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殺戮的艱難圖書
人氣:47

殺戮的艱難

這是一本探討死刑存廢話題的書。作為臺灣"廢除死刑協會"積極推動者,張娟芬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不同死刑犯的犯罪成因,審判經過,以及執行經歷,讓人在殺戮與死神的邊緣思考關于生命、公平、正義等一系列終極的命題...
  • 所屬分類:圖書 >法律>法律隨筆  
  • 作者:[張娟芬]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300157351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4
  • 印刷時間:2013-04-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探討死刑存廢話題的書。作為臺灣"廢除死刑協會"積極推動者,張娟芬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不同死刑犯的犯罪成因,審判經過,以及執行經歷,讓人在殺戮與死神的邊緣思考關于生命、公平、正義等一系列終極的命題。幫助讀者對死刑制度及其殘忍和不合理的地方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同時,本書對于臺灣地區司法審判制度的一些探究對于中國大陸的司法審判制度建設也應能有所借鏡。

編輯推薦

人類對生命的態度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一部縮影。曾經相信過正義,后來才知道,原來可以同時存在著兩種正義,并且彼此抵觸,水火不容。每一個特定正義的背后,都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或許,你并不同意廢除死刑,不妨聽聽廢除死刑的人怎么說。

● 中國內地本反對死刑振聾發聵之作

● 臺灣"開卷十大好書"

● 賀衛方、斯偉江、劉蘇里、徐昕、張鐵志、張妙如等知名人士感懷推薦

● 征服全臺灣讀者、作家、版權經紀人、書店、媒體的啟蒙之書

● 順應當下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司法改革的呼聲,講述溫暖普世的公平正義和法治文明

● 作者用樸素的正義觀,悲天憫人的情懷和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去驚醒我們內心深處柔軟的部分,讓每一個人都學會敬畏生命

● 即使是堅定支持死刑的人,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到關于殺戮、公平、正義、生命的種種意義和弊端

● 從來沒有一本書,能用如此優美的文字,把死刑這么嚴肅的命題,寫得如此逼近內心真實

作者簡介

張娟芬

丹麥阿胡斯大學、德國漢堡大學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深度關注性別與死刑議題。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年度選書、臺灣文學獎。現專職寫作。著有《姊妹戲墻》、《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等。《殺戮的艱難》一書在臺灣出版后加印四次,引起巨大反響,是最受媒體關注的年度社科暢銷佳作之一。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Ⅰ.思考

殺戮的艱難

繞著死刑走一圈

我只愿意為你朗讀

Ⅱ.行動

被害人保護與死刑爭議

無罪推定原則不能讓步

暫停死刑執行才能避免錯殺

檢察官與法官犯錯,全民埋單?

莫忘林瓊嘉—死刑為什么會誤判?

從制度面支持被害人與家屬

"馬政府的圣經"

廢死聯盟致臺灣的公開信

大法官的成長

飄洋過海來看你

從"受害者"到"反抗者"

盧正你在嗎?

湯英伸案的意義

Ⅲ.見證

廢死釋憲的折返跑

媒體的廢死觀點

謝志

后記

在線預覽

大法官的成長

西蒙波娃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養成、漸漸長成的。她用的字眼是"become",即"變成"。西蒙波娃的說法點出了社會對人的作用力,但也不排除個人自主的行動力。我最近讀這一本《大法官之旅》,寫美國聯邦較高法院大法官哈利?布雷克蒙,英文書名正是Becoming Justice Blackmun(即"成為大法官"之意)。

布雷克蒙當了二十四年的大法官。他個人其實反對死刑,但是他認為,死刑案件交到他手里,并不是要問他的個人意見,而是問他,死刑是不是美國憲法第8條修正案所說的"殘酷不人道的刑罰"?他每次給出的答案都是:只要盡量謹慎,程序夠嚴謹、考慮夠周延,死刑就不違憲。

