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歷代戰爭史圖書
人氣:144

中國歷代戰爭史

序言一 (徐培根,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斗爭中,其出現于斗爭舞臺或消逝而退隱,乃歷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不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

內容簡介

套裝介紹:

《中國歷代戰爭史》是親自下令臺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臺灣三軍大學奉手令,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歷代戰爭史》于1972年面市。后來,臺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胡佛研究所等,紛紛致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于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于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云五、陶希圣、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里、宋晞等學術名家擔任指導委員,成就了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歷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歷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秋、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八國聯軍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套裝介紹:

《中國歷代戰爭史》是親自下令臺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臺灣三軍大學奉手令,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歷代戰爭史》于1972年面市。后來,臺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胡佛研究所等,紛紛致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于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于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云五、陶希圣、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里、宋晞等學術名家擔任指導委員,成就了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歷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歷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秋、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八國聯軍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合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后,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后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后情況等,后是綜合評論。

《中國歷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合,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制。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出現能出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中國歷代戰爭史》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后,即令軍事譯文出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后附文及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出版,除將黎明版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余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

分冊介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冊)從上古到春秋時代,涵蓋了從中國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向戌弭兵時期的戰爭史內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2冊)從春秋時代到秦代,涵蓋了從春秋時代后期到秦末農民起義中的巨鹿之戰為止的戰爭史內容。主要包括春秋時代的晉楚、吳楚爭霸,秦國經商鞅改革后的崛起及其并吞六國的歷場戰爭,秦朝與北方和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以及秦末農民起義的歷次主要戰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3冊)從楚漢戰爭到東漢時代,涵蓋了從楚漢戰爭到東漢一朝的戰爭史內容。主要包括楚漢戰爭,西漢前期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以及對西南夷和西域的開拓,新莽末年的農民起義和東漢的建國戰爭,以及東漢對匈奴的戰爭等內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4冊)內容涵蓋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年間的主要戰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蜀吳猇亭之戰(亦稱夷陵之戰)等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盡在其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5冊)內容涵蓋司馬炎建晉到東晉帝室式微劉裕登上政治舞臺為止的中國古代戰爭史。包括了晉來吳之戰、八王之亂后西晉在北方匈奴的沖擊下滅亡,東晉建國,北方割據政權間的戰爭及它們和東晉間的戰爭如淝水之戰,也包括東晉的各次內亂而引起的戰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6冊)內容涵蓋劉裕代晉建立劉宋(同時期的北方政權北魏則在拓跋燾的統治下日漸強大)到北周統一中原為止的中國古代戰爭史。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7冊)內容涵蓋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到隋末天下大亂,李密為王世充所敗走入關(618年)四十年間的主要戰爭,隋開國——討尉遲迥之戰、北征突厥之戰、滅陳之戰、征高麗之戰及隋末亂中李密起兵之洛陽爭奪戰等一系列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皆收錄其中。重點講述有隋一代之史事及歷次戰爭,故針對性較強,對研究隋代之全貌頗有助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涵蓋了唐初李淵開國至武則天篡唐擅政一段時期的史事及戰爭。戰役包括:唐開國之進取長安之戰、平定北方群雄之戰、平定南方群雄之戰,以及唐初對外進行之諸戰役。武則天篡唐后之對內對外諸戰役也有涉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9冊)講述唐朝中后期之戰爭,具體包括:唐玄宗征奚、契丹、突厥等之戰,安史叛亂之戰,唐代宗、德宗、憲宗討藩鎮各戰役,以及唐末寇亂諸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0冊)起自唐末戰亂、后梁朱溫開國,終于后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帝國,史稱“五代十國”一段時期之主要戰爭。包括后唐開國、平蜀,契丹滅唐興晉、滅晉,后漢開國,郭威代漢,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等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戰爭及史事。內容涵蓋起自趙匡胤篡周,終至宋徽宗滅遼、西遼建國及覆滅之間諸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2冊)與11冊同為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之戰爭歷史,時間段限有所交叉。主要戰爭包括:北宋平定內亂各戰役、金滅北宋之戰以及金侵南宋之諸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3冊)涵蓋蒙古興起至元武宗繼位一段時期之戰爭。具體包括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族、滅克烈部、乃蠻部,滅夏、金諸次戰爭,蒙古西征、蒙宋之戰,以及元初靖亂各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4冊)起自朱元璋開國,終于李自成覆滅。具體戰爭包括:明太祖開國、北伐、遠征漠北諸戰役、燕王篡奪帝位之戰、明成祖北征塞外諸戰役、土木之變戰役、及明終后期平定內亂、攘除外夷個戰役,明室抗日各戰役也有涉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5冊)講述起自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終于鄭成功收復臺灣,即明末清初一段時期的戰爭。重點戰役有:薩爾滸之戰、后金五次迂道入關之戰、南明帝抗清各戰役、鄭成功進攻南京及收復臺灣各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6冊)講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肅回亂一段時期之戰事。具體戰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內外蒙古、準葛爾、回疆、捻黨之戰,及后來平定新疆、西藏各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7冊)講述清朝后期外征及被列強侵略之諸戰役。具體包括:清征緬甸、安南之戰,中英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北京之戰、中法之戰、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戰。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8冊)講述太平天國從興起到失敗全般時期之戰爭。具體包括:金田起義、奠都金陵諸戰役,內亂及天京解圍諸戰役,安慶爭奪戰,及太平天國終覆亡諸戰役。

編輯推薦

◎包含18冊主體書 18冊地圖冊 1冊“十戰長卷”,是軍事和歷史專業人士、軍事和歷史愛好者值得珍藏的精品圖書,也是政務、商務的佳品。

◎親自下令編撰并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軍中將校擔任撰稿,史家負責指導審校,歷21年而成的一部戰爭史巨作。

◎軍方專家,俱久歷戰火、將校之選,史家當中,錢穆、王云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圣、蔣復璁、陳致平等名家悉數效力。囊括全臺灣史家、軍事專家。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歷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風云。

◎臺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回眸與檢討。

◎一部溝通歷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制。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可以直接指導當下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智慧巨著。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將星薈萃,史家云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作者簡介

臺灣三軍大學,前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后遷往臺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合參謀大學”,1969年合并臺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臺灣的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歷代戰爭史。1956年1月,臺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并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歷時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歷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于嚴謹周密。

----------

編纂委員會:

編委會主任委員:徐培根 (陸軍上將) 皮宗敢 (陸軍中將) 羅列 (陸軍上將) 劉安祺 (陸軍上將) 余伯泉 (陸軍上將)

編委會副主任委員:蔣緯國 (陸軍上將)

編委會委員:許朗軒 (陸軍中將) 朱嘉賓 (陸軍中將)

總編纂:李震 (陸軍上校)

審校委員:姚從吾 (歷史教授) 蔣復璁 (歷史教授) 徐道鄰 (歷史教授) 宋晞 (歷史教授)

陳致平 (歷史教授) 夏德儀 (歷史教授) 劉光 (陸軍中將) 張儐生 (歷史教授)

方豪 (歷史教授) 黃大受 (歷史教授) 許朗軒 (陸軍中將) 楊家駱 (歷史教授)

