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古典天后蔡琴)》是蔡琴的小檔案。 蔡琴演繹著歌壇上的不老神話,久遠的愛琴海上的奧菲爾斯在人間找到了凡世的精靈,愛"琴"海浪漫寬廣,猶如蔡琴對音樂的執著,亦猶如和蔡琴心靈相通的歌迷們對她的愛! 蔡琴用自己的聲音給了幾代人難以忘懷的"不了情",這些聲音不但記錄著蔡琴個人的成長足跡,也勾起了人們對往昔的美好回憶。 蔡琴的歌聲是一杯美酒,歷久彌香;蔡琴的歌聲是一杯清茶,回味無窮。蔡琴,琴瑟聲聲,不絕如縷! 這本《此情可待(古典天后蔡琴)》就是上個世紀三個時代數十年的音樂進程,那些經典好歌成就了蔡琴,蔡琴也成就了老歌。所以,她的歌聲能夠穿透萬千心靈,能夠讓歲月凝固在她那不老的唇齒間。本書由石廣苗編著。
蔡琴,一個和她名字一樣典雅的女人,被譽為"20世紀典雅的女聲",是經典的代名詞。她的歌聲穿越時間的阻隔,獲得了老、中、青三代人的青睞。她是名副其實的歌后,是歌壇的常青樹,的實力派歌手。她的雍容大度、頑強不屈,和她的歌聲一樣深情迷人、有血有肉,如同一杯歲月的美酒,越是久遠,越是香醇。 這本《此情可待(古典天后蔡琴)》就是上個世紀三個時代數十年的音樂進程,她的歌聲能夠穿透萬千心靈,能夠讓歲月凝固在她那不老的唇齒間。本書由石廣苗編著。
緒論 不老傳說——用聲音雕刻時光的歌者 一、絲絨歌后:永不凋謝的女人花 二、柏拉圖式的愛戀 三、才女蔡琴 四、優雅雍容的"大女人" 五、一個成熟女人的低吟淺唱 及時章 眷村的童年 一、船長的女兒 二、"沙啞"的夜鶯 三、花季的抉擇 第二章 輝煌的民歌手 一、秀場生涯 二、"恰似你的溫柔" 三、躋身金鼎獎 四、"天水樂集" 第三章 飛碟時代的"絲絨皇后" 一、此情可待 二、癡癡的等 三、影音如夢 四、不朽的老歌 第四章 十年不了情 一、電影外的故事 二、沙龍女主角 三、柏拉圖式的愛情 四、喜歡紅色 五、每一次牽手和分手 第五章 音樂劇的真鉆 一、果陀劇場的真愛 二、淡水小鎮 三、中國版"茶花女" 四、《跑路救天使》 第六章 不老的傳說 一、柳暗花明 二、與癌魔的"七日談" 三、繁華落盡見真淳 四、唱到"某年某月的某24小時" 第七章 才情女人 一、銀幕歌女 二、冷面笑匠 三、多面玲瓏 第八章 遇見生命之花 一、兩生花:與齊豫 二、蝶戀花:與陳蝶衣 三、海上花:與張愛玲 四、魔法花:與陳小湘 五、藝術火花:與鮑比達 六、冰凌花:與費玉清 結語 抒琴時間 附錄一 蔡琴小檔案 附錄二 蔡琴情愛人生語錄 附錄三 文采蔡琴 一、詩歌《鳥的一雙翅膀》 二、隨筆《今夜的風雨》 三、專欄文字《琴韻心聲·先從情字講起》 附錄四 獲獎記錄 一、音樂類 二、主持類 三、電影類 四、戲劇類 附錄五 歷年音樂專輯總匯 蔡琴年表
1985年,是蔡琴加入飛碟唱片的第二年,在歌唱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蔡琴較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歌聲能夠于弱者有所裨益,給失望者帶來希望。而在此年度誕生的兩張專輯《明天會更好》和《癡癡的等》中,可以聽到蔡琴融入真情的聲音。1984年,世界局勢動蕩,非洲衣索比亞發生了災難性的饑荒,為了援助饑民,美國歌手以之前英國群星合唱的《Do They KnowIt's Christmas 》公益單曲為藍本,組成USA For Africa推出合唱歌曲《We Are TheWorld》,其專輯版稅用于賑災。這張專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們積極響應募捐,并且開了公益歌曲的先河。1985年恰逢臺灣結束日本殖民統治40周年的光復紀念,1986年則是" 世界和平年"。