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專業從事刑事業務的律師事務所,北京市尚權律師事務所在10年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個體成才和團隊成長的個案、經驗和規則。
為了對這一律所專業化發展的案例進行總結,本書作者對尚權所管理團隊、合伙人、博學律師、教授級兼職律師、青年律師共計15人做了深入訪談,從內部管理、團隊合作、律師成長、專業思維等多個側面多方位記錄了這支專業刑事辯護團隊的成長和壯大歷程。與此同時作者也請尚權律師分享了自己辦理刑事案件的寶貴經驗和對自身、當事人甚至社會帶來重大影響的案例。
書中見人,見事,更見一支出類拔萃的律師團隊的思想精髓。
李秀平,《法律與生活》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法律出版社編審、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職教授。從事法治新聞工作30年,采寫各類報道300余萬字,著作有什萬慰安婦》《25堂法律啟蒙課》《法治新聞傳播學》(合著)。
尚權刑辯團隊
開篇絮語 “專業”和“團隊”是尚權的兩個標簽 001
一 尚權十年
尚權志 1 首家刑辯律所,十年風雨彩虹004
尚權志 2 他們親歷的刑事司法制度創建與變遷 011
二 領軍者說
管理經 1 尚權管理及時棒,既敢放權也能讓利030
人物志 張青松,創始合伙人的團隊真經 053
管理經 2 尚權管理第二棒,“80后”律所管理領軍者069
人物志 常錚,美女律師的刑辯王國091
管理經 3 尚權管理第三棒,非律師出身的掌門人098
人物志 白雪,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09
三 刑辯專家
業務經 1 1300多起刑案里的“刑辯金經” 112
人物志 劉文元,中國律師“從小到大”的見證人122
業務經 2 從刑庭庭長到閱卷專家的角色之變 129
人物志 張興梅,從法官“辯”為律師 140
業務經 3 30年公安經驗滋養著刑事辯護 144
人物志 王耀剛,坐在小河辯護席中的前警官169
業務經 4 不交易、不勾兌、不對抗,底氣何來 173
人物志 蔡華,辯手出身的律師 184
四 教授級律師
業務經 5 用“三個一”為尚權指未來路190
人物志 冀祥德,演繹每個角色的法學行者 200
業務經 6 在理論和實務間架橋 208
人物志 門金玲,法學女神煉成記237
業務經 7 偵查實踐和學養對刑辯的雙重滋養 240
人物志 毛立新,從法援案到劉漢案的八年路276
五 合伙人之路
成長路 1 從公司白領到尚權所合伙人 280
人物志 高文龍,苦中有樂的刑辯路 289
成長路 2 從“外來律師”到尚權所合伙人294
人物志 張雨,先“北漂”,后專業化 304
成長路 3 基層民警到專業刑事律師的轉變306
人物志 張宇鵬,人生不能沒有彎路 322
六 新人成長
成長路 4 “審前專家”的悟與思 326
人物志 鞏志芳,“80后”律師起飛了340
成長路 5 在尚權平臺從“0”起步 344
人物志 陳泓宇,以尚權所為家的“80后”律師 359
附錄1 團隊合力之“蒙冤者援助計劃”361
附錄2 “死刑復核援助計劃”已上路371
附錄3 尚權律師眼中的“互聯網 ”374
跋 我們這十年 381
后記 解剖律師業“麻雀”有多難383
十年磨一劍,2016年尚權律師事務所成立十周年。十年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但對于尚權所而言,這個十年,它經歷了破殼而出、風雨坎坷到如今的穩定運行這樣一個角色的轉換。尚權所是全國及時家專業從事刑事業務的律師事務所,已經成為北京的一張名片,在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并從中總結出了刑事辯護的規則和方法,予以推廣。尚權所的律師不僅是摯愛刑辯的一個群體,也是一個有著法律信仰、理論功底和深厚經驗的團隊。刑事辯護事業的發展往往與刑事訴訟以及司法改革的進程推進緊密相關,尚權所在這個方面也不例外。2010年的《律師參與死刑復核程序實證報告》得到較高人民法院的高度評價;2013年起每年一期的《新刑訴法實施狀況調研報告》引起全國人大、公安部、較高人民法院、較高人民檢察院及司法部等部門的高度重視。此外,在完成刑事辯護工作之余,尚權所注重刑辯現狀、審視刑辯實踐、探討刑辯研究,以助推刑事法治的前進。尚權所還熱衷于公益事業,無償辦理大量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在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無償培訓刑辯律師,為新中國律師事業的發展與完善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在尚權所成立十周年之際,我表示由衷的祝賀!
