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他因貧困而輟學,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草根子弟;三十歲,他攜家帶口,是徘徊在人生岔路上的迷茫青年;四十二歲,他坐擁中國近代的民營航運公司,是資產過億的大企業家;四十五歲,他手握國家交通命脈,是位高權重的政府要員;五十九歲,他以悲劇收場,身后留下的,不是大筆的遺產,而是無盡的遺憾。
他就是盧作孚,身上有著一大堆的不協調:既是沒有受過系統教育的學生,又是眼光敏銳、知識淵博的學者;既是不懂得時髦享受的市民,又是精明超前的實業家;既是沒有存款的一介布衣,又是為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的航運巨頭。然而,他的名字卻長期為歷史的塵埃所掩蔽。
盧作孚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對經營管理、道德重建有哪些經驗智慧?他對社會轉型、民族復興有哪些深刻見解?他如何在波詭云譎的時代里闖出一片天地?他為何受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持有不同政治立場之人的一致贊譽?他給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留下了怎樣的精神遺產?在中國正經歷重要轉型期的今天,是徹底拂去那些歷史塵埃的時候了。
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說:"評斷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要看她培養了什么樣的人民,還要看她的人民選擇對什么樣的人致敬,對什么樣的人追懷。"
本書側重于講述盧作孚的人文精神演變,結合與其有密切交往的眾多民國人物,詳細介紹了盧作孚在思想上的探索歷程,著重刻畫了一個"精神上的巨人"是如何養成以及如何毀滅的。
茅于軾 錢理群 孫立平 章立凡 張維迎 丁東 吳思 推薦
從白手起家到資產過億,從民族實業家到社會改革家
這是一個用"微生物"和大愛,而不是炸彈和仇恨去改造中國的人
有一種目光越過時代,有一種情懷早已不在
盧作孚長外孫歷經十載,依據大量稀有史料為外祖父立傳
清秋子
著名作家,本名程曉剛,系盧作孚先生的長外孫。祖籍江蘇宜興,1952年出生于重慶,幼年隨父母移居長春。早年下鄉插隊八年,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客居海隅,專事獨立寫作。以底層文學揭示都市"鼠族"生活真相而聞名,繼之在人物傳記創作上獨樹一幟。代表作有:《國士——牟宜之傳》、《我是北京地老鼠》、《我是老三屆》、《明朝出了個張居正》、《魏忠賢:帝國陰謀家》、《武則天:從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以及歷史系列小說《漢家天下》等。
引子
1 寒門多艱亦藏龍
2 城頭微光開童蒙
3 霾里忽聞警世鐘
4 嘯傲巴渝對刀叢
5 小樓夜永望長庚
6 且將健筆刺穹窿
7 川南同儕試劍鋒
8 重訪浦江拜師門
9 暫執教鞭養精神
10 啟蒙風飏入蓉城
11 白手懸幟賴友朋
12 耿耿夜燈照幽冥
13 萬里歸舟搏浪行
14 暮氣濃處啼新聲
15 忽見異軍起蜀中
16 遍樹梧桐蔭萬民
17 婦孺至今憶恩深
18 忍見遼東妖氛濃
19 統一川江如鏖兵
20 笑看洋旗漸凋零
21 折腰只為桑梓情
22 危城百日聞鏑鳴
23 宜昌撤退神鬼驚
24 源源糧秣向東行
25 峽江猿啼哀英靈
26 圣賢豈是浮世名
27 彼岸洋裝初上身
28 千慮一疏錯鑄成
29 強權奈何強項人
30 何人可解此登臨
31 眼見大廈即將傾
32 世事蒼黃且徐行
33 定海脫險幾死生
后記:1962年的那一聲驚呼
引子
當下的中國,無論整體還是細部,在各個層次上都在發生劇烈變革,這在中外輿論中,大概沒有異議。
這個過程,起碼在170年前就已開始。
彼時之中國,體制衰朽,民族孱弱,曾使很多仁人志士痛心疾首。他們揮袂奮起,仗劍離鄉,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職志,以近乎狂熱的執著,用自己的熱血來澆灌這株老樹。
蒼天不負慷慨之士,他們的熱血,終在不同的時期,或此或彼,化作了老樹上的點滴新芽。可以說,近世中國一切令人稍感欣慰的進步,都是由志士們的熱血所衍化。這一株枝干過于虬結的老樹,雖然迄今仍未能復蘇,但由于前人的努力,當我輩出場之時,它已具備了更新的所有前提,且距它迎來全盛的那一蛻變時刻,已是愈來愈近!
