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我的半生圖書
人氣:325

我的半生

卷頭語 去年夏天,朱君澤甫很懇切地對我說:"我愿追隨先生數月,把先生的生平言行,詳細記錄下來,以做青年的寶鑒 " 我說:"我的言行那里可以做青年的寶鑒 況且,我如此之忙,那里有時間來顧到這些瑣屑的事情呢!"澤甫的...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自傳   圖書 >傳記>教育家  
  • 作者:[陳鶴琴]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中國現代自傳叢書
  • 國際刊號:9787542645357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5
  • 印刷時間:2014-05-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1942年,陳鶴琴50歲時,寫成了他的自傳《我的半生》.他用鮮活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自己的家世、童年、中學時代以及海外留學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孜孜以求、奮斗自強的青年,一個家道中落的雜貨店主的兒子,先后考入清華大學,后又留學美國約翰 霍普金斯、哥倫比亞大學的成長歷程,以及學成歸國后畢生致力于中國師范教育與兒童教育的不平凡人生.陳鶴琴主張"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他提出"活教育"的口號,并率先垂范用"活教育"來改革中國教育,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陳鶴琴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幼兒教育之父,他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實踐,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的寶貴財富,至今影響著當代教育.

編輯推薦

《我的半生》是陳鶴琴教授的自傳,真實可感.雖是個人人生記錄,但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宏闊的歷史風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因而具有其他類作品無可比擬的特殊魅力.

陳鶴琴被稱為為中國幼兒教育之父,為中國幼教事業作出了的貢獻.他創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范教育的完整體系,他從事的幼教事業是的、整體的,從托兒所、嬰兒院開始,到幼兒園和小學;在師資培養方面創辦了中等幼師和高等幼師專校.陳鶴琴為了配合幼兒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需要,還創辦了兒童玩具、教具廠,制作了多種型式的玩具與教具.為了豐富兒童的知識,編輯出版了大量語言活潑,圖文并茂不少兒童課外讀物.

作者簡介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中國近現代教育家、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1911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后轉入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后公費留學赴美,先后入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獲教育碩士,后轉攻心理學博士學位.

1919年,返國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1923年,創辦鼓樓幼稚園,并兼東南大學教務主任.1927年3月,主編《幼稚教育》(月刊);6月,任南京特別市教育局第二科科長,主管普通教育.1929年9月起,任上海工部局華人教育處處長,達十一年之久.翌年7月,發起中華兒童教育社,被推選為主席.1934年夏,赴歐洲十一國考察教育.1938年7月,和陳望道等共同發起上海語文學會,提倡拉丁化新文字運動,被推為理事長.翌年6月,與陳選善等共同發起上海市成人義務教育促進會,任理事長.1941年元月,主編《活教育》(月刊).抗戰勝利后,返上海任教育局督導處主任督學,創辦上海市立幼稚師范學校.1947年2月,創立上海兒童福利促進會,任理事長;3月,籌創上海特殊兒童輔導院,兼任院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后,改任南京師范學院院長.1979年,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被推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江蘇省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陳鶴琴提出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呼吁建立兒童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編寫幼稚園、小學課本及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設計與推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園設備.一生主要從事于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

目錄

卷頭語

序一 行年五十尚嬰兒

序二 永遠微笑的兒童教育家

序三 為國爭光的"大腦"代表

序四 二十年的老師

序五 中國的福祿貝爾鼓樓幼稚園創辦者

序六 以研究學術精神來辦理教育行政的陳老師

序七 可敬的華僑童子軍隊長

序八 斑白的兒童

自傳

及時章 我們的祖宗

第二章 我的二哥

第三章 我的童年

第四章 中學時代

第五章 大學時代

第六章 游學時代

第七章 游學生活

在線預覽

第三章我的童年

三、私塾開學的禮節

現在我要講講我的私塾生活了.那時我讀的書與你們所讀的不同,學習的方法也與現在的兩樣.那時鄉下沒有學校的,只有私塾.私塾里只有一位先生.學生的人數是不等的,少的三五人,多的四五十人.各人讀各人的書,不是像現在學校里,四五十個學生呆呆板板讀一樣書,學一樣的東西.那時的先生真能"因材施教"呢.聰明的學生,給他多學一點.愚笨的學生,給他少學一點.不舉行劃一的共同考試,引起無謂的競爭.倒用個別的指導,個別的考查,以資鼓勵而促上進.對于學問的獲得是如此,對于品格的訓練也是如此.其實學業的成就在私塾先生的眼光看來,還不及道德培養來得重要呢.孔夫子不是說過嗎?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品行為上,讀書次之.

