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蘭,還有一個日本名字,山口淑子。她出生在中國。祖籍卻在日本佐賀縣。1942年,李香蘭來上海發展,拍了經典電影《萬世留芳》,唱紅了《夜來香》和《何日君再來》等幾首當時廣受喜愛的經典曲目,成為與周璇、白光、張露、吳鶯音齊名的上海灘"五大歌后"之一。1974年,山口淑子當選日本國會參議院議員,連任3屆。
2005年李香蘭發表長文,勸誡日本首相不要參拜靖國神社,原因是"那會深深傷害中國人的心。"她還說:"我有中國和日本兩個親人,中國是養育我的母親之國,日本是我的父親之國。中國是我的故鄉,所以去中國應說`回`中國。"有這樣人生經歷的傳奇女子注定是要飽受爭議的,但同樣也注定是要被寫進歷史的。
纏綿夢囈有時盡,青發紅顏不堪老。紅顏只合隨風逝,往事千古知多少!
肖菲,女,漢族,也是80后。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喜歡吃吃喝喝,唱KTV,熱愛TVB劇集,喜歡海明威這樣的男人。因為海明威開始寫文,認為自己有才華但真的太懶惰。 人生信條:媽媽永遠最重要!
序
及時章習語弄樂最是年少無憂
第二章火光滿天驚見平頂山之變
第三章獲名"香蘭" 有緣得遇舊識
第四章師從名門初登歌唱舞臺
第五章忐忑旅途初見北京印象
第六章亦喜亦憂北京求學生涯
第七章天津之旅遇見一個傳奇
第八章加入滿映首拍《蜜月快車》
第九章白蘭之歌再創演藝高峰
第十章蘇州夜曲歌壇大放異彩
第十一章放歌日本眾人爭睹風采
第十二章幾湍清流流芳萬世千秋
第十三章影海遺珠 "夜鶯"無聲啼唱
第十四章不堪煎熬解除演藝合同
第十五章夜來香飄黑夜里的狂想
第十六章重遇故人人生緣來如此
第十七章風雨飄搖 上海一九四五
第十八章峰回路轉 等待幾多,隍恐
第十九章沙揚娜拉如煙前塵舊事
第二十章山口淑子一無所有重生
第二十一章重登影壇 成為日本影星
第二十二章出訪美國邂逅一段姻緣
第二十三章父女情斷 怎不黯然神傷
第二十四章簽證受阻間諜疑云再起
第二十五章曲終人散離別亦是開始
第二十六章擔當主持踏足全新領域
第二十七章喜悅淚流 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二十八章步入政壇 書寫政界風云
第二十九章傳說復活李香蘭重訪中國
特別輯錄1:情殤——李香蘭的愛之往事
一、人生若只如初見:兒玉英水
二、如果那天你說愛我:松岡謙一郎
三、不能說的秘密:陳歌辛
特別輯錄2:交會——當傳奇遇見傳奇
一、清朝的公主——川島芳子
二、奈何紅顏多薄命——周璇
附表一:李香蘭生平大事記
附表二:李香蘭電影及歌曲代表作列表
及時章習語弄樂最是年少無憂
1920年(大正九年)2月12日,在中國東北部的遼寧省省會奉夭(現在的沈陽)近郊的北煙臺,一個小女嬰降生了。這個出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孩子,卻有著不同于華夏民族的血統,因為她的雙親并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大和民族后裔,所以一出生,這個小女嬰就有了一個身份一一在中國出生的日本人。
小女嬰的父母為她取名山口淑子,大概是希望她成為賢良淑德的女子吧。只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孩子將會和當時已經開始動蕩不安的時代緊緊地糾纏在一起,以一個"李香蘭"的中國名字。
十幾年后,在中國的東北部,李香蘭出生的地方,日本建立了偽滿洲國,而"李香蘭"這個名字,也被深深地烙刻在那段歷史中。
