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是國際象棋棋盤上具威力的棋子,但鮮有人知,國際象棋誕生之初,竟全是男性的天下。隨著歐洲女王活躍于歷史舞臺,棋盤上的"王后"才顯露尊容。11世紀初,圣母崇拜與王后權勢并駕齊驅;14世紀之交,崇尚愛情的風潮,使男女對弈成為浪漫愛情的隱喻;到了15世紀,伊莎貝拉統治西班牙,"王后"棋子的權勢如日中天;面對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崇拜,也最終使俄羅斯人接受了國際象棋。本書生動地描述了歐洲女王統治與"王后"棋子發展的共同歷史。女王駕到,不論在棋盤上還是現實中,皆威風凜凜,奪人心魄。
一部交織著宮廷陰謀、疆場廝殺、風流韻事與神話傳奇的迷人歷史,揭示了"王后"棋子的誕生與中世紀歐洲女王權力興衰之間的神秘聯系。 本書描繪了王室爭斗、宮廷陰謀、圣母崇拜與浪漫愛情崇拜熱潮對"王后"棋子的誕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這是一部從女權主義的角度闡釋國際象棋"王后"誕生的著作,主要論述從"維齊爾"到"王后"的轉變過程。作者見解深刻、學識淵博,文筆引人入勝。亞洛姆將國際象棋的發展與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精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我從這部著作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受益匪淺。
——《洛杉礬時報》書評
圍際象棋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被譽為"從女權主義的視角撰寫的出類拔萃的國際象棋史"。《紐約時報》更是將此書薦為2004年非小說類讀物之一。
一部寫得極好的故事書,它內容豐富,文筆生動,風格新穎,動人心魄。讀此書,從頭至尾,都是地地道道的消遣享受。
——讀者
作者簡介:
瑪里琳·亞洛姆(Marilyn Yalom),斯坦福大學女性研究院博學學者。其主要著作包括《妻史》(A History ofthe Wife)、《乳房史》(A History ofthe Breast)、《親姐妹:婦女回憶中的法國大革命》(Blood Sisters:TheFrench RevOlutiOn in Women'sMelllory)和《母性、死亡與狂熱文學》(Maternity,MortaIity,and theLite rature of Madness)。她與丈夫歐文?亞洛姆(Irvin Yalorn,作家和精神病專家)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洛阿爾托。
譯序
致謝辭
前言
國際象棋"王后"誕生之謎
及時章 "王后"誕生前的國際象棋
波斯文獻中的國際象棋
國際象棋與穆斯林神學
哈里發統治下的國際象棋
阿拉伯女棋手
納瓦拉的托達女王
西班牙的抽象化國際象棋棋子
第二章 "王后"登場
國際象棋"王后"的現實原型
"王后"原型是阿德拉伊德還是狄奧法諾?
歷史上的新時代
教會反對國際象棋
第三章 國際象棋的"王后"顯露尊容
托斯卡納的瑪蒂爾達
歐特維爾家族的康斯坦絲
國際象棋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
第四章 國際象棋與基督教西班牙王后的關系
加泰羅尼亞
卡斯蒂利亞與萊昂
唐娜烏拉卡
戰斗者阿方索一世與國際象棋的關系
西班牙的國際象棋"王后":猶太人的證據
羅馬式的國際象棋"王后"
阿方索十世的《棋經》、擲骰游戲與巴加門
阿方索十世國王授權學者們御制的其他著作
第五章 國際象棋在意大利和德國的道德寓意
在意大利
在德國
