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一九零八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九日(農歷十六日)生于上海,名若蘭,字令輝,乳名小冬,后藝名即用小冬。梨園世家。
五歲隨父孟鴻群練功,習唱老生唱段。九歲寫給姨夫仇月祥為徒,并首次登臺演出。之后幾年演出于無錫、上海、南洋、漢口、天津等地,嶄露頭角。十八歲首演于北京前門外大柵欄的三慶園,以全本《探母回令》打炮。一炮而紅,名震京城;同年與梅蘭芳合演堂會戲《四郎探母》、生旦對兒戲《游龍戲鳳》,臺上陰陽顛倒,引起轟動。二十歲與梅蘭芳結為伉儷,洞房設在東四九條馮耿光公館里,金屋藏嬌,婚后脫離舞臺。二十一歲天津沙大風撰文捧孟為"冬皇"。二十三歲時梅蘭芳祧母逝世,小冬擬以兒媳身份戴孝,受阻,與梅失和。二十四歲正式與梅分手。三十歲在金蘭姐妹、杜月笙的第四房小妾姚玉蘭的撮合下,委身于杜。三十一歲正式拜余叔山石為師,并喜得琴師王瑞芝輔佐。之后五年直至余師逝世,小冬立雪余門,共學會《洪羊洞》、《搜孤救孤》等近三十出余派戲,其中約十二出戲最為拿手,余師生前給小冬打分為:唱工得七分,做工五分,念白只得三分,但這是余門弟子中獲得較高的得分。四十歲參加杜壽賑災義演,連演兩場《搜孤救孤》,盛況空前,演畢即宣布告別菊壇。四十三歲在香港與杜月笙補行婚禮,正式成為杜的第五房小妾,次年杜月笙病逝,分得遺產二萬美元。之后定居香港,其間總理曾托人盛邀小冬回大陸觀光,未果。六十歲遷居臺北,在家靜養。一九七七年病逝,享年七十虛歲。
是怎樣一個謎一樣的女人讓國際巨星章子怡放下身價,甘心出演只有六場戲的配角?2008年度值得期待的大片《梅蘭芳》即將上映,陳凱歌導演,黎明飾演梅蘭芳,章子怪傾情演繹梅氏夫人孟小冬。
這個女人是很堅韌的,她對愛情的態度是非常偉大的。
我覺得我不是在演人物,我覺得我找到了她的個性,她的靈魂,她的血脈。
我從沒有演過一個人物,她會有如此燦爛的笑容,我從來沒有為一個人物笑過那么多。
——章子怡(摘子怡《鳳凰時尚》)
一、冬皇出世
二、梨園世家
三、童年時代
四、拜師學藝
五、初登氍毹
六、無錫挑簾
七、梅開二度
八、三蒞無錫
九、加盟大世界
十、登上共舞臺
十一、漢口之行
十二、搭白玉昆班
十三、獻藝泉城
十四、北闖津門
十五、名震京城
十六、定居北京
十七、不速之客
十八、梅孟對戲
十九、梅孟結合
二十、金屋深藏
二十一、命案始末
二十二、梅孟仳離
二十三、大亨斡旋
二十四、皈依佛門
二十五、緊要啟事
二十六、重返舞臺
二十七、三美剪彩
二十八、立雪余門
二十九、姐妹伴學
三十、繼續深造
三十一、師徒永訣
一二十二、杜壽義演
三十三、廣陵絕唱
三十四、[冬皇]由來
三十五、隨杜遷港
三十六、補行婚禮
三十七、在港授徒
三十八、孟小冬與張大干
三十九、總理重托
四十、十年臺北
四十一、冬皇仙逝
附錄一 冬皇遺音
附錄二師承與弟子
附錄三 同時代人物年代對照
孟小冬年表
編后記
二、梨園世家
上表所列為孟門四代關系簡略家譜。
冬皇孟小冬的祖父盂福保,排行第七,又名孟長七,藝名孟七。后因三子孟鴻榮,人稱小孟七,故稱孟七為老孟七。孟七是排行老七的稱呼,這在北方是司空見慣的。比如,余叔巖排行第三,即有人稱他為余三,梅蘭芳呼余叔巖為三哥,以示親切:孟小冬排行老大,后來有人稱她為孟大小姐。也有人按排行尊稱的,諸如:陳十二爺(陳彥衡)、鳳二爺(王鳳卿)等,以示敬仰。
孟七祖籍山東濟南,他和胞兄孟六同是老徽班出身,擅演武凈兼武生。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太平軍在攻克武昌后,接著沿江東下,勝利攻占了南京,定為都城,改南京為天京。孟七當時還是位二十來歲的熱血青年,他被眼前的這一農民起義運動深深吸引.激起了他的革命熱情,于是從山東來到江蘇,參加了太平天國革命。由于他是武班出身,并有一身好武藝,后被分到英王陳玉成主辦的同春戲班當教師。陳玉成14歲即參加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英勇善戰,屢立功勛。22歲時受天王洪秀全提拔,封為英王。他是一位富有遠見的出色將領。軍中培養的同春班,平時練武習藝,戰時參加作戰,戰后唱戲與官兵同樂,這對培訓將才、鼓勵士氣及文藝宣傳,都有很大作用。