淑子的父親名叫山口文雄,1889年(明治22年)生于日本佐賀縣一個漢學世家。祖父是士族出身,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頗有研究,于是山口文雄自幼受到父親的熏陶,對中國也有著濃厚的憧憬。于是跟隨著父親努力學習漢語,終于,在日俄戰爭結束后的第二年(1906年),山口文雄來到了一直向往著的中國大陸。
他來到了古都北京,并在北京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后來,經過朋友的介紹,到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任職。"滿鐵"創建于1906年,是日本對華擴張、進行侵略的據點。起初山口文雄是進人煙臺采煤所工作,后來轉入了在撫順的采煤所。出身于漢學世家的背景讓山口文雄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而且對中國的風土人情也有頗多的了解。于是,公司讓他一邊教公司職員的漢語,介紹中國的風土人情,一邊讓他擔負著撫順縣顧問之類的工作。
淑子的母親叫石橋愛子,1894年(明治27年)生于日本的福岡縣。本也算是富裕人家的孩子,但由于家道中落,于是舉家遷往朝鮮的京城(現在的韓國首爾),再后來又輾轉投靠在中國撫順經營碾米廠的叔父。
空間距離上的共享是很容易讓兩個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產生關聯的,淑子的父母也是如此。山口文雄和石橋愛子就在撫順認識了,兩個年輕人情愫漸生,走向了婚姻的殿堂。結婚后,兩人很快有了他們的及時個孩子——山口淑子。
小淑子出生后不久,全家即遷往撫順。而淑子對于人世最初的記憶也就始于撫順了。
山口一家住在撫順市內一條叫做六條大道的中心街。每天,小淑子就和她的好朋友柳瀨俊子、小川美都里結伴,穿過市中心的街道,到位于南大街的永安小學上學,結束課程后,又一起回家。偶爾,也會去市南郊的露天礦區遠足或參觀,因為這是學校的課程之一。
撫順的郊外是名副其實的"煤礦之城"。山上的絕壁如墨一般的漆黑,那是地底的煤見天后留下的印記。大地上生著瀝青色的煤層,來往的貨車穿梭其中,響起汽笛的長鳴。煤礦道旁盛開的馬蘿花也染上了一層煤灰,紅艷中透出一種壓抑的美。西沉的太陽吸納著從工廠煙囪里飄出的滾滾黑煙,整個撫順市郊的露天礦區涂滿了黑與灰、與紅交疊的色彩。
然而撫順城內的景色卻又是另一番模樣。街道兩旁挺立著高大的白楊樹,一字排開,舒展的枝葉隨風擺動,送來陣陣的清新。每天走在這樣的街道上,讓小淑子感到舒心和安寧。除了美景,當然還有可貴的友情。小學的同班同學俊子和美都里是她最要好的兩個兒時伙伴,三人形影不離,什么事情都要一塊兒做。比如一塊兒去西服店定做衣服,又一塊兒去取;背一樣的書包,穿一樣的鞋子;每個月一塊兒去理發,而且都剪成同樣的發型,甚至連頭發帶的顏色都一樣。這是她們之間的"君子協定",小手拉勾后,誰也不能違反。
那樣的童年是快樂而祥和的。
作為家中的長女,山口淑子還受到了父母親熱心的教育。但不同于日本本土對女子的教育那般,讓女兒學習諸如茶道、花道、烹調和裁縫等居家的一些手藝,而是讓她練習小提琴、鋼琴、箏之類的樂器。這也許就是父母的慧眼,發現了他們的女兒有著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小淑子平日里在學校就愛好音樂,喜歡唱歌,嗓音條件也很不錯,這樣一來,小淑子的音樂天賦就得到了培養和挖掘,為她日后在歌唱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此外,漢學繼續在山口家傳承著。山口文雄竭力地教小淑子學習漢語,似乎是期待她將來能走上政治舞臺,從事日中關系的職業。或是擔任政治家的秘書或翻譯,進而成為一位政治家或新聞記者,總之是一名了不起的人物。
