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歷目前的種種事件,對于法治原理作出的深入解讀。文筆清澈、細膩、莊重,字里行間充溢著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心。
楊忠民,生于1952年5月,云南昆明人。下過鄉,當過兵,作過工人。1982年畢業于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刑法學教授。曾在《天涯》、《書屋》、《法學家茶座》、《南方周末》等刊物上發表多篇短文、隨筆。
什么是好的辯護?
達摩克利斯劍的折斷
麥卡錫及其主義的終結
"先審后斬"與戰爭的邏輯
法官緣何如此恐怖?
自然法,還是法律實證主義?
謀殺歷史的罪惡
羅伯斯庇爾的血腥轉身與1965年的《編譯者序言》
后記
什么是挑選的辯護?
一
1980年,艾倫 德肖維茨(Alan Dershowitz)搶先發售來到北京。這位美國哈佛大學的刑法學教授、在紐約執業的有名律師,驚訝于中國同行們很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居然是"為什么政府要花錢為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的人辯護"!大約在他看來,刑事辯護存在的合理性,屬于每一個律師人行須知的ABC,從律師嘴里提出"為什么",頗有些不可思議。不過,他作了這樣的解釋:"司法正義——不管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或是其他任何種類的,都不僅僅是目的,而且還是一種程序;為了使這一程序公正地實行,所有被指控犯罪的人都必須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由于被告生來在智力等方面良莠不齊,他們的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差別很大。因而,辯護律師——他們在這方面受過專門訓練——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被告提供幫助。決定一個被告是否應被認定有罪并受到懲罰,政府必須提供證據,而被告應享有公平的辯護機會。"
1994年,德肖維茨再次出現在中國——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新作《挑選的辯護》擺上了北京街頭大大小小的書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