孟七在軍中輾轉十余年,后因太平天國失敗,北上京城搭班演戲。不久加入久和班,同班的還有大名鼎鼎的楊月樓、任春廷(任七)等一批武生演員。同治年間(約1872),上海丹桂茶園業主(老板)劉維忠北上邀角,孟七與楊、任以及沈韻秋、楊貴小、金環九等均應邀南下到滬,演于丹桂園。由于當時上海的京劇觀眾偏愛武戲,以至"劇場多見金鼓喧闐,不聞琴韻悠揚"。就連后來"伶界大王"譚鑫培及時次到上海(1879),及時天打炮戲也貼演大武戲《挑滑車》。
……
很不錯的書,值得一看。
很不錯的書,值得一看。
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此書,即愛不釋手,真是一本好書。讀過之后受益非淺,并從此對京劇產生興趣。強烈推薦。
看了電影《梅蘭芳》,然后買的這本書,買來后很失望。
資料翔實,分量很足,因愛王佩瑜而愛京劇,更因孟小東而愛女老生。
這本書還行吧,里面有太多與孟小冬無關的東西。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作者介紹的比較詳細 沒有什么個人情感 就這樣。
終于看完了,一開始覺得不好看,因為覺得文學性不高。但是很客觀,很真實。想了解歷史的話值得一看。如果看重文學性的話就不太適合。
要不是看來梅蘭芳這部電影,還不知道孟小冬。讀了這本書,才更深地了解了她。
若你與京劇有緣,若你沒能趕上冬皇的時代,此書便不可不讀。
愛情與親情,事業與家庭,無論是近代還是現代,都是困惑著我們女性的兩大難題.
故事還行,寫得一般,不像傳記也不像小說,有時有點紀實,看起來感覺奇怪。就是孟小冬本身的故事還算精彩,可以一讀。但是就價錢而言,性價比不高。這種書買個盜版或者借著看看就行,不值得一買
你知道梅蘭芳,但還必須知道孟小冬,她的喜怒哀樂,她的一顰一笑,讓人難忘。
書很厚,照片豐富,詳細介紹了梨園冬皇孟小冬的曲折人生及其同時代的京劇黃金時代,文字描述客觀真實,作者個人臆想的內容很少。
生動樸實的寫照,把讀者拉回到7、80年之前的歷史場景,使人為傳主坎坷不平的一生唏噓不已,同時也對中國京劇的歷史及其魅力感嘆不已。很值得一讀的書!
一種敘事的平靜,現出了一個女人的一生,作者沒有傾注過多個人感還必須,只是以當時的狀況平時的語言來寫……應該可以讓讀者有自已的想像有自己對孟小冬的一生是怎樣的感情。值得看。
孟小冬很有人格魅力,只是情路坎坷,還好方面沒回大陸
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家里有個小書蟲,感覺多少書都不夠她看一樣,我也就買些自己的書和她一起看,當當的書還都是正版,紙張不錯,印刷也好,發貨也快,一有活動就會過不買
書里談到大家讓孟小冬出唱片,但她考慮到會影響師傅余叔巖的唱片銷量,就沒答應。我看了章子怡演的冬皇,影片里她說話很快,在其他電影里她也是這樣。書里有幾張孟小冬年輕時候的照片,那種神情和氣質是任何一個影視圈里的女星都沒有的。
讀完此書,真是唏噓不已,感慨良多。在沒有讀此書之前,確實不知道“冬皇”的由來,更不知道孟小冬在藝術上有如此高的成就。十二歲登臺,一炮而紅;正值妙齡,便已享譽“冬皇”;兩場“搜孤救孤”,上海灘上萬人空巷的盛況,今天已難以想象。但伊人在鼎盛時期,雙十年華,為了愛情,遠離舞臺。四年短暫的纏綿恩愛之后,卻過早地留下了一副病體、一顆傷心。立雪余門五年,卻從此反而再次遠離舞臺,四十歲即成“廣陵絕唱”。以至后來的委身于杜,客死臺灣。“性格即命運”,這句話在傳主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就象她在《紀念先師余叔巖先生》中所說,“成功不是偶然,大名不是幸…
看了《一個真實的孟小冬》,不禁心生感嘆,孟小冬在梨園中除了技藝超群、艷冠群芳,其愛情也不走尋常路。風華正茂之時,孟小冬情竇獨為“梅”開,即使梅蘭芳已經是二婦之夫。她與梅蘭芳結婚可謂才子佳人,天作之合。雖然未能住進梅家,但在梅蘭芳專設的“金屋”中,二人吟詠唱和倒也逍遙自在。為了這份逍遙,孟小冬聽從梅蘭芳的建議,放棄了她如日中天的京劇事業,安心藏于二人世界。然樹欲靜而風不止,梅蘭芳的原配王明華及梅的母親相繼去世后,孟、梅感情在紛繁的矛盾和尖銳的沖突面前走到了終點。梅二夫人的強烈阻擾,加上孟小冬傲岸不屈的性格,給孟梅二人的婚姻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