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改變中國2.0:全球走勢與中國機遇》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駛入深水區,值此錯綜復雜之際,財新傳媒獨家專訪希拉里、基辛格、保爾森等世界影響力的政要,從中國經濟轉型、改革路徑,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能力和法治的關系等方面,厘清當前局勢,高屋建瓴地分析中國未來發展趨勢,對其中的變革與機遇,給出了具有建設性的觀點。
1. 希拉里、基辛格、保爾森等世界政要帶你讀懂中國未來大趨勢!
2. 談中國改革、金融、法治、亞投行、一帶一路等關鍵議題,評析其中的挑戰和機遇!
3. 分析中國農業、醫療等領域的發展前景與潛在機會!
相關推薦:
經濟大變局,中國怎么辦?
《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新常態”首次解讀!
新常態改變中國3.0 : 世界經濟與中國機會
中國2015:看清新常態
希拉里:美國第67任國務卿。
基辛格: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
保爾森:美國第74任財政部長,曾擔任高盛集團的主席和首席執行官。
胡舒立:財新傳媒總編輯,《時代周刊》“全球影響力100人”,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世界百名思想者”。
王爍:財新傳媒主編。
黃山:財新傳媒國際新聞部主任.
良好的政治秩序取決于平衡?001
斯坦福大學高級研究員:弗朗西斯 福山(Francis Fukuyama)
記者:胡舒立、王爍
美國篇
“沒有什么話題不能討論”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 克林頓(Hillary Clinton) 記者:胡舒立、李昕、黃山
中美可以超越意識形態的不同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記者:胡舒立、王爍、黃山
華爾街由遠到近,中國由邊緣到中心
美國第 74 任財長、博鰲亞洲論壇理事:亨利 保爾森(Henry Paulson) 記者:胡舒立
我很高興不再站在峭壁邊緣
美國第 74 任財長、博鰲亞洲論壇理事:亨利 保爾森(Henry Paulson) 記者:胡舒立、王爍、李昕
如何與中國打交道
美國前財長、現任保爾森基金會董事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 駐華盛頓記者:張遠岸
金融危機的經典教訓?056
美國第 75 屆財政部長:蒂莫西 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 記者:胡舒立、葉偉強、黃山、汪旭、
特派華盛頓記者 : 李增新
厘清中美經貿分歧
美國財長:雅各布 盧(Jacob Lew) 記者:胡舒立、黃山
特派記者 : 唐家婕、張翃
“遏制中國與我們的目標不符”
美國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 記者:張遠岸
“我浸淫政治夠久了”
第43屆佛羅里達州州長:杰布 布什(John Ellis Jeb Bush) 記者:黃山
我站在風口浪尖
美國駐華大使:鮑卡斯(Max Baucus) 記者:胡舒立
我受夠了政治
美國華裔駐華大使:駱家輝(Gary Locke) 記者:胡舒立
治療金融癌癥的藥方?
美聯儲前主席,國際金融論壇榮譽主席:保羅 沃爾克(Paul Volcker)
記者:王力為
對環境的真正保護來自民眾
美國環保署(EPA)署長:莉薩 杰克遜(Lisa. P. Jackson) 記者:胡舒立、張瑞丹、李虎軍
病人的需求是醫療服務的核心
美國聯盟醫療體系副總裁:馬奇(Gilbert H. Mudge) 記者:李妍、薛健聰
實習記者:俞翔
中美反腐合作行動意義有限
美國國務院負責 APEC 事務的高級官員:王曉珉(Robert S. Wang) 特派華盛頓記者:張遠岸
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前景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雷吉納爾多 瓊斯 高級研究員:加利 霍夫鮑爾(Gary Hufbauer) 記者:王力為
歐洲篇
改革之難與歐洲之機
意大利總理:蒙蒂(Mario Monti) 記者:胡舒立、李增新、張遠岸
以現代化告別過去
俄羅斯及時副總理:舒瓦洛夫(Igor Ivanovich Shuvalov) 記者:胡舒立、黃山
結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Tony Abbott) 記者:李增新、陳沁 特派華盛頓記者:張遠岸