李方晨 (歷史教授) 趙鐵寒 (歷史教授) 黎東方 (歷史教授) 蕭一山 (歷史教授)

修訂委員會:

主任委員:蔣緯國(陸軍上將)

指導委員:錢穆(歷史教授) 王云五(歷史教授) 陶希圣(歷史教授) 蔣復璁(歷史教授)

黃季陸(歷史教授) 方豪(歷史教授) 屈萬里(歷史教授)

----------

錢穆(1895-1990),號賓四,江蘇無錫人,知名史學大家、國學大師。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新亞書院。1966年移居臺北,較高票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贈“素書樓”用以讀書著作。所著歸于《錢賓四先生全集》,全54冊,1700萬言。

王云五(1888-1979),字日祥,名鴻楨,亦稱岫廬,廣東中山人。國學大師、出版界巨擘。23歲出任孫中山大總統府秘書,因上書教育總長蔡元培建議教育革新,深得蔡元培激賞。次年去職后,胡適介紹任商務編譯所所長,因與商務結下不解之緣,其后除一度從政外,先后主持商務凡40年。去臺后,出任故宮中山博物館聯合理事會理事長、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總統府”資政,主持“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所著百余種,有“博士之父”之稱。

陶希圣(1899-1988),名彙曾,湖北黃岡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大討論”中主將,知名政論家,兩岸公認的中國社會經濟史領域的。1927年參預北伐工作,從此以字“希圣”行世。1939年任職汪偽政府宣傳部長,次年揭露汪日密約后,脫離汪偽政府,任侍從秘書,為蔣起草《中國之命運》,成為國民黨理論家。去臺后,屢任國民黨內和政府中要職。一生色彩斑斕,與各派政治力量結緣,但學術造詣甚深,著作甚豐,所著《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學養深厚,是中國社會經濟史領域之作。

蔣復璁(1898-1992),字美如,號慰堂,浙江海寧人。知名歷史學家,圖書館學、博物館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德國柏林大學圖書館學院畢業,韓國城均館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圣若望大學榮譽人文學博士。歷任清華大學講師、北京大學講師、北平圖書館編纂、國立編譯館編審、普魯士邦立圖書館客座館員。去臺后,任中央大學、臺灣大學、師范大學教授,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行政院顧問”,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圖書館館長、臺北故宮博物院院,主持影印出版《四庫全書》。著有《圖書與圖書館》、《中國圖書分類論》、《圖書館管理法》、《論語集目》、《孟子集目》、《四書集目》、《易經集目》等,編著《珍帚齋文集》130余萬字,主編有《徐志摩全集》《蔣百里先生全集》。

陳致平(1908-2002),湖南衡陽人,瓊瑤之父,著名史家。早年任中學教師,后任教于成都光華大學、國立廣西大學、同濟大學。1949年赴臺后,任教于臺灣師范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一度赴新加坡,任教于南洋大學。著有《秦漢史話》《三國史話》《中華通史》。以《中華通史》一書最為知名,曾榮獲1981年臺灣圖書著作較高獎金鼎獎。

方豪(1910-1980),字杰人,浙江杭縣人,知名史家、神學家、中西文化交流史。歷任浙江、復旦、輔仁、津沽等大學教授,并任系主任、院長等職。去臺后,任臺大教授、政治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西交通史》《宋史》《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李之藻研究》《方豪文錄》《方豪六十自定稿》。

宋晞(1920-2007),字旭軒,浙江麗水人,當代著名史家,研究宋代史之著名學者。畢業于國立浙江大學史地系及史地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文學碩士,國防研究院四期畢業,韓國建國大學校名譽文學博士。歷任海疆學校、臺灣省立師范大學、輔仁大學、東海大學、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國防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兼文化組首席講座,中國文化學院副院長、院長。美國圣若望大學訪問學者,香港珠海書院講座教授。著有《宋史研究論叢》《旅美論叢》《中國史學論集》《華學研究論集》《中國文化與世界》《清末華工對南非屈蘭斯瓦爾金礦開采的貢獻》等書。編有《正史論贊》《司馬光史論》《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等書。

屈萬里(1907-1979),字翼鵬,山東魚臺人,史學家、《詩經》《尚書》和古文字領域著名學者。幼考生員,肆業北平私立郁文學院國文系,“九一八”而輟學。任職山東省立圖書館。1940年轉任職中央圖書館。旋“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任助理員,十余年間,窮治文史。在臺灣時期,歷任臺灣大學副教授、教授,“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及院士兼所長等職。1965年后,連續任美國普林斯頓高深研究所研究員及客座教授,及新加坡南洋大學客座教授,并在臺灣各大學教授等職。為《詩經》《尚書》和古文字領域著名學者。1979年病逝。

目錄

目錄:

《中國歷代戰爭史》總目錄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冊):上古~春秋(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2冊):春秋(下)~秦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3冊):楚漢戰爭~東漢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4冊):三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5冊):兩晉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6冊):南北朝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7冊):隋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唐代(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9冊):唐代(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0冊):五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宋遼金夏(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2冊):宋遼金夏(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3冊):元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4冊):明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5冊):清代(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6冊):清代(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7冊):清代(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8冊):太平天國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冊)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出版說明

及時卷 上古至西周時代

及時章 中華民族之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 夏族集團對黎苗之戰爭

第三章 堯舜禹之平治水患與夏代之紛亂

第四章 商代戰爭史

第五章 西周時代戰爭史

第二卷 春秋(上)

及時章 春秋時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 中原與戎狄荊楚之斗爭一——齊桓公之霸業

第三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二——宋楚泓之戰

第四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三——晉楚城濮之戰

第五章 中原與荊楚斗爭期間——晉秦殽函之戰

第六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四——晉楚邲之戰

第七章 晉國霸業復興與晉齊鞍之戰

第八章 晉國霸業與晉秦麻隧之戰

第九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五——晉楚鄢陵之戰

第十章 中原與荊楚之斗爭六——晉悼公之霸業

第十一章 中原與荊楚斗爭期間晉齊內訌之戰

第十二章 向戌弭兵之會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2冊)目錄:

第二卷 春秋(下)

第十三章 吳楚戰爭——初期之戰爭

第十四章 吳楚戰爭二——雞父之戰

第十五章 吳楚戰爭三——吳破楚入郢之戰

第十六章 吳越戰爭

第十七章 春秋末期之局勢

第三卷 戰國時代

及時章 戰國時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 魏霸中原時期

第三章 齊霸中原時期

第四章 秦孝公之圖強與商鞅變法

第五章 六國抗秦與蘇秦合縱

第六章 秦惠文王之擴張與張儀連衡

第七章 六國抗秦與趙武靈王之變法

第八章 六國抗秦斗爭間齊燕兩國之混戰

第九章 秦昭襄王之擴張戰一——南路伐楚之戰

第十章 秦昭襄王之擴張戰二——中路伐韓魏伊闕之戰

第十一章 秦昭襄王之擴張戰三——南路破楚拔郢之戰

第十二章 秦昭襄王之擴張戰四——中路攻大梁之戰

第十三章 秦昭襄王之擴張戰五——北路伐趙之戰

第十四章 諸侯再合縱抗秦與二周之滅亡

第十五章 申論

第四卷 秦代

及時章 秦統一中國

第二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作戰

第三章 統一后政治軍事與經濟之建設

第四章 北逐匈奴與邊防之籌劃

第五章 南征南越之戰

第六章 秦末紛亂

第七章 秦之滅亡

結言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3冊)目錄:

第五卷 楚漢戰爭史

及時章 楚漢戰爭全般形勢

第二章 劉邦進襲三秦與項羽伐齊之戰

第三章 彭城會戰

第四章 滎陽對峙及劉邦之機動作戰

第五章 韓信破魏之戰

第六章 韓信破代、趙及下燕之戰

第七章 韓信襲齊及濰水之戰

第八章 垓下會戰

第九章 楚漢戰爭總論

第六卷 西漢時代

及時章 西漢時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 漢削平異姓諸王之戰

第三章 漢削平同姓諸王之戰

第四章 漢初對匈奴之戰

第五章 漢武帝及時階段征匈奴之戰——誘擊戰

第六章 漢武帝第二階段征匈奴之戰

第七章 漢武帝第三階段征匈奴之戰——政治軍事并用戰

第八章 漢武帝第四階段征匈奴之戰——后期大決戰

第九章 漢武帝開西南夷及滅南越朝鮮之戰

第十章 漢宣、元二帝征匈奴之戰

第七卷 東漢時代

及時章 東漢時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 更始滅新莽之戰

第三章 光武開國戰役之——略定河北之戰

第四章 光武開國戰役之二——進取兩京(長安洛陽)之戰

第五章 光武開國戰役之三——平定關東群雄之戰

第六章光武開國戰役之四——平定隗囂之戰

第七章 光武開國戰役之五——平定公孫述之戰

第八章 東漢對外戰役之一——征匈奴之戰

第九章 東漢對外戰役之二——征西域之戰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4冊)目錄:

第八卷三國時代

及時章三國時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群雄討董卓之戰

第三章曹魏開國之戰一——破呂布與定都許昌之戰

第四章曹魏開國之戰二——官渡之戰

第五章東吳開國之戰——孫策開拓江東豫章

第六章曹魏開國之戰三——赤壁之戰

第七章劉備開國之戰——襲取蜀漢之戰

第八章吳蜀爭奪荊州之戰——荊州及猇亭之戰

第九章諸葛亮伐魏之戰

第十章魏滅蜀之戰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5冊)目錄:

第九卷兩晉時代

及時章東西晉時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晉平吳之戰

第三章匈奴劉漢之開國及其滅西晉之戰

第四章后趙石勒開國之戰

第五章東晉內亂之戰

第六章慕容燕開國及桓溫滅蜀之戰

第七章燕晉乘亂伐趙及苻秦建國之戰

第八章桓溫北伐——伐秦伐燕之戰

第九章前秦統一中原——滅燕之戰

第十章前秦統一之諸戰役及其滅亡

第十一章拓跋珪興魏及其擴張之戰

第十二章桓玄篡晉及劉裕復晉諸戰役

第十三章劉裕滅南燕及平定內亂諸戰役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6冊)目錄:

第十卷南北朝時代

及時章南北朝時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劉裕滅后秦之戰及篡晉

第三章拓跋魏統一北方之戰

第四章南北朝之戰爭一——宋北伐之戰

第五章 南北朝之戰爭二——魏宋相互攻伐戰

第六章宋內亂之諸戰役及其滅亡

第七章南北朝之戰爭三——魏伐齊之戰

第八章南北朝之戰爭四——魏梁之戰

第九章魏末內亂諸戰役

第十章東西魏之戰

第十一章侯景亂梁之諸戰役

第十二章周統一中原——滅北齊之戰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7冊)目錄:

第十一卷隋代

及時章隋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隋開國——討尉遲迥之戰

第三章隋北征突厥之戰

第四章隋滅陳及平定江南余亂之戰

第五章隋煬帝征高麗諸戰役

第六章李密起兵與洛陽爭奪戰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目錄:

第十二卷唐代(上)

及時章唐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唐開國之戰一——進取長安之戰

第三章唐開國之戰二——平定北方群雄之戰

第四章唐開國之戰三——平定南方群雄之戰

第五章唐初對外戰爭之一——征東突厥、薛延陀、回紇諸戰役

第六章唐初對外戰爭之二——征吐谷渾、高昌、龜茲及西突厥諸戰役

第七章唐初對外戰爭之三——征高麗、百濟諸戰役

第八章武后擅政及其對內對外諸戰役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9冊)目錄:

第十二卷唐代(下)

第九章唐對外戰爭之四——玄宗征奚、契丹、突厥、吐蕃及突騎施之戰

第十章安史叛亂之戰

第十一章代宗討藩鎮之亂各戰役

第十二章德宗討藩鎮之戰

第十三章憲宗平定藩鎮諸戰役

第十四章唐末寇亂諸戰役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0冊)目錄:

第十三卷五 代

及時章五代全般形勢

第二章后梁之戰

第三章后唐開國之戰(一)

第四章后唐開國之戰(二)

第五章后唐平蜀之戰

第六章 契丹滅唐興晉——晉安寨之戰

第七章契丹滅晉與漢開國

第八章后漢開國及討關西三叛之戰

第九章郭威代漢及周漢高平之戰

第十章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帝國之諸戰役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目錄:

第十四卷宋、遼、金、夏(上)

及時章遼、宋、金、夏全般形勢

第二章宋祖篡周及平定內叛諸戰役

第三章宋平定南方各國戰役

第四章宋遼戰爭

第五章宋夏百年戰爭

第六章金滅遼諸戰役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2冊)目錄:

第十四卷宋、遼、金、夏(下)

第七章北宋平寇各戰役

第八章金滅北宋之戰

第九章金侵南宋之戰一

第十章金侵南宋之戰二

第十一章金侵南宋之戰三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3冊)目錄:

第十五卷元代

及時章元開國前東亞高原之一般情勢 3

第二章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族戰役 62

第三章鐵木真滅克烈部王罕之戰 112

第四章鐵木真滅乃蠻大陽汗之戰 141

第五章五征西夏之戰 170

第六章蒙古侵金之戰一——邊堡塞內諸戰役 185

第七章蒙古侵金之戰二——黃河以北諸戰役 202

第八章蒙古滅夏、金諸戰役 220

第九章蒙古西征之一——成吉思汗征花剌子模諸戰役及初期四大汗國之建立 255

第十章蒙古西征之二——拔都西征歐洲諸戰役 290

第十一章蒙古西征之三——旭烈兀征木剌夷、報達諸戰役及后期四大汗國 316

第十二章蒙宋戰爭之一——蒙古二大汗侵宋各戰役 342

第十三章蒙宋戰爭之二——忽必烈滅宋各戰役 381

第十四章元初靖亂各戰役 423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4冊)目錄:

第十六卷明代

及時章明代全般大勢 3

第二章明太祖開國諸戰役 31

第三章明北伐統一及遠征漠北諸戰役 92

第四章燕王篡奪帝位之戰 146

第五章 明成祖北征塞外諸戰役 179

第六章土木之變戰役 206

第七章憲、武二朝平定內亂諸戰役 252

第八章明世宗攘外戰役之一——抵御俺答入侵各戰役 296

第九章明世宗攘外戰役之二——東南沿海抵御倭寇戰役 336

第十章明室援朝抗日戰役 379

第十一章明末流寇之亂諸戰役 455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5冊)目錄:

第十七卷 清代(上)

及時章 清代全般大勢 3

第二章 薩爾滸之戰 33

第三章 遼沈及廣寧之戰 85

第四章 寧遠及錦州之戰 125

第五章 皇太極征朝鮮之戰 156

第六章 后金迂道襲燕京之戰 177

第七章 后金五次迂道入關及松錦之戰 203

第八章 南明諸帝抗清各戰役 225

第九章 南明鄭成功抗清復明漳廈之戰 266

第十章 南明鄭成功進攻南京戰役 291

第十一章 南明鄭成功東征臺灣戰役 317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6冊)目錄:

第十七卷 清代(中)

第十二章 三藩反清復明戰役 3

第十三章 清平定內外蒙古之戰 40

第十四章 平定準噶爾戰役 75

第十五章 乾隆平定回疆之戰 122

第十六章 平定西南苗瑤及大小金川戰役 153

第十七章 平捻之戰 187

第十八章 平定陜甘之戰 213

第十九章 光緒平定新疆之戰 251

第二十章 平定云南之戰 291

第二十一章 平定西藏及征廓爾喀之戰 304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7冊)目錄:

第十七卷 清代(下)

第二十二章 征緬甸之戰 3

第二十三章 征安南之戰 28

第二十四章 中英鴉片戰爭 48

第二十五章 英法聯軍入犯北京之戰 75

第二十六章 中法對越南獨立問題之戰 112

第二十七章 中日甲午戰爭 142

第二十八章 八國聯軍攻北京之戰 277

----------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8冊)目錄:

第十八卷 太平天國

及時章 太平天國全般大勢 3

第二章 金田起義至奠都金陵諸戰役 47

第三章 太平軍北伐與西征諸戰役 97

第四章 楊韋事變前后天京解圍諸戰役 130

第五章 安慶爭奪戰及蘇浙諸戰役 157

第六章 太平天國覆亡諸戰役 185

主要參考書(資料)目錄 209

修訂版跋一 226

修訂版跋二 233

附錄一:本書前版編后志略 236

附錄二:為“戰略”正名釋義 238

修訂委員會人員簡介 256

索 引 267

----------

在線預覽

及時章 清代全般大勢

及時節清代盛衰概況

清自其太祖努兒哈赤于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稱帝,建元天命,國號后金始,歷十二帝至1911年(宣統三年)亡國,共歷凡二百九十六年。在此近三百年之歷史中,其盛衰概況,概可分為三期,茲述之如次:

清代帝系及年歷:

皇帝 在位時間 年號 年歷

太祖努兒哈赤 12 天命 1583年薩爾滸戰勝。

1615年定八旗兵制。

1616年稱帝。1626年死。

太宗皇太極 17 天聰,崇德 元年征朝鮮。二年征蒙古、察哈爾。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1636年)。再征朝鮮。十六年洪承疇降。

世祖福臨 18 順治 六歲即位,十三歲親政。元年(1644年)入關。多爾袞攝政。二年滅李自成。三年滅張獻忠。

圣祖玄燁 61 康熙 八歲即位,十三歲親政。元年明桂王被殺。二十年三藩平。二十二年臺灣平。三十六年外蒙古平。六次南巡。

世宗胤禎 13 雍正 青海蒙古略定。西南苗疆平。

高宗弘歷 60 乾隆十全武功(平準二、平回一、平金川二、靖臺灣一、降緬甸安南各一、降廓爾喀二)。六次南巡。編《四庫全書》。

仁宗颙琰 25 嘉慶 川楚白蓮教亂。清代中衰。

宣宗旻寧 30 道光 十九年鴉片戰爭。三十年太平天國起事。

文宗奕詝 11 咸豐 英法聯軍之役。

穆宗載淳 13 同治 慈安慈禧聽政。三年洪楊平。捻回平。

德宗載湉 34 光緒 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政變。八國聯軍之役。拳匪之亂。孫中山革命起。

宣統溥儀 3 革命軍在廣東舉事一再失敗。辛亥革命軍武昌舉事成功。清亡。

開創時期:本期自努兒哈赤創業始,至三藩、臺灣之平定百年間,努兒哈赤征尼堪外蘭以降(1583年),次第蕩平關東諸部。又破明兵,拔遼沈,兵威所至,無不率服。天聰、崇德之間,下朝鮮,臣蒙古。迄順治朝,遂入關定鼎,取明而代之。但明室諸王及遺臣宿將,猶相繼保據東南及西南,以圖恢復,且有稱兵海外者,至康熙初不絕如縷。及康熙二十年(1681年),分據云南臺灣之吳世璠、鄭經皆死,三藩悉平,臺灣在握,海內統一,于是清之國基固矣。

全盛時期:本期自康熙中世至乾隆末年百余年間為鼎盛時期。此期之武功,則西藏、青海、準噶爾、回疆,次第平定,境土增拓,超越前代。其外交,則《尼布楚條約》,使俄羅斯盡撤黑龍江畔之堡寨,而以外興安嶺以南之地,歸還中國。其文治,則康、乾兩朝,再舉鴻博科,廣刊巨籍,影響及于全國學界,文學考訂,斐然稱盛。此期之歷史,可與漢、唐媲美。

衰亡時期:本期自嘉慶初年,至于宣統亡國百余年間,內則白蓮教、苗族,相繼煽亂;而太平天國竟奄有中國本部之太半,滿清之不亡者幾希,其間更歷三朝,用兵十余年,僅乃克之。外則歐人東漸之勢力,日以擴張,自鴉片戰爭以降,數與外人構兵,而每戰必敗,每敗必喪權辱國,如港灣租借,礦山開采,鐵道權之讓,相逼而來。西力之東侵,如洪水猛獸,一發而不可制,于是內憂外患相乘,清朝遂亡。(汪榮寶《清史講義》)

第二節清代軍政制度

一、中央之軍政

自古以來,凡以一小部族發展而為大部落,復由大部落發展而成國家者,皆因戰爭而開疆拓土,而建邦立國,故其初必文武不分,軍政合一。滿清以一小部族興起于長白山之麓,自亦不能例外。

牛錄與四旗兵制:滿清始祖努兒哈赤,以遺甲十三起兵復仇,其始僅是一小部落之酋長。及克圖倫,收棟鄂,歸附日眾,兵威驟大,亦仍不過臨陣沖鋒,受其指揮而已,固尚無畫一之兵政。其當時之編制,有所謂“牛錄”者,即女真人狩獵時,不計人之多寡,各隨族黨屯寨而行,及至圍場,乃每人出箭一枝,而于十人中擇一人領之,令毋離隊越次,稱為“牛錄額真”。牛錄即大箭,額真即主之意(后至雍正初,以都統印信額真二字作主字解釋,非臣下所得用,乃改為固山諳班)。至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兒哈赤始分編三百人為一牛錄:每牛錄設長一,名曰“牛錄額真”,當時只四牛錄,用黃、紅、藍、白四色為軍旗。以分別四牛,是即四旗兵之始,后來滿清八旗兵制之基礎即啟于此。

