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古人的天平: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的法文化圖書
人氣:47

古人的天平: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的法文化

古代的將軍出戰(zhàn)是否真的要立軍令狀?為山寨屢立功勞的時遷為什么在梁山108個好漢里只排名倒數(shù)第二?為什么《西游記》里的山神土地形象如此可憐?西門慶究竟靠什么營生"暴發(fā)"?"扒灰"和"養(yǎng)小叔子"觸犯的是什么律條...
  • 所屬分類:圖書 >法律>法律隨筆  
  • 作者:[郭建]著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801707406
  •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0
  • 印刷時間:2008-10-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古代的將軍出戰(zhàn)是否真的要立軍令狀?為山寨屢立功勞的時遷為什么在梁山108個好漢里只排名倒數(shù)第二?為什么《西游記》里的山神土地形象如此可憐?西門慶究竟靠什么營生"暴發(fā)"?"扒灰"和"養(yǎng)小叔子"觸犯的是什么律條?解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紅樓夢》五大名著里的這些問題,需要了解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背景。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五大名著故事情節(jié)后面的法律文化,包括小說情節(jié)中反映的具體法律制度以及作者的法律觀念,當時社會大眾對于法律的看法,國家法律與民間實際生活之間的互動。

這是一部有助于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體會五大名著無窮魅力的著作。

編輯推薦

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紅樓夢》這五部中國古典名著時,一些情節(jié)描寫往往讓讀者存疑?!度龂萘x》中,諸葛亮和馬謖立的"軍令狀"是生死無情狀嗎?《紅樓夢》中,林黛玉有沒有家產(chǎn)?《金瓶梅》中,西門慶發(fā)家的營生究竟是什么?小說中這些情節(jié)描寫的背后,都有古人法律文化的背景。

作者簡介

郭建,1956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2年1月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1985年復旦大學法律系法律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至今?,F(xiàn)為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與教授中國法制史。主要著作有《中華文化通志·法律志》、《帝國縮影——中國歷史上的衙門》、《師爺當家》

目錄

前言

一《三國演義》

結義的力量

頭發(fā)的奧秘

令人生疑的"坑"

無情的"軍令狀"

"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二《水滸傳》

排名末尾的好漢

"典身賣命"的違法交易

命運的定數(shù)

辦案關鍵的"尸、傷、病、物、蹤"

多用途的"枷"

三《西游記》

堪比取經(jīng)的仕途

"急急如律令"

"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

兇神惡煞也立廟

可憐的土地山神

四《金瓶梅》

西門慶起家的營生

保險的官鹽買賣

不同身份不同命

寡婦改嫁的門檻

"妾以夫榮"

五《紅樓夢》

崗位不在門口的"門子"

兩個最嚴重的死罪

黛玉的家產(chǎn)哪里去了?

下聘與結親

另類的"爺們"

后記

在線預覽

一《三國演義》

宋朝民間的說書人已經(jīng)在講三國故事了。元代有《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等說書人的話本,以及關漢卿的《關張雙赴西蜀夢》、《關大王獨赴單刀會》,高文秀的《劉玄德獨赴襄陽會》,鄭光祖的《虎牢關三英戰(zhàn)呂布》,無名氏的《諸葛亮博望燒屯》、《關云長千里獨行》、《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兩軍師隔江斗智》等三國故事的雜劇。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編著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大約在明初洪武年間,《三國志通俗演義》以抄本流行,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嘉靖元年(1521年),才由朝廷太監(jiān)機構司禮監(jiān)刊行。

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主要由史書《三國志》改編。初刊本的題頭就是"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貫中編次"。小說仍然以文言體為主,主要寫作目的應該是供人閱讀,并不是說書人的底本。

明初統(tǒng)治者主要的法制指導思想是"刑亂國用重典"。比如朱元璋在寫給他的主要謀士劉基的信中說"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并以為經(jīng)過蒙古族的元朝統(tǒng)治,漢族人民受到蒙古族"胡俗"的污染,因此要革除"胡俗",治理"舊習汗染之徒"(《誠意伯文集•皇帝手書》)。因此他不惜采用一些歷史上罕見的酷刑、頒布形式獨特的法規(guī)來矯治民風。劉基也認為"宋元以來,寬縱日久",先應加強鎮(zhèn)壓,使得"綱紀振肅",然后才可以施行"惠政"。明初朝廷普遍流行有"殺運三十年"(《明史•劉基傳》)的說法,也是這種力圖加強鎮(zhèn)壓思想的反映。

