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向孔丘一樣設帳授徒的時代一去不返,雅典的學同也絕跡,大學教育就成了的途徑,因為這里才會給那些"為了思想的人"留下思考的空間。有了這些人,大學就有了靈魂和氣質。同時這種靈魂和氣質感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學子,使得他們忘卻了繁華世界而一心向學。《論語雍也》中孔子這樣贊揚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本書是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的讀書筆記與隨筆散文精編。全書章節設置與書名緊扣,分為"品"、"讀"、"閑"、"思"四個部分,分別取品味、閱讀、閑情、雅思之意。全書可讀性極強,年輕學子們的書生意氣和激昂文字在書中隨處可見,內容不僅涉及大量法學經典之作的讀后隨想,更包括對時下熱門電視劇的品評遐思,;不僅有對艱深理論深入淺出的論述,更有對社會現象的嬉笑怒罵,是各層次法學學者可隨處隨心閱讀的極佳作品。
口:評論,衡量也,讀:誦讀,玩味也,閑,雅情,逸致也,思:尋味,體味也。
品
一個歷久不衰的話題——讀《實踐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語境下的道德語義流變——讀《法與實踐理性》
說理的法律——讀《法與實踐理性》
壞人、道德和歷史的啟示——《法律的道路及其影響》讀后
明朝的"迷途"卻不知"返"——讀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鄉土情節——讀《鄉土中國》有感
以中國文化為本位來研究立法——評《說法活法立法》
俠客的正義
讀
德國古典傳統與另一種自由主義——讀《德國的歷史觀》
封建父權維系千年的原因探微——讀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的斷想
論自然——讀《自然權利與歷史》
捍衛法律的理性根據地——讀葛洪義《法律與理性》
超越呆板教義,探尋深邃思想——讀《刑法的啟蒙》
傳統法律經濟理論與法律和市場經濟理論——羅賓·保羅·馬洛伊《法律與市場經濟》讀后
論馬克思市民社會思想對我國市民社會建立的影響——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現代性危機及其出路兼論語境沖突下的中國現代性問題——讀葛洪義《法律與理性》
閑
英雄崇拜何亦可能?——讀《英雄與英雄崇拜》
……
思
后記
品
一個歷久不衰的話題——讀《實踐理性批判》
四、結語
綜合上述,知識論式的理論理性并不適宜考察規范論證的實踐問題。在法和道德等規范的正當性問題上,更一般地說,在意義世界的總體性問題上,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或許不是理論知識上的清晰證成而是實踐效力上的天然自明。這是一種來自生活世界的自明,誠如哈貝馬斯所指出的:"我們生活歷史的視野及我們先天就置身其中的生活方式,構成了一種我們所熟悉的透明整體;但我們只是在反思之前對它熟悉,一旦進入反思,立刻便會覺得陌生。"又如:"交往行為中先驗存在的這種背景定性(生活世界所提供的交往背景)構成了一種前反思的內在總體性,一旦把這種總體性表現出來,它也就煙消云散了;只有在以直覺為先決條件的潛在背景知識中,它才依舊是一種總體性。"早在二百多年前,康德就曾告訴我們,只有沿著自我關涉的思路,才能窮盡哲學的基本問題,而在人類決定正當性的實踐理性問題上,或許只有實踐的自我關涉才能避免認知的自我關涉所必然帶來的反思循環。上述哈貝馬斯的文字是否略帶無奈,于此無從深究,但是它至少提供了一種啟示:我們不應該把一切都置于抽象的懷疑之下,否則人們難免會指責哲學總是在笨拙地處理常識。
雖然康德道德理論的些許不可知色彩限制了其實踐承載力的發揮,但筆者個人認為,相較于法國大革命式略帶盲目的科學激情,低限度的不可知論似乎更為謙虛;相較于唯理論自然法邏輯錯誤及以經驗成效論道德價值的做法,合理范圍內的先驗懸設似乎更為自立;相較于略帶游戲色彩某些"后現代式論述",康德的分析和演繹似乎更為深沉。總而言之,康德的道德理論不但在價值問題上給實踐理性劃定了較為合理的界限,而且也給了現代人留下了廣闊的思想空間。筆者個人認為,與其未充分反思地趕某些后現代法律理論、法哲學的潮流,毋寧再回過頭來深入地挖掘康德以降的德國古典哲學,直到今天,這都是一塊富含養分的土壤。在法的正當性問題上,它可資汲取的資源也許并未枯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