中國加強法治越快越好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 記者:陳沁
英國加大網絡欺凌打擊力度
英國司法大臣:福克斯(Lord Edward Faulks) 記者:陳沁
中企在愛爾蘭面臨機遇與挑戰
愛爾蘭財長:努南(Michael Noonan) 記者:王玲
新移民改革意欲何為
加拿大移民部長:亞歷山大(Chris Alexander)
記者:王玲
鼓勵中國學生來新西蘭留學
新西蘭教育參贊:葛佑蘭(Alexandra Grace) 記者:任波、趙晗
亞非拉篇
“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 記者:胡舒立
亞太經濟合作可以有多種方式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 記者:胡舒立
會診中日經濟病灶
日本慶應大學經濟學教授、小泉政府內閣要員:竹中平藏(Heizo Takenaka) 記者:胡舒立
期待亞投行建成有國際地位機構
新加坡駐華大使 : 羅家良(Stanley Loh) 記者 : 王玲
最看好中以在農業技術領域的合作
以色列駐華大使:馬騰(Matan Vilnai) 記者:陳沁
以色列式創新
以色列經濟部首席科學家:哈桑(Avi Hasson) 記者:王力為
復制中國特區經驗
哥斯達黎加外貿部長:莫拉(Alexander Mora Delgado) 記者:王玲
中智合作為拉美提供經驗
智利農業部部長:富切爾(Carlos Furche) 記者:王玲
我們的改革并非出于短期政治利益?268
墨西哥駐華大使:溫立安(Julian Ventura) 記者:王玲
重建埃及
埃及 50 人修憲委員會主席:穆薩(Amr Moussa) 特派記者:倪偉峰
國際組織篇
優雅前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 記者:胡舒立
2030 年的中國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Jim Yong Kim) 記者:胡舒立、李增新、戈揚
愿與亞投行合作
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Takehiko Nakao) 記者:陳沁
“一帶一路”看硬件也看軟件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史蒂芬 格羅夫(Stephen Groff) 記者:王力為
中美的未來不是注定的
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 記者:胡舒立、王玲特 派華盛頓記者:張遠岸
21世紀亞洲的挑戰是保持和平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 記者:張遠岸
打破政府擔保思維是國企改革關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巴奈特(Steven Barnett) 記者:王玲
歡迎新伙伴參與非洲建設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非洲部主任 : 薩耶赫(Antoinette Sayeh) 記者 : 王力為
中國改革顯疲態
中國歐盟商會會長 : 伍德克 (Jorg Wuttke) 記者 : 王玲
中美可以超越意識形態的不同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記者:胡舒立、王爍、黃山
眼前的基辛格,與媒體上的形象并無二致:身材不高,雖顯老態, 但衣著一絲不茍——黑西服、白襯衫外加精致的袖扣——典型的華盛 頓外交家形象。
簡單寒暄后,采訪迅速切入正題,從基辛格的新作《世界秩序》
(World Order) 開始。作為現代國際關系現實主義理論的倡導者和實 踐者,基辛格浸淫外交數十年。特別是在 1969 年至 1977 年間,他 先后出任共和黨尼克松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國務卿以及繼任者福特 總統的國務卿,成為整個上世紀 70 年代美國主要外交政策的決策者 和執行者,他的現實主義理念也因此得以發揚光大。
從美蘇的緩和,到歷史性地推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往來進而形 成事實上的中美聯手抗蘇聯盟,以及旨在結束越戰的《巴黎和平協定》 的簽訂,無一不留下基辛格深深的烙印。爭議也罷,褒獎也好,不可 否認的是,即便在 92 歲的高齡,基辛格依然被之后的美國歷屆政府 以及其他問計,其影響力可見一斑。而從《大外交》《論 中國》到近期的《世界秩序》在內的 14 本著作,幾乎沒有等閑之作, 也足以看出基辛格的智慧與精力。
作為“中國的老朋友”,基辛格同以來的中國主要領導人 都有過會面。專訪前24小時,他剛剛獲得中國較高領導人接見,
并共進晚餐,足見基辛格在中國的影響力。作為當年中美恢復正常關
