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思集--有關法治的截面(寫意法治)》以法學隨筆為主,是作者時延安十余年來對法學研究、法律問題、法律與社會的一些思考片段。以法學專業(yè)為背景,以一種溝通、交流的心態(tài),將對法學或法律問題的感悟,向他人"傾訴"。其中,既有對異域法律文化的揣摩,也有對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看法。
時延安,男,1972年11月出生,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1994年7月畢業(yè)于黑龍江大學法律系,獲得法學學士學位;1994年8月至1997年8月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民檢察院工作,歷任書記員、助理檢察員;2000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03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003年7月至今,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暨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任教。主要成果:《妨害風化罪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合著):參與編輯、撰寫了三十余部刑法學專著;在《法學家》、《法學》、《現(xiàn)代法學》等刊物上四十余篇。
環(huán)顧與反思
從別人的瞳孔里看自己——素描美國的中國法研究
司法與形象
吊詭的翻譯與翻譯的吊詭
對待西方民主政治,應奉行拿來主義
法制進步應當克服"路徑依賴"
法律人的"職業(yè)病"
失憶&失語癥的病灶——談法學研究的主體意識
從美國聯(lián)邦法官的"不專業(yè)"說起
名不正,則言不順
什么是問題?
的建立與法治社會中的公眾參與
法學學科的自治性及對公共生活的參與
農村民主必須靠強有力的法制來捍衛(wèi)
全球治理與法學院教育
刑法內外
法律全球化中的刑法現(xiàn)代化——刑法現(xiàn)代化的一個問題
體系化思考與問題意識——系統(tǒng)思維視域內的刑法學
論統(tǒng)一的超法域的國家刑事法制體系的建立
軟秩序與強秩序——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禮刑關系的重新認識
76個生命=21年自由刑?
"城管外包":社會公共管理的市場化抑或私營化?
城市社會控制力量的優(yōu)化
死刑裁量的民主抑或民粹主義
通過充分保障基本權利來實現(xiàn)刑事司法正義
《被解縛的哥特城市》譯后記
《公共犯罪學?》譯后記
由個案正義推動刑事法治進步——《中國2010年最受關注刑事案件評點》序
多元社會中的刑事法制與法傳播——《大案隱喻:中國2011年最受關注刑事案件評點》序
網(wǎng)絡時代的犯罪與道德恐慌——《大案征候:2012年最受關注刑事案件評點》序
心路與行路
紐約的孔子像和華盛頓的牌樓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寫生
香港的地名與路名
祭奠惟理想的逝者
如何讓法治融人我們的血液當中?
駐足——2011年2月牛津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