以上所說的幾種優點:(一)因材施教;(二)個別教學;(三)行重于學;正是當今歐美新教育所標榜、所提倡的.但你們不要誤會我,以為我在現在新教育如此發達的時候,而來提倡私塾教育,開倒車呢!私塾教育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的

優點,我們應當采用,并發揚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點太多,它的組織,它的內容,太不適于現代的情形了.

私塾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我來把我自己的經驗告訴你們吧!私塾開學是在春季,不像學校是在秋季開學的.我到了八歲,才上學讀書.王星泉先生是我的"開筆"先生,開筆先生在私塾時代是很重要的,開筆先生就是及時個先生.開筆先生來得好,學生的前途來得遠.開筆先生不行,那學生的前途就有問題

了.所以那時候,學生都選擇一個有名望的先生,拜他為師,跟他學."開筆"二字從那里來的?學生初次上學,寫字不會開毛筆,先生就教他怎樣開筆頭.先把筆頭在水里浸一浸,再把筆頭輕輕地在硯臺里的墨水蘸一蘸.筆頭不是開的,大概開到三分之一就不開上去了.這就是叫做"開筆".私塾的先生是顧到學生的,學生開筆寫字起一直到下課回家為止,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十六日,我上學了,那時我剛剛八歲,實足不過七歲,上學有一定的禮節須遵守的:

(一)祭菩薩:上學之前,先在家里祭那保護讀書人的文昌帝君.有的人家祭那保護狀元的文魁星.若是你將來要中武狀元的話,那么須祭武魁星了.我不愿意中狀元,所以只請文昌帝君呢.

(二)上學:

甲到書館里.果盒糕一盒,棒香三根,紅蠟燭一對,由二哥替我拿著,陪我走到橫街星泉先生的書館里.

乙拜孔夫子.孔夫子是太上老師,稱為至圣先師,所以先要拜他.二哥先把果盒擺在孔子神座前面,再把蠟燭點著插上燭臺,棒香點著插入香爐,然后請先生坐神桌的左手,叫我開始跪拜了.這一次的跪拜,因恐怕弄錯,是預先在家學過的.所以那時我沒有把跪拜弄錯.怎樣拜呢?先直立兩手合攏舉起一拜,再跪在蒲團上一拜,立起來一拜,跪下去又一拜.如是者四次,這叫作"四跪四拜".

丙拜先生.孔夫子拜后,就拜先生.拜先生用不著四跪四拜,只要跪著一連四拜就行了.

丁拜見同學.同學是要互相幫助的,所以必須先要認識,我就向他們作一個揖.

戊拜見師母.二哥領了我到書館后面去拜見師母.我見了她,就叫聲"師母",向她作一個揖.

己分糕.先生先把蠟燭吹熄,再把果盒糕三分之一留給師母及師弟兄.其余的糕分給同學,每人一塊.同學都吃得很高興.那天初次來上學的,不止我一個,所以我也有糕吃呢!

這種上學的情形,不是比你們的要有趣味嗎?你們初次到學校里去,不但沒有這樣的趣味,而且還要覺得陌生、孤獨呢.我一進私塾就與同學正式相見,不到十天,三四十個同學個個都認識了.你們呢?等了兩三個月,恐怕還叫不出同學的名字.

(三)祭祖:上學回來就要祭祖宗.我們家里祖宗,祭沒有祭,那就記不得了.

(四)請先生吃酒:有錢的人家還要辦"先生酒"請先生到家里來吃,并請鄰居朋友作陪.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請先生好好兒嚴格教導小孩子呢.

這樣說來,從前兒童上學是人生中一樁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人生中一樁很有趣味而值得紀念的事情呢!