于是還很年幼的小淑子,白天就去學校上課,夜晚回來還要去聽父親擔任講師的滿鐵研修所的夜間漢語講座,每隔24小時還要做一次音樂練習,可謂是忙得不亦樂乎。但這樣的忙碌并沒有讓小淑子覺得沉重,而是感到快樂。
自小生活的城市——撫順,對幼時的山口淑子而言,是一座寧靜城市。這里有聞名遐邇的露天大煤礦,有舒展的白楊樹林蔭道,有兒時的好友,慈祥的父母,可愛的弟弟妹妹……縱使大人的世界里已是戰云籠罩,但在撫順的這段時光,對未諳世事的李香蘭來說,卻是最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
第二章火光滿天驚見平頂山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部在撫順以西僅50公里的奉天郊外柳條湖,炸毀了一段鐵路,由此挑起了"九一八"事變,也成為中日長達15年的炮火之爭的開始。而緊接著,在第二年,即1932年的9月16日,日軍撫順守備隊包圍了平頂山,把聚居在附近的中國居民趕出,并對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平頂山慘案"。
那時,山口淑子正在上小學六年級。但當時只有12歲的李香蘭,卻親歷了這樁慘案的原委。
1932年9月15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是人們團聚的好日子。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夜晚,天空那輪皎潔的明月卻被漫天的火光遮去了銀白的光輝。
事出當晚,還在睡夢中的淑子被母親搖醒,一睜開眼就看到了母親蒼白的臉,而父親正穿好衣服準備出門。雖然已是深更半夜,但屋外面卻是一片的嘈雜聲,有車子駛過的聲音,還有人們大聲的呼喊。剛從夢中醒過來的小淑子,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但小孩子的好奇心,還有身為長女的一種責任感,讓她瑟瑟縮縮地走到了窗邊。從窗外的細縫望出去,是沖天的火光,把漆黑的天幕照得一片通紅。
建筑物的屋脊,道路兩旁的白楊樹,一切似乎沒有改變。但這些事物的背景卻是熊熊燃燒的烈火,奔涌的火舌饑渴般地舐卷著遙遠的夜空,即使尚是年幼,小淑子也知道那是火災,而且不是一起單純的火災。因為母親驚恐失色的臉,還有周遭彌漫著的緊張的空氣,都證明著這場火災的不同尋常。
當火光逐漸被拂曉的曙光掩沒時,一切又重新平靜了下去,但空氣中似乎飄著焦炭的味道。弟弟妹妹早已又進入了夢鄉,但小淑子還趴在窗戶那兒,沒有離開。但過了不久,周圍再一次的喧鬧起來。一群日本憲兵用繩子牽住一位被蒙著眼睛、雙手綁在身后的中國中年人,應該是礦區的一個苦力頭,正向著山口家對面的實業協會的廣場走去。那個廣場是小淑子和好朋友們經常去乘涼休息的地方,是她們的小樂園。然而此刻,那里卻成為了臨時的一個審判場。手持步兵的憲兵開始大聲地訊問,但那位苦力頭咬緊牙關,始終一言不發。憲兵被激怒了,托起步槍的槍托就往中年人身上狠狠打去,鮮血隨即汩汩地冒了出來,染紅了身下的土地。不多久,血像是流干了一樣,苦力頭的身體慢慢地癱軟了下去。于是,圍觀的人們吵吵嚷嚷地散開了,一切又再一次的平靜下去。
親眼目睹這一幕發生的小淑子被嚇住了,一時竟不知所措,那在空中揮舞著的步槍的大弧形的余影不停地在眼前晃動著,小小的身體不由地顫栗起來。然后,小淑子跑出了家門,跑到了那個曾載滿了她和朋友們歡聲笑語的廣場,跑到了剛才那可怖的一幕發生的現場。人聲已不再,但就在那個中年苦力頭倒下的地方,淤結了血漬的泥土告訴著小淑子,剛才的一切都不是夢境。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恐瞑與難過,小淑子撲在追來的母親懷里,放聲大哭。