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臺灣群星隨即模仿《We AreTheWorld》的公益歌唱的形式,呼應世界和平年的主題,為紀念臺灣光復40周年而創作了《明天會更好》。這首歌的最初作者是羅大佑,但是由于羅大佑的歌詞版本被認為"主題意識過于灰色消極",所以不能全盤錄用。因此,在錄唱前夕,歌曲的主辦方邀請很多人為此歌曲獻計獻策,并以羅大佑的版本為主,逐句修改,才共同完成最終的歌詞定稿。"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張開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在這首由群星演唱的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中,我們又一次發現了蔡琴的身影。這首歌集結60位歌手合唱,每人兩句接力,幸運的是,蔡琴成了這首別致歌曲的領唱,為整首歌曲開了一個溫馨的基調,使整首歌從每個人的"喚醒心靈"、"睜開眼睛"開始鋪陳,不疾不徐,貫穿著大自然、戰火、童年、生命的樂章。專輯制作單位以"明天基金會籌備會"的名義,邀集臺灣當時最知名的唱片公司,包括飛碟、滾石、鄉城、寶麗金參與這張專輯的制作,并由各家唱片公司競標發行權,專輯售出的盈余也作為公益之用。專輯發行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短短幾個月內便在臺灣、香港等地售出25萬張以上,成為公益歌曲的典范。甚至國民黨選舉的時候。也曾將自己的選舉口號定為"要一個更好的明天",并把這首歌曲作為選舉的主題歌。而歌曲的創始人羅大佑因不滿這首歌曲竟然被"政治利用",而毅然遠離臺灣歌壇奔赴美國,直到1988年臺灣解除戒嚴之后,才重新返臺發行個人專輯。1985年,蔡琴就將自己的本年度的專輯名稱定名為《明天會更好》,足見這首歌曲在當時的影響力。這年五月,在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蔡琴與著名導演楊德昌結婚。新婚后的甜蜜使蔡琴光彩照人,歌聲也更為甜美。伴著七月的驕陽,蔡琴用同樣熾熱的情感,演繹了她的第14張個人專輯《癡癡的等》。專輯中的主打歌曲《癡癡的等》,塑造了一個癡情地等待愛人的女子,愛情之火在她的心中燃燒得太過熾烈:"不知道是早晨,不知道是黃昏,看不到天上的云,見不到街邊的燈,黑漆漆,陰沉沉,你讓我在這里癡癡的等。"但是她的癡情換來的卻是一片空白,無果的愛情是她的宿命:"也曾聽到走近的足聲,撩起我多少興奮,也曾低呼你的名字,盼著你向我飛奔,看清楚掠過的影子,才知道是一個陌生的人。"這首歌曲的情節性非常強,意境凄清,仿佛是一個絕世名伶,在暗夜踏足已經荒草蔓蕪的舊朝深閣,面對已經斑駁的亭臺樓榭和污跡斑斑的潔白窗紗而作的即興發揮。在蔡琴的吟唱中,這首歌曲也透露出些許昔日的活力。專輯《癡癡的等》中的其他歌曲也別具一格,《落花流水》雖然在色彩上比較明亮一點,但那種對愛的期待在蔡琴聲線的傳遞下,與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追尋不同理想時的心態一樣。而《三年》里的期待就化成了苦楚,一個看似頑強的蔡琴在無助的聲聲嘆息里嘆出了顆顆淚滴。《癡癡的等》是被音樂發燒友廣為傳頌的經典唱片,閑暇聆聽,仔細品味,覺得其音色、旋律、歌詞、意境都非常美,碟片中那凄清、憂傷的意境,會使人隨著那感人的旋律放飛思緒。《是夢是真》中朦朧的月色,絕美的意境,烘托著歌者和月色一樣迷蒙的情感:"昨夜的月色凄迷,松林也停了呼吸,我想著夢中的你呀,分不出是悲是喜;今夜的月明如鏡,我倆在堤上同行,讓我問夢中的你呀,這究竟是夢是真。"蔡琴的專輯除了具有聲音的魅力,更有故事的魅力:或是凄美的愛情故事,或是悠遠的古老傳說,抑或是遠古的神話,聽者在陶醉于蔡琴的聲音的時候,也著實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癡癡的等》中的歌曲《寒雨曲》就是如此。