主張的自由市場理念在過去三十年逐步得到實踐檢驗,也將為接下來的改革提供理論支持,這些理念都在本書中得到了完整呈現。

2.深入理解中國改革的核心博弈

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是左右中國改革重要的力量,本書從市場的力量講起,論及政府管制、股票市場、企業家行為及金融危機等方面,梳理出改革成敗和經濟起落的關鍵性因素,是理解中國改革和現實經濟的重要文本。

3.對經濟學爭議的有力回應

自由市場還是政府干預?這是經濟學出現以來就存在的巨大爭議,針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構成了兩百多年來經濟思想發展的主旋律。作為長期活躍在中國改革前沿的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以事實為依據,在本書中為讀者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答案。

作者簡介

張維迎,1959 年生于陜西省吳堡縣。1982 年獲西北大學經濟系學士學位 ;1984 年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參與了對中國經濟改革政策的研究 ;1990 年 9 月入牛津大學讀書 ;1992 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4 年獲博士學位 ;1994 年 8 月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

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經濟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市場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1999-2006)和院長(2006-2010)。主要著作包括 :《企業的企業家 :契約理論》(1995),《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1996),《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1999),《產權、政府與信譽》(2001),《信息、信任與法律》(2003),《大學的邏輯》(2004),《論企業家》(2004 再版),《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2005),《競爭力與企業成長》(2006),《價格、市場與企業家》(2006),《中國改革 30 年》(2008),《市場的邏輯》(2010),《什么改變中國》(2012),《通往市場之路》(2012),《博弈與社會》(2013),《改革新啟蒙》(2014),等。另有數十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期刊發表。2000 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2002 年,獲得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8 年,選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評選的“改革 30 年,經濟 30人”;2011 年,因對雙軌制價格改革的開創性研究榮獲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3 年,獲得網易財經“年度最有影響力經濟學家獎”。

目錄

Ⅰ 市場的力量

市場的力量

市場的失敗,還是市場理論的失敗?

市場秩序的信譽基礎

如何讓人說實話?

經濟學家看法律、文化與歷史

裁判和規則制定者一定是政府嗎?

政府 市場 企業家 所有制

“公家報銷”與價格扭曲

反壟斷法的本質是反競爭

Ⅱ 管制的陷阱

信譽機制與政府管制

市場經濟與信譽、自由簽約權

政府管制的陷阱

信息、管制與中國電信業的改革

市場秩序的形成與審批制改革

信息、信譽與銀行

中國的股票市場:管制與信譽

中國股票市場的六個問題

Ⅲ 企業家的困惑

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行為

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中國政府的轉型

醫療體制的問題主要出在政府壟斷

假如把月亮交給一位農村老太太

小問題?大問題?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在于制度變革

中國企業家的困惑

為民營企業家進一言

尋找綠色經濟的商業模式

Ⅳ 危機后的轉型

把握中國經濟的大局與動力

加入WTO給我們帶來什么?

關于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反思

中國未來金融穩定的三大潛在威脅

警惕下一次危機

回歸亞當 斯密,告別凱恩斯

中國經濟轉型靠什么?

在線預覽

序 言

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在于市場體系自身包含著反市場的力量—政府。這是一種“異化”。市場要有效地運行,不能沒有政府;但政府力量的擴展,可能導致市場本身的毀滅。因此,如何在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有效地節制政府對市場的破壞, 是每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面臨的難題。

這是我1986年寫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見本書《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行為》一文),也是貫穿于這本文集的主題。

說市場的有效運行離不開政府是容易理解的。市場經濟建立在私有產權、自由競爭和企業家精神的基礎上。如果沒有政府對私有產權和自由競爭的有效保護,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動機就不能變成為他人創造價值的行動,企業家精神就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存在。

為什么政府有可能變成市場的破壞力量呢?這是因為,政府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政府具有的強制力,而政府本身也是由人控制的,控制政府的人與生活中的每個人一樣,也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既不比普通人更好,也不比普通人更壞。因此,他們最容易被誘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以“公共利益”的名義侵害別人的產權,剝奪別人的自由,阻礙企業家精神的發揮。由于人類本身的 “無知”,他們也可能好心干壞事。如果政府的力量過大,市場不僅難以有效運行,甚至可能徹底消失。