所以我們不能忘記——是先輩們用整個生命,書寫了20世紀悲欣交集的變革序曲。
在那一組頗具先賢之風的群像中,有從事政治變革者,亦有從事文藝啟蒙者。這兩類人,聲名最為顯赫,事跡廣為人知,其所言所行,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復雜而又深遠的印記。
但是,還有一類人的命運卻很不同,他們與政治家、文藝家們有過同樣的抱負,做過同樣令人感佩的努力,且做出了堪稱歷史標高、接近理想境界的業績。但是他們的事業、他們的足跡乃至其名字,從20世紀下半葉起,卻都蒙上了厚厚的塵埃,不可思議地變成了"灰色的一群"。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現代史更為公允的反思,這群人身上的塵埃被漸漸拂去,引起了當代人的注意。但還很不夠——這種有限的關注,與他們曾經的奮斗很不相稱。
我這里說的他們,即是指中國現代的民族工商業精英。
他們的"實業建國"之路,是與救亡、啟蒙并列的一項事業。實業建國,應該是變革的根本目的,亦即是革命應有的歸結點。即使是現代史上突發的戰爭阻斷了他們的奮斗之路,他們所付出的努力也不應被后人遺忘。
我們現今所做的一切,究其然,都不過是歷史的承續。在當下經濟的前行中,我們尤其需要榜樣,需要經驗,需要傳統與現代良好的契合,需要圣賢般的獻身精神。
這一切,都曾經有人做到過。
在這本書里,我要敘述的,就是20世紀民族實業家的代表人物——盧作孚。
這是一位在民族危難中涌現出的猛士,是一位起自貧民階層的杰出人物,是一位在中國最早梳理出現代化建設思路的思想家,是一位致力于變革社會和匡正人心的實踐者。
盧作孚先生所創辦的民生實業公司,是現代中國規模較大的民營航運企業,亦是當時最成功的現代集團企業。他在重慶北碚進行的漸進式改革,是在混亂之中成功辟出的一個新型社會雛形。
他以59歲的生命所創造的業績,其意義和影響遠超出了工商界。從一個有限的時段看,他可能是個失敗的嘗試者;但若將目光放遠一些來審視,他又是一個無可爭議的成功者。與某些情況正好相反,時間愈久,他身上所累積的贊譽就愈多。作為一個以濟世拯民為目標的實業家,他當年的所思與所為,愈來愈成為我們受用不盡的精神遺產。
在當今,通過解讀他的生平事跡,最促人思考的,我想應是如下的問題:
在當代中國,什么是正確的成功標準?