《寒雨曲》的歌詞僅有一段62字,雖短小精悍,但其意蘊深沉,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聽了不覺令人觸景生情,與主人公悲喜與共:"吹過了一霎的風,帶來一陣蒙蒙的寒雨,雨中的山上是一片翠綠,只怕是轉眼春又去,雨呀雨,你不要阻擋了他的來時路,我朝朝暮暮盼望著有情侶。"《寒雨曲》原本是流傳在日本的抒情小調,為日本作曲大師服部良一于1944年所譜的藍調歌曲,20世紀70年代香港的陳蝶衣改填中文歌詞,由當紅的潘秀瓊錄唱。這首歌曲曲風清新,仿佛蒙蒙的細雨中,忽然吹來一陣清冷的風,令人不禁一陣寒戰,濕漉漉的心隱隱地滲著一絲絲傷感和惆悵。穿過那片迷蒙,那重重疊疊的群山蒼翠欲滴,朦朦朧朧,令人生出一股難以言說的春愁。這首《寒雨曲》,每一串音符,每一句歌詞,都飽含著詞作家、曲作家和演唱者對愛情的企盼。后來經過蔡琴的翻唱,以獨具一格的中音演繹,更受歌迷喜愛,無論是在大碟時代還是CD時代都被眾多發燒友視為珍品,以擁有為榮。P54-57 1985年,是蔡琴加入飛碟唱片的第二年,在歌唱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蔡琴較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歌聲能夠于弱者有所裨益,給失望者帶來希望。而在此年度誕生的兩張專輯《明天會更好》和《癡癡的等》中,可以聽到蔡琴融入真情的聲音。 1984年,世界局勢動蕩,非洲衣索比亞發生了災難性的饑荒,為了援助饑民,美國歌手以之前英國群星合唱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公益單曲為藍本,組成USA For Africa推出合唱歌曲《We Are The World》,其專輯版稅用于賑災。這張專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們積極響應募捐,并且開了公益歌曲的先河。 1985年恰逢臺灣結束日本殖民統治40周年的光復紀念,1986年則是" 世界和平年"。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臺灣群星隨即模仿《We Are The World》的公益歌唱的形式,呼應世界和平年的主題,為紀念臺灣光復40周年而創作了《明天會更好》。這首歌的最初作者是羅大佑,但是由于羅大佑的歌詞版本被認為"主題意識過于灰色消極",所以不能全盤錄用。因此,在錄唱前夕,歌曲的主辦方邀請很多人為此歌曲獻計獻策,并以羅大佑的版本為主,逐句修改,才共同完成最終的歌詞定稿。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張開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在這首由群星演唱的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中,我們又一次發現了蔡琴的身影。這首歌集結60位歌手合唱,每人兩句接力,幸運的是,蔡琴成了這首別致歌曲的領唱,為整首歌曲開了一個溫馨的基調,使整首歌從每個人的"喚醒心靈"、"睜開眼睛"開始鋪陳,不疾不徐,貫穿著大自然、戰火、童年、生命的樂章。 專輯制作單位以"明天基金會籌備會"的名義,邀集臺灣當時最知名的唱片公司,包括飛碟、滾石、鄉城、寶麗金參與這張專輯的制作,并由各家唱片公司競標發行權,專輯售出的盈余也作為公益之用。專輯發行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短短幾個月內便在臺灣、香港等地售出25萬張以上,成為公益歌曲的典范。甚至國民黨選舉的時候。