八旗兵制: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努兒哈赤猶只有四旗兵,至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始增設四旗,而用原紅、黃、藍、白四色旗加以他色鑲邊以別之;黃、藍、白旗鑲以紅色邊緣者三旗,紅旗鑲以白色邊緣者一旗,為新四旗,合原有四旗,遂為八旗,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是也。其編制如次:

三百人一牛錄額真(一再改為“牛錄章京”,“左領”)

五牛錄為一甲喇額真(后改“甲喇章京”、“參領”),共為一千五百人。

五甲喇額真為一固山額真(此總管大臣后改為“都統”),每固山額真設左右梅勒額真(后改“梅勒章京”、“副都統”),共為七千五百人,是為一旗。

固山額真之上,有和碩貝勒,稱為固山王,此即滿清封建王國之規模,固山王即猶中國周代之諸侯也。但其封邑無疆土之胙,以在旗者為之奴屬,故旗人對帝王則自稱奴才。人民以所屬之旗籍貫,不論居地鄉里,但曰某旗某牛錄,凡能被甲者,即盡屬士兵,是為滿清初期軍政合一之制。(《清代通史》卷上頁五三~五四)

行政組織:努兒哈赤已創八旗之后,軍律漸整,乃復置理政聽訟大臣五人,參決機務;札爾固齊(蒙古語理事官)十人,分任庶務。此等理政大臣與札爾固齊,常以八旗固山額真(總管大臣)或梅勒額真(佐管大臣)等兼之。其體制文武不分,軍政合一。若國人有訴訟,先由札爾固齊十人審問,然后言于五大臣;五大臣再加審問,然后言于諸貝勒。眾議已定,猶恐有冤抑,乃令訟者跪于努兒哈赤前,再詳問之。由于此種理訟之認真,是非嚴明,故臣下不敢欺妄,民隱上達,國內大治,奸宄不生;遺物于道,無或隱匿,必歸其主,求其主不得,則懸之公署,使認取之。田野,刈獲已畢,始縱牧群,無敢竊害者。行軍,隊伍整肅,節制嚴明;克城破敵之后,審核將士功罪,當罰者雖親不貸;當賞者雖疏不遺,是以將士一遇征伐,靡不歡欣效命,攻城則爭先登,野戰則奮勇力戰,所向克捷,丕烈昭著。

觀此,可知滿清初期,由軍事組織發展而為部落政體。旗,初為軍隊之標幟,后乃轉為部落之區分,為人民之所隸屬。其在政治之行政上亦惟知以軍事統其部屬;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之事,皆視“旗”為區分,馴至聽訟理獄大政亦然,軍與政為一體。

軍、政制度之演進: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兒哈赤死,太宗皇太極嗣位,乃召諸貝勒定議,每旗仍各設總管大臣一,為總管旗務之大臣。凡議國政,與諸貝勒偕坐共議;出獵行師,各領本旗兵而行,一切事務,皆聽稽察,一如以前之固山額真兼充議政大臣。是為總管旗務之八大臣。其每旗各二之佐管大臣,察理本旗事務,審斷詞訟,亦一如以前之梅勒章京兼理事大臣,是為佐管旗務之十六大臣。

又,每旗各設調遣大臣二。此十六大臣,出兵駐防,以時調遣,所屬詞訟,仍令審理。至崇德六年(1641年),以議政大臣或出兵,或在家,有事諮商人員太少,若遇各處差遣則左右及王貝勒之前,竟無議事之人,乃命固山貝子尼堪、洛托、博洛等與議國政。每旗各設議政大臣三員,以鞏阿岱等充之。蓋其時雖已設六部,但國家大事,仍為貴族將領所操縱;故此雖較努兒哈赤時代之八旗制度為稍異,然以兵制為官制,軍民之政不分,前后仍復相同。

天聰八年(1634年),始定軍制之名。先是,各旗所隸兵,止就該管將領稱為某將領之兵。至此,始以中國軍制上之名稱如護軍、前鋒、守兵、邊兵、援兵、炮兵、騎兵、步兵各營伍,分別稱之。又蒙古兵稱左右翼;石廷柱、馬光遠所管之兵,稱漢軍;孔有德、耿仲明所管之兵,稱天祐兵;尚可喜所管之兵,稱天助兵。入關后,順治十七年(1660年),又因明制而有總兵官、副將、參將、游擊、備御諸名,論功加授。

蒙、漢八旗之增設:努兒哈赤于初設八旗兵時,合滿、蒙、漢為一而編組之。每三百人由一佐領(牛錄額真、牛錄章京);五佐領設一參領(甲喇額真、甲喇章京),領千五百人;五參領設一都統(固山額真、固山章京),領七千五百人;每都統設左右副都統(梅勒額真、梅勒章京)。共八旗八都統六萬人。其時滿洲佐領有三百零八人,蒙古佐領七十六人,漢軍佐領十六人,共佐領四百人。其后歸附日眾,生齒日增,至天聰九年(1635年),乃分蒙古為八旗。兵萬六千八百四十人。崇德二年(1637年),又分立漢為二旗,以石廷柱為左翼管旗大臣,馬光遠為右翼管旗大臣。至崇德四年,漢軍由二旗再擴充為四旗。崇德七年,又擴充漢軍為八旗,“天祐”“天助”兵皆編入之,仍各有旗色以為別。滿、蒙、漢八旗外,又設索倫錫泊等兵,察哈爾兵。順治入關以后,軍民之政乃始畫分,而非舊制矣。

二、漢化之政制

部院官制之始定:太宗皇太極天聰五年(1631年),始定議從漢制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一如明制,每部皆以一貝勒主之,曰“管某部事”(猶后之管部),其下有承政、參政、啟心郎(似為譯員)、辦事、筆帖式等官。承政,滿蒙漢各一人;承政之下皆設參政八人,惟工部分滿八人,蒙漢各二人(猶后之尚書侍郎)。辦事、筆帖式則各酌事之繁簡補授。文臣賜號巴克式、榜式者,仍許舊稱,其余并令改稱筆帖式。

崇德元年(1636年)設都察院,司諫諍君主,奏劾諸王貝勒大臣之曠職不敬者,乃究察六部聽斷不公之事,其官制與六部同。明年,更定部院官制。先是,部院設滿漢承政三、四人,其余參政凡二等。至是,每衙門只設滿承政一員,以下酌設參政、理事、副理事、啟心郎、額者庫(即筆帖式,猶后來之主事)各官,凡五等。三年(1638年),更定蒙古衙門為理藩院,專治蒙古諸部事,官制亦同六部。合六部兩院,是為八衙門。部事以貝勒主之。軍政民政始分,官制亦由此而確立。八年(1643年),又命諸王貝勒不得管理部院,是為滿清制度又一演進,蓋此時國事日趨繁殷,非復頭腦簡單之王貝勒所能勝任矣。