但是隨著布雷克蒙審過的死刑案件越來越多,他對于這部殺人機器的信心,也愈降愈低。血淋淋的事實是:及時,他滿心以為各州會遵從聯邦較高法院所指出的方向,盡量限縮死刑的范圍,以求合憲;但實情恰好相反,死刑數量直線上升,他所期待的謹慎,只是夢幻泡影。第二,越來越多的統計指出,死刑判決里充滿種族歧視:受害者是白人的話,加害者就比較容易被判死刑。布雷克蒙終于得出這樣的結論:"我責無旁貸必須承認,死刑實驗已經宣告失敗。"

布雷克蒙指出,聯邦較高法院曾經宣告,死刑必須顧及公平性,才不違憲;但是二十年過去了,死刑判決里仍然充滿了恣意、歧視與錯誤。他曾經多次努力改進死刑,在死刑制度上附加更多規則更多限制,但現在他不得不承認,死刑不管怎么改進,都不可能合憲。聯邦較高法院以為死刑已經排除了不公平的因素,然而那只不過是妄想,而布雷克蒙不愿意再為之背書。

美國大法官地位崇高,但他們似乎并不吝于認錯。勇于改變立場的,布雷克蒙并不是及時個,也不是一個。在布雷克蒙之前,是大法官鮑威爾(Lewis F. Powell, Jr.)。有人問鮑威爾,大法官生涯里可有后悔投錯票?鮑威爾說,有的,他曾投票支持死刑,但如今他認為,死刑應該廢除。在布雷克蒙之后,是大法官史蒂文斯(John Paul Stevens)。預定于六月下旬卸任的史蒂文斯,過去支持死刑,但在兩年前改變心意。他認為死刑有很高的誤判風險,卻有很低的收益,實在不值得。

布雷克蒙曾經說:"人總是在爭議中成長。"相較之下,臺灣大法官在死刑爭議中卻怯于應戰,徒見社會對人的作用力,不見個人自主的行動力。他們顯然錯過了一個成長的好機會。

飄洋過海來看你

"悲傷有很多過程,我都經歷過,"臺上這位美國老太太一字一字清晰地說。她的女兒被謀殺了,后方的屏幕上映出一個年輕女子帶著一只狼狗在戶外,健康開心的樣子。

"其中一個階段是否認。當作這事沒發生。有24小時我看見一件藍色洋裝很漂亮,我把它從衣架上拿下來,心想,這剛好是我女兒的size。衣服拿到手里了我才想起來,不對,她不在了。"

老太太叫做阿芭?蓋兒(Aba Gayle)。失去女兒以后,她在各種宗教、哲學里尋找答案,經歷漫漫長路,她決定了她對死刑的立場:"我不相信謀殺,不管那謀殺發生在家里、街頭、荒郊野外,還是刑場。"

這24小時外面好熱好熱,會場里冷氣好冷好冷,可是這幾位"謀殺案受害者家屬促進人權聯盟"(MVFHR)的成員,在廢死聯盟辦的"飄洋過海來看你"座談會里,娓娓訴說他們的心路歷程、他們的想法,又令臺下的人心里深沈的震動。我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細節,那就是好幾位都用了"榮耀"這個字眼,honor。

瑞尼?庫欣(Renny Cushing)說,他父親與他自己本來就反對死刑,他不愿意屈從于這件謀殺罪行,這個罪行奪走了他父親的生命,但他絕不容許父親的信念也被奪走,所以,反對死刑,是榮耀父親。阿芭?蓋兒則說,站出來成為反死刑的運動者,傳遞愛,才能榮耀女兒在世間留給她的回憶。

這一點饒富深意。支持死刑的受害者家屬,也是同樣基于對逝者的感情,同樣地想要以某種努力來使逝者的生命值得、并繼續發光。說到底,死刑議題之所以具備那樣濃烈的情緒爆發性,是因為支持與反對的意見底層,都有著豐沛的情感。

我舉手問阿芭? 蓋兒,"你有沒有遇過支持死刑的受害者家屬呢?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這些相遇的經驗?"她說,以一貫的誠懇溫慈:"我不跟人爭論,因為爭論是沒有贏家的。我只是以身作則的活著,我相信愛,我就四處去監所探望受刑人,做我相信的事情。當我看到受害者家屬那么痛苦,我也很痛,我真的很希望能幫上忙,不過,我不會告訴別人,他`應該`怎么感覺、怎么想、怎么做。我只希望也許我種下一個小小的種子。在他心里。說不定以后種子就會發芽。"