在這樣有意識施加高壓的法律背景下,朱元璋親自參與制定的《大明律•禮律》(1398年正式頒布)專門設置一條"搬做雜劇",規(guī)定:"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及先圣先賢、忠臣烈士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裝扮者,與同罪。其神仙道扮及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這是中國歷史上及時次在朝廷法典里出現(xiàn)文藝管制的內容。而過了十三年,永樂皇帝又頒布了一條"教民榜文"(特別法令):

一榜:為禁約事。該刑科署都給事中曹潤等奏:"乞敕下法司:今后人民娼優(yōu)裝扮雜劇,除依律神仙道扮、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及歡樂太平者不禁外,但有褻瀆帝王圣賢之詞曲、駕頭雜劇,非律所該載者,敢有收藏、傳誦、印賣,一時拿赴法司究治。"永樂九年七月初一日奉圣旨:"但這等詞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凈,將赴官燒毀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

從杖一百加重到"全家殺了",這樣殘酷的威脅,應該足以影響當時作者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更會直接影響到戲劇的演出、書籍的刊行。可見明初社會并不是一個適合文藝繁榮的時代。但是卻出現(xiàn)了《三國演義》這樣偉大的、奠定了歷史演義類型小說模式的小說。其原因很可能是長久以來三國故事的積累沉淀,以及在元末戰(zhàn)亂中讀書人對于"正統(tǒng)"的期待,而朝廷對于"正統(tǒng)"觀念的傳播顯然也是樂觀其成。

《三國演義》以一種"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循環(huán)論來解釋史實,以淡淡的宿命論色彩的"天時"來偷換儒家強調的"天命靡常"(《詩經(jīng)•大雅•文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概念。"有德"、"人和"的蜀漢劉氏政權、有"地利"的東吳政權,都是被有實力的曹魏及后來的司馬氏并吞的,所謂的"天時"并不像"天命"那樣輔助有德的君主,只不過是"一治一亂"的循環(huán),總是眷顧有實力的統(tǒng)治者。這大概是作者目睹元末混戰(zhàn)的結局,有感而發(fā)吧,而這樣的觀念以后卻對讀者理解歷史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的"兵法"和戰(zhàn)場紀律的"軍法"是這部小說里提得最多的"法"。對于以法制來維護社會秩序的內容,小說只是重復了《三國志》史書里的內容,說諸葛亮在蜀實行"嚴法",以糾正劉璋昏庸統(tǒng)治的流弊。而對于讀者來說,這部小說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則是權謀的力量。權謀可以超越規(guī)則,權謀可以保障成功,而成功就能夠創(chuàng)立自己需要的規(guī)則。因此很早以前就有諺語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已經(jīng)提示了這部小說對于人生態(tài)度的負面影響了。

結義的力量

劉關張三結義

《三國演義》及時回就是"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描寫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為兄弟,開始在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亂中嶄露頭角。

小說是這樣描寫三人結拜的:劉備、張飛、關羽為了響應地方政府招兵平亂的號召,聚集到一起。由張飛提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xié)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劉備和關羽都說:"如此甚好。"

于是到了次日,三人在張飛莊后的桃園里,"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一齊發(fā)誓說:"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發(fā)誓后,三人按照年紀,以劉備為大哥,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然后祭祀天地。

正史《三國志》里對于劉關張三人的記載并沒有結拜這一說。只是在《關羽傳》里提到:關羽和張飛是在劉備起兵時從外地投奔來的,后來成為劉備武裝力量的主要將領。在劉備及時次獲得自己的地盤——擔任"平原相"時,以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別統(tǒng)領軍隊。不過,《三國志》確實記載,三人的關系非常親密,"先主(劉備)與二人(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且他們的親密關系是公開的,在有很多人的場合,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關羽和張飛還是在劉備身后"侍立終日"。

比擬血緣的紐帶

作者以這三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異姓兄弟情誼作為整部小說的一條主線,這樣一寫,就使"草根讀者"很容易認同這個關系,并且會關注這個關系的命運。

血緣關系是人類最基本、最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西方的諺語說"血濃于水"。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更進一步,強調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結拜"來把"清水"的人際關系變成"濃血"親緣的關系。當人們結成其他的社會關系時,可以通過擬制血緣關系(比照、模仿的血緣關系)來強調這一關系的緊密與神圣性質。同輩的親密關系是"朋友";比朋友更進一步的,就可以擬制成兄弟關系。儒家經(jīng)典對此有專門的論述,《論語•顏淵》中,孔夫子的學生司馬牛很憂慮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沒有!"另一個學生子夏安慰他說:"我聽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自尊而防止過錯,對待別人恭敬而有禮貌,這樣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還擔心什么沒有兄弟呢?"這段話表明,朋友的較高境界就是擬制的兄弟關系。