國際象棋村
國際象棋在法國與英國
第六章 國際象棋傳到法國與英國
法國古代歷史和文獻中的國際象棋
阿基坦的埃萊亞諾
作家克雷蒂安·德·特魯瓦
女作家瑪麗·德·弗朗斯
給國際象棋的"王后"命名
卡斯蒂利亞的布朗歇
第七章 國際象棋與圣母馬利亞崇拜熱潮
戈蒂埃·德寬西的《圣母馬利亞的奇跡》
天后與世俗王后
第八章 國際象棋與愛情崇拜熱潮
下國際象棋成為求愛的例行規矩
特里斯坦與伊澤烏特
蘭斯洛特與吉尼維爾
西方文學中棋藝超群的阿拉伯女棋手
國際象棋與和亂倫
艷情國際象棋的教化書
在15世紀的法國,男女對弈等于在戀愛
國際象棋在斯堪的納維亞與俄羅斯
第九章 斯堪的納維亞的國際象棋"王后"與斯堪的納維亞
歷史上的王后
"劉易斯棋子"
斯堪的納維亞古代"薩迦傳奇"中的國際象棋
更多的斯堪的納維亞"王后"棋子被發現
斯堪的納維亞的婦女與其所在的社會
女強人西格里德王后
王后、平民與男人的支配統治地位
挪威的英格堡王后
丹麥的瑪格麗特王后
第十章古代俄羅斯的國際象棋與婦女
俄羅斯的國際象棋棋子
國際象棋與俄羅斯正教
俄羅斯的國際象棋女棋手
俄羅斯的國際象棋與俄羅斯的婦女和社會
葉卡捷琳娜大帝
賦予"王后"棋子強大的戰斗實力
第十一章 新國際象棋與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一世
《愛情國際象棋》里的新"王后"
盧塞納的《國際象棋棋藝》中的新規則
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
卡斯蒂利亞王宮里的國際象棋
伊莎貝拉王后、費迪南德國王與哥倫布
伊莎貝拉王后,富有戰斗精神的圣女
第十二章 "王啟的國際象棋"的興起
意大利的新型國際象棋
厭惡女人者的強烈反對
卡特琳·德梅迪奇
英國的新型國際象棋
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第十三章 女性棋手人數逐減探因
令人困惑的問題
后記
西方人想象中的國際象棋"王后"
本書所涉及的各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統治者名錄
及時章 "王后"誕生前的國際象棋
國際象棋的起源地何在,究竟起源于哪年哪代,歷史學家們對此仍然爭論不休。盡管如此,大多數歷史學家都同意:國際象棋首先出現在印度,起源的年代最晚也不超過6世紀。國際象棋最初出現的時候,梵語稱之為chaturanga,意思是"四軍棋"。所謂"四軍",指的是當時印度陸軍的四支部隊:戰車部隊、大象部隊、騎兵部隊和步兵部隊。這樣劃分的四支部隊,加上"國王"和"國王"的"將軍",就構成了國際象棋的基本棋子。這樣形成的國際象棋首先出現在印度,然后傳遍全世界。
波斯文獻中的國際象棋
最早確切提到國際象棋的文獻資料不是出自印度,而是出自波斯。在一部題為《卡爾納馬克》(Karnamak)的波斯古代傳奇作品中,國際象棋就已經備受崇敬,人們對國際象棋的這種崇敬之情,一直延續到后來的很多個世紀。(《卡爾納馬克》成書于6世紀,是用缽羅缽語寫成。缽羅缽語是伊斯蘭教傳到波斯之前的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接受了印度人發明的國際象棋的基本要素:6種不同的立體棋子和劃分為64個方格的棋盤。他們劇波斯語重新給國際象棋的棋子命名。波斯人給國際象棋取的新名稱,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大大超越了中東地區。他們把"國千"棋子命名為shah,shah是波斯語的"國王"之意,波斯語shah最終就用作國際象棋的名稱,音譯成好幾種歐洲語言:在拉丁語里譯為scacchus,在意大利語里譯為scacchi,在德語里譯為schactl,在法語里譯為echecs,在英語里譯為chess。在其他歐洲語言里,是采用這樣的音譯法來稱呼國際象棋的。