第六章游學時代

周校長究竟怎樣教我們吃飯的,下面的課文只能說是"大意如此".周校長是否這樣講的,那我不敢擔保了.

及時課坐席

周校長說,中國人讓左,外國人讓右.女主人的右手座位是首席,男主人的右手座位是次席,女主人的左手座位是第三席,男主人的左手座位是第四席,其余類推.美國人坐起來,總是男女隔坐的,女主人的左右座位普通是男賓坐的,男主人的左右座位普通是女賓坐的.這樣男女賓主就可以一對一對地坐談了.但是入席時,從客廳走到飯廳,女的總是先進去,男子只可隨后跟跟,若要"捷足先登",那就要吃主人的白眼了.

同席的來賓若是很多,座位名次多是預先規定,男女來賓可以按照名簽就坐.若是同席的不多,普通總是由女主人指定座位,請來賓一個一個坐的.

但是"就坐"不要坐得太快,就坐也有一定的禮貌.及時女主人坐下,來賓方才可坐,女主人還沒有就坐,來賓不可坐的.女主人怎樣就坐的?這里也有一點規矩,你不能忽略的.首席的來賓一看見大家站立好了,女主人正預備就坐,應當立刻走到女主人的旁邊,把女主人的椅子輕輕地拉開來,對她說:"某夫人請坐",再看她將要坐下去的時候,就把椅子輕輕地往里面移一移.其余男賓一看見女主人就坐,也照樣請左手的女賓坐下.

第二課坐的姿勢

"立有立的姿勢,坐有坐的姿勢,"中國人本來很講禮貌的,現在太隨便了.外國人坐的時候,有一定的姿勢,客廳里的椅子都是很舒服的.椅背是往外傾斜的.飯廳里的椅子不是那樣舒服的,椅背又高又直,你坐下來,一定要把椅子移進去,把你的胸挺直,把你的背緊緊地靠著椅背,這樣你的背就不駝了,坐的姿勢就對了.我常??匆娭袊笋勚?低著頭,吃外國飯,這種駝背的姿勢實在不適宜于吃外國飯.

第三課喝湯

喝湯有三點要注意的:及時點,頭不要往下垂.你要把湯用湯匙舀起來,放在口里.第二點,不要作聲.中國人喝起湯來,常常做出"嗤嗤"的聲音,這是很不好聽的.第三點,湯快要喝完的時候,你若要把湯余舀起來,不要把湯盤往里面側,若是往里面側,一個不當心,你會把湯倒在衣服里呢.你應當把盤往外側.你能顧到這三點,喝湯就有資格了.

第四課吃面包

"吃面包"是最容易做的了.其實面包也不容易吃的,有的人非常粗魯,把面包一大塊,放進嘴里,一口氣吞下去.這種吃相,多么難看.你應當先把面包放在盤子里,用刀裂成四小塊,再涂點牛油,放在左手,一點一點地吃下去.吃好一小塊,再吃點菜,吃了菜再吃面包,不要盡管把面包像吃飯似的一塊一塊吞下去呢!

第五課用刀叉

鄉下人吃大餐,拿起刀來放進嘴里,一個不當心,舌頭割得鮮血淋淋.這好像是笑話.其實刀兒放在嘴里的我看得很多.吃大餐是不容易的,刀叉是很難用的,及時,刀兒不要放進嘴里去.第二,刀兒要右手捏的.第三,食物也要用叉,叉了放進嘴,這里有一個問題發生了,還是用右手拿了叉把叉著了食物放進嘴里去呢?還是用左手的?兩種方法都可以,但要吃得文雅一點,還是用右手好.怎樣用呢?譬如吃牛排.先右手執刀,左手執叉.再左手執著叉把牛排撳牢,右手用刀把牛排割開一小塊.然后右手把刀兒放下,左手把叉子交給右手,右手再用叉子把一塊牛肉叉起來放進嘴里.吃完了,再用右手執刀,左手執叉,把牛排切開,照樣放進嘴里吃下去.這是一種很文雅而有禮貌的吃法.