在其他的儒家經(jīng)典里也強調朋友關系與兄弟關系的相通。《禮記•曲禮》提出的所謂"復仇三大原則":"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國。"父兄之仇是血族之仇,幾乎絕大多數(shù)古代文明都是允許為此復仇的??墒侨寮覅s認為"交游"這樣的朋友關系,仍然可以見了朋友的仇人就殺,至少把仇人趕出本國為止,這是作為朋友的義務。

儒家的這些觀點很可能是當時剛從血緣氏族脫胎而來的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友復仇的故事,史不絕書。最著名的比如荊軻刺殺秦王失敗,被秦王殺死,荊軻的朋友高漸離為友復仇,在被秦王刺瞎雙眼后,仍然試圖行刺秦王,在樂器"筑"中灌上鉛,在接近秦王時奮力一搏。雖然沒有能夠成功,也把秦王嚇得夠戧。

"同仇敵愾"的威脅

不過在強調國家刑罰的法家看來,私人之間的復仇是影響統(tǒng)治秩序的大罪,要予以嚴懲。商鞅入秦,實踐法家理論,史稱,此后秦國民俗"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韓非指責當時社會上的"五蠹"之一,就是"立節(jié)操"而帶劍的俠客,"俠以武亂禁",替人復仇,破壞法制。秦漢的法律都禁止私人復仇,可是社會上復仇的風氣并沒消失。到了儒家學說進一步傳播后,這些為朋友復仇的學說往往釀成重大案件。

東漢時汝南郡(治所今河南上蔡)發(fā)生的替友復仇的大案是最典型的代表。當?shù)赜袀€名叫郅鄆的名士,他有個朋友叫董子張,其父、叔都被當?shù)氐囊粋€惡霸殺死,董子張自己又得了重病,臥床不起。郅鄆前去探望,董子張已經(jīng)說不出話,只是望著郅鄆流淚。郅鄆說:"我知道你是為不能手刃仇人而難過,你健康時,我不能代你動手復仇,現(xiàn)在你將去世,我定會為你復仇。"郅鄆派了自己的親信伏擊那個惡霸,砍下惡霸的腦袋給董子張看,董子張這才瞑目而亡。郅鄆自己來到縣衙自首,縣令深深敬佩郅鄆為友復仇的壯舉,有意不出庭審案。郅鄆就站在大堂上高聲呼喊:"為友報仇,是我的私事;奉法不阿,是君的職責,我絕不逃走連累你!"他自己到監(jiān)獄里把自己關起來。那縣令光著腳從內室里沖出來,拿一把刀威脅郅鄆:你要是不逃走的話,我馬上就自殺!郅鄆這才離開。后來這個案件竟然不了了之。

這種為友復仇的行為被輿論贊揚,但卻和法律發(fā)生了嚴重沖突,造成了執(zhí)法的困難。后來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代采取的主要辦法是試圖用嚴刑威嚇,使人不得復仇,尤其是嚴厲禁止這種為友復仇的行為,魏文帝等甚至曾下令用族誅連坐的酷法來懲治私相復仇。北魏時則更加重到連幫助復仇的鄰里也要處死。唐宋時的法律也同樣嚴厲,為父兄復仇的案件在實踐上一般允許將這種復仇殺人案件上奏,由朝廷大臣討論,并經(jīng)過皇帝批準裁決。只是每次都作為個案處理,不得援引。但是為友復仇案件則一律按照殺人罪處罰,毫不寬貸。

祈求安全的網(wǎng)絡

除了禁止為友復仇外,歷代法律對于劉關張這樣的異姓結拜就一直沒有什么特別的規(guī)定。結拜的兄弟在法律上依然只是獨立的個人,不發(fā)生真正的血緣兄弟那種連帶法律后果的關系。

但對于民間來說,結拜異姓兄弟是締結并擴大社會關系、進行社會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封建社會經(jīng)濟長期處在自然經(jīng)濟的格局,商品交換概念還沒有能夠普及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人際關系上強調的是當事人之間特定的相對關系,雖然有"親兄弟,明算賬"的諺語,但和親兄弟之間、和鄉(xiāng)黨友人之間、和素昧平生的陌路人之間的交易,肯定是有所不同的。"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一鄉(xiāng)人"之類的俗諺就表達了對于人際關系的認同感的基礎,而"視同路人"之說,又表明對待"路人"和"親人"應該是不一樣的。因此要遂行社會活動,最重要的是將"路人"變成"親人"。