文館之設立與內三院之更定: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以歷觀歷代帝王得失之故,且欲記注國家政事,以昭信史。乃命儒臣達海等十人分為兩直,翻譯典籍,記注政事,名曰文館,及崇德元年(1636年),改文館為內三院:一名內國史院,記注君王起居、詔令,收藏御造文字;凡用兵行政,六部所辦事宜,外國所上奏章,編為史冊,并修纂歷代實錄,撰擬郊天告廟祝文,功臣誥命,諸貝勒冊文等均屬之。一名內秘書院,撰與外國書,及上賜敕書,并諭祭文錄,各衙門奏疏及詞狀等均屬之。一名內宏文院,注釋古今政事得失,進講御前,侍講皇子,并教諸親王,及頒行制度等均屬之。每院各設大學士一人,其下有學士、舉人等。時六部衙門雖已設立,然實權則握于文館。蓋其所司事務,比較接近內廷;且當時之王貝勒等雖掌兵事大權,兼領部務,然文館之事,則非彼等所能干預者。故至是兵民兩政乃漸分焉。

內閣與軍機處之設立:至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世祖裁內三院而設殿閣大學士。康熙即位,又以內三院為太宗之舊制,詔復之,而罷內閣翰林院。但至六年(1667年),復改內三院為內閣,設翰林院;內閣大學士之職,在贊理機務,表率百僚,蓋沿宋明之制,其人數為滿漢各二員;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員,為政令所自出;然滿人大學士品級較優,實權多歸之。

崇德舊制,每旗設議政大臣三員,皆以滿臣充之,凡軍國重務,不由閣臣票擬者,皆交議政大臣會議具奏。故清初之政令,雖號稱出自內閣,而實權則仍在滿大臣之手。至康熙九年,復順治十五年滿漢官員品級畫一之例,于是大學士漸為文臣之極品。然康熙帝又設立南書院于乾清門右階下,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令其各擬進諭旨;是時南書院遂最為親切之地,有如唐翰林之掌內制,于是內閣之權,又為稍分。及雍正年間,因西方用兵而立軍機處,選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為軍機大臣,使參機密重務,而內閣遂失其實權。其不入軍機處者,除照例之票擬外,幾與閑散冗員等;惟大學士品益尊,與三公并列矣。按滿清之大學士尚書,向例俱兼議政虛銜,自此亦有名無實。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遂諭不必兼充虛銜,而議政之名乃廢。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清初承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開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雍正年間,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泄漏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遂名軍機處,初僅板屋數間,員寡事簡,至乾隆始改建瓦屋。相沿日久,遂為軍機章京之專職,而員數且數倍于昔,且不必皆內閣之人,凡部院之能事者,皆得進此任事,大臣之特簡者無定員,后復有大臣上行走及大臣上學習行走,章京則滿漢各十六人,分為兩班,每班各以一人領班,曰“達拉密”。其額外漢章京無定員。此制至清末未變,雖皆兼差,而有實權,猶唐之中書樞密,咸豐諭旨謂絲綸重地,殆屬政權所寄之地。其與內閣同為中央政府而分司行政者,曰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設尚書,左右侍郎;其屬有郎中、員外、主事等官,概屬偶數,以滿漢人分任之。其余號言路、司糾參者,曰都察院;儲人材備顧問者,曰翰林院,以入直上書房,南書房為榮。詹事府本東宮官,至定制不立太子,徒以為翰林揚歷之階而已。司裁判者,曰大理寺,與刑部、都察院稱為三法司。掌外藩者,曰理藩院,皆滿員,無漢官,主教育者,曰國子監,祭酒司業為之長,均以翰、詹官升用。而通政司專司章奏。凡此為滿清中央文官之大略。其帝室私掌,不關民政者,有宗人府、內務府、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鑾儀衛等官。茲再將內閣、六部之組織,簡述如次:

內閣——內閣大學士以殿閣之名冠之。殿閣之名凡六:故大學士曰中和殿大學士(乾隆十三年裁,增設體仁閣,以配三殿三閣之名),曰保和殿大學士,曰文華殿大學士,曰武英殿大學士,曰文淵閣大學士,曰東閣大學士。其名雖六,而設員則滿漢各二人,不必全備。初定滿人一品,漢人二品。順治間俱改正二品,雍正間又俱升為正一品,均由特簡補授,并兼六部尚書銜(后不兼)。此外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以六部尚書簡充;雍正始置,佐大學士厘閣務。學士滿六人,漢四人,兼禮部侍郎銜:初定滿人二品,漢人三品,順治年間俱改正五品,尋改正三品;雍正年間,升為從二品,所以敷奏本章,傳重綸也。其下復有侍讀學士,滿四人,蒙二人,漢二人共八人。侍讀滿十人,蒙古、漢軍、漢人各二,共十六人。典籍滿、漢、漢軍各二人,共六人。中書滿七十人,蒙十六人,漢軍八人,漢人三十,共百二十四人。貼寫中書滿四十人,蒙六人,共四十六人。中書舍人滿二人,漢四人。共六人。內閣承辦本章有五所:(一)滿本房,司繕寫。(二)漢本房,司翻譯。(三)蒙古本房,司翻譯外藩屬國文字。(四)滿票簽處。(五)漢票簽處,司繕寫票簽,記載諭旨撰文之事,俱以侍讀學士、侍讀司其事。中書分任之批發紅本,曰紅本房,以內閣翰林等官司其事。(見《清代通史》卷上及時冊五○四~五○七頁,下段同上)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設尚書,滿漢各一人,初定滿人一品,漢人二品,順治間改俱為二品,康熙六年復舊,九年再改俱正二品,雍正升為從一品。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品秩亦經屢改為正二品。初制,吏禮二部漢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銜,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尋罷兼銜。又各部院初設有啟心郎,順治十五年始裁,各部各設清人吏司,吏部四,戶部十四,禮部四,兵部四,刑部十八,工部四;又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

六部分司而外,尚有堂主事一官,以滿漢軍充之,其數滿人三至五不等,而漢軍則部各一人,掌文案及章奏之事。又各部均有司務廳,司務滿漢各一人,掌出納文書,稽查胥吏。筆帖式滿人三十四至百零五,漢軍四至十六,蒙古二至八人不等,掌翻譯清漢章奏文籍等事。而各部尚有附屬之局、所、庫、倉等機關。

三、地方制度一——行省

地方行政區:行省之制,創始于元,當時名曰行中書省,明清因之,以為地方較高級之行政區。按中國地方制度歷史,在秦曰郡,在漢曰州,在唐曰道,在宋曰路;元仿魏、晉尚書行臺之意,改中國為十一行省,地方權力益重。清仿元制,官職則略依明制,分行政區為四級:較大者曰省,道次之,府又次之,廳、州、縣為最下。其官級則縣上有府,府上有道,道上有司,司上有督撫,凡五等,是為普通之行政區。此外如東北各省、新疆、順天府、蒙古、西藏、青海,及土司等,則為特別行政區。茲以表示之(見下頁)。

省道府縣隸屬關系:清制區畫,除京師、盛京、吉、黑、藩部而外,為十八行省,分置各府,以領諸縣。州廳則參列其間,或直隸如府,或分治如縣。而道又合并數府,或以府及直隸州為區域,以成四級之制。