刀叉不是一律的.吃魚的刀叉普通是銀子做的,比普通的刀叉要厚些、短些、鈍些.不知道的人常常用魚刀、魚叉切雞割肉呢!

第六課談笑

孔夫子說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外國人同孔夫子卻剛巧相反.他們以為吃飯是一種社交活動,非說話談笑不可,所以席間總有人說笑話,講故事的.但有兩點你要注意的,你說笑話或講故事的時候,不要把刀叉捏在手里.有一次我看見一個人捏著刀叉講笑話,正講得起勁的時候,他把刀叉亂動,幾乎把旁人刺痛了.

第二點你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講悲傷的事情.這個道理是容易明白的.說笑話,講故事原來是為幫助消化,增進快樂.你現在講到不快的事情,不是使飯都吃不下了嗎?

"吃飯禮貌"課,就此講完.我們百余個正待裝赴美的學生,無意之中,學到這種人生一日三餐不離的重要禮貌,得到了這樣一張舉世罕有的"吃飯文憑",哪一個不興高采烈、眉飛色舞呢!

第六章游學時代

八、研究教育和心理

哥倫比亞師范學院是世界上研究教育最著名的地方.教授學問之淵博,教育學科之豐富,學生人數之眾多,世界上任何大學都找不出來的.

這里的學生大半是有經驗的.有的做過中學校長的,有的做過督學的,有的做過小學教師的.女的雖是占多數,男的也不少.青年的雖有,大半都是中年,白發蒼蒼的也有不少.在克氏(Kilpatrick)教育哲學教授班上與我同學的,有一個六十余歲祖父和一個二十來歲的孫子.在我國有"父子登科",在哥倫比亞有祖孫同學呢!父子登科還在異時,而祖孫同學卻在同時.克氏是師范學院里最著名而最受學生歡迎的一位教授,在他的班上聽講的,總是擁擠不堪,每學期總有幾百人.不但學生人數多,而且學生之雜為任何大學、任何學科所不及.他的班上學生有從本國來,有從英國的,有從法國的,有從西班牙來的,有從墨西哥來的,有從非洲來的,有從亞洲來的.男女老少,各種人類,一應俱全.克氏為什么有這樣魔力呢?他的思想有魔力,他的教法有魔力.他是主張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他不肯抹殺別人的思想,也不肯放棄自己的思想.他要集中各種見解,各種思想,來解決疑問,來解釋難題,所以他所用的教法是獨出心裁而能刺激思想的方法.他不用注入式的講演法,他用啟發式的問答法.這種問答法很有點像希臘圣哲蘇格拉底(Socrates)的問答法.克氏先教學生自由分成幾十個小組,這種小組生存時期以一學期為限.在未討論問題之前,發給我們一張紙.上半張印了十來個問題,下半張印了十幾種參考書.

各小組自己認定了問題,課后到圖書館去看參考書.看了參考書,先在小組會議里互相檢討,互相切磋.一到上課時,各組提出意見,意見各有不同,思想各有分別,辯論就開始了.一個問題先由克氏提出之后,班上任何人都可起來表示意見,貢獻意見,批評別人的意見,指摘別人的錯誤.等到各方的意見充分表達后,他老人家起來,把各種意見下一個總檢討.有錯誤的,他指出錯誤;有真理的,他指出真理;把一個問題解答得清清楚楚.這種教法是奮興劑,個個學生都愿意絞腦回腸去研究問題,檢討問題,辯論問題.在他的教室里二三百個學生沒有一個會打盹,沒有一個會偷看小說,沒有一個不豎起耳朵,提出精神去參加辯論貢獻竟見呢!克氏的教室,實際就是議會.克氏班的上課,就是開辯論會,無怪克氏之魔力若是其大呢!

