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賀衛方教授關于法治、社會、文化、生活等領域細致而獨特的觀察,文字優美、有趣味盎然,本書暢銷近二十載,已成為學生心中不老的“賀式經典”。
“以書作比,高頭講章式的法學仿佛是版心文字,這些在版心四周空白處的涂抹,取“法邊馀墨”這個名字算得上是名正言順。既然已經用書的頁面作比,索性在文章分類上也援用出版界的專業術語,法律方面的文字歸到“天頭”一編,編輯、出版以及其他幾篇與書有關的文字放到“地腳”里去。第三版的“切口”整體更新,增補了近年來我的微博言論,名為“微言集”。
法邊馀墨(第三版 精裝)是延續了前兩版的優美文字,又增添了幾萬字的近年新作以及微博精選,更為的反映了賀衛方教授對法治、社會、文化、生活等領域細致而獨特的觀察。本書為布面精裝,賀老師手題書名,不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傳達了賀衛方教授對書籍與文字的熱愛,并希望將這種愛傳遞給讀者。
賀衛方,1960年生,山東煙臺牟平人,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兼任全國外國法制史學會副會長和國內多所大學名譽或兼職教授。研究和教學領域包括法理學、法制史以及比較法學等。除本書外,主要著作和譯作包括《司法的理念與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具體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運送正義的方式》(上海三聯書店2003)、《中國法律教育之路》(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法律與革命》(合譯,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法律出版社2008)、《比較法律文化》(合譯,三聯書店1990/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合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四手聯彈》(合著,廣西師大出版社,2010)、In the Name of Justice: Striving for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逍遙法外》(中信出版社2013)等。
入選:《中國青年》雜志評選的“可能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個青年人物”(2000),《南方人物周刊》當今50位著名公共知識分子(2005),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年度全球百名思想家(2011),德國《商報》(Handelsblatt)世界25位思想家(2014)。
上天頭會通:法制現代化的一種理想境界
超越比利牛斯山
英美法與中國
法治與所謂大國崛起
取法蘇聯
日本人的秩序感
西方法學:人類的共同財富
外國人的意見
法律學是一門科學嗎?
1949年以來中國的法律翻譯
立法與風俗
法官的博學或無知
正義的行頭
私權神圣,公權呢?
法律人說外語
法律和語言
法學和醫學
“契約”與“合同”的辨析
新聞自由、名人隱私權及其他
關于中國法學家的國際影響
被湮沒了的法學家
梁啟超的民法研究
楊蔭杭不滿檢察壟斷刑事追訴權
劉錫鴻所見英國專利制度
學術通信一封
中地腳伯里如是說
一次旅行兩本書
“”出版物
香港訪書記
學術刊物的編法
就編輯技術答客問
創辦初期的《比較法研究》
平淡無奇的八年
關于注釋
關于索引
文章大小論
法學文章的風格
教授與書
再談教授與書
歷史
哈維曼生前身后事
國家利益與正義原則
樣板戲談片
像章
進退有馀裕
沒有新聞的日子
《西游記》里的國際關系準則
負罪與父罪
帽子與鞋子
胡適評批胡
你還會上當么?
