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的豐碑,在烽火連天的歲月書寫了一段中國大學的傳奇。"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西南聯大實際上的主持人、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如是說。而教授真正是聯大之精魂。本書是聯大師生傾情之作,或描摹同事之神氣,或狀寫師長之風采,在在顯出聯大上下艱苦卓絕之精神。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大師們的崢嶸歲月,大學史上的重彩華章!
梅貽琦、王力、聞一多、唐蘭、羅庸……本書是聯大師生傾情之作,或描摹同事之神氣,或狀寫師長之風采,在在凸顯出聯大上下艱苦卓絕之精神。
馮友蘭、吳大猷都是西南聯大的教授,分別是著名的哲學家和物理學家;楊振寧、汪曾祺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分別是知名的物理學家和作家。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著名哲學家,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
文學院
梅貽琦先生和西南聯大
南岳山中的臨大文學院
文史大師陳寅恪
湯用彤先生散憶
最完整的人格
聞一多印象記
紀念唐立庵先生
悼念王力師
羅膺中師逝世三十五周年祭
記天行山鬼《義賣藤印存》
憶劉叔雅先生數事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憶念姚從吾先生
憶雷海宗師
回憶我在清華和西南聯大的幾位老師
懷念金岳霖先生
吳宓教授剪影
法商學院
憶愛國學者陳序經先生
悼念業(yè)師潘光旦先生
懷念尊敬的張奚若老師
"以淺持博,以一持萬"
吳澤霖教授二三事
理學院
科學的楷模
我在聯大的六年
華羅庚教授在西南聯大
我在西南聯合大學
我在抗戰(zhàn)中的西南聯大
憶在西南聯大的艱苦歲月
回憶吳大猷先生
憶西南聯大物理系
絕徼移栽楨干質
懷念嚴師楊石先教授
曾昭掄著《東行日記》重刊感言
憶黃子卿教授
回憶西南聯大化學系
我在西南聯大學氣象
李繼侗教授在西南聯大
工學院
結構學蔡方蔭老師二三事
回憶西南聯大土木工程系
憶德高望重的劉仙洲教授
懷念李輯祥老師
西南聯大機械系回顧
回憶西南聯大工學院電機系
回憶聯大航空工程系
師范學院
回憶聯大師范學院及其附校
"為人服務何所愁?"
吾愛吾校
當年師長素描
文學院
梅貽琦先生和西南聯大
我和梅貽琦先生在昆明西南聯大才熟識起來。
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均在南京,決定在長沙設臨時大學(文法學院設在南岳),由三校校長和教育部派代表組成委員會領導校務,使三校師生先行上課。1938年2月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文法學院在蒙自一學期)。由三校校長任常務委員,部中不再派代表,校務由常委共同負責。聯大設有理、文、法、工、師范五個學院。下分各系,大致仍用三校舊制,稍加合并,如地質、地理、氣象合為一系;歷史、社會合為一系。聯大行政上設教務、總務、訓導三處。三位處長和五位院長均列席常務委員會,每周開常委會一次。除訓導長外均由三校教授擔任。聯大成立后,三校不再招生。三校學生均為聯大學生,聯大學生均為三校校友。三校學生學號仍舊,但按校名分別加P、T、N字于前,以避重復。聯大學生用A字。四種符號對內對外全無差別。三校在昆明各設辦事處,各有其校務會議,各有其院長、系主任和教務長(={匕大仍稱課業(yè)長)、秘書長。三校教授由三校自聘,通知聯大加聘、排課、發(fā)薪。三校舊生的注冊、選課和畢業(yè),由三校決定。三校各設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不屬聯大范圍。聯大因教學需要,除了三校參加的人員外,還聘有聯大教授和其他教學人員。聯大和三校的教職員工同樣待遇。聯大有教授會,聯大和三校教授全體參加。除重大事件外,大學畢業(yè)要經教授會通過。聯大這種體制一直維持到抗戰(zhàn)勝利的第二年——1946年三校復員,前后八年。
聯大初成立,南開大學張伯苓校長對北大蔣夢麟校長說,"我的表你帶著",這是天津俗語"你作我代表"的意思。蔣夢麟對梅貽琦校長說,"聯大校務還請月涵先生多負責"。三位校長以梅貽琦先生年紀較輕,他毅然擔負起這一重任,公正負責,有時教務長或總務長缺員,他就自己暫兼,認真負責,。受到尊敬。蔣夢麟校長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這是實話,從而奠定了三校在聯大八年合作的基礎。
三校都是著名專家學者薈萃的地方。各校有各校的光榮歷史,各校有各校的校風,也各有其不同的經濟條件。經過長沙臨大五個月共赴國難的考驗和三千五百里步行人滇的艱苦卓絕鍛煉,樹立了聯大的新氣象,人人懷有犧牲個人、維持合作的思想。聯大每一個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關懷,誰也不干涉誰,誰也不打誰的主意。學術上、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校風上,莫不如此。后期,外間雖有壓力,謠言不時流布,校內始終是團結的。抗戰(zhàn)勝利,還在昆明上課一年,除了個別有任務的幾個人復員外,全部留在昆明,這也是了不起的。在聯大八年患難的歲月里,梅校長始終艱苦與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
