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疊加”現象明顯,經濟趨勢從未如今天這般撲朔迷離。針對這一情況,國內最的學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思考、調研,為我們在下一個時期順勢而為,獲取經濟紅利,用智慧跑贏經濟下行壓力,給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分析、建議。
1.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告別高速增長時代;經濟結構調整,眾多行業、企業面臨直接的挑戰。只有讀懂當下經濟現狀,掌握未來趨勢才能順勢而為,窺探市場,搶占商機。
2.國內的經濟學家集體發言,根據多年從事的研究,助力經濟發展,提供落實改革所需要的勇氣與智慧。
3.觀點犀利,語言流暢,一針見血,幫你了解官方話語所闡述信息的本質內涵。 重磅推薦:
經濟大變局,中國怎么辦?
《新常態改變中國2.0:全球走勢與中國機遇》
新常態改變中國3.0 : 世界經濟與中國機會
中國2015:看清新常態
胡舒立,現任財新傳媒總編輯。2009年和2010年,她兩度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評為“世界百名思想者”之一。2011年,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影響力100人”之一。2012年,她榮獲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密蘇里新聞事業杰出貢獻榮譽獎章”。她帶領的財新傳媒采編團隊榮獲斯坦福大學授予的“2011年度美國肖倫斯特新聞獎”(ShorensteinJournalismAward)。
吳敬璉,中國經濟學界的泰斗,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厲以寧,中國經濟學界泰斗,被公認為中國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的學生總理成為當今中國經濟的掌舵人。
及時篇 釋義新常態
厲以寧:破題中國經濟新常態:三大改革最重要
李稻葵:什么是中國與世界的新常態
管清友: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大趨勢
馬 駿:研究新常態要搞清楚三件事
第二篇 改革建言
吳敬璉:經濟改革新征程
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與反思
周其仁:鄧小平做對了什么
第三篇 宏觀經濟分析
李稻葵: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在哪兒
許小年:克強指數遠比GDP靠譜
魏 杰:經濟結構調整應關注四大產業
許小年:城鎮化或城鎮神化
第四篇 改革試驗田
徐有俊:京津冀一體化中的投資機會
林采宜:上海自貿區金融自由化之路
曹遠征:詳解自貿區人民幣可兌換安排
傅蔚岡:公平的市場環境更重要
魏加寧:中國地方政府自主發債勢在必行
第五篇 投資新思路
孫明春:經濟轉型了,發財的機會都在哪兒
李迅雷:中國私人投資者將面臨資產錯配風險
胡汝銀:滬港通的機遇與挑戰
孫明春:中國股市還在等什么
第六篇 企業應對
馬蔚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七個新機會
許小年:企業家寧可踏空,不可斷糧
張維迎:中國經濟轉型與企業家精神2
第七篇 房地產與土地
李稻葵:為什么說房地產市場的拐點已到
彭文生:房價下跌將促進消費
周其仁:土地入市的路線圖
周其仁:轉讓權的政治經濟學
第八篇 互聯網金融
謝 平:互聯網貨幣
謝 平:互聯網金融新模式
吳曉靈:P2P和眾籌才是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郭宇航:P2P發展道路上的三塊絆腳石
最近在調研中經常說,從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要適應新常態,還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那么,如何理解這個經濟上的新常態呢?其實,在講這一點之前的一段時間,特別是2003年以后,我們的經濟增長是不正常的。為什么說不正常呢?因為當時受到國內經濟的影響,接著又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歐元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等等。所以,為了防止自己的GDP下降,我們就采用了增加投資、放寬銀根這樣一些措施,這樣就造成了GDP增長率在一段時間內都保持在9%、10%,甚至更高,這就屬于不正常。如果要進入一個經濟穩定的增長狀態,GDP增速不一定要太高,保持一個比較高的速度就行了。這就是所謂我們要轉入常態。