要正確理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我們必須把市場參與人和政府官員都還原為生活中活生生的個體。人們對市場的誤解和對政府的迷信與如下的錯誤觀念有關:私營企業追求的是個人利益,政府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因此,私人的動機總是“壞的”,而政府的動機總是“好的”。說政府行為“應該”以“公共利益”為目標,這沒有錯。但“應該”不等于事實。政府決策本質上也是個人作出的,抽象的政府沒有思維能力,從來不會作任何決策。政府官員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血有肉,有私利,有情緒,有七姑八姨,有狐朋狗友,有思想,也無知,有上進心,也有妒忌心。他們的決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公共利益,取決于他們面臨的約束條件。

私營企業決策和政府決策的較大區別是前者以營利為目標,后者不以營利為目標。這既是政府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之所以是它的優點,是因為政府可以做那些對社會有價值但難以用市場價格和利潤指標衡量,因而私營企業不愿做的事情,如社會秩序的維護和公共產品的提供。但正因為政府不以營利為目標,我們也就失去了衡量政府業績和約束政府官員的重要機制。

這一點可以從私營企業和政府獲得收入之方式的不同看出。私營企業的收入來自價格,政府的收入來自稅收。價格是自愿的支付,稅收是強制的征收。在私有產權得到有效保護和充分競爭的條件下,私營企業要賺錢,就必須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并且其所創造的價值必須大于它們使用資源的成本,否則,企業就會破產,因為消費者愿意為產品支付的價格不會大于他們從中獲得的價值。市場競爭,就是企業為消費者創造剩余價值的競爭;只有那些為消費者創造了足夠大的剩余價值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生存和壯大。相反,由于政府的收入來自稅收,即使政府的行動不為社會創造任何價值,政府也可以獲得收入,政府官員也不會失業。因此,政府官員具有更大的尋租空間,政府通常并沒有積極性和壓力為社會創造價值,卻總是有不斷擴大預算規模和活動范圍的內在沖動。所以,政府主導經濟的社會,一定是老百姓相對貧窮的社會,政府強大的財力并不是社會富足的象征。

稅收支付服務成本的政府運行機制掩蓋了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許多普通人看來,政府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午餐”,不吃白不吃。所以人們就競相要求政府提供越來越多的服務,而這種來自社會的“需求”正合政府官員的胃口,因為政府提供的服務越多,政府官員尋租的空間越大。結果是,整個社會陷入“囚徒困境”的悲慘境地。這也意味著,“按需生產”這個市場競爭法則作為政府行為的準則是不恰當的。

經濟學理論為我們正確理解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但很遺憾,傳統經濟學理論也給了我們很多誤導。 “市場失靈”是經濟學家的發明,它為政府干預市場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事實上,經濟學家所謂的“市場失靈”,很大程度是市場理論的失敗,或者是政府干預導致的市場紊亂,而不是真正的市場失靈。比如說,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賣者與買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將導致市場的消失,而事實是,信息不對稱是市場本身創造出來的,有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就有信息不對稱;如果沒有市場,每個人生產自己消費的東西,也就沒有所謂的信息不對稱。而市場之所以“愿意”創造信息不對稱,是因為它有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手段。經濟學家阿克洛夫證明了在二手車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將會導致“逆向選擇”,越是高質量的車越難以出售,他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的這一推斷與現實根本不符。觀察一下現實中的市場,真正難以出售的是“壞車”,而不是“好車”。現實中的人沒有經濟學家假設的那么理性(rational),但確實比經濟學家想象的更有智慧(smart)。逆向選擇最嚴重的經濟通常是政府管制最多的經濟,而不是市場更自由的經濟。比較一下當今中國和美國市場秩序之間的差距,這一點就再明顯不過了。其他諸如“外部性理論”、“壟斷理論”等所謂市場失靈理論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國家,通常是政府干預最嚴重的國家;而最嚴重的壟斷,是政府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強加的壟斷。由此看來,經濟學家首先必須對經濟學理論本身進行反思。