盧作孚曾言:"個人的成功不是要當經理、總經理,或變成擁有百萬、千萬的富翁;而是盼望每個人都有工作能力,都能成功所做的事業。許多人都把這個意義弄不清楚,往往敗壞事業,成功自己;自己雖說是成功,社會卻失敗了。"
可以說,這個真知灼見,穿透歷史的迷霧,直接擊中了當代許多人的"心魔"。
當瞻望前途稍有迷惘時,不妨可以回首,辨析何為正確的路向。學習前賢的必要性,也恰在于此——曾經的問題,今天依然存在;當下的道路,要借鑒昨天是怎樣走過來的。
這就是我們重溫盧作孚的意義。
1.先賢九霄宛若生
盧作孚出生于1893年4月14日。他出生的這個年份,距清王朝的終結還有18年。
設若置身于歷史現場,便不難感知:這是一個慷慨悲歌的年代。
這一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朝廷創辦自強學堂。"自強"這兩個字,在外患頻生的年代,有著極深刻的警世意義。
這也是個群英迭出的年代。僅僅在這一年出生的中國現代名人,即有、宋慶齡、蕭楚女、白崇禧、楊虎城、楊杏佛、梁漱溟、晏陽初、顧頡剛、朱家驊、孫越崎、華彥均等。待到20年后,他們就將與此前此后出生的青年們一道,參與到革故鼎新的潮流中了。
與其說此乃歷史的巧合,不如說這是民族自救的必然。這一代人中間的者,不會沒來由地、如此湊巧地集合。所謂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當于此時才有可能出現。
檢點一下名冊,我們不能不感嘆:這是一個各富異彩的青年才俊譜系,可謂璨若明星。除了上述的幾位之外,聲名顯赫者還有:陳獨秀(1879年生)、魯迅(1881年生)、宋教仁(1882年生)、鄒容(1885年生)、(1887年生)、胡適(1891年生)、(1898年生)……
這是一個產生革命家的年代。當一個古老帝國處在垂死的境地中,它的內部就會有一些力量涌出來,進行自我救贖。
盧作孚本人,也是一位廣義的"社會革命家",不過他所主張的革命方式、革命理念,與眾多的政治革命家們有所不同。
他所取的,并不是"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方式,而是"精衛填海"的方式。
正是這個與眾不同的取向,使他在現代變革史的人物譜系里,顯得非常獨特。
孫中山當年曾提出過"改造中國"的口號,至辛亥年間,這個口號便有了實踐上的回應。然而,在清政府終結后,中華民國這個"遠東及時共和執政",并未顯出國民所期待的全新氣象來,正所謂沉疴未盡,新弊又添。其混亂,在某些領域、某些向度上,甚至超過了晚清。尤其是整體上呈現出失序傾向,這一問題,當時的人們已難于忍受。
……
國人在迷茫中,必然要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是"改造中國"的方式?如何才能做到改造的成本低而收效卻較大?
盧作孚在思考中,始顯出其思路與普遍潮流的不同。有一次在川南,他請好友惲代英為公眾作演講,惲代英向聽眾宣示了自己的革命理念:"請大家認識我,我是一顆炸彈。"
盧作孚當場卻委婉地提出了另一種理念:"炸彈力量小,不足以毀滅對方;你應當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力量才特別大,才使人無法抵抗。"
這就是他所倡導的另一種社會改造理念。
這是他及時次明晰地表達出這樣的理念——反對以激烈破壞的方式推進變革,贊成以局部的變革逐漸影響全局。他認為改良的或曰溫和的革命,才是最有效的革命,當然,其推行起來阻力也較大。
他力主革命者要先改造自己,進而推及他人、影響社會。他不主張埋怨他人、苛責社會,"因為他是幾千年造成的","因為他們都是舊社會的產物"。沉疴千年,罵是罵不走的,故而社會變革的基礎步驟,應是"嚴格訓練自己,再幫助他人改變行動"。
盧作孚的這個審視角度,確乎獨特,或可能被人指責為懦弱。然從根本性的變革來看,若我輩的嗜好、器量以及思維習慣等等,與那些"惡者"并無區別,那么憤怒與詈罵又有何意義?又如何能避免輪回與重演?