后來,山口文雄回來后,大家才大致得知了事情的經過。這是一起"土匪"(當時日本對所謂強盜集團的稱呼,但在中國民眾看來,是反滿抗日的游擊作戰部隊)對撫順煤礦的襲擊事件。
當時,滿洲的土匪中,有"大刀會匪"、"紅槍會匪"、"馬占山軍"等之分,而其中的"紅槍會匪"是一種宗教團匪,是一支勇猛強悍的"土匪軍"。襲擊撫順煤礦的據說就是這一支"紅槍會匪"。他們于14日晚就開始潛伏在楊柏堡村,做著放火的準備。他們讓工人們從采煤現場帶去大量的點火材料和煤塊,用破布包好,再用電線捆上,做成放火用的火把。
第二天晚上,就是傳統的中秋佳節,按慣例,煤礦上的日本人和中國人都會放假。要么去喝賞月酒,要么在月下品茗,感受寧靜。煤礦的防備有所松懈是必然的。于是"土匪"們就趁此良機,把之前做好的火把浸在重油里,點上火,用長矛和棍棒搗毀了選煤廠、卷揚機室、修理廠、事務所等地的玻璃窗,把火焰彈一齊投入。乘著風勢,野火很快就得以蔓延,隨即成了一條火的河流,把天空都映得血紅血紅的。待發現時,已是一片火海。小淑子透過窗戶看到的,就是火勢正猛烈的時候。
這就是歷史上的"楊柏堡事件",而這起事件,成為了"平頂山慘案"直接的導火線。小淑子于破曉時分目睹的那一幕拷問的情景,只是"平頂山慘案"始發時的一個小片斷,隨即而來的是日本兵更為瘋狂的報復行動。
9月16日清晨,在關東軍撫順守備隊第2中隊隊長川上岸、撫順憲兵分遣隊隊長小川一郎等指揮下,200多名日軍包圍了平頂山,嚴密控制了東、西兩個大山頭,封鎖了平頂山居民進出的路口。沖進平頂山街里的日軍分成若干伙,從平頂山北頭到南頭,以給居民照相為由,挨門挨戶地把居民一個不剩地從家里趕出,集中于平頂山南面的草地上,用機槍對手無寸鐵的無辜村民掃射殺害。第二天,日軍又用鉤子把尸體鉤到山崖下,堆積起來,澆上汽油焚毀,然后用炸藥把山崖炸塌,掩蓋燒剩下的尸骨。
平頂山慘案,是日本關東軍為圍剿東北人民的抗日力量,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的一次大屠殺。在這次慘案中,平頂山村的400多戶,共3000多人慘死在日軍的屠刀下,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婦女和兒童。七八十歲的老人,襁褓中的嬰兒,也未能幸免。全村800多問房屋均被日軍燒毀。
總而言之,"楊柏堡事件"和"平頂山事件",是互為因果的一連串的悲劇。
"楊柏堡事件"發生后,山口文雄被憲兵隊拘留審查,理由是"通敵"。撫順作為滿洲在煤礦、煉鐵等方面較大的工礦業據點,成為"土匪"們的攻擊目標。山口文雄會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在中國有許多的朋友和熟人,同時也許是為防止突然的襲擊,考慮過和平工作。而就在此時,發生了抗日游擊隊的襲擊活動,因此日本軍方懷疑他與"土匪"的頭目們以談判的形式而有所合作。
最終,山口文雄的通敵嫌疑被洗清,但經此一鬧,已不好再繼續在撫順待下去了,于是借助朋友們的關系,山口一家離開已生活了十幾年的土地,遷往奉天。
那時,山口淑子滿13歲。但曾留在小香蘭記憶中的那片白楊林樹蔭的青翠,在童年的一刻,變為中秋之夜那滿天的血紅,那是戰火的顏色,透著濃烈的血腥。中日的沖突正呈愈演愈烈之勢,13歲的女孩處于中國和日本兩者的夾縫中,而且時間、地點都恰好處于它的原點。
于是,從那一夜開始,山口淑子背負起那個時代的命運。
第三章獲名"香蘭" 有緣得遇舊識
奉天(現在的沈陽),是當時滿洲較大的城市,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于一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是個有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大城市。城市的綠化也做得很好,在路上就能看到麻雀在綠樹叢里悠閑的啄食,羽毛閃耀著茶褐色的光亮。所有住在滿洲的人都向往著奉天,對于從記事起就生活在撫順的山口淑子來說,奉天也是她心里的一個天堂。