1941年4月,清華大學在昆明拓東路聯大工學院舉行三十周年校慶,張伯苓校長自重慶告訴南開辦事處的黃子堅說,清華和南開是"通家之好",得從豐的慶祝。于是黃子堅在會上大作"通家"的解釋,指出清華的梅校長是南開及時班的高材生。接著,馮友蘭上臺說,要是敘起。"通家之好"來,北大和清華的通家關系也不落后,北大文學院長(指胡適)是清華人,我是清華文學院長,出身北大,此外還有其他很多人。兩人發(fā)言之后,會場異常活躍,紛紛舉出三校出身人物相互支援的情形。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聯大的三校團結,遠遠超過了三校通家關系之上。
在聯大成立前,三校就有過協作。除了互相兼課和學術上協作之外,行政上也有協作。那時,大學都是單獨招生。考生一般要投考幾個大學,異常疲勞。就在19137年暑假,清華和北大共同宣布聯合招考新生,共同出題,共同考試,分別錄取。試場設在故宮。得到故宮博物院領導的同意,考試桌椅都已運進去,社會上傳為"殿試",后因盧溝橋炮響給沖垮了。噠是校際協作的先聲。
抗戰(zhàn)期間,物價飛騰,供應缺困,聯大同人生活極為清苦。梅校長在常委會建議一定要保障全校師生不致斷糧,按月每戶需有一石六斗米的實物。于是租車派人到鄰近各縣購運。這工作是艱苦的,危險的。幸而不久得到在行政部門工作的三校校友的支援,維持到勝利。這又是一樁大協作。
在昆明生活極端困難的時候,一清華大學利用工學院暫時不需用的設備設立清華服務社,從事生產,用它的盈余補助清華同人生活。這事本與外校無關。梅校長顧念聯大和北大、南開同人同在貧困,年終送給大家相當于一個月工資的饋贈,從而看出梅校長的公正無私
梅貽琦校長生活樸素,他的那件深灰色的長袍在四季皆春的昆明,是大家天天看得見的。1941年7月,我和梅貽琦、羅常培兩先生在成都準備轉重慶回昆明,梅校長聯系成飛機票,恰好又得到搭乘郵政汽車的機會。郵車是當時成渝公路上最的交通工具。梅校長覺得郵車只比飛機晚到24小時,既可以三個人不分散,還可以為公家節(jié)約兩百多元,于是堅決退了飛機票。這種寧可自己勞頓一些而為公家節(jié)約的精神,是可貴的,儉樸正是他的廉潔的支柱。
梅校長在工作中,對事有主張,對人有禮貌。遇到問題,總是先問旁人:"你看怎樣辦好?"當得到回答,如果是同意,就會說,"我看就這樣辦吧!"如不同意,就會說,我看還是怎樣怎樣辦的好,或我看如果那樣辦,就會如何如何,或者說,"我看我們再考慮考慮。"他從無疾言慍色,所以大家愿意和他討論。
1939年10月,吳文藻、謝冰心兩位先生為了躲避空襲,移住呈貢小山上,他們伉儷都是"朋友及時"的人,一次約梅校長、楊振聲和我,還有其他幾位到呈貢作了三天短期休假。1941年5月,我又和梅貽琦、羅常培兩先生到敘永聯大分校和李莊北大文科研究分所看望,并參觀武大、川大。歸程中飽嘗抗戰(zhàn)后方轟炸、水災和旅途中意想不到的困擾,耽擱了三個月。途中羅有一次大發(fā)雷霆,雖然不是大事,但若處理不好,彼此發(fā)生隔閡,不但影響友誼,也會波及一些方面的關系。梅先生等羅火性發(fā)過,慢條斯理地說:"我倒想過跟你一起(發(fā)火),但那也無濟于事啊。"語詞神情與誠懇的態(tài)度,使得羅氣全消了。這兩次旅行,使我加深了對梅先生的認識。 梅貽琦先生不喜多說話,但偶一發(fā)言,總是簡單扼要,條理分明,而且有風趣。他談過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時市民的情況,也談過京劇演員的表演藝術,也談過滿族服裝和健康的關系。這些都是在他專業(yè)以外不常接觸的事物,反映出他對社會觀察的精細和敏銳。
在昆明梅貽琦先生住在西倉坡清華辦事處樓上左廂(大約是北房),和梅祖彥同屋。一晚有同事接他出去開會,正好沒有電。臨出,梅先生把煤油燈移在外屋桌上,將燈芯捻到極小,并把火柴盒放在燈旁,怕燈滅了,祖彥回來找不到。從這一小事看出他對下一代多么關心,做事多么細致有條理。
梅校長喜歡飲紹興酒,但很有節(jié)制。偶爾過量,就用右肘支著頭,倚在桌邊,閉目養(yǎng)一下神,然后再飲,從來不醉。朋友們都稱贊他的酒德。這正是他的修養(yǎng)的表現。
,我想再談一段聯大的故事。當時,昆明是與國外交通的通道,許多朋友經過總要到聯大和三校看看。梅校長有時也要用家庭便飯招待。記得每當聚餐快要終了的時候,梅夫人——韓詠華女士總是笑吟吟地親捧一大盤甜食進來,上面有鮮艷的花紋環(huán)繞四個紅字——"一定勝利",殷勤地說:"請再嘗嘗得勝糕,我們一定勝利。"這時大家一殼站起來致謝,齊稱"一定勝利,一定勝利"!這正是我們當時一致的信念,也是聯大事業(yè)的象征。P1-5
……
抗戰(zhàn),全民族的抗戰(zhàn)。文人的抗戰(zhàn),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抗戰(zhàn)。
“曾經有那么一個時代,大學教授矜持而有尊嚴” 只這一句足以。
民國教授,讓我們看到了一群不屈的群體,一群奮斗的身影!