他不相信變革的方式僅有全盤轟毀一途。
變革也不應止于改朝換代。
在參加了辛亥革命之后,盧作孚終其一生,都在踐行"微生物革命"的理念。即:從最基礎的局部做起,以漸進式的社會改造活動,形成全新的社會規范與公眾道德,漸次達到富民強國。
他的革命理念,更著眼于破壞之后的建設,甚或在破壞之前的先行建設。他堅信,一旦局部的建設有了成效,就會有微生物式的傳染效果,逐步擴大其在民眾中的影響、以吸引更多的樂于變革者,最終造成全局的更新。
他曾經說:以中國革命的歷史教訓,"不宜單一地為革命而革命,必須要多方面努力創造條件,以資協作。所以還要做造福于人民、使他們看得清、受得著、深信不疑的實際好事,首先是轉變社會的不良傾向,那才能將偉大的革命事業貫徹到底。"
他相信:民眾的選擇是理智務實的。當一個新事物有了成功的示范效應后,舊事物的消亡就將是勢所必然。這樣,一個舊體制的破壞過程就不再會是慘烈的,民眾所承受的變革代價也會降至極低。
孫中山先生1919年在《改造中國之及時步》的演說中稱:
我們既要改造中國,須造一燦爛莊嚴的中華民國。像工程師建筑偉大房屋一般,須用新的方法去建筑。新方法的建筑,便是上層越高,地基須越深,所挖出的陳土還須遠遠丟開。
當年的盧作孚,是一個被孫中山喚醒的熱血青年,后來他對于"改造中國"的設想,與孫中山先生的理路雖有所不同,然于實踐之中,卻都是始終在做"打地基"的工作,為建設一個燦爛莊嚴的中國而傾盡心血。
縱觀盧作孚的一生,共進行了三項有重大意義的社會改革試驗,即:創建成都通俗教育館(1924-1925)、創辦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25-1952),從事北碚鄉村建設(1927-1949)。不難看出,這三項,都是從局部和基層做起的"微生物革命"。
他不憚煩勞、細致入微,從別人不屑或不善于做的事情入手——啟蒙民眾、改良風俗、培育人才,從一個局部起步,創建了彼時全國絕無僅有的模范城鎮和一個現代企業集團。
我們還能看出,實踐是他的長項,且導引他在流行諸說中不斷去偽存真。
他在1930年就清晰地提出:"如果革命是一幢完整的事業,便不能把革命和建設截成兩段!必需且建設且破壞,而且必需以建設是破壞的前鋒,"。在反思了辛亥以來的種種亂局之后,他痛陳:"因為向來只在破壞,沒有經過建設的訓練,于是失敗緊跟于成功之后,革命人物循此錯路,每不覺悟。"
他以此為思想支點,開始義無反顧地推行他的漸進式的"建設主義":
政治問題不是可以大刀闊斧解決的,因為政治上主要的是建設問題,是建設秩序問題。國家雖大,其建設秩序的工作細致,乃與個人生活秩序是一樣細致的。分析起來,都是一點一滴的問題,不是大刀闊斧的問題。合無數一點一滴以成一樁事業的系統,合無數事業以成一個地方的系統,乃成一個國家的系統。
據學者鄧麗蘭考證,1933年7月,《申報月刊》開辟"中國現代化問題特輯",收錄26篇文章,展開了一場中國現代化應取何種主義的大討論。與此同時,《獨立評論》、《大公報》亦開展了一場關于國家統一問題的大討論。以這兩場討論為背景,盧作孚最終形成了他的"建設現代化國家"之系統理念。
1934年1月29日,盧作孚依據自己認識與實踐,在天津《大公報》上發表文章,明確提出:中國應進行產業、交通、文化、國防"四個現代化"的運動。在文中,他將中國現代化的實踐范疇,做了清晰劃分并詳加闡述。
他于此處,重申他的以建設取勝的獨特思想,認為唯有現代化的建設,才是根除一切社會痼疾的良方:
內憂外患是兩個問題,卻只須一個方法去解決它。這一個方法就是將整個中國現代化,換句話說:就是促使中國完成現代的物質建設和現代的社會組織。
他明確反對當時南京政府的武力統一,主張以建設而求趨同。提出"應做一度新的試驗,求一種新的方法。這新的方法是從四個運動使中國現代化,建設成功一個公共理想,使全國人去要求實現他。政治領袖要如此乃可以言政治領袖,黨要如此乃可以言黨"。
同年8月1日起,他又在上海《大公報》上連載長文《建設中國的困難及其必循的道路》,更詳盡地指明了國家通往光明未來的路徑,唯有建設:
中國的根本辦法是建國不是救亡;是需要建設成功一個現代的國家,使自有不亡的保障;是要從國防上建設現代的海陸空軍,從交通上建設現代的鐵路、汽車路、輪船、飛機、電報、電話,從產業上建設現代的礦山、工廠、農場,從文化上建設現代的科學研究機關、社會教育機關和學校。這些建設事業都是國家的根本……
盧作孚對此非常執著,此論點在后來曾反復重申。他之理想,是要"使一切都感落后的國家,短期內即一發進步到與先進國家媲美"。
這些見解,即是后來在1975、1977年兩次激起國人強烈憧憬的"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之最初思想源頭。
回首來路,毋須諱言,中國很早就實現了擺脫列強欺凌的"自立",但在"自強"的路上、亦即在國家建設的路上,曾有過太多的失誤與挫折。
今天我們重溫盧作孚先生的見解,則不能不深感惋惜:假設他的理論不被蒙塵幾十年,假設我們早幾十年就充分肯定他的思想價值,則可以避免多少不必要的曲折!