要轉入常態,按照中國當前的情況,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也許增長率在7%左右并不是太高,但是適合中國的國情,因為我們的關鍵在于調結構。如果經濟增長質量不好,經濟結構始終沒有得到調整,那么不僅成本會越來越高,產品的銷路也會越來越窄,而且可能錯過了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的時機。所以,經濟增長的質量比經濟增長率本身更能夠代表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面對新常態,無論是對于地方政府、國有企業還是我們大眾來說,都應該保持平常心態。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平常心態應該體現在三個方面。及時,應該有一種自主創新的動力。有了自主創新的動力,依靠自己的產品,依靠技術進步,就能夠占領市場。動力主要就是靠創新。第二,對每家企業來說,要適應新的形勢的變化。比如,現在的新形勢變化表現為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實際上這意味著消費者參與的程度越來越高,那么當前消費者的選擇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摸不清這個新的變化,還跟過去一樣,那么產品可能很快就會滯銷,很快就會被別人趕上。第三,每家企業的管理都是有潛力的,營銷也是有潛力的,市場是靠人來創造的。有了這個想法,管理就會有改進,營銷就會有所變化,這樣,我相信企業就處于常態了。企業不要求太高的增長率,而要求穩扎穩打,看準了市場,堅持自己的方向,自己努力就會有成果,這就是平常的心態。
在目前的情況下,GDP的增長率保持在7%,會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狀態。前幾年我們的GDP增長率都是在8%~9%的區間,其實在前幾年的形勢下,這個增長率是很合理的。最近,一些機構了關于中國GDP增幅的預測,大概都在7.5%左右,到明年可能會降到7%。我覺得就算是7%也是不低的,在全世界范圍來講仍然屬于高增長。另外,一個國家的GDP增長率有一度可能高,但時間不會持續太久。長時期來看,我們在今后比較長的時間內能夠保持7%甚至是6.5%~7%的增長,這是跟中國整個的變化相適應的。為什么?及時,這個增長率在全世界范圍來講不低。第二,我們重在結構調整,結構調整本身是限制增長速度的,如果單純為了增長速度,而把結構調整放到次要位置,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將來會后悔的。還有第三點,今后的發展并不是看產品數量,而是看產品質量。經濟增長也是一樣的,不是靠增長率,而是靠增長的質量,我們要把這個問題把握住了。所以,今后十年之內增長率如能保持在6.5%~7%,我覺得挺好的。
另外一點,單純追求高增長率,可能導致幾個大問題。及時,環境還能不能保護得那么好?如果環境的破壞程度加劇,那是不行的。第二,資源的消耗率怎么樣?有些稀缺資源被拼命使用,比如土地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如果用完了怎么辦?第三,與高增長率相適應,得有熟練的技術工人。如果沒有形成熟練的技工隊伍,還是靠原來的勞動力,能夠適應這個制度創新、結構調整的長期目標嗎?也不一定。所以,還要加快培養當前需要的熟練技術人才,長期來看,6.5%~7%的增長率可能是比較合適的。
最近大家看到,有一些地方政府考慮到投資的整體總量的下滑,以及房地產市場的低迷,還是出臺了相應的所謂“微刺激”的政策。不講“微刺激”,改成“微調”可能更好一點,因為宏觀經濟調控最忌諱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搖擺,這對經濟損害很大。所謂“微刺激”,實際上就是微調,而微調是可以的,宏觀的重點應該放在微調、預調上,不能大起大落。過去我們是吃過這個虧的,結果增長率是很高了,但產能過剩也來了,產品積壓了,在市場上銷不掉,然后又人為地制造一些銷路,結果呢,產能過剩的問題始終沒解決。所以,我們要想把結構調整得更好,把產能過剩的現象壓下去,我相信6.5%~7%的增長率是一個明智合理的選擇。
在2009年和2010年,有大批的國家經濟刺激政策出臺,所以地方政府以及大型的國有企業實際上是欠了很多債務,以履行所謂的經濟刺激政策。有人問了,現在因為所謂的“微刺激”或者說微調,地方企業或者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是否會加重?我的回答是,肯定會的。因為地方要發展,首先考慮的問題是怎么還債,在借債的同時就必須考慮怎么還債,這就是實際存在的壓力。有人不考慮怎么還,覺得問題不大,中央給兜底了,但是現在想靠中央兜底是不大可能了。地方發的債券有的是企業債券,但主要還是地方政府債券,那么地方政府還債的問題怎么解決呢?財源何在?假如是無效的增長,產能過剩,將來還債就有問題了。錢到手以后該怎么用,這對地方政府來說成了第二個壓力。及時個壓力是債務增多了,第二個壓力是怎么還,用在什么地方才能還,地方政府要仔細考慮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事前的規劃,把這筆錢當成是天上掉餡餅,是沒有好處的。
最近大家都在談地方債務,有一個數字是總量20萬億美元,就有很多人擔憂,地方債務的這樣一個規模,會不會影響我們接下來的經濟發展。確實,地方債務的增加會帶來新的壓力,實際上不僅地方政府有壓力,中央政府也有壓力。如果中國是聯邦制國家,中央就不管地方財政了,地方政府該破產就破產,但是中國不是聯邦制,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也會有壓力。所以,中央要幫助地方把好這個關。地方有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不會花錢,錢都花到不需要的地方去了,那怎么行?發債券首先要考慮還債的路在哪里,所以地方的經濟要調整,地方經濟不調整,靠什么來還債?還有地方的人才培養,地方企業應該進一步繁榮地方經濟、增加地方稅收,這都是應該考慮的。