在克氏班上與我同學的有幾位中國現今的教育家及幾位在中國的傳道的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創辦南開中學做過清華教務長,再跑到哥倫比亞來讀書,這種好學的精神著實可欽佩呢!已經做過什么河北省督學再到這里求學的李建勛博士常常同我坐在一起的.還有一位從中國來的美國女子IdabelleLewis(Mrs.A.Main),她研究中國女子教育,得了一個博士學位.后來回到中國辦女學,編輯教育雜志,現今在上海同我辦理難民教育.這位美國女子愛中國恐怕比中國人還要熱烈呢!我常常對她說:"你有美國人的皮膚,中國人的心腸",這個女子真正有耶穌的那種愛心.當時我能和她同學,現在能和她同工,這也是人生中一大快事呢!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sunflyi**的評論:

送貨很快,很好的書。

2015-12-12 09:03:57
來自疾工**的評論:

三聯老版式

2015-12-14 11:50: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當當的東西不但質量好,價格還實惠,一直在當當買書,下次還來光顧。

2016-04-23 15:50:36
來自浩然磊**的評論:

2016-05-27 18:54:10
來自鹽巴妹**的評論:

2016-06-20 15:41:58
來自郭老師**的評論:

完美的購物體驗,下次還來

2016-08-24 22:47: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喜歡

2016-08-31 12:03: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送書及時,書也沒被損壞,不錯!

2016-10-31 15:44:0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讀傳記,學名人的處事態度。

2017-01-09 17:18:48
來自l***6(**的評論:

不錯不錯的書,陳鶴琴先生很用功的

2017-01-31 19:01:18
來自黃仙森y**的評論:

質量非常好,與賣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滿意,真的很喜歡,完全超出期望值,發貨速度非常快,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度很好,運送速度很快,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2017-03-17 13:44:0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

2017-04-19 20:52:19
來自**(匿名**的評論:

省了錢,不用去臺灣購買此書

2017-04-21 01:03:00
來自匠***3(**的評論:

很不錯,還會購買。

2017-05-03 16:58:07
來自青***1(**的評論:

我輩之楷模~向先生致敬,學習

2017-06-14 22:03:08
來自***(匿**的評論:

讀書是一種樂趣,讀好的書更是一種享受,當當的圖書品種不僅很全,而且還很正宗,尤其是性價比很高,比實體店便宜好多,實體店沒有的,當當上幾乎都能找到。當當的物流也非常的給力,物流師傅也很辛苦,而且做事很負責任,會一直支持當當。

2017-06-15 08:59:50
來自ty99**的評論:

好書值得購買

2017-09-09 16:44:16
來自雅文A**的評論:

無外包裝,沒外包裝,沒有外包裝,紙質很差,沒書皮,無贈品。

2015-08-10 14:07: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僅陳老師的著作值得讀,編者對待史料的觀點也頗具借鑒意義。

2014-09-13 18:45:17
來自墨魚醬**的評論:

一看書內容就知道作者是寫給他施教的學生看的。語言平實,通俗易懂。作者常常有意設問,以引起孩子的興趣,思考??傊€行。

2014-09-17 12:50:1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滿意,都看完一半了才來評論的,通俗易懂有趣,一天翻點還是很快就看完了。

2017-05-09 14:20:05
來自b***g(**的評論:

經典之作。陳先生是中國家庭教育之父,現在看,依然經典

2016-12-23 16:00: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學前教育十分重要,教育十分重要,當整個社會真正重視教育的作用,,未來講大不一樣

2016-11-03 21:51:06
來自大吉山**的評論:

《我的半生》是陳鶴琴教授的自傳,真實可感.雖是個人人生記錄,但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宏闊的歷史風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因而具有其他類作品無可比擬的特殊魅力.

2014-10-12 12:08: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值得推薦的一本書,早看好了,又看一遍,很多的人生啟示,卻在有意思的故事中講述,舉重就輕,很有一套。忽然覺得跟《摔跤吧,爸爸》有相似之處,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2017-06-09 20:54: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后悔買了,不是陳鶴琴先生的回憶,很多都是別人對他的評價,幾乎占據了本書的一半!我不喜歡。而且陳先生以長者對孩子的口吻寫的,更加不合適我的胃口。不過質量還是可以的吧

2016-09-26 16:00:10
來自折隸主**的評論:

好評!本書是我國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自傳,書中記敘了作者的一系列教育實踐,特別是對幼兒教育的寶貴財富,值得幼教工作者學習參考!推薦本書!

2015-12-21 16:02:18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