系的操盤手,基辛格對今天的中美關系有足夠的洞見:作為當今世界 最重要雙邊關系的中美關系,歷經正常化以來 40 多年的風雨,能否 以及如何進入新型大國關系的建設軌道。
歷史明示,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的并行從來不會一帆風順。觀察 者言,在 2013 年中美兩國較高領導人加州莊園會晤后,原本預期的 兩國關系改善未見到來;相反,老問題猶在,新問題不窮,以致在美 國國內關注中美關系人士發出中美關系要進行危機管控的呼聲。而這, 即便對習慣了風浪的中美關系而言,也是不尋常的聲音。
好在,中美關系“大而不倒”,重要性就在于此,往往在普遍不 看好的情況下,由于兩國內部演變和雙邊互動對全球格局的影響力, 使得即便各自國內“利空”因素充斥時,兩國關系往往會出人意料地 糾偏。比如 2014 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一片悲觀聲中,與 奧巴馬攜手夜游中南海,隨即公告兩國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歷史性共 同聲明。
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和關切實在太多,全球治理缺一不可。伊朗 核危機、朝鮮問題、后美軍時代的阿富汗穩定、突竄的“伊斯蘭國”
(IS)、烏克蘭危機,包括伊拉克、敘利亞和利比亞的動蕩,這些國 際關系的舊恙新疾,都需要中美兩國的合作。因此,即便在價值觀、 社會制度層面的差異,也無法覆蓋利益驅動的中美關系。兩國的共同 利益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超越意識形態的不同。這或許也解釋了基 辛格及其現實主義政治的主張迄今對兩國關系的相關性。
基辛格發言,人們在聽。
“我不認為任何國家可以憑一己之力打造世界秩序”
守成大國與新興國家難以避免沖突,被稱為“修昔底德陷阱”,國 際沖突的重要根源。德國與英國在及時次世界大戰中的對決,被視為最 經典的案例之一。這似乎是個魔咒。在過去 500 多年間,發生過 16 次 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互動,其中 12 次以戰爭告終。那么,作為
20 世紀后半葉較大事件之一的中國崛起,是否會落入同一“陷阱”?此外, 中國在積極參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經濟秩序之外,也 開始通過領銜發起金磚國家銀行、穩定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 致力于打造新的國際多邊金融和經濟機構。這會不會遭到美方的質疑和 杯葛?就此,基辛格給出他的答案。
你在《世界秩序》一書中提到,中美需要從“一戰”領悟深刻教訓。 你說的教訓是指什么?
基辛格:教訓是這個:一國可能由于短期看上去很合理的事情卷入沖突,之 后忽然發現自己已陷入不知如何自拔的地步。
我覺得,如果當時各國領導人事前知道“一戰”的后果,沒人會做當初的 選擇。所以,中美須謹慎,以防步入表面上合理但仍帶來緊張局勢的行動;隨 著時間發展,緊張關系將難以管理。
所以說必須避免失去靈活性,那什么情況下可能會進入僵硬狀態呢?
基辛格:兩國都得銘記不管分歧如何,共同利益更大。所以出現問題時,中 美應該通過妥協來應對,而不是施壓。要記住,對和平的需求超乎當下的緊張, 中美當基于此解決問題。
在書中,你還提到,伙伴關系得成為現代大國制衡的一部分,但這兩者本身是一對矛盾。為何這種矛盾是必要的?兩國怎樣才能成功 管理這對矛盾?
基辛格:中國想阻止外部的人接近其領土,為此開展了相應的防衛,這是可 以理解的。鑒于中國的歷史,我特別能理解。美國不希望任何地區被一個大國 主導,同樣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這構成了大國制衡的因素。
另一方面,這一平衡中的兩個因素,即中國和美國,同樣也得尋求合作, 正如氣候變化方面的協議所示。我相信,中國國家主席今年的訪美之行 將增進中美之間更多積極的理解。這兩方面的趨勢必須相向而行。
中國除了在現有國際金融秩序中尋求更大的影響力,還發起與世界 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行的新型多邊金融機構。你如何看待其 中的戰略意義?
基辛格:現在還不夠清晰。美國和其他國家正在與中國進行對話。一些美國 人將中國的舉動理解為試圖打造現有金融體系之外的另一套體系,甚至可能最 終取代前者。我會說,讓歷史定吧。目前存在對發展和資本的需求,得有一種 方式,讓機構分擔責任,且在那之后我們再看。我不認為任何國家可以憑一己之力打造世界秩序,我肯定中國領導人也明白這一點。
有中國商人獲得許可,將在尼加拉瓜修建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的運河。美國會將其視為一個戰略挑戰嗎?