從事社會活動總要防范風險。古代社會最現(xiàn)成的防范方式就是依靠親屬宗族關系。如果血緣宗族關系還不夠,就要利用擬制(比照、模仿)親屬宗族關系的結拜,以及依靠結拜進一步聯(lián)合成"會社"關系。這些都可以視為連帶擔保關系的擴大。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及時任夫人海倫•斯諾(筆名尼姆•韋爾斯)在她的回憶錄《旅華歲月》中說,直到20世紀,"全中國都存在同樣嚴密的擔保系統(tǒng)"。雖然對于這位受到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熏陶的觀察家來說,這是"非常令人氣悶"的,"但是中國人卻喜歡這種狀況,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就意味著他們從生到死都保險了"。

從更極端的方面來說,每當發(fā)生社會動亂時,民眾需要自行組織救助,或者是"舉大事"反抗,由于不存在其他的社會組織形式,也就很自然的會模仿劉關張"桃園結義"來形成有組織的力量。如《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那樣結成發(fā)誓不能同生、但愿同死的兄弟。這是《三國演義》這一主線得到廣泛認同、受到讀者歡迎的重要原因。

統(tǒng)治者的恐慌

但是民問這種非官方的組織形式,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往往就是嚴重的挑戰(zhàn)。到了清朝入關后,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民間利用這種盛行的異姓結拜來反對自己的統(tǒng)治,開始制定嚴厲的法律來試圖進行的禁止。清朝康熙初年,朝廷就制定了專門條例,規(guī)定凡是異姓人在結拜兄弟時有"歃血、定盟、焚表"這樣宗教性質行為的,就要"照謀叛未行律",首犯"絞監(jiān)候"(判處絞刑、但是要監(jiān)禁等候秋季由朝廷較高級長官會審來決定是否確實執(zhí)行絞刑),從犯減一等為流三千里。如果是"聚眾至二十人以上",首犯"絞立決"(判處絞刑并立即執(zhí)行),從犯"發(fā)云、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如果普通結拜弟兄,只要"聚眾至四十人以上",首犯也是"絞監(jiān)候"。二十人以上不滿四十人的,首犯"杖一百流三千里"。不及二十人,首犯杖一百枷號兩個月,從犯減一等。

顯然這條法律的首要重點是防止"聚眾",唯恐民間組織起較大的、足以對抗官府的有組織的力量。定這條法律,是企圖杜絕出現(xiàn)"聚眾"這種可能性。

這個條例后來幾經(jīng)修訂補充,一直保留到了清朝末年。后來還曾補充一個條例,規(guī)定地方官如果對于民間"不逞之徒"歃血訂盟,并聯(lián)系了"土豪、市棍、衙役、兵丁","彼倡此應,為害良民"的,在接獲報告后沒有及時采取行動,就要將"地方文武各官"革職,從重治罪。

在結拜的一切社會條件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想要依靠一紙法律來禁止結拜活動,當然是很荒唐的。清代條例的嚴禁,只不過把結拜活動逼進了地下,成為社會非主流群體的活動方式。

清代社會一直存在著這種地下幫派,實際上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只是老百姓為了經(jīng)濟、社會救濟等目的而組成的互助組織。因為法律已經(jīng)嚴禁在先,所以正統(tǒng)官方輿論總是一邊倒地傾向于把這些組織都形容為出于某種非法目的的"黑社會"。后來的革命黨人也確實大量參與地下幫派,作為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重要力量。影響到民國時期出現(xiàn)的大量武俠小說,把這些幫派都歸結為反清復明的政治性組織。

……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沐沐爸**的評論:

挺不錯的書,從文學著作中解析古代法律制度的變革。

2012-03-06 12:06:57
來自木葉聲**的評論:

這是一部比較典型的中西法文化比較的書,有文學、法律、歷史愛好的讀者值得一看

2013-02-28 15:41:30
來自lxgcs**的評論:

拿到書,未及細看,簡略翻閱下,質量倒是蠻不錯的。拋開史料,從小說角度看待古人的法律制度,這倒是個全新的角度。

2011-12-31 12:08:56
來自衣生何**的評論:

書的內容還可以,通過五大名著來考察古代的法律,有點意思

2014-11-20 19:17:45
來自商山早**的評論:

讀過作者的其他幾本書,很不錯,但這本不怎么樣,翻到后記明白了,“這本書是被逼出來的”,是拿一些文章湊的,全書五個部分,解讀了五本名著,《水滸西游三國紅樓金瓶梅》,但書很薄,內容很少,文章也不怎么樣,遠不如《戒石銘與皮場廟》。

2013-04-03 14:42:36
來自無尾的**的評論:

對五大歷史名著的一些小情節(jié)做了法律層面的闡釋,挺有趣的。

2012-09-06 15:11:55
來自陳皇帝**的評論:

作者選的話題都十分有趣輕松,同時還具有相當?shù)难杏憙r值,例如“黛玉的家產(chǎn)哪里去了”,這個話題給我的印象很深,以前從未想過,經(jīng)作者一分析,著實收獲不少,建議文學、史學、法學愛好者都可以看看。

2012-04-11 15:17:20
來自墨七玨**的評論:

這本書印刷還不錯,內容也挺好,希望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一下古代的法律情況~

2014-08-15 22:22:55
來自偉陀**的評論:

好的小說,往往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古典小說亦然。一般讀者,難以由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小說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法制狀況,唯有專門人士方能指點迷津?!豆湃说奶炱健氛沁@樣一本書。讀法制史專門論著,總是讓人感覺枯燥;而本書,通過講解古典名著來講解中國古代法制史,即使對法學學生、法律界從業(yè)人員,也都很有幫助。

2012-04-10 11:42:57
來自wendaos**的評論:

通過法律的視角解讀名著,對于了解中華法系和中國法律文化傳統(tǒng)別有一番趣味

2013-08-07 12:20:02
來自lidadao**的評論: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法律思想,可以當消遣的書看看,很有意思

2014-12-19 23:29:58
來自dsshahu**的評論:

很好的一部書,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名著。學法律的人更值得一看。

2012-11-13 12:55:02
來自Rolland**的評論:

本書是我聽了郭教授在央視的法律講堂所作系列講座后,才買的,文筆風趣,普及很多歷史上的法律常識,引人入勝。

2015-05-14 05:20: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林黛玉的家產(chǎn)哪去了?被賈家侵吞了!法制史教授從法律文化解讀五大名著,挺有意思的。

2012-03-20 14:10:21
來自Forever**的評論:

里面非常詳盡的敘述了古代法律的知識及趣事,不失為法律人士的日常書目

2015-01-11 22:00: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活用法律解釋名著,有趣。啟發(fā)人用其他角度看問題,挺有意思的。

2015-05-27 11:00:31
來自牧義海**的評論:

文學中的法律才是真實的法律,現(xiàn)實中的法律是利益而以

2011-12-28 22:33:33
來自shihin**的評論:

本書另辟蹊徑,從法律的角度來解讀中國古典名著,雖然并不能完全認同作者的意見,但是,總的來說,作者的敘述還是比較嚴謹和有說服力的

2015-02-15 16:24:48
來自和豬同**的評論:

書不厚,內容是對眾所周知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的現(xiàn)象進行解讀,非常適合拓展知識面,讓人在讀中國古典名著的時候層次更高,認識程度更深。特別是該書圖文并茂,價格也不貴,看起來很舒服。

2012-03-20 17:14:35
來自guxin31**的評論:

同作者的其他書籍一樣,本書是對中國法文化相當通俗和流暢的描寫。從著名文學作品中看法文化,也是相當有創(chuàng)見的寫作技巧。當然,同絕大多數(shù)通俗作品一樣,本書對中國法文化的描寫不大深刻,主要是對其負面性的描寫缺乏驚心動魄的感覺。

2012-01-19 10:00:56
來自砂冰**的評論:

讀書,讀相同的文字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結果。不熟悉的領域由那些專業(yè)的人士來講解更有些意思,當年讀劉心武的解讀紅樓,發(fā)現(xiàn)原來我讀了數(shù)遍的紅樓,竟然有那些個不被我忽視的細節(jié)其實是給后文以定論。自此,對于所有這樣劍走偏鋒的解讀都感興趣。

2014-06-09 21:36:30
來自地明**的評論:

好評!本書從文學中反映了古代法律的觀念,以及當時社會大眾對于法律的看法,適合法學研究人員看!推薦!

2015-12-15 20:04:35
來自梧雨小**的評論:

作者曾就讀于華東師大歷史系本科、復旦大學法律系法律史碩士,現(xiàn)為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教授中國法制史,良好的就學與研究經(jīng)歷,使得作者寫這種歷史與法制結合的著作游刃有余。書中史料豐富,還看到了一些平素難以接觸到的歷史知識。

2015-05-24 20:38:5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