過去的十年,也是中國刑事訴訟不斷發展的十年。尤其是隨著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召開,我國的刑事訴訟成為司法體制改革中的前沿。十八屆四中全會中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方針的提出,引起了理論界與實務界的熱議。這其中,刑事辯護律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以審判為中心,需要發揮四大主體的重要作用,除了公、檢、法這三大主體以外,律師也是這項重大改革中不可忽視的力量。訴訟的本質應當是"兩造具備,法官居中裁斷"。然而,我國的兩造中,辯方的力量卻遠不如控方強大,如何實現控辯之間的平等,如何維護被告人應有的權利,這都需要發揮刑事辯護律師的積極作用。近年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斷完善,這被認為是迎來了人權司法保障的春天,但是這應當靠誰來保障?一是要靠立法和法律;二是要靠公、檢、法機關尊重和保障人權;三是就要靠律師幫助犯罪嫌疑人被、被告人爭取應有的權利。應當看到,在刑事訴訟的發展與改革中,刑辯律師也是這場潮流的正能量。從表面上看,律師是在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但從本質上來看,律師是為推動刑事辯護制度的不斷完善,乃至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進程,做出應有的貢獻!
7∶3是對于刑事辯護率的一個描述,目前大約只有30%的刑事案件有辯護律師的介入,還有約70%的刑事案件沒有律師。一方面,這對我們刑辯律師來說是好事,因為還有70%的市場等待我們去開拓,法律服務市場還很大,法律服務的需求肯定也不止30%;但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出普遍辯護與有效辯護的問題。大約在三年前,全國有174個縣存在沒有一名律師的情況,有132個縣既無律師事務所又無律師。大家的目光自然主要關注于實現律師的普遍辯護問題,好在中央和司法部通過選派志愿律師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志愿律師能否起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暫且不論,這種律師法律服務縣域的全覆蓋在新中國歷史上還是及時次,這一點值得我們肯定。普遍辯護的問題可以通過培養新的律師、增加律師數量來解決,有效辯護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呢?在美國,衡量辯護效果如何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叫作無效辯護制度。在出現了符合法院認定的"雙重檢驗標準"的情況,可以無效辯護為由提起上訴。此"雙重檢驗標準為:及時,律師的辯護行為存在明顯缺陷;第二,被告人因為辯護人的缺陷行為遭受了損失或不利。無效辯護制度在美國的實施一直以來爭議不斷。實踐中,提起無效辯護之訴的情況也少之又少,對于該制度的借鑒學習還應當十分慎重,尤其是我國的律師辯護制度處在建立健全與完善的關鍵時期。但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確實有一些律師在接了案件后存在不認真、不盡職的現象,這一問題在法律援助案件中尤為突出,靠律師職業道德的培訓,目前來看收效并不大。因此,有效辯護還是無效辯護的問題,應當落腳于如何提高律師辯護的有效性上。
當然,有效辯護又與成功辯護不同,尤其是不能用辯護成功與否來衡量辯護的有效性如何。辯護不成功,辯護意見未被采納,不能說明辯護律師一定就怠于履行職責了;但反之,如果辯護律師怠于履行職責,將會直接影響辯護的效果,辯護也很可能會不成功。律師有效辯護的話題最初提出來時,遭到了一些人的抵觸,認為對律師限制太多,有的人就發出疑問,我們的律師本身就不夠用,還有那么多的刑事案件沒有辯護律師,對律師要求太嚴格,會不會影響律師辦案的積極性?對于這樣的憂慮,從根本來上說,是處理好眼前與長遠的一個關系問題。也可以這樣說,這是一件功在當代而利在千秋的事情。這樣的建設,需要更多的像尚權所一樣的律所、和尚權律師一樣的刑辯律師一起努力。刑事訴訟在發展,刑事辯護也在不斷進步,刑辯律師不但要一辯十年,還要一辯百年,有刑事訴訟就要有刑事辯護。
寥寥數語,既是為賀,也是為序!
書的左下角和右上角都破損,期待那么久太失望
很好
很好,印刷不錯。
好書,很實用,滿意
很好很好很好!
很欣賞張青松,很欣賞尚權刑辯團隊,很欣賞他們的理想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