《王書》(Book of Kings)是波斯偉大詩人菲爾多西(Firdausi,935?—1020)所著的一部長篇史詩,書中十分生動有趣地描述了國際象棋是如何從印度傳到波斯的。這部史詩里這樣寫道:印度的拉甲(即印度的國王)送給波斯國王一套用象牙和柚木制作的國際象棋,拉甲只告訴波斯國王,這套象棋"象征著作戰的兵法",并向國王的謀士群臣發出挑戰,要他們破解每個棋子的走法。波斯國王的謀士中,有一人破解了這套象棋各個棋子的走法,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為波斯人增光添彩,贏得了榮譽。當然,這只不過是波斯人講的一個故事。波斯國王緊接著很快就發明一種名叫"納爾德"的象棋("nard"是古代的一種香料名稱,在此用作棋名),這種象棋是"巴加門"(十五子棋的前身),決心要以此棋勝過印度國王,于是便派人將"納爾德"棋送往印度,呈獻給印度國王,并同樣向印度國王的謀士們發出挑戰,要他們破解"納爾德"棋的走法。與國際象棋相比,"納爾德"棋是要簡單些,盡管如此,"納爾德"棋的復雜走法還是難倒了印度國王的謀士們。這次斗智對印度的國王來說,代價是極其高昂的,他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價:"用兩干匹駱駝馱著黃金、樟腦、龍涎香、沉香、服裝、銀器、珍珠、寶石等等,從印度國王的宮殿,一直運送到波斯國王王宮的大門口。除此之外,印度還要向波斯交納一年的貢賦。"
《王書》中還有一個故事記敘國際象棋是怎樣別出心裁地創造出來的。這個故事說,一位印度王后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塔爾漢德,另一個名叫加夫,是一對同父異母兄弟,兩人都聲稱自己是王位繼承人,因而成為勢不兩立的死敵,王后被這哥兒劍弩張、同室操戈的情形弄得心煩意亂,苦惱已極。當王后聽到塔爾汗德在兩軍交戰中陣亡的消息時,她有極為充分的理由認為,是加夫殺害了塔爾漢德。這個故事說,王國里德高望重的圣哲賢臣們造了一副棋盤,再現戰場上兩軍作戰的形勢,清楚地向王后顯示,塔爾漢德是精疲力竭累死在陣中的,而不是被他的兄長殺死的。波斯語在講述一個故事情節時所使用的術語"shah mat"最終流傳下來,變成英語習語"check marte"(即"將死王棋")。波斯語這一術語的字面原意是"國王目瞪口呆"或"國王精疲力竭",不過,人們也常常將這一術語譯為"國王駕崩"。
《王書》中所講述的國際象棋誕生的故事,可以和另一廣為流傳的傳奇故事一爭高低。這個傳奇故事說,一位名叫西薩•伊賓•達希爾的印度男子為印度國王發明了一種象棋,這位印度國王對這種象棋極為贊賞,欽佩有加,在每一座印度教的廟宇里都擺設這種象棋的棋盤。印度國王想要重重獎賞西薩,便告訴西薩,他要什么都行,要什么就給什么,凡是他想要的國王都會賜予他。西薩回答說:"那好吧,我希望在棋盤的及時個方格里放一粒麥子,在第二個方格里放兩粒麥子,每往下面的方格里放麥子時,麥粒的數量都翻一番,直到放滿一個方格,這樣累積的麥子總量,就是我希望得到的賞賜。"這時印度國王意識到,全世界所有的麥子合起來都不夠放滿棋盤上的全部方格,他贊揚西薩提出這樣的愿望,并宣稱他的這個心愿比他發明的象棋還要高明。
盡管沒有如此古老的印度或波斯的國際象棋的棋子留存下來,但后來印度人與波斯人下國際象棋的圖畫使我們明白當時國際象棋比賽的情景。棋盤通常用白布做成,上面畫有垂直和水平的直線,縱橫相交形成很多方格。下列插圖描繪的是一位波斯貴族正在與一位印度國王的使者對弈。
國際象棋與穆斯林神學