基辛格:有很多人說,不論何時中國在非洲或拉美做了什么,都會損害美國 利益。但是,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運河,為什么會給美國造成損害?
美國和中國的關系,由兩國領導人的目標以及他們與對方打交道的能力決定。我們應該明白,中國和美國現在都是大國了,我們在全球都有所經營,在 一些地方,我們將并肩合作,在另一些地方則不是。我不認為這條運河是個問 題,如果中國想花錢在尼加拉瓜修建運河,而不是建海軍基地——為什么我要 擔心呢?
你在上世紀 70 年代參與構建了中國、美國和蘇聯的及時個大三角。 到了今天,中國、俄羅斯和美國之間是否正在上演新一輪的大三角 游戲?
基辛格: 就中美俄三邊關系,我在任時,我們的理論是美國要和中蘇都保持 良好的關系,美國跟中蘇的關系要比中蘇之間的關系好,不選邊站。我們明確 表達中蘇之間的和平解決方案是美國重要利益所在。中國確信,如果蘇聯攻擊 中國,美國必會反對。
今天,目前局勢下,美中俄這三國之間沒有特別的戰爭威脅。俄羅斯制造 了也正在經歷歐洲的一場危機,這使得它更加靠近中國。這并不損害美國的利 益,我無法想象中國正式與俄羅斯結盟的情景。如果真發生了,美國也會加以 應對。目前為止,絕大部分問題關乎能源供應以及其他事務,這些都不直接影 響美國。
烏克蘭危機會不會導致針對俄羅斯的新一輪冷戰?
基辛格:烏克蘭危機應該通過談判取得和平解決。一年前我給《華盛頓郵報》 撰稿時是這么想的,現在也這么想。基本的問題是烏克蘭是否應該成為軍事聯 盟(北約)的一部分,或者是否應該屬于俄羅斯的軍事勢力范圍。我的觀點一 直是烏克蘭不應該屬于任何一邊,它應該是一個會場而非戰場。如果這一建議早被采納,我想和平的解決方案應該已經有了。我認為這仍然是當下應該做的,持續的沖突將損害各方利益。
“身負重任”
基辛格同以來的中國主要領導人都有過接觸,在西方戰略家 中也屬惟一。在 3 月 17 日同中國國家主席見面時,基辛格表示, 中國正在進行著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大業;美中關系是事關全球和平、 進步與發展的重要雙邊關系。構建美中新型大國關系符合雙方利益,是 著眼長遠發展的遠見之舉;相信今年對美國的國事訪問將是一次 歷史性訪問并預祝訪問成功。
一般而言,往往是客人被稱作“中國的老朋友”,而基辛格上來就 說自己是“中國的老朋友”,可見其自信。
不可否認,今天中國面對來自國內國外的挑戰愈發棘手。所謂改革 進入“深水區”,容易做的事和不太復雜的改革已然完成。無論是經濟 增速的下滑,還是政府債務問題和土地問題,抑或嚴峻的環境治理議題 和圍繞人口結構產生醫療、教育、養老等諸方面挑戰,都是本屆政府必 須應對的。同樣,在國際上,中國漸漸舒展身軀,“韜光養晦”之說不 聞久矣。這既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必然后果,也對中國新時期和平發展的 形象建設帶來挑戰。
你與以來的中國主要領導人都有親身認知。你對印 象如何?如何在中國外交戰略幾十年來演變的背景下評價他的外 交政策?
基辛格:身負重任,他正試圖改變一個擁有 13 億人的國家,改變中國多年來業已建立的模式,也正取得一些成功。在中國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 世界經濟日益復雜之際進行這個轉變。我覺得,會作為一位給中國帶來 重大改革的領導人被載入史冊,其中一些改革將為中國帶來歷史性巨變。
你對今年 9 月訪美有何期待?