或許,傳統經濟學較大的缺陷是忽略了市場的聲譽機制。市場通常被類比為“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而事實上,市場也是一雙“隱形的眼睛”(invisible eyes)。市場是有記憶的,每個人在交易中的所作所為,不論好壞,都會被記錄下來,積累成他的聲譽。好的聲譽意味著更高的信任、更多的客戶、更大的利潤。正因為如此,在市場經濟中,誠實就成為好的競爭策略。如果沒有政府保護的話,那些坑蒙拐騙、不講信譽的企業終究將被市場淘汰出局。市場的聲譽機制不僅能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也有助于解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價值分配和所謂的外部性問題。過分貪婪的企業不會有忠誠的客戶,不注重利益相關者的企業也不會有好的名聲。

正是由于忽略了市場的聲譽機制,各種各樣的政府管制就登堂入室,成為解決“市場失靈”的靈丹妙藥。但事實是,政府管制常常又成為聲譽機制較大的破壞力量。政府管制越多的地方,企業越不注重自己的聲譽,市場秩序越混亂。但大部分人又不明白這一點,把管制導致的市場混亂歸結為管制不夠。結果是,管制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混亂,整個社會進入惡性循環,可能只有管制而沒有市場了。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政府就沒有停止過對市場的干預。從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對物價和工資的管制,到美國尼克松政府的工資—物價管制;從古希臘雅典的糧食監督員,到20世紀納粹德國的物資統配官;從漢代漢武帝實行的鹽鐵專賣,到今天中國的國有企業對電信、石油、鐵路等重要產業的壟斷;如此等等,政府管制的手段層出不窮,花樣翻新,不勝枚舉。盡管有些管制也取得了一些短期效果,但總體而言,管制不僅導致了效率的低下,而且帶來嚴重的社會不公和腐敗,甚至導致了嚴重的饑荒和社會的崩潰。但直到今天,每當管制失敗,政府就會把罪責歸于被管制對象的貪婪和管制不夠,而不是管制本身。正因為如此,如何防止政府對市場的破壞是人類面臨的永恒的挑戰。

有一種觀點認為,過度迷信政府不行,過度迷信市場也不行。這句話抽象地講,也沒有什么不對。但在我看來,人類面臨的真正危險不是過度迷信市場,而是過度迷信政府管制。因為,在市場與政府的博弈中,市場總是弱者,政府總是強者。享受市場好處的人們并不會感謝市場,很少為市場說好話,而有希望從政府管制中得到好處(哪怕只是想象的)的人總是不遺余力地推動管制。何況,政府也有財力資助自己的拉拉隊。

中國在計劃經濟下徹底消滅了市場,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鄧小平認識到市場的重要性,由此開啟了市場化導向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但過去十多年的經驗表明,市場的理念和力量還是很脆弱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指導思想,政府也加大了減少行政審批的改革力度,并說要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制度。但這不等于說有關市場與政府關系的認識問題就解決了。以往的經驗表明,計劃經濟的思想和做法很容易在“規范市場”和“宏觀調控”的名義下死灰復燃。理解和捍衛市場經濟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本書收集了我過去近30年間寫作的33篇文章,其中有3篇寫于上世紀80年代,曾收入我80年代的文集《價格、市場與企業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其他寫于過去20年,大部分曾收入《產權、政府與信譽》(三聯書店,2001年)和《通往市場之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也有幾篇未曾正式發表。前一段時間,鳳凰財經、新浪財經、網易財經等網站曾把我過去發表的一些文章重新放在網上,并加上標題諸如“張維迎28年前文章論公款消費”、“張維迎27歲文章曝光”云云,沒想到這些舊文很受讀者青睞,被許多網站和微信群轉載。這可能是因為(如一些讀者說的)我的觀點超前,也可能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變化太慢。不管怎樣,它說明即便我早期寫的東西,在當下也有現實價值。鑒于這幾本書都已停止印刷,讀者難以買到,加之編輯出版時由于時間限制,每本書的主題也不很集中,我覺得有必要把分散在不同書中以及還沒有發表的有關“市場與政府”關系的文章結集成冊,這就有了出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