其實從1840年以來,吾國的仁人志士們前后相繼,革故鼎新,一直延續至今,都可以視為一個不間斷的國家現代化轉型過程。盧作孚當年的試驗,在被迫中斷幾十年之后,實際已在更大的范圍內、以更大規模被重啟。他的主要理念,在今天所獲的贊譽,遠比他生前所得到的更多。盧作孚曾從事的社會實踐,與近幾十年來全民族求新求善的內在驅動,有著一致的指向。
既然如此,那么——曾有過的正確路徑,就不應輕易拋棄;曾有過的歷史失誤,就不應以為再不會重蹈覆轍。汲汲于變革的進取者們,尤不應沾染那種"以往皆誤,不值一哂"的狂妄。
昔年在民族危亡之際,盧作孚曾有過痛切的鼓與呼,于很多場合下,表達了對民族弱點的深切焦慮。這位心懷大悲憫的先哲,是抱著諸多未竟之志離去的。
在今日,重塑"改造中國"的方向感,探索并走通當代中國最可取的路向,以沉穩、堅忍和細致之心負起建設之責,才應是我們對先賢最真誠的追慕。
可以這樣說:先賢不是神,不是金字招牌,也不該被修飾成"名門望族"式的膚淺偶像。先賢,就是一位在場的裁判,他無時不在嚴格審視著后來者的所為。
后記:1962年的那一聲驚呼
我的本名叫程曉剛,小時候隨母姓盧,叫盧曉剛。我的兩個弟弟,那時也姓盧。
隨母姓,在當時的東北是很罕見的一件事,因為它有悖習俗。不單是同學,就連老師得知此事都會面露詫異。我知道這是母親的意思,但并不知道她真正的用意所在。
"盧"這個字,簡化了以后,看起來沒有繁體的"盧"那樣穩重。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我的名簽(布質學生胸章)上,老師用灑脫的毛筆小楷所寫的"盧"。那一撇,如刀鋒般銳利,曾深深地刺傷了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時代——因為我的外公是盧作孚。在我由少及長的過程中,盧作孚就是一座山,沉重地壓在我和弟弟們以及其他所有盧氏孫輩們的頭頂。
我家兄弟三個,從小就隨著表兄弟們的叫法,把我們的外公叫作"爺爺",把外婆叫作"婆婆"。在我家,"爺爺"這個稱呼是特定的稱謂,"婆婆"也是。說到爺爺和婆婆,不會指別人。
婆婆蒙淑儀是一位家庭婦女,我從呱呱墜地時起就由她撫育,她老人家是我和爺爺盧作孚之間最切近的關聯。1953年冬,母親把婆婆接到長春,從此,婆婆與我們在一起生活,我們兄弟從小就有這么一位慈愛的婆婆。
在我們長春的家中,婆婆有一張單獨的床。我記得,她的枕旁總是有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灰色封面,書名和內文是豎排的繁體字,很老舊。上小學的我大致認得書名是《一樁慘淡經營的事業——民生實業公司》,署名"盧作孚"。這本書是1943年爺爺利用少有的數日閑暇,在重慶紅巖村的寓所里寫下的。
全書開頭,有這樣一段話:
我草這一篇民生實業公司的小史,不是注視它如何成功,而是注視它如何經營艱難困苦,這一樁事業從降生起直到今天——也許直到無窮的未來——沒有24小時不在艱難困苦當中。我親切地經歷過,再親切地寫下來,應該有如何沉痛的感覺!