也曾將自己的選舉口號定為"要一個更好的明天",并把這首歌曲作為選舉的主題歌。而歌曲的創始人羅大佑因不滿這首歌曲竟然被"政治利用",而毅然遠離臺灣歌壇奔赴美國,直到1988年臺灣解除戒嚴之后,才重新返臺發行個人專輯。1985年,蔡琴就將自己的本年度的專輯名稱定名為《明天會更好》,足見這首歌曲在當時的影響力。 這年五月,在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蔡琴與著名導演楊德昌結婚。新婚后的甜蜜使蔡琴光彩照人,歌聲也更為甜美。伴著七月的驕陽,蔡琴用同樣熾熱的情感,演繹了她的第14張個人專輯《癡癡的等》。 專輯中的主打歌曲《癡癡的等》,塑造了一個癡情地等待愛人的女子,愛情之火在她的心中燃燒得太過熾烈:"不知道是早晨,不知道是黃昏,看不到天上的云,見不到街邊的燈,黑漆漆,陰沉沉,你讓我在這里癡癡的等。"但是她的癡情換來的卻是一片空白,無果的愛情是她的宿命: "也曾聽到走近的足聲,撩起我多少興奮,也曾低呼你的名字,盼著你向我飛奔,看清楚掠過的影子,才知道是一個陌生的人。"這首歌曲的情節性非常強,意境凄清,仿佛是一個絕世名伶,在暗夜踏足已經荒草蔓蕪的舊朝深閣,面對已經斑駁的亭臺樓榭和污跡斑斑的潔白窗紗而作的即興發揮。在蔡琴的吟唱中,這首歌曲也透露出些許昔日的活力。 專輯《癡癡的等》中的其他歌曲也別具一格,《落花流水》雖然在色彩上比較明亮一點,但那種對愛的期待在蔡琴聲線的傳遞下,與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追尋不同理想時的心態一樣。而《三年》里的期待就化成了苦楚,一個看似頑強的蔡琴在無助的聲聲嘆息里嘆出了顆顆淚滴。 《癡癡的等》是被音樂發燒友廣為傳頌的經典唱片,閑暇聆聽,仔細品味,覺得其音色、旋律、歌詞、意境都非常美,碟片中那凄清、憂傷的意境,會使人隨著那感人的旋律放飛思緒。《是夢是真》中朦朧的月色,絕美的意境,烘托著歌者和月色一樣迷蒙的情感:"昨夜的月色凄迷,松林也停了呼吸,我想著夢中的你呀,分不出是悲是喜;今夜的月明如鏡,我倆在堤上同行,讓我問夢中的你呀,這究竟是夢是真。" 蔡琴的專輯除了具有聲音的魅力,更有故事的魅力:或是凄美的愛情故事,或是悠遠的古老傳說,抑或是遠古的神話,聽者在陶醉于蔡琴的聲音的時候,也著實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癡癡的等》中的歌曲《寒雨曲》就是如此。《寒雨曲》的歌詞僅有一段62字,雖短小精悍,但其意蘊深沉,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聽了不覺令人觸景生情,與主人公悲喜與共: "吹過了一霎的風,帶來一陣蒙蒙的寒雨,雨中的山上是一片翠綠,只怕是轉眼春又去,雨呀雨,你不要阻擋了他的來時路,我朝朝暮暮盼望著有情侶。" 《寒雨曲》原本是流傳在日本的抒情小調,為日本作曲大師服部良一于1944年所譜的藍調歌曲,20世紀70年代香港的陳蝶衣改填中文歌詞,由當紅的潘秀瓊錄唱。這首歌曲曲風清新,仿佛蒙蒙的細雨中,忽然吹來一陣清冷的風,令人不禁一陣寒戰,濕漉漉的心隱隱地滲著一絲絲傷感和惆悵。穿過那片迷蒙,那重重疊疊的群山蒼翠欲滴,朦朦朧朧,令人生出一股難以言說的春愁。這首《寒雨曲》,每一串音符,每一句歌詞,都飽含著詞作家、曲作家和演唱者對愛情的企盼。后來經過蔡琴的翻唱,以獨具一格的中音演繹,更受歌迷喜愛,無論是在大碟時代還是CD時代都被眾多發燒友視為珍品,以擁有為榮。P54-57
書很好看,質量也很好。
字大行稀!東拼西湊,文字極爛!
詳細的介紹了蔡琴,書后還有她寫的詩歌
雙十二的收獲,物超所值!
蔡琴演繹著歌壇上的不老神話,久遠的愛琴海上的奧菲爾斯在人間找到了凡世的精靈,愛“琴”海浪漫寬廣,猶如蔡琴對音樂的執著,亦猶如和蔡琴心靈相通的歌迷們對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