省道府州縣之官制:省有總督、巡撫(或僅有巡撫而無總督,或僅有總督而無巡撫,但總督有管二省三省者)、布政、按察、提督學政、道員等為行政官。

道為一省第二級之行政區。府為第三級。直隸州廳則與府同。州廳縣為第四級。道之官制,清初有分守道、分巡道之分。分守專掌錢谷,分巡專掌刑名。守、巡之名,起于明朝,清初因之,設參政、參議為布政使之次官,分守各道曰守道,每省無定員。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各以其職為名,設副使。僉事為按察使之次官。分巡各道曰巡道,每省亦無定員。提學、兵備、清軍、巡海、水利、屯田、驛傳、鹽法諸道,各以專設各省要地。后因時裁設,銜額無定。至乾隆時,始裁去參政、參議、副使、僉使之銜,定守巡知為正四品。其職務之區分,至清末而盡泯,蓋錢谷刑名守巡并得掌之也。其普通職權,約言有二:一曰彈壓地方。守巡道雖文臣,而有命令軍隊之權,蓋認為必要時,則移牒各地鎮營,命其出兵,而親行總帥之。二曰監督管內事務。各道職司風憲,綜核官吏,為督撫布政令,以率所屬。故刑名事件,除府所理流罪以下,直達按察使外,其余案件,必申詳于道。若直隸廳州之案件,則無論性質如何,皆必經道,然后達之按察使。是道對下級官廳之審判,可謂第二審之裁判所。

府置知府(從四品)一人,統轄管內一切事務。府之輔助官,因地方情形不同,多寡亦異,最要者有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同知皆有專職,如供給軍糧、造船、水運、河海防御、鎮撫蠻族等,種類繁多,皆冠以職名。通判分職,略同同知。此外,尚有經歷、知事、照磨、司獄、宣課司大使、稅課司大使、倉大使等(自正八品至從九品);未入流者,又有檢校、庫大使、茶引批驗大使、吏目,及幕友書吏等。

直隸州有知州(正五品)一人,掌一州之政令。其規制與知府同;惟無倚郭,其所治州即以知州行知縣事。此外州同(從六品)、州判(從七品),其職與府同知、通判同,以佐知州為職務,員額建置不定。又有吏目、巡檢(皆從九品)驛丞、閘官、稅課司大使諸官(皆未入流)。吏目掌禁戢奸宄,防護獄囚,典司符籍。巡檢以下,各掌其職與縣所屬同。

府及直隸州,皆有儒學教授(正七品、教諭(正八品)、訓導(從八品),掌生徒訓迪之事。

縣之官制,置知縣(正七品)一人,掌一縣之政令,平賦役,聽獄訟,興教化,厲風俗,凡養老、祀神,貢士、談法,皆躬親厥職,所謂親民之官。僚屬有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分掌糧馬、征稅、戶籍、巡捕之事。

州有知州(從五品)一人,掌一州之政令。以縣之地大事繁者升格之。所統轄一如縣制。僚屬有州同(從六品)、州判(從七品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歷史,若只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于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分,因之從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歷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歷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歷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陸軍二級上將徐培根

本書系綜合記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斗潛力與立國精神,并融匯與啟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陸軍二級上將蔣緯國

研究中國全部歷史,若只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于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分,因之從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歷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歷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歷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陸軍二級上將徐培根

本書系綜合記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斗潛力與立國精神,并融匯與啟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陸軍二級上將蔣緯國

18 卷本《中國歷代戰爭史》有許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家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制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歷代戰爭史》對每一歷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了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出版,并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了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歷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歷史學家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保障。前者保障了“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蘊。

—知名歷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饒勝文

堪稱巨制。

——萬圣書園創始人 劉蘇里

上下4600年,以作戰為核心的中國通史,18冊500萬字,近800幅作戰地圖。遙想1955年大陸國慶那天,老蔣總統手令,國防部會同三軍大學,編纂中國古代戰爭史,1956年啟動,1972年編畢,1974年蔣緯國上將請史學大家錢穆、王云五、陶希圣、蔣復璁修訂,1979年完畢,老蔣總統已過世4年。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阿憶

古往今來就是這樣,有的人打勝了編書,有的人打敗了編書,有的人沒打過仗編書,有的人打過仗不編書,有的人編書不讓人看,俺喜歡敗者編書。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阿憶

全書上起黃帝敗蚩尤的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失陷,4600年戰事畢于500萬字的鴻篇巨制,戰圖多達789幅,共12卷,是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親令臺灣國防大學與臺灣史學名家歷時近20年才完成的巨著!這是一大歷史貢獻!

——財經作家、《貨幣戰爭》作者 宋鴻兵

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歷代戰爭史》,時間就購到。打仗很毛糙,組織編書倒很精致,足以和《西洋軍事史》媲美。

——國防大學教授 戴旭

中信社科的《中國歷代戰爭史》估計是近幾年里國內值得追的軍事類圖書了。此書1955年由下令國防部及國防大學編纂,1972年完成,之后又由錢穆、王云五、陶希圣、蔣復璁等史學名家以五年時間修訂,1979年方告成。八十年代軍事譯文出版社曾翻印,內部發行。此次中信社科重印本質量又優于前本。

——《戰爭史研究》叢書主編及主筆 閻京生

好書!《中國歷代戰爭史》,臺灣三軍大學編著,一共18冊,789幅戰爭地圖。研究戰史,方知興衰。深識戰史,洞察未來。

——《財經》執行主編 何剛

蔣隅臺島,痛定思痛,乃命部下潛心精研戰史,《中國歷代戰爭史》乃成。……此書的特點,是可以挑章節閱讀,不必正襟危坐從頭讀到尾──我就是這樣讀的。

——《新聞晨報》副主編 張國偉

《中國歷代戰爭史》的出現,與其說是臺灣文化現象,不如說是中國大統的承續。這套書,十八冊,我將用一年時間耐心讀完。真心感謝引進這種書的出版社,期盼引進更多的臺灣好書。

——云南都市時報社社長、總編輯,東莞報業傳媒集團前執行總編輯 周智琛

陸陸續續讀《中國歷代戰爭史》,我喜歡的還是附帶的歷代戰爭地圖集,一直想補習一些歷史地理的知識,讀這套書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

——博學媒體人、知名學者 陳遠

此書勝在注重地理,每戰必將所涉樞紐地貌撮要綜敘,附圖勾畫清晰,諸方動態一讀可知。

——作家 馬伯庸

新版《中國歷代戰爭史》不但印刷精良,校讎細致,而且是正版。

——專欄作家 宋石男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帝國陷**的評論:

不用說了,經典,瞄了2年了,很后悔700元那次沒下手,這次1000忍了

2016-12-09 18:59:18
來自吹盡秋**的評論:

很看重這套書,當當也很用心,包裝用的防摔護膜,點贊!

2016-02-19 10:19:06
來自靜靜的**的評論:

一直尋找最佳購買機會,終于在今年雙11的時候,購得。非常喜歡,值得擁有和收藏。

2015-11-18 09:41: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很好,第一他正版,第二我確實很喜歡戰爭史!