奉天,是滿洲時期日本人起的名字。中國自元朝起,把這個地方起名為"沈陽",清朝的努爾哈赤在這里定都,至遷都到北京的1644年以前,這座城市一直是滿族(清)的首都。后來,至民國成立以前,從北京派來的"將軍",在這里設置"奉天府","奉天"這個名字由此而來。
奉天城里的故宮是清朝興衰的歷史見證,其規模雖然無法和北京的紫禁城相比,但它的城廓同樣令人感到歷史的分量。在廣闊的地面上,聳立著70多座建筑、300多間房屋,金燦燦的琉璃瓦在夕陽的輝映下輝煌奪目。這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住處。
橫亙西北郊的綠色大公園是"北陵"。這里有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極和皇后合葬的陵墓"昭陵",屋頂上有守護士兵塑像,至今還保持著清朝末期的原貌。穿過正門,和明十三陵神道一樣,兩旁是對視的石獸像,守衛著陵墓。
而市中心的繁華街道卻又是不同的圖景。在城里的中國人街的"沈陽區",有一條叫"四平街"的大街,在當時享有盛名。中國式、西洋式的豪華商店和百貨公司林立在街道兩旁,每天都有很多的人來到這里,讓這條街天天都是熱鬧非凡。
除了中國人街的"沈陽區",對應著還有日本人街的"大和區"。在"大和區"里,儼然就是一個濃縮的日本,各種純日本式的建筑物林立其問,日本風味的菜館也是原汁原味,其繁華程度絲毫不亞于日本本土。
另外,在中國人街的"沈陽區"和日本人街的"大和區"之間,還有一個中間地帶,這里則是滿溢著歐美的風情,有原來的商埠(與外國的交易場所),還有英、美、德、意的領事館和商務處,讓人仿佛親身來到了歐洲的城市一般。
日俄戰爭時,奉天成為兩國軍隊的決戰之地。而當山口一家從撫順遷來的時候,中日的關系史正在翻開不幸的一頁。
但這些政治上的陰霾對于當時只有13歲的李香蘭來講,還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除了留在心底的那片血紅,但如果不去觸碰,眼前的一切還是美好的。作為一個在小城市長大的女孩,而且正處在富于幻想的年齡階段,小淑子向往著能在這座繁華的都城里,展開她未知的新生活。奉天這座城里的一切,無論是純中國式的,西洋式的,還是純日本式的,所有的所見所聞對于小淑子來說,都是新奇的,一顆心充滿了雀躍之情。
當時的奉天,有很多國家的人都聚居于此。這里不僅居住著亞洲人,還有許多其他洲的人,有沙皇俄國變成共產黨國家時亡命而來的白俄分子、土耳其系統俄羅斯人、亞美尼亞人等。不同國家的人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風情,因此讓奉天擁有了多元化的國際氛圍,而且,日常會話中使用的語言種類也隨之多了起來。這種國際色彩濃厚的環境,對李香蘭后來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一朵奇葩
幫同學買的 她很喜歡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還可以
感覺還不錯,送貨速度夠快
這個商品不錯~
還沒有看,以后再評價吧
很好
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作者是個80后,不過已經讀博士了,只是閱歷還欠缺了點,故爾所寫的東西內涵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