這本書,我小時候翻看過,但不感興趣。我不喜歡它灰色的封皮,不喜歡書名中的"慘淡"二字,也不喜歡那種民國式的現代漢語,因為它們過于沉重,那些排列得不大整齊的鉛印字體和書的裝幀也顯得太落伍。我知道,那是遙遠年代的遺跡。
婆婆常讀這本書。從我有記憶的時候起直到我長成青年,幾乎每晚,婆婆在入睡之前都要拿一把放大鏡,慢慢地讀一頁這本小冊子,口中喃喃有聲。這情景,不單我見過,我的大弟、小弟也都見過,印象至深。它就如一幅版畫,一刀一刀地刻在我的腦海里。
我們兄弟小的時候偶爾會看到婆婆讀這本書的時候悄悄哭泣,卻不知道她為什么事而哭。我們要等很多年以后才能體會到那是怎樣的一種懷念。
我小的時候曾問過婆婆:"是哪個人寫的書呀?"
婆婆說:"是爺爺。"
四川話里的"爺爺",發音很親切,后一個字的音調是挑上去的。她一說,我就明白了,盧作孚就是我的外公。我還知道了,他老人家從前是公司總經理。在我童年的想象中,他在一個光線黝黯的大房間里辦公,處理枯燥的賬目。
我那時還不可能預知盧作孚這個名字對我這微不足道的一生會有什么影響。
大概在1962年,我放學后和一群同學去了桂林路新華書店。我買了一本書,依稀記得書名是《中國古代的航海》,作者是張鐵生。書的部分,也提到了一點民國時期的航運情況。
我一路走,一路翻書,忽然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盧作孚。書中寫道:民族資本家盧作孚,是我國現代航運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他創辦的民生實業公司,為我國的現代航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很激動,驚呼:"這不是我姥爺嗎!"同學們聞言,都紛紛圍上來看,看清楚"民族資本家"幾個字后,都沒說什么。
我把書拿回家,給婆婆看。婆婆很感意外,認真讀了幾遍這一段,又仔細看了看作者的名字,念叨著:"張鐵生,張鐵生"她想不起這個人的來歷。多年以后,我查到這位張鐵生先生是一位老資格的中共黨員,1950年任中共香港工委書記。當年在香港奉之命,力促爺爺從香港秘密過境回歸內地的人就是他。這本書出版的時候,爺爺離開我們已經整整十年了。
原來爺爺這樣了不起!年幼的我一下就掂出了爺爺在歷史上的分量,我的家庭原來有這樣一個神秘而又輝煌的來歷,同時也明白了母親讓我姓盧的緣由。
圍著看那本書的同學大概有人回去問了家長,幾天之后,班里的同學就傳遍了:"盧曉剛的姥爺是個大資本家!"在放學路上,在校園里,他們會出其不意地朝我吆喝:"大資本家!""資本家"還不夠,還要"大",孩子們的語言暴力,因其無知而更見殘忍。我的兩個弟弟也有類似的遭遇,然而我們內心從沒承認過"大資本家"這個概念的合法性。
1962年的那一聲驚呼,讓我的命運走入了黑暗。爺爺的一生做了很多有益于民族的事,他自己其實并沒有什么"資本",更不要說"大資本"了。但是,"大資本家"這個概念確是一頭怪獸,吞噬了爺爺,也吞噬了我們這一輩人的天真爛漫。
報考中學之前,因為不堪壓力,母親讓我改姓父姓。兩個弟弟曉笛、曉迅后來也改姓父姓。我自己則不敢告訴中學同學我爺爺是誰了。
一切,都讓它隨風逝去吧
1952年2月的一個深夜,爺爺在重慶的家中含冤去世。那時,我的母親盧國儀在上海物理化學所工作,已懷了我七個多月。婆婆不敢將此噩耗驟然通知我母親,約一個多月之后,母親才偶然從別處得知了消息,悲痛萬分,立即從上海趕赴重慶奔喪。
……
像作孚這樣一位正人君子,愛國志士,了不起的實業家,國人應當敬重。然而,他的結局竟是如此悲慘。我為國家傷心,我為至友哀痛。
——晏陽初
作孚先生胸懷高曠,公而忘私,為而不有,庶幾乎可比于古之賢哲焉。
——梁漱溟
對于有著如此服務成績的人物,美國的群眾也許會在下屆總統選舉中喊出:"舉盧作孚做總統!"在中國,讓我們喊:"請盧作孚做行政院長!"照我個人的成見,中國需要一個做事的政府,需要一個有許多盧作孚式人物的內閣,這樣的閣員是以他辦事的才能而入閣的。
——林語堂
川省執政者有若盧君者五人而四川治,中央執政者有若盧君者十人而中國治。
——胡先骕