阿拉伯征服者在穆罕默德先知死后6年,于638年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他們在奧馬里哈里發的率領下,馳騁波斯全境,傳播伊斯蘭教的福音。哈里發是穆斯林社會里宗教事務和世俗事務方面的較高統治者。他們在出征的過程中也帶著國際象棋,他們不僅把下棋這項活動傳遍了波斯,甚至還將它傳到了遙遠的西班牙(西班牙于711年被征服),后來還傳到了印度的北部(印度北部于1026年被征服)。阿拉伯語成為很多被征服國家里使用的主要語言,國際象棋中的某些棋子也換成了阿拉伯語的名稱。他們稱"象"為al-fil,把"兵"叫作baidak,把。將軍"或"維齊爾``叫做firzan,firz或ferz,不過其他棋子還是保留原有的波斯名稱,"國王"仍然叫shah,"車"仍然叫rukb,"馬"還是叫asp。
穆斯林信徒們顯然很喜歡下國際象棋,為此著迷,盡管如此,他們覺得那一套雕塑得像人和動物的棋子是可疑之物,技大概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受《古蘭經》影響的緣故。《古蘭繹》里有這樣一段經文:"信徒們,酒、擲骰子一類的賭博游戲、偶像、占卜箭等都是魔鬼發明的可憎之物。要對它們避而遠之,以圖興旺發達。"遜尼派穆斯林神學家們用這條經文禁止的"偶像",包括一切描繪刻畫人和動物的藝術作品,如各種各樣的繪畫作品、雕塑作品和,國際象棋的棋子等等。但什葉派穆斯林神學家們對這條經文的解釋是狹義的,把"偶像"的含義限定在宗教偶像范圍之內,這與遜尼派穆斯林神學家們的解釋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遜尼派穆斯林神學家們的解釋占上風,廣為流傳,是那些看起來像真人和真實動物的國際象棋的棋子就被改造成抽象化的棋子。奇怪的是這種禁止真實刻畫人和動物的禁律,并沒有普遍實行,而且一直如此。正如大量波斯藝術作品里所表現的那樣,盡管規定抽象化象征性的棋子是國際象棋棋盤上的標準棋子,但宮廷藝人們卻常常對此置之不理。
一般說來,穆斯林信徒認為,只要國際象棋使用非寫實的抽象化棋子來下,只要下棋不干擾和妨害敬神的宗教儀式等活動,只要下棋不是為了賭錢,不會導致爭吵謾罵,國際象棋是允許下的。馬利克是8世紀的一位很有權勢的法學家、穆斯林神學院的院長,他對國際象棋的態度十分嚴厲。據報道,他曾經說過:"國際象棋沒有任何好處,"并宣布下國際象棋屬于被禁止的活動,所有下國際象棋的人都要受到處罰。在后來的很多個世紀中,嚴厲的哈里發一次又一次地頒布禁令,禁止下棋,并下令將所有的國際象棋全部銷毀。
在20世紀的幾十年里,伊朗在阿亞圖拉•霍梅尼的統治下,對國際象棋仍然采取這種極端態度,從1979至1988年,國際象棋在伊朗是被禁止的。阿富汗的塔利班把國際象棋與電影、電視、酒、指甲油、風箏、臺球、鞭炮和世俗歌曲等被禁事物列在一起,加以禁止。阿富汗人發現,愛好和玩賞這些"邪惡之物"是要遭受鞭刑和監禁的。阿富汗從塔利班的統治之下解放出來時,人們拿出來的首批隱藏之物就是無線電收音機、各種樂器和國際象棋,這是不足為怪的。
……
對于喜歡國際象棋人文歷史的愛好者的好書
聽好的!
很值得收藏,故事很有教育意義的
好極了
才知道內里有故事
撇開國際象棋不談,里面的歷史故事也好好看
閱讀之中,挺不錯的
這個商品不錯~
有點貴有點貴*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書很好,物流超快,贊一個!非常滿意
跟象棋歷史有關,孩子還看不了,大人看看挺好
下次還來買
支持賣家,寶貝真不錯
好評
買貴了,活動也分啥活動
我將拭目以待!!
很有意思的選題,以“娛樂”的角度介入社會政治歷史。
差不多看完了,了解了歐洲王宮中用棋及歷史,真的是一本有些奇怪的書!
這是了解國際象棋起源定型歷史的一本好書。。。內容詳實,很有可讀性,學術性。。。
很有意思的選題,從娛樂的角度解讀社會,歷史和文化。
講到國象與圣母狂熱以及對弈的情愛意味時,覺得有些趣味。總的來說,是個先結后論的書吧。
國際象棋王后誕生記誕生S前的國際象棋波斯文獻中的國際象棋國際象棋與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