現在中央政府已經允許地方政府直接發債,同時很多地方正在經歷經濟結構的調整過程,但這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說,很多地方政府確實沒有想到應該怎樣來還他們的債。這就是一個大問題,要關注地方發債的審查情況怎么樣,有沒有合適的規劃,錢怎么用是不是有方案,怎么還,有沒有保障。要解決這個問題,地方有兩個念頭要斷掉。及時個念頭是,反正地方還有地,實在不行我就多賣地嘛。這是不對的,靠賣地來還債,對地方的長遠發展是有影響的。第二個念頭是,哎呀,我不還的話,中央政府也會兜底的,難道看著我破產?或者還有一個辦法,到時候發新債還舊債嘛,無限期地拖嘛。這些觀念都要改正。這里涉及一個問題,地方的財政收入要用來有效發展經濟,絕不可以是空談,絕不能給地方以希望,說可以靠賣地來還債,靠發新債來還債,這些都是不正確的。
……
如果不講“微刺激”,改成“微調”可能更好一點兒,因為宏觀經濟調控最忌諱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搖擺,這個對經濟損害很大。所謂“微刺激”實際上是微調,而微調是可以的,宏觀的重點應該放在微調、預調上面,不要大起大落。——厲以寧
綜合來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將有四個方面的重要表現:新舊增長點的拉鋸式交替、漸進式的經濟結構調整、改革的艱難推進、國際經濟領域中國要素的提升。——李稻葵
我們或許正站在一個新時代的起點,在這個新時代里,我們既要重新認知中國的經濟,更要重新理解中國的政治。在這個新時代里,一切慣例都可能會被打破,一切新規都要重新學習,直到習以為常。新常態下,觀察問題需要新的視角、新的框架,市場投資需要新的邏輯、新的思路。——管清友
結構失衡給經濟帶來風險,中短期的風險在房地產,房地產價格如果大幅度調整,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就水落石出,接著就會牽連銀行。經濟結構出問題并不可怕,調整過來就好,在調整的過程中,增長速度不可避免地要下滑,但在調整之后,就可以迎來另一輪增長的高潮。——許小年
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把生產基地從中國向東盟及其他低收入國家轉移的進程才剛開始,在未來5年內將進入加速階段,形成“二戰”后亞洲的第三次產業轉移。這一輪轉移最有可能發生在中國與東盟之間。——孫明春
書里的分析很不錯,把我們現階段的問題挖的很深,讓你看得見路,也看的見坑,經濟轉型需要大智慧,忍的住剝皮掉肉的痛,就像樹不修剪就不會長的更高,轉型這把剪刀必定能指引我們達到中國夢
雖然該書是由許多評論文章組成,但書籍分類較為清晰。內容以及觀點的權威性不容置疑,但書籍內容較專業,沒有什麼專業知識的人讀起來估計有些吃力,真的要花費不少心思好好琢磨琢磨了
綜合來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將有四個方面的重要表現:新舊增長點的拉鋸式交替、漸進式的經濟結構調整、改革的艱難推進、國際經濟領域中國要素的提升。
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把生產基地從中國向東盟及其他低收入國家轉移的進程才剛開始,在未來5年內將進入加速階段,形成“二戰”后亞洲的第三次產業轉移。這一輪轉移最有可能發生在中國與東盟之間。
《新常態改變中囯》一書,及時而鄭重地從經濟、政治、社會和思想角度發出了改革建言,所涉及領域更是包括了土地、財稅、金融、城市化、司法、社會保障、教育、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在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加速推進下,京津冀的產業分工和承接轉移中,鐵路軌交、生態環境保護、新能源開發利用、地產、社會保障和養老產業、國有企業改革以及社會服務業將面臨新的投資機會。
文章代表了中國智庫的水平,還是很有見的的。其中不少文章都是前兩年的,但其中的很多觀點都與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改革決定的精神相吻合。這也說明編寫這本書的這些人都是有機會參政議政的知識精英。
中國已經明顯擔負起了這些國家過去曾扮演的角色,駕起世界經濟這列火車。至于這趟中國號究竟能開多遠,無疑取決于火車頭的燃料是否足夠,而這些燃料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
適應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是每一個中國企業都應該深刻認識的,或者說應該正確認識的。當然新常態會有很多的矛盾,因為這些矛盾,比如經濟下行,會引起方方面面的矛盾。
該書是以摘抄的形式集錄了例如“吳敬璉、厲以寧、 林毅夫”等大家的評論文章,直指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關鍵問題,勾勒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讀后,能讓你對中國現狀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推薦語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告別高速增長時代;經U濟結構調整,眾多4行業、企業面臨直接的挑戰。只有讀懂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告別高速增長時代;經濟結構調整,眾多行業、企業面臨直接的挑戰。只有讀懂當下經濟現狀,掌握未來趨勢才能順勢而為,窺探市場,搶占商機。
想看看大陸人自己如何騙自己 如何把空洞化的東西講得像實既有的 就要看這本書 大陸空的太多拉 不良債權資產證劵化卻沒有現金流量 其實就是發債劵 騙老百姓的銭 政府把錢從左手交到右手 再換個名目向老百姓募款 這樣的做為上不了國際檯面
我們或許正站在一個新時代的起點,在這個新時代里,我們既要重新認知中國的經濟,更要重新理解中國的政治。在這個新時代里,一切慣例都可能會被打破,一切新規都要重新學習,直到習以為常。新常態下,觀察問題需要新的視角、新的框架,市場投資需要新的邏輯、新的思路