2014-02-18 20:20:15
來自mao主席**的評論:

很好的書 資治通鑒讀起來還蠻難受的 因為很多都需要自己去想去考慮 這套書直接從大戰略的角度分析每場戰爭對于戰略部署的重要意義 非常有啟發性 也驚嘆于古人這樣廣博的智慧和深謀遠慮 那些挑刺的就別看了 這種書真的不適合給那種沒事找事的人看 完全無法想象幾個錯字怎么能影響整體的閱讀感 就內容而言 它的性價比真的非常高

2014-09-17 11:36:13
來自happyle**的評論:

外包裝是不錯,可是里面的紙盒子還是被摔破了

2016-05-17 10:11:29
來自浮閑谷**的評論:

中國歷代戰爭史(全新修訂禮品裝,全18冊,可惜了一套好書,收到后禮品盒套裝破裂,

2015-11-11 14:40: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之前朋友有一套看了很不錯,這次又幫他買來送人的,同樣內容的書當當自營的就比其它店鋪便宜200元,感覺很劃算~

2015-06-05 08:39:42
來自無敵野**的評論:

第一次下單因雨水浸濕而沒有交易,第二次也是二天就到,我兒子今年二十歲,他挑選的生日禮物,說在學校圖書館翻過說是好書,所以我就送他所好啦,下次請賣家注意包裝,里面最好用塑料包好

2014-03-19 16:37:21
來自哦阿**的評論:

早上讓快遞電話吵醒了,收到書的時候很激動。外包裝仔細,多層箱子保護。書的質量也很好——除了有幾本高低不一,不知道是不是都這樣?雖然說是戰爭史,但不僅僅是在兵言兵,除了直接與軍事有關的內容,如軍隊建設,戰爭經過,戰術戰略以外,此書還深入的探討了與戰爭間接關聯,但同樣重要的因素,比如經濟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等——這套的一大特色。出于這一點,與其說這是專講戰爭歷史的書,不如說是一本從戰爭的角度剖析歷史的書。所以,軍事愛好者讀了可以提高發燒等級,歷史愛好者讀了可以縱比古今,帝師王佐們讀了可以提高職業素養,宅男讀了能激發雄心壯志。

2014-02-22 15:36: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正版精品,名家心血,歷史鏡鑒,值得推薦。眾多名家集二十余年功力的杰作,是粗制濫造的“速成圖書”所無法比擬的。購書者、讀書者也當潛心用功精讀,方有大收獲。

2014-06-21 13:30:02
來自向往山**的評論:

從內容上說,從編寫者的強大陣容來說,這是雙五星都不過份的好書,四星是因為那個盒子爛了。去年不到500沒拿下,今年將近600拿下了,因為實在等不及了。但是這本書說是禮品裝,可是禮品盒子稀爛了,當當配貨同時還帶來了一個貨品次的說明,接受就留著,不接受可退。不能退,這么好的書到手,更愛不釋手了。記得此前及去年非禮品裝有貨的時候才850左右。沒辦法,這本書太好,不再等了。

2017-11-01 15:25: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昨天下的單,今天上午貨就到了,重重的一大箱,很厚重。打開書,人物鮮明,分析得當,真心不錯的一套書

2016-04-28 12:47: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么好的一套書,為什么只給一星呢?原因無他,只為氣憤于該書校對不精,欲引起出版方及讀者之注意耳。收到書后,翻閱了第18冊和第6冊,發現錯誤如右:一是錯字。第18冊214頁《中國政治思想史》作者應為蕭公權,而該書寫作柳公權。51頁“正當前述洪、楊先后回粵,尚未西返之時”,根據前述,“洪、楊”當作“洪、馮”。184頁“是曰辛酋政變”,應作“辛酉政變”,186頁“因此對于翼王,始而嫉忌之,斷而挾制之”,“斷”當作“繼”。二是標點錯誤。58頁“是盡中國之子女而玷辱之也,”此處逗號當作句號。60頁“上為上帝報瞞天之仇。”此處句號當作逗號。三是帝系表錯誤。第6冊9頁北齊帝系…

2014-04-10 21:09:54
來自一單一**的評論:

以這套書為案例,我覺得大陸和臺灣應該多加強學術交流,彼此多互相引進優秀學術成果。

2016-04-22 12:02:30
來自慕容秋**的評論:

心儀已久,趁著活動600元拿下,很滿意。美中不足的就是個別冊邊角有輕微污損。

2017-08-16 15:23:17
來自顛書**的評論:

全面的總結了中國戰爭,附帶有當時的政府結構、官吏制度,廣度夠了但是深度不夠,希望深入研究的朋友必然要附之以其他資料。但我非常喜歡這部書,讀后熱血沸騰,為漢唐喝彩,為王朝末路嘆息,一個王朝就像一個人的一生,千秋萬歲是癡人說夢。但總有人喜歡夢中不醒。

2014-01-07 11:12: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的書,配合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軍事通史,中國的戰爭史就熟知了!

2015-05-05 06:48: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好的書籍,配上地圖冊,很明白。歷史上比較重點的戰役基本都有,但也不是把所有的戰役都包括了,總體來說,還是很滿意的。

2015-06-03 13:21:08
來自ahbblsl**的評論:

很精致的印刷,讓我們從另一個視角來觀察中國戰爭史,了解中國的歷史。

2016-10-23 12:32: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兼具實戰經驗與文化學養的將校軍官編撰 宿儒指導、審校 堪為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值得收藏

2017-08-29 16:15: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一套叢書的價值給與何種贊美都不為高,各種大家精心合作推出的戰爭史,是研究兵法和歷史的朋友們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書籍內容詳實,印刷精良,配的地圖特別贊,強力推薦!

2016-04-23 18:35:30
來自笹舟**的評論:

非常好的書,雖然說的是戰爭,但是詳細分析了當時的政局、經濟等。書是橫版的,書的質量說實話很一般,紙很差,裝訂得也很糟,個別書還出現因為膠沒粘好不平整。這個價錢買這種質量的書很不值。跟那套15本的《話說中國》根本沒法比(書的質量)。出版社太黑。

2014-05-08 20:42:08
來自mg10100**的評論:

拿到手的時候,里面的紙盒已經斷了,可能是書太重吧。主編叫徐培根,是左聯烈士殷夫的哥哥,殷夫1931年2月8日被國民黨槍斃,徐培根一直為服務,1991年2月8日壽終正寢。哥哥比弟弟多活了60年,一個甲子,多享受了一個甲子的榮華富貴,又能怎么樣呢?生命和自由哪個重要?徐培根至死還不明白裴多菲的詩。

2015-01-23 14:38:3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西方有一個說法,戰爭是人類最后的財富。就是當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時候,最后才會訴諸戰爭。本書以戰爭為架構,介紹了戰爭背后的政治結構、官吏制度等等,是一部以戰爭為背景的中國通史,乃讀史者必備之史書。

2017-05-27 15:12: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真心不錯,以戰爭史講歷史,不但是講戰爭,通過戰爭可以看到歷史的其他方面。字夠大,印刷清晰,推薦推薦!

2017-06-16 00:16:5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