盧作孚先生在我心中可謂高山仰止。他于兵荒馬亂的年代竟然不可思議地創辦了的企業;但在民族危難之際,他卻拼上傾注著自己心血的企業,譜寫了一曲中國版敦刻爾克救亡曲。在巨富面前,他的那種"好而不恃,為而不有"的淡定超然,無人企及。
——張瑞敏
盧作孚是我特別敬佩的人,但我絕不敢跟他比。抗日時期,他讓員工為國家運送物資,損失很大。之后他又一心做建設,后來蒙受不白之冤。我做事情之前會盤算半天,看對企業有利沒利,而盧作孚是無私的。
——柳傳志
盧作孚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他肯動腦子,能下死工夫,沒有學歷,自學出身,是一介布衣,要做事業的難度也因此更大。但是,他硬生生地在波濤洶涌的長江上,在波詭云譎的大時代里闖出了一片天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持有不同政治立場的人都對他表示敬意。
——傅國涌
航運巨子盧作孚,是近代中國"實業救國"的代表人物。他人品高潔,白手起家創辦民生實業公司,被稱為"一個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學者,一個沒有現代個人享受要求的現代企業家,一個沒有錢的大亨"。先父章乃器主持的中國征信所,在調查報告中評價其人:"精明誠樸,勤苦干練,且具有百折不撓之精神。"
——章立凡
作為上個世紀杰出的實業家、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盧作孚在后三十年洗刷了前三十年被強加的污名,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得到朝野各方的贊譽。
——丁東
很不錯,全新,絕對正版
貨真價實也
非常好的書 到貨很快 很滿意好評哦 給個贊 信任當當的書籍和速度~
一如既往的好
很滿意。包裝完好無破損。
很喜歡!也喜歡店家,很熱情~!
一如既往的好!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三毛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看過的書此書是令我印象最深刻
讀書人的心靈是可以隨意游弋的。當你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你便會走進不同的世界。在這里面,我們觀看著別人也審視著自己,讀書是凈化思想的一劑良藥。讀書吧!
書不錯,一直相信當當的書。雖然還沒看,但先給好評。
透過人生看歷史
正版,包裝好,快遞速度也快,服務好!
盧作孚是一個偉大民族資本家,令人敬佩。
已收到,完好無損
整體感覺不錯
書很好,印刷排版都沒什么說的
都是正版書
欣賞作者文筆,買來學習和借鑒!
一直在當當買圖書的。很不錯。送貨快,服務也到位。
我心目中圣人,豪杰!
寶貝收到啦,非常不錯
無時不在驚濤駭浪中掙扎前進,懸心吊膽,絕未容有瞬息萬變之茍安,此是~
非常了不起的企業家,從白手起家,組成大的船隊,為西南聯大、抗日戰爭等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很值得一讀的書。
像作孚這樣一位正人君子,愛國志士,了不起的實業家,國人應當敬重。然而,他的結局竟是如此悲慘。我為國家傷心,我為至友哀痛。
曾搬運了整個民國,挽救了一個國家的人!值得懷念!
清秋子的作品《國士~牟宜之》《百年心事:盧作孚傳》均好
推薦清秋子著的《國士-牟宜之傳》《百年心事:盧作孚傳》
從白手起家到資產過億,從民族實業家到社會改革家,一個用“微生物”和大愛,而不是炸彈和仇恨去改造中國的人,值得拜讀。
盧作孚是我心目中的偶像,高聳入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之前已經買過若干部有關他的書籍,但沒有一本他的完整傳記。此次購得此書,彌補了先前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