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們的老師張豈之教授八十壽辰。先生畢生從事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與教學,為中國思想史學科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七月中旬,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余位學者,在西安就先生最關心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事業進行回顧總結。大家聚集一堂,暢所欲言,回首學科發展的歷程和自己投身于中國思想史研究事業的具體細節,不約而同地發現,很多方面與先生有密切的聯系。無論是我們對中國思想史的學習與研究途徑的摸索,還是參與的一系列中國思想史重大研究課題,甚至關于學科現代價值的理解,我們都或多或少受惠于先生的指引。像中國思想史這樣的學科的發展,看來它不僅僅要依靠研究所或研究基地等科研平臺,也不僅僅要有以學位點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機制,更關鍵的是要靠學術帶頭人的凝聚力和實際行動,要靠學術研究群體之間的協作與溝通。
本書里所寫的都是張豈之教授在人文學術研究上的一些事情。
序
一、張豈之先生與中國思想史研究
中國思想史范式的繼承和超越
張豈之先生與宋明理學史研究
張豈之先生與儒學思想史研究
張豈之先生與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的研究
中國文明史理論的探索——兼談張豈之教授的中國歷史研究
大家風范良師益友——張豈之先生與寶雞炎帝·姜炎文化研究側記
張豈之先生的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
二、《中國思想學說史》的編撰和特色
關于六卷本《中國思想學說史》的介紹
從先秦卷略談《中國思想學說史》的特點
秦漢思想學說史的新探索
《中國思想學說史·秦漢卷》簡介
略談編撰兩部思想學術史著作的體會
關于中國宗教思想研究的幾點問題——兼談《中國思想學說史·隋唐卷》的編撰體會
張豈之先生與《中國思想學說史》的編著
三、張豈之先生教育思想管窺
為了人文的春天——張豈之先生教育人文觀述要
張先生指導我學習和研究思想史
守正·兼和·日新——從《張豈之教授與研究生論學書信選》看人文學科博士生的培養
四、學生心跡掠影
張豈之先生指導我讀研究生
讀書和教書中的一些體會
……
五、中國思想史的學科建設和發展
編后記
中國思想史范式的繼承和超越
趙馥潔
中國思想史是研究中華民族、中國社會具有理論形態的思想觀念的演變歷程和發展規律的學科,自1947年侯外廬先生等學者撰著的《中國思想通史》及時卷(先秦時期)出版以來,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已走過了60年的學術歷程。60年來,中國思想史領域可謂學者輩出,碩果累累。其研究方法也呈現出多維性、多樣化的特征。例如,有社會史方法、經學史方法、學術史方法、民間思想方法等等。盡管諸多方法,各有優長,各具千秋。但是,并非每一種方法都達到了真正的學術范式的水準。在我看來,真正形成成熟學術范式的只有侯外廬先生創立和運用的方法。
侯外廬等諸位先生歷時近二十年撰著的五卷六冊、260萬言的《中國思想通史》是一部完整、系統的關于中國思想史的里程牌式的學術巨著。這部著作不但開拓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領域,培育了幾代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學術影響,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侯外廬先生創立和運用的方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思想史研究范式。其主要特征是:
1.它形成了幾代學人薪火相傳的學術共同體,形成了在理論、方法、學風方面個性鮮明的侯外廬學派。而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是學術范式的首要條件和標志。
2.它明確提出了自己的學術信念。這就是實事求是地分析思想家的遺產在其時代的意義,批判地發掘其優良的傳統;
……
《國學旨歸》這套著作極好!強烈推薦!
wuli西大校長QAQ
張豈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樂于結交社會賢德,也善于培養青年才俊。因此,以他那深厚的人文精神感召和引領這個社會,但是,先生仍以“學人”而自稱,蓋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樂學之精神!
當今中國思想界的大師級的人文學者,里面闡述了張先生的讀書學習、教書育人,也有對當代中國、現代世界的聚焦與關切,真實反映了學者的所思與所愛,值得細讀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