數字
憂世傷生的智者
《人生頌》詩扇親見記
悼念普西
時代的法學導師
對網友批評的一點回應
下切口微言集
《法邊馀墨》1998年在法律出版社初版,2003年出了增訂版,之后就沒有再加印,市面上早已脫銷。一些讀者朋友跟我說希望能夠催促出版社重印或再出一個新的增補本。斷檔也催生了某些市場行為,例如,在孔夫子舊書網上,初版本的價格已經賣到原價是十倍了。最奇特的是,2010年我在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時,一位同學拿來他新近從北京一家公司郵購的一本讓我簽名紀念。我看到的居然是復印裝訂本,且索價不菲。有商人以這種簡陋的侵權方式賺錢,讓我驚愕不已。大約2013年開始,法律社的編輯高山先生也多次催促,就有了眼前這個第三版。
說是增訂版,但這本小書更新出版的過程卻如同一輛經過若干站的火車,到了一個站,旅客中有上車的,也有下車的。這次撤下了第二版中的25篇,其中原下編(即名為“切口”的第三編)整體移除了。增補了近年來的新作10篇。雖然篇數少了,不過篇幅卻略有增加,因增補部分有幾篇長一些的文章,加上下編里輯錄了我的微博言論的“微言集”,盡管每則微博篇幅不到兩百字,但是聚沙成塔,加起來卻有近三萬言了。
將微博這樣的極短篇文字收入書中,于我是一個新嘗試。自從2011年初開始,在博客之外,我又有了微博這樣的自媒體,三年多的時間里共發表三千馀則。雖說是方寸之地,只言片語,不過那還是特別值得好好經營的所在。對于文化史和思想史有一定理解的讀者都會知道,文章的價值并不取決于篇幅。我在本書中引用過的錢鍾書先生的話有點像是為“微博體”言論的辯護詞:“眼里只有長篇大論,瞧不起片言只語,甚至陶醉于數量,重視廢話一噸,輕視微言一克,那是淺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懶惰粗浮的借口。”(《七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版,頁34)是否有新知識,有真情趣,有啟人心智的思想,是檢驗文章價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自己在寫作中雖不能至卻心向往之的目標。這次篩選其中一些收入本書,還有一個考慮,就是網絡文字的不穩定性。朝露溘至,彩云易散,印成文字,或略勝于沙上作書。當然,更便于在某些場合作為白紙黑字的證據使用也未可知。
賀衛方2014年6月20日 五道口
第二版前記
《法邊馀墨》1998年1月初版,至今已過去近五年。最近法律出版社擬將已經出版和近來約來的隨筆類文集歸攏起來,納入一套新叢書之中。承蒙不棄,這本小書也因此得到了再印一次的機會。我也趁機作些修訂:撤下了幾篇文字——或者是為避免不同文集之間收文上的交叉,或者是因為自己對其越來越不滿意;增加了一些后來的文字——主要是一些近年來寫的序文。同時,我又對原書的結構作了調整。原來分開的“中”、“下”兩編實際上都可以歸到法學與法律之外的寬泛的文化類,因此索性把它們合為一編。第三編是七篇序文。,又收入了我對網友批評的一篇回應文字作為代后記。七拼八湊,雜亂無序;“馀墨”之名,良非謙辭。
小書初版便是由張波先生擔任責任編輯,他認真細致的工作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次修訂本能夠完成,也離不開他的督促。我愿意借這個機會向這位老友表達我的謝意。
賀衛方2002年9月6日夜藍旗營
小引
隨筆是文學體裁的一種,然而,它卻不是那類職業化要求很高的品種。例如詩歌,在今天這樣的社會里,“擊壤而歌”之類雖然仍不乏其人,但是,他們被當作詩人的可能性卻是極小。隨筆或散文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似乎任何一個行業的知識人,只要有些文學或文字天分,便可以在隨筆寫作方面小試牛刀甚至一發而不可收拾。助長了隨筆作家非職業化趨勢的另外一個因素是,雖然許多學術論文往往讓外行人望而卻步,不過,高深的專業探討并不必然與枯燥乏味相伴隨;專業文字有可能以文章筆法出現,學術論文與文學情趣在許多情況下可以并行不悖。按照錢鍾書先生的看法,盡管非文學文字里出現有文章意味的妙句會給人一種意外的喜悅,但實際上那卻是“分內的東西”(參看“釋文盲”,收入《寫在人生邊上》)。
近年來,隨筆類出版物相當走俏。不僅文學界,史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都涌現出不少隨筆作家或業余愛好者。相形之下,法學界不免顯得有些沉悶。我不大能想清楚其中的原因。我們現在接受的那一套法學的觀念體系缺乏某種“柔韌度”或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大凡一種知識體系,如果在價值判斷方面過于確定,便不可避免地妨礙學者們以謙和的態度去探討問題。不是真理,便是謬誤,大是大非,涇渭分明,字里行間本來應該有的幽默感便會喪失。進退之間的從容感,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的基本假定,以及論證過程中必要的修辭學追求,都會變成多余的東西。