中國現在處于經濟轉型期,企業家要寧可踏空,不可斷糧。要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企業的價值創造上,思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必過度關注宏觀。有的人踩點踩對了,賺到了錢,一定有企業踩錯了,你賺了它們的錢,就像炒股票一樣。
經濟放緩,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種表象,我的理解“新常態”絕對不僅僅是經濟速度的放緩,在經濟速度放緩的背后,還有經濟結構的優化,增長動力的切換,制度環境的改變,這才叫“新常態”。
每日讀書,即便一小段內容也對自我提升有很大的好處,尤其是這類權威的經濟書籍,跟高層次的人聊天才有話題,不然有機會聊聊都是坐著干瞪眼!這本〈新常態改變中囯〉就是值得一看的好書!系統,全面,有見地!
如果不講“微刺激”,改成“微調”可能更好一點兒,因為宏觀經濟調控最忌諱大升大降、大起大落、左右搖擺,這個對經濟損害很大。所謂“微刺激”實際上是微調,而微調是可以的,宏觀的重點應該放在微調、預調上面,不要大起大落。
前天晚上下單,今天到貨,盡管不算快,但也可以接受,畢竟從天津調貨,快遞大哥也非常負責,晚上八點了打電話說書到了,天那么冷,很不容易;再說說書吧:首先一看是正版書,沒錯!其次版面設計,字體大小,也很滿意的,最后是內容,看完在評論
發展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當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正確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需要我們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也要遵循社會規律,實現以人為本的包容性發展。
在經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切換、經濟成長環境改變的背景下,企業家可以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跨越性發展、新型城鎮化、中西部開發、企業走出去、技術變革和新興業態等七個方面找到發展的新機會。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趨勢的科學把握,是對化解“三期”疊加新問題、新矛盾的理性思維,是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思路、新目標的高度概括,對當前以至長期做好經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多位著名學者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對中國社會進行了政治、經濟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內容覆蓋制度變革、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涉及到每一個中國人命運的重大問題,力圖從嚴峻的現實問題中思考和探索出未來中國當走的路。
正在改變中國的新一代領導,以為核心的改革發展集體,十八大之后中國新常態的發展趨勢,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看看經濟大家們如何解讀,這些將會對我們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么新的變化?看書可能會有你想要知道的答案?
這一本書,來得正是時候。我正想買一本較為權威的關于中國經濟在未來發展的書籍,此時這本書就出現了。 書中的內容多是基于中國的現狀、結合各國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經濟現象,融入了學者們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展望而形成的。
我們當下議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經濟的新常態,所謂“新常態”就應該對應“老常態”,“老常態”是過去中國30多年的時間里,GDP平均增長是9.8%,這兩年經濟開始回落,今年上半年是7.4%,按照市場的預測,今年年底中國恐怕維持不了7.4%了,還會繼續下調。
還想說我剛拿手就降價了,買了三本,一本換購的不說了,剩余兩本都有降。不是很懂經濟,想多了解一些,目前中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階段,這本書應該比較吻合現在形勢!
“常態”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長速度的新常態,即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二是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即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三是宏觀政策的新常態,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從總量寬松、粗放刺激轉向總量穩定、結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