基辛格:這將是首次對美國的國事訪問,時值美國國內正在準備明年 的大選,所以,此次訪問對中美關系的延續很有意義。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已歷 經好幾任總統,目前正走向奧巴馬執政期的尾聲。我相信,對華外交將得到新 政府的支持。
同時,美國人還沒有真正意義上有機會傾聽中國領導人闡釋其改革計劃以 及中國的發展。我相信,訪美時會描繪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的圖景,這 將非常重要。
你認為中國的崛起是線性向上還是充滿波折?
基辛格:歷史上,一國崛起總有起伏。我還記得中國 1971 年的樣子,如果 有人給我看一張北京的圖片,說多年后北京就是這個樣子的,我會說不可 能。迄今為止,中國一直在發展,持續了這么長時間,這是史無前例的。期間 出現一些下行是可能的,不過,當我們觀察中國過去 30 年到 40 年的發展,我
覺得長期趨勢是向上的,如果目前正在開展的改革得以落實,更是如此。
世界秩序在十字路口
作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和平和發展,如今都遭到相當大程度的考 驗。就和平而言,烏克蘭危機不止,“伊斯蘭國”坐大、發達國家內生 恐怖分子威脅、伊朗核問題未結,都嚴重挑戰世界的和平,地緣政治的 邏輯重新抬頭。同樣,在發展端,人類能否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遏制 包括埃博拉在內的流行性疾病的擴散、國家間和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拉 大,以及腐敗問題的猖獗和諸多國家結構改革動力的缺失,也令發展前 景蒙上陰影。
“伊斯蘭國”在中東興起,它會改變中東的基本格局嗎?
基辛格:我們看到中東正同時經歷著三到四種革命。有對現政府的不滿,有 什葉派和遜尼派間的宗教分裂,有民族之間的分歧,還有“一戰”以來國際秩 序的崩潰。現在,中東國家棄國界于不顧。所有這些危機都同時發生,每一個 又某種程度上起源不同。
如你所言,伊斯蘭世界正在十字路口,那下一步走向何方?
基辛格:“伊斯蘭國”(IS)代表伊斯蘭教早期的寫照,即世界由哈里發(caliph) 統治,他既是宗教領袖,也是世俗領袖,世界不分邊界。它不對各伊斯蘭國家 加以區分,所以這種思維認為伊斯蘭教進入阿富汗、中國、俄羅斯和美國是自 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這變成伊斯蘭教的主流敘事,那世界就將進入極其困難的時期,任何 擁有伊斯蘭人口的國家都無法幸免于此,直到這些人意識到其方式不可接受也 無法被忍受。
“伊斯蘭國”是神權政治的象征,如何打敗它取決于幾個因素。首先,外界國家如何應對;其次,穆斯林如何應對,因為他們直接受其影響。在中東, 讓一些穆斯林國家打擊“伊斯蘭國”應該不難,但有其復雜一面,“伊斯蘭國” 人員來自遜尼派,如果使用什葉派力量打敗“伊斯蘭國”,長期看,這將使沖 突更加復雜。
我們理解是因為這涉及了伊朗和沙特的競爭,那正好轉到伊朗核問 題。解除伊朗核武能力的美伊談判正在進行之中。你認為解決伊朗 核危機的辦法是什么?
基辛格:尼克松總統時期,美國和巴列維國王治下的伊朗關系友好,之前幾 任美國政府期間也是。如果伊朗像一個民族國家那樣行事,認可邊界,就可以 對國家秩序和和平做出重大貢獻。伊朗文化獨特,它是惟一一個一開始被伊斯 蘭教征服卻沒有采用阿拉伯語的國家。伊朗的問題在于謀求帝國的建立,不論是由什葉派主導的帝國,還是歷史上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東起現在中國一些 地區,橫跨整個北非)。問題在伊朗是否能像民族國家一樣行事。如果能,那 么伊朗同他國建立起良好關系幾乎是自然的。
你的書里談到了社交媒體。考慮到你的博學程度,我很好奇,你是 怎么看社交媒體如何改變國際政治這個話題的?
基辛格:我不想讓自己覺得尷尬,不過我得說我不用社交媒體,我也沒有必 要告訴所有人我在干什么。當然,網絡改變了世界,它在人與人之間創造 出一些以往不存在的聯系,同時也喚醒了自我意識。當你如此依賴他人肯定之 時,你對自己的判斷還有幾分信心?實時的、無處不在的輿論反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
斯諾登事件說明,只要是可能被泄露的,終將被泄露。在這個透明新世界中,你所主張的靜默外交(quiet diplomacy)還可行嗎?