那是個讓人神往的年代,那樣一群照亮知識分子前行的人,心靈的燈……
這本書很有趣 不同的作者寫得他們眼中的教授 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故事 非常生動
這本書由于是西南聯大不同的人記錄他們的老師,所以文筆參差不齊。總體感覺一般,但是也能讓我們或多或少的了解那段艱苦歲月中大家們治學的嚴謹。
這本書經由別人推薦,期待了好久,拿到書后迫不及待的翻看,一本值得收藏品味的好書!
看一看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大的教師的各個方面,增進對這個群體的認識,豐富知識,可以看一看。
這些教授是中國的中流砥柱,正式因為有了他們,才鑄就了中國的輝煌。
很多大家寫的東西,寫的對象也都是大家,蠻有意思的。
該書對與我們了解現當代的中國學者和專家非常有幫助,很欣賞這些大家們的學問,更敬佩他們的人品,真可謂高山仰止。
這是“西南聯大叢書”的第二本,主要是關于1938年到1946年聯大期間師生學術和生活的回憶錄。雖然抗戰(zhàn)生活很艱辛,但是在這所世界的一流學府里面,卻是治學氣氛濃厚。大師除了治學,生活方面的點點滴滴也頗有趣。最精彩的是本書最后一篇,周明道的《當年師長素描》,短短數行寫盡了20多位教過自己的師長的特點,生動有趣。
聯大教授在艱難困苦中培養(yǎng)了一大批精英!他們不愧是民族的脊梁!
西南聯大的那段歷史,雖然已經不可再現,但是那時那地那些人,卻值得人去深深追憶,引人無限向往!
聯大,一個讓多少學子向往的地方,可惜,大師的逝去是無可挽回的遺憾···
這本書要一分為二地去評價。如果你想了解八年聯大之所以能出那么多人才的原因的話,你可以從中找到你想要的結果:所謂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是因為有大師之謂。本書集中介紹了大師們的研究成果和集大成的學術名著的書名。但是如果你抱著文學的欣賞去看該書,你是要失望的,本書的文學性實在不強,偶爾有幾篇把大師寫活寫形象的,比如寫陳寅恪先生、沈從文先生、雷海先生等幾篇可以歸入寫人的散文的篇目,其他絕大部分是介紹性的文字,不生動。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戰(zhàn)爭不斷物資缺乏的年代,但那個時代卻產生了一大批大師,為什么?讀了這本書,你能找到答案。大師們的思想和精神照耀著我們,令人肅然起敬。
聯大的教授們,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最可怕的是,他們的精神,我們沒有繼承下來。現在的教授們,真該反思一下了。
帶我追憶遙遠的西南聯大。我們中國大學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跡。
看得出來,書中所選文章,很多是不擅寫作的人寫的,質量欠佳。西南聯大題材的書其實已經出了不少,我也是在陸續(xù)收搜集,希望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那段歷史,那些人物,但是這一本確實是已經買到的幾本關于西南聯大的書中,質量最不滿意的一本。
其實對聯大最感興趣的就是聯大的教授,而這些當時的學生回憶老師或者是教授回憶同事,看起來又特別有趣。因為寫下來的人物都很真實,感覺很可親。
聯大的校友描寫的聯大教授,更加生活化也更有人情味兒,很溫暖。
聯大教授的形象栩栩如生,幾乎每一篇都可以作為中學生寫作人物的范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讀來如在眼前,歷歷在目,既有文學性,又有資料性,是很好的一部書。
沈從文、梅貽琦、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吳宓、朱自清、聞一多、華羅庚、吳大猷、陳寅恪、楊振寧...........只看這一串名字 ,就足以讓人心生感動了,雖然我們能從書中得到的信息并不多,但只是看一下大師們?yōu)槿藶閷W,就足以讓我們景仰不止了。對他們唯有崇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