另一個原因可能與法學這門學科所具有的一整套概念體系的過于專門化有關。在我國,現行的這套法學概念是西方的舶來品,雖然我們已經使用漢語詞匯來表達它們,但是,它們離我們的日常語言畢竟尚有很大的距離。法學界習以為常的概念,諸如“無罪推定”、“時效取得”、“無因管理”、“善意買受人”之類,到了法律界以外,都成了難以理解的東西。專業語言與大眾語言之間存在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必要的,然而,當法學家希望與其他領域的學者溝通或向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傳播本行知識的時候,如何讓行外讀者既能夠地理解有關概念,同時又保持相當的可讀性,那實在是學者尤其是法學家所面臨的相當嚴峻的挑戰。
此外,學者不同的研究對象和與對象相適應的研究方法也會對作品的風格產生某種潛在的影響。一位西方法學家曾將從事法學研究的學者劃分為兩大類,一類從內部研究法律,即注重研究法律制度的內在原理和基本學說。另一類學者則喜歡在外部進行研究,他們關注的重點是影響法律制度形成和維持的各種非法律因素,以及法律與社會其他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國法學界主流研究的狀況似乎是以前一類學者的作品為多。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法學成果偏于“不茍言笑”的一個原因。因為前一類學者寫作時的預期讀者往往是同行學者,因而文風上也偏于艱深,不太顧及外行讀者是否能理解或喜歡。后一類學者的作品由于需要調動各種知識對法律加以解釋,因而更容易以可讀性較強的風格出現。當然,有時情況也不那么,甚至研究方法以及對象的劃分與寫作風格之間是否具有上述對位關系也是大可疑問的。我很欽佩那些能夠打通兩類風格的作者,也就是說,在為同行學者寫作時,保持相當的可讀性——這既有助于專業知識在更廣泛范圍中的傳播,也可以緩解同行讀者閱讀時的緊張感;同時,寫給行外讀者的作品也能夠具有相當的學術層次。這大約就是孔子所謂“文質彬彬”的境界罷。
自己從事法學研究和教學十數年來,研究對象以外國法和比較法為主,大抵上屬于上面所說的那種從外部研究法律的學者類型。從1987年起,又做過八年之久的法學刊物編輯。在我看來,對于一個編輯而言,重要的是在所涉及的各個領域都具有高級常識,從而培養敏銳的鑒賞力。語言文字方面的能力當然也是自不待言的。由于涉獵范圍以及編輯職業的緣故,我一直不曾成為某個領域鉆研很深的專家,連自己也說不清楚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此外,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又對隨筆、雜文一類文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先是以刊物編者的身份發表了一些編后記(收入本書的若干文章便是編后文字,其中有些還保留了編輯的語氣),后來又在幾家報章上發表所謂“專欄文章”。這些文章有些屬于對某些法律問題的一得之見,有些則越出了法律或法學的邊界,編輯、出版、某些文化和社會現象等等,都成為議論的對象。十年工夫,居然陸續發表了近百篇。這類文字積累多了,就不免有點出個集子的想法。恰好法律出版社有意推出一套法律界的隨筆叢書,我就把這些文章加以篩選,編成這個集子。收入這本書里的大多是一兩千字的篇什,不過,也有幾篇更長一些的。書名是在出書還沒影兒的幾年前就想好了的。做編輯時寫的文字總是放在刊物的邊邊角角上發表,在其他報章上的東西也大多發表在“周末版”一類的副刊中。總之,無論是內容,還是發表時的處境,它們都只能算作“邊緣文字”。我的“正業”是法學研究,以書作比,高頭講章式的法學仿佛是版心文字,這些在版心四周空白處的涂抹,取“法邊馀墨”這個名字算得上是名正言順。既然已經用書的頁面作比,索性在文章分類上也援用出版界的專業術語,法律方面的文字歸到“天頭”一編,編輯、出版以及其他幾篇與書有關的文字放到“地腳”里去,“切口”內包括了剩下的其他篇什。我又找了幾幅與主題有關的圖片放在一些文章中,希望它們不只是起到活躍版面的作用。
這些文章發表時,得到原刊雜志和報紙編輯的熱心幫助,這次匯編成集,除了在每篇文章末尾注明刊物或報紙名稱以及日期外,我也向這些編輯朋友以及其他給予關注、鼓勵的人士致以深深的謝意。
很棒哦,開心!
哪裡是簽名版,被騙了
名家經典不錯
……………
貴了
不錯!是正版的!
還不錯
好書。
精裝本,文字優美,價格也適合
贊爆!
好書,值得多度,細度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一看,對知識的拓展很有幫助。不錯,不錯。
上大學時開始迷上老鶴,網上能搜到的演講基本都看了,博客也基本看遍了,可一直沒有買書,這本書知道很久了,許多內容與博客和微博也重復,可還是想買一本,想細細品味 ,喜歡老鶴,因為他有同輩學人沒有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