基辛格: 靜默外交有兩個層面:一、不透露目標;二、不透露行為。有時候 這是必要的。
比如,當年我們接受中國領導人邀請訪華時,我們覺得好是悄悄地來。 因為,如果公開行事,我們就得做出很多保障,中方也得解釋他們的動機。我 們覺得,好先讓領導人會面,就未來兩國走向達成理解,然后再公布。經中 方同意,美國了當時對話的記錄。那時,我們剛開始建立聯系,彼此不了 解,我們覺得好保密。
今天,仍然會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得通過靜默外交來做:不透露目標,不透 露行為。
幾年前,我采訪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他現正在深切治療中。你 如何評價李光耀的成就?
基辛格:李光耀是個偉人。他接手的是一個落后的海港城市,依靠他對新加 坡人民的才智和能力的信念和信任,建立了一個國家。他構建了新加坡的比較 優勢,奠基于所有人的紀律和才智之上。他讓整個國家在全球范圍內輻射其影 響力。一個中等規模城鎮的管理者在世界上能有如此的影響力,這是令人無比
驚嘆的表現。
后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會呈現何種面貌?
基辛格:他已經構建了一個現代社會。他接手時,新加坡的人均年收入僅為600 美元,現在已經超過 4 萬美元。他通過高度的——或許是被西方國家認為過度的——紀律,實現了這一演變。但是,我認為,新加坡會逐步演變成一個參與度更高的國家。他(李光耀)是那些構建了這樣一個能持續增長社會的一 員,新加坡也會繼續被他(的故事和精神)所激勵。
財新傳媒獨家專訪!
很不錯的書,特別喜歡
書不錯,正在看著
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緊密相連。
非常不錯的書,好評!
書不錯,是給單位購買的圖書,每個月都會在當當上買書,送貨超給力。
挺好的 大家快來買
好好學習中,希望有幫助。
已經在當當網買好幾年的書了,書的質量一直非常好,是正版,以后會一直在當當網買書和其它東西的!
很好,一如既往的好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在書店看的原價賣,當當確實價格很實惠,包裝還不錯,沒有破損。具體還沒打開看,在書店看的時候感覺書的內容不錯,博采眾長。買回來的應該也不錯
《新常態改變中國2.0:全球走勢與中國機遇》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駛入深水區,值此錯綜復雜之際,財新傳媒獨家專訪希拉里、基辛格、保爾森等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政要,從中國經濟轉型、改革路徑,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能力和法治的關系等方面,全面厘清當前局勢,高屋建瓴地分析中國未來發展趨勢,對其中的變革與機遇,給出了極具建設性的觀點。
看國際大咖的講話,內容還是比較具有國際視野的。
變形很嚴重,感覺就是二手書!!不是新書,希望換貨!!
現在還沒看,不過印刷質量還可以。希望不負此價位。
看到基辛格的問答了,真想說,他真是一只老狐貍。
書到手,有經濟,也有政治,還有國際問題的一些看法。
福山的對話,放在最前面,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應該是最權威的了。
書到手了,物流還挺快,主要是對世界政要的訪談吧,還不錯。
現在金融危機,可以看看保爾森的那一章,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危機。
希拉里說一切都可以溝通,一切都可以談,怎么感覺很不真誠啊。
想要嘗試看的另一類型的書,關注經濟發展,希望我可以進步
福山講的話比較厚道,講了真話,他說中國經濟還會下行。
基辛格認為中國還是會向上走的,如果解決了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會更好
一本講述中國經濟,全球聯系的書籍,開闊視野好處多
內容很多,對話形式,如果有原版的英文和中文一起就更好了。還有,缺少背景輔注和采訪時間,都不知道是拿哪一年的采訪做文章的。
挺喜歡這一本新常態改變中國2.0的,寫的真的是太棒了哇~!
本書匯總了世界不同國家的政要對中國經濟以及中國和相關國家關系的見解和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對于了解中國和當今世界格局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