后來一個參與活動的網友來留言:"非常奇怪像接受了一場療愈之旅。"這件事情最奇怪的就是,我們本來并沒覺得自己有受傷啊……卻在聽了以后感覺好像隱藏的傷口被發現了,然后又愈合了。他們真的是"一滴淚光照亮世界"。"失去"了最多的人,現在卻成為"給予"的人。

媒體評論

臺灣地區民主化二十多年,我們太需要重新理解人權、正義與罪惡到底是什么,太需要認真反思"人"的意義。尤其在"殺戮的艱難"之外,在臺灣還有"討論死刑的艱難"。還好,我們有娟芬一路堅定地用清晰的思考與動人的文字,跟我們說故事,講道理。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號外》雜志主編)

無論社會和法律發展、進化到哪一步,每個法官的心底,都應為人性和尊嚴,保留一塊敞亮的空間。

——何帆(學者,《批評官員的尺度》譯者)

當托尼·朱特呼吁,讓政治討論回歸公眾生活時,即使我們贊同他的看法,也不免迷惘,——討論以什么方式進行,是可欲的,進而是有效的?本書作者給了我們示范。書中討論的主題是廢(留)死刑,七葷八素的理由,山下左右的詰難,但我從中看到的是一位公民,以何種姿態介入政治生活的案例。作者說理引證、行文修辭,更讓此一案例,成為典范。我向所有關心朱特呼吁的讀者推薦此書。

——劉蘇里(萬圣書園創始人)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括序在內,這本書充滿了稠密的思想,讓人既想停下來咀嚼其中意味,又想快一點接觸下面的內容。作者在論述時非常平和,又帶著女性的柔軟,非常值得閱讀。

2013-07-30 17:45:10
來自Tilland**的評論:

非常棒的一本書。從倫理到法理,系統闡述了廢死的理由。用生動的故事講述了死刑的個各方面。

2013-05-20 14:40:36
來自allalon**的評論:

在拷問死刑的同時,給出了生動的真實的故事,能讓人陷入道德兩難的境地,實在是值得思考值得一讀

2013-04-25 22:05:48
來自davyye1**的評論:

中國近年來出現了大量關于死刑問題的討論,這本書堪稱其中的佳作!

2013-06-20 11:22: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針對死刑的這一說法而展開,書還沒看,再來慢慢研究

2013-06-03 08:48:38
來自笑顏芊**的評論:

對死刑的思考,行文邏輯清晰又充滿人文氣息,近年來值得一讀的好書

2014-04-20 19:53:47
來自小貝199**的評論:

對臺灣的死刑有著一些了解,廢死在中國文化中終歸很困難

2013-12-26 12:22: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為什么全世界70%的國家實質上都廢除了死刑?為什么呢?好好看看這本書,可以開啟公民獨立思考。

2013-06-15 10:57:34
來自張君花**的評論:

這不是一本空對空的說教或者出自書宅里的理論,作者積極推動廢除死刑的過程中,站在不同當事人的角度進行了許多積極意義的探索和思考。特別是同情犯罪者與站在被害者的角度主張社會正義兩者之間的分寸把握得很好,這也是廢除死刑不能回避的要害問題。 卷首何帆的序,之前在別處看過,印象深刻,很有見地。 這本書理論的思考多是基于廢除死刑的具體行動,因此少了許多空乏的理論,閱讀起來更為輕松。

2013-06-23 11:49: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自己私藏了一本,個人覺得讀完受益匪淺。一本好書應該是不強加觀點給你,而是能給你角度讓你思考,每個人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本書讓你不自以為是,很受用。

2014-08-23 21:40:30
來自nzhizhi**的評論:

殺與不殺,殺與錯殺,社會的公正怎么用司法完全端平,對殺人者完全不殺的寬恕如何對被害者親人交待,犯者如何做到回頭,也許還要很久也許不久,心善心寬再無惡也無須再糾結這些

2013-11-11 20:42:49
來自噠噠呵**的評論:

還沒開始看,所以也不想誤導別人,當初下單決定購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說“賀衛方”鼎力推薦,挺尊敬衛芳老師的,所以就買了,以后看了之后再來評價吧。希望沒讓人失望就好,因為現在書的營銷策略可是高明的很,容易拐騙我們購買哈~~~

2013-03-28 17:12:48
來自多啦的**的評論:

死刑之于我們,或近或遠,死刑的存廢,迎來萬千爭論,廢與否,都是對文明的考驗,對法治的考驗。

2013-04-16 12:57:03
來自山海一**的評論:

對于“死刑”,一般都會聯想到罪大惡極的人,但有的時候爆出冤假錯案,被誤殺的人則讓我們唏噓不已。如何公正合理的制定死刑,任重而道遠。

2013-05-04 09:09:54
來自黨總**的評論:

該不該廢除死刑?是一個富有人性和法律深遠意義的話題!

2015-05-08 10:50: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到媒體報道了很多冤假錯案,特別是死刑案件,如果殺錯了,生命是無法挽回的。關注下死刑的存廢,這本書值得閱讀。

2014-03-20 14:00:42
來自啟航飛**的評論:

死刑,也許真的需要廢除,需要更多思索。本書引發人性,真情的思考。新認識不斷,好書。

2017-08-21 08:18:31
來自短毛胖**的評論:

本人是贊同死刑的,但并不是同意死刑本身,而是希望死刑能更好的促進正義。看這書是想看看反對方的意見如何。

2013-11-06 09:45:19
來自064122c**的評論:

死刑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社會的變遷、思考的深入都會導致不同觀點的交鋒。很歡喜讀了這樣一部充滿思辨的書籍,作者在不斷地轉換身份,在文中卻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促發讀者不斷思考。

2013-10-22 11:44:22
來自惜遙妞**的評論:

說說這本書的兩個特點:第一,內容相當不錯,立場不偏移,用中立的觀點去看待死刑的存廢問題。雖不乏對廢死同盟的同情,但不影響作者中立的態度;第二,排版很舒服,左右空隙很大,方便寫書評。

2014-04-12 16:27:52
來自吾非余**的評論:

廢除死刑問題不只是刑法學家們案頭討論的問題,也值得社會廣泛的討論。一個個真實的案例,里面的殺人犯、被害人都有血有肉,不再是甲乙丙丁。喜歡作者與死刑犯談話中嗲嗲的臺腔對白,讓人不禁會想這樣的人竟然會去殺人?究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這本書能讓人思考很多。

2013-09-23 23:40: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殺戮的艱難四次,引起巨A大反6響,是最受Z媒體關注的年度社科暢銷佳作之一。【內容】  這是一本探討死刑存廢話題

2016-01-16 16:05:58
來自指縫加**的評論:

死刑的存廢體現和證明了一個社會文明發展進程,也折射出一個社會和民族的人文心里,對待生命我們是選擇給他一條出路還是殺之而后快,是一種理性反思還是一種全民狂歡的審判,都體現的是每個人的人文情懷和人文修養,看過本書之后或許你對生活對生命會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2014-05-31 11:32: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初讀這本書,拷問死刑,心情略顯沉重,而后的思考卻也是深刻的,死刑的存廢是個問題,而廢除死刑卻也是大勢所趨。

2014-10-05 21:12:16
來自四有青**的評論:

運動會時看的(居然能讓我看進去),挺不錯的。作者用生動平實的語言來談論沉重的話題,不做作、不激憤,引人入勝(臺灣的作家好可愛啊)。對死刑的思考與追問,作者舉了諸多事例,從各種角度談論死刑,內容含金量挺高。對死刑的看待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與沉淀。

2013-10-02 11:08:13
來自heauenb**的評論:

要不要廢除死刑?一直爭論不休。正如作者所言:“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選邊站的游戲。死刑議題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正義觀、人性論,也牽動深刻的情緒。討論死刑,需要比其他議題更大的思考空間,以及更長的醞釀時間。誠懇而開放的討論態度,更不可少”。

2016-03-17 13:53:3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