張維迎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觀點獨特通俗易懂

2017-11-16 13:17: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性價比較高

2017-11-09 23:06: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基本上書本還是很不錯的,美中不足的是書上表面的密封膜破損,書看起來有點臟,不過不影響閱讀了

2017-11-15 19:58:34
來自d***i(**的評論:

張老師的粉絲,必須要買。

2017-11-03 10:56:16
來自我***意**的評論:

非常不錯的一本小說,寫的真的是太贊了哇!

2017-04-25 13:41:54
來自我***意**的評論:

性價比還是挺高的哦,紙質也是特別的好哦!

2017-04-25 13:44:26
來自**(匿名**的評論:

好書,很不錯的實驗解讀,好書,經典,值得期待好

2017-04-30 19:05:50
來自梅***(**的評論:

這本書不錯。

2017-05-12 10:27:10
來自l***u(**的評論:

很好,質量不錯,內容設計合理,比較喜歡。

2017-05-23 15:45:0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質量還不錯

2017-06-12 16:08: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外甥很喜歡,主要是增加了生物學習的興趣,里面的圖片非常之精美!

2017-07-09 15:26:28
來自w***6(**的評論:

書不錯,今年來在當當很多了,配送及時,謝謝!

2017-07-18 12:51:4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

2017-07-20 16:53:3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

2017-08-01 01:12: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鄰居是初中老師,說初中考試課外的比較多,特意給孩子買的,開拓視野,內容不錯,以前別的書上有得也見過,如彩圖更好。

2017-08-02 19:05:06
來自朝云暮**的評論:

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

2017-08-23 14:17:07
來自n***i(**的評論:

很欣賞張維迎的觀點

2017-10-15 09:52: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好,紙質和印刷也非常好。滿意

2017-10-28 18:13:45
來自zhuli83**的評論:

張維迎一直活躍在中國改革的最前沿,本書幾乎囊括了張維迎教授所有對中國改革產生巨大影響的重要觀點。

2015-12-10 17:28: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張維迎老師是我比較喜歡的經濟學家,他的思想很鮮明、不含糊,主張市場化,反對政府干預,不管怎樣總能成一家之言。

2015-11-11 17:23: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寫的好,紙張也非常好,當當的服務一如既往好!

2015-06-04 11:49: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幫領導買的,非常不錯~~裝訂也很好,關鍵是比書店便宜好多~~~內容應該也不錯吧~~哈哈

2015-05-04 09:16:4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張老師顛覆我們以前課本學來的學院牌主流經濟學,很值得一看,好好反思

2014-12-24 12:39:24
來自乾坤清**的評論:

好書,很多現實眼前的問題,用書中的觀點依然解釋得通,而且具有指導意義

2015-03-11 15:03:26
來自秦魯川**的評論:

看了以后對私有經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以后還是讀讀不同見解的書,不能老是被洗腦。

2015-04-05 08:42: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文章是不錯,但若干篇內容相似的文章匯一下就搞成本書。信息量一般。

2015-06-15 15:56: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包裝很精美,書的質量很好!一次愉快的購物體驗

2016-10-16 17:56:1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理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讓既得利益者看的更遠,讓市場更為透徹公正自由

2015-03-15 12:12: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不能有什么重要改變,了解還是很重要的

2016-12-04 23:07: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以前讀過《理念的力量》,感覺張先生是個直言的學者,挺喜歡,這次購買張先生的作品,希望從中能夠繼續汲取和領悟張先生對當代中國經濟政治的思想。

2016-04-25 09:46:23
來自weilewu**的評論:

張維迎的作品,充滿洞見且頗具風格,很好的讀物!

2015-07-13 07:14: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小政府大社會強市場,是下一步改革的關鍵,本書研究成果為